?!》?/p>
在羅馬帝國一個小城鎮(zhèn)的人行道上,拼嵌著這樣一句話:打獵、洗澡、游戲、找樂子——這就是人生。
血腥的游戲——角斗士比賽
也許是由于羅馬人太尚武嗜殺了,連他們的娛樂活動都充滿了血腥味。古羅馬最具特色的娛樂活動當(dāng)數(shù)角斗士的角斗比賽,這可是一項地地道道的“血腥運動”。因為進行“比賽”的角斗士,實際上是在進行一場真刀真槍的生死搏斗。角斗結(jié)束時,只要觀眾高喊“米特”,比賽的組織者就會做出一個拇指朝下的手勢,在看到這個手勢后,得勝者就會毫不遲疑地將斗敗者殺死;如果觀眾高喊“伊烏古拉”,組織者則會做出一個拇指朝上的手勢,失敗者便可僥幸地得以生存。羅馬人就是從這種血淋淋的殘殺中獲得快感。
羅馬的角斗士主要由奴隸、戰(zhàn)俘和囚犯組成,偶爾也會有一些自由人自賣為角斗士。羅馬有專門訓(xùn)練角斗士的學(xué)校,學(xué)校的老板往往也就是角斗士的主人。角斗士在剛開始接受訓(xùn)練時,十八般兵刃,樣樣都要學(xué)。
角斗士在進行比賽時,一般都進行捉對廝殺。獲勝者可得到主人的獎賞。那些武藝超凡的角斗士往往因此可攢下一大筆的錢,并可以此贖得自由身。他們甚至還可以因此成為“明星”,有著大群的“追星族”,其狀頗類今日的球星、影星或歌星。
可能是由于對流血已習(xí)以為常了,羅馬人后來對一般的角斗比賽已感到不夠刺激了,于是又 發(fā)明出幾種更加血腥的角斗形式。他們把一些準(zhǔn)備處死的罪犯、戰(zhàn)俘和觸怒了主人的奴隸也送上角斗場,讓他們捉對搏殺,以此來執(zhí)行對他們的死刑判決。這些人不像專業(yè)角斗士那樣受過專門訓(xùn)練,也沒有任何防身器具,他們完全憑著一種求生的本能而進行生死較量。但在這種角斗中卻不可能有真正的勝利者,因為任你有天大的本領(lǐng),在殺死了一個對手之后,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直到你最后筋疲力盡,被新的對手殺死為止。
泡在浴室里的羅馬人
在羅馬發(fā)現(xiàn)的一處墓志銘這樣寫道:“浴室、葡萄酒和性毀了我們的身體,可要是沒有了它們,活著又有什么意思呢?”這則銘文說得似乎有點玄,但如果我們了解了泡浴室在古羅馬人日常生活中的位置,就會知道它其實并不過分。羅馬人無論男女老少、地位高下,都喜歡到浴室里去消遣一番,而且,他們這樣做并不是偶爾為之,而是天天如此。可以說,光顧浴室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羅馬公共浴室的數(shù)量和規(guī)??烧f是“觸目驚心”。據(jù)計算,公元4世紀(jì)時,羅馬城的公共浴室已超過1000家,其中特大型的有11家。像卡拉卡拉浴室一次就可容納1000人,而戴克里先浴室更可容納3000人,占地11公頃。但這還不是最大的,最大的占地竟達到了15公頃之多。在整個帝國范圍內(nèi),幾乎每一個城鎮(zhèn)、每一個鄉(xiāng)村都擁有至少一個公共浴室。
在羅馬,公共浴室是男女共用,時間錯開的。中午前后是婦女洗??;下午則留給男人,這是洗浴的黃金時間,大多數(shù)浴者都要一直逗留到吃晚飯的時候。人們在洗浴時,都先要進行一番鍛煉,如玩球、練臂力、做體操、跑步等,每個浴室里都辟有從事這些“旱地活動”的場地。只有在身體充分地“預(yù)熱”之后,人們才去浴區(qū)洗澡。
對羅馬人來說,公共浴室并不只是個洗澡鍛煉的地方,而是集多種功能、多種服務(wù)于一體的綜合性的康樂、文化中心。那里不僅有與洗浴相關(guān)的美容院、按摩室等,還有酒吧、餐館、會客室、圖書館、花園、游廊等。
既然公共浴室主要是人們休閑娛樂、享受舒適的地方,對它們的建造、裝飾,當(dāng)然就不能馬虎從事。事實上,古羅馬人在這方面是從來不惜工本的。每個公共浴室,從地面到墻壁,都是用來自不同地區(qū)的光滑閃亮的大理石鋪嵌鑲拼而成的,而在這些大理石的墻面上,還要再飾以精美的繪畫、圖案和色彩等裝飾。浴室的穹形屋頂也很講究,都是由玻璃覆蓋,以便于采光。至于四面的窗子,則必須寬大透亮,以確保陽光在白天的任何時候都能照射進來。這樣不僅可以使浴室內(nèi)部更加亮堂,而且還可使人們在享受蒸氣浴、冷熱水浴時,同時也能夠享受到太陽浴。
