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石平
有一天,孩子會興奮地對你說:“看看我畫的這幅畫,怎么樣?”
而你的回答是:“嗯,很好……不過,你的數(shù)學作業(yè)是不是全對了?”
你的這一反問,把孩子畫畫的興趣搞得頓時全無。作為家長,你關注的是孩子能否考到高分數(shù),能否上名牌大學,而對孩子顯示出喜愛藝術的天分和跡象,會表現(xiàn)出莫名的反感和厭惡。對于你不太重視的興趣和愛好,你的孩子卻表現(xiàn)出高昂的熱情和獨特的技能。
你常常覺得如果沒有你的督促和干預,孩子的學業(yè)就不能長進;你認為孩子取得成就與否,與你所做的努力有直接的關系;如果孩子違背你為他的人生所作的精心設計“方案”,你就會感到很失望,會認為孩子不爭氣,那是不可容忍的。
時下,很多家長“望子成龍”,不惜一切代價地拔苗助長。于是,讓兩歲的孩子鸚鵡學舌地背唐詩,強制學齡前的孩子提前學習小學課程,看到別人孩子參加音樂訓練班,自己也心癢癢地買架電子琴或鋼琴,把每天放學回家的孩子鎖在屋子里練琴……家長一廂情愿地決定孩子的“志向”,卻全然不顧孩子的情緒和身心健康會如何。讓家長沒有想到的是,家長們的“努力”,常常會枉費心機:小小的孩子背誦唐詩,并沒有背出個詩人的前途來;手指本來就粗笨的孩子,成天把他拴在琴鍵上,也沒有培養(yǎng)出音樂家來;沒有次次考第一“天資”的孩子,過重地施壓,不僅不會培養(yǎng)出文理科狀元來,有的還適得其反,把孩子帶入了人生的歧途。
最令人傷心的莫過于嘔心瀝血的家長了:他們將自己情感世界中重要的一部分,或者說相當大的一部分,傾注在孩子身上,可孩子通常并不領情,他們表現(xiàn)出強烈的抵觸情緒,在行動上和家長不“合拍”,甚至“決裂”,唱對臺戲,讓家長們傷心至極。
作為家長大可不必一味地責備孩子的“不懂事”,我們很有必要首先反問一下自己:孩子的“叛逆”行為是否是我們給孩子的壓力太大,或者不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
其實,在一定程度上說,由一個人的個性特征所表現(xiàn)出的技能和才干,亦即個性能力,對于孩子今后的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要知道,才能和個