看羅馬人怎樣演戲
在西方歷史上,羅馬人向來是以“務(wù)實”著稱的,他們不喜歡想像,甚至直接就拒絕想像。他們對實用和實在的強調(diào)與追求,被許多學(xué)者認(rèn)為是缺乏“想像力”的表現(xiàn)。任何真正需要想像力的東西,一旦到了羅馬人那里,馬上就會變味失真,就會浸染上一股濃重的“實在”或“現(xiàn)實”色彩。戲劇也未能例外。
羅馬人的戲劇主要是從希臘人那里“進口”的。在古希臘,婦女社會地位低下,人們不喜歡她們在公共場所拋頭露面,上臺表演當(dāng)然更是不可能的。因此,希臘戲劇中的所有演員都是男性,即使女角也由男演員扮演。對希臘人的這種做法,羅馬人感到不可思議,因為它不真實,太離譜了!他們出于自己特有的“務(wù)實”天性,認(rèn)為事物該怎樣就怎樣,女人怎么能由男人扮演呢?如果女人能由男人來扮演,那還要女人干什么?因此,必須改造,使之適合羅馬國情。而改造的結(jié)果,就是形成了羅馬特色的,絕對現(xiàn)實主義的戲劇。
在這種羅馬特色的戲劇中,所表演的一切事物都是實實在在的。比如說,騎馬就是騎馬,不能像我們的京劇中那樣,只作騎馬狀;房子著火就是房子著火,不能用假房子來代替……羅馬人的劇本大部分都是直接取材于充滿幻想色彩的希臘神話,希臘的神兼有人性,七情六欲勝于常人,時常干出些風(fēng)流韻事來,羅馬的舞臺藝術(shù)便毫不含糊地把它們?nèi)拷o“克隆”出來:愛與美之神阿芙洛狄忒是不著衣的,羅馬舞臺上的女演員也就只能光著身子……如此這般,可就熱鬧了羅馬各大劇院的舞臺。
誰請我吃飯,就祝誰發(fā)達
在龐貝城遺址的墻壁上,有這樣一句銘文:“誰請我吃飯,就祝誰發(fā)達?!睂懘嗽挼娜丝瓷先ズ軟]出息,竟為一餐飯而折腰。但是,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了古代羅馬人的風(fēng)俗習(xí)慣,就會對這位仁兄深表理解了。
請客吃飯在古羅馬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羅馬帝國之初,社會上盛行“保護人制度”。那些生活貧困之人,如果感到難以維持,就領(lǐng)著一家老小,去投靠、依附那些朱門大戶,做他們的“被保護人”;而這些大戶人家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也愿意充當(dāng)他們的“保護人”。這樣保護與被保護的關(guān)系具有“契約”性質(zhì),即被保護人要在公共場合作為隨從,跟隨、簇?fù)碜约旱谋Wo人,以壯大他的聲威,并在政治選舉中投他的票;保護人則對被保護人在經(jīng)濟上、訴訟上予以接濟和幫助,至于不時地請他們吃頓飯,更是平常之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請客吃飯的傳統(tǒng)。
羅馬百姓不僅期望自己的保護人請他們吃飯,他們也把目光盯著那些在職的和那些準(zhǔn)備競選職位的人。任何一個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人,為了得到民眾的支持,除了舉辦各種演出,愉悅他們的耳目外,更還要大擺宴席,滿足他們的口腹。因此,每年大選的日子,都是羅馬百姓的幸福時刻。當(dāng)然,如果直到大選臨近才想起請客,那就太有些臨時抱佛腳了,其取信于民的可能性必大打折扣。有識、有志之士是絕不會這樣做的,他們會很注意平時多進些香火,搞點感情投資。幾壇酒,幾桌菜,花費了,卻足可贏得慷慨大方的美名,待到角逐政壇之時,只要再加大點力度,獲得成功的幾率就要高得多了。愷撒就是這方面的楷模,他平時對百姓小恩小惠不斷,必要時更是出手闊綽,據(jù)說他曾一次設(shè)宴23000桌,宴請下層百姓。
都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像古羅馬這樣的獨特社會環(huán)境,能不使得她的人民整天惦記著吃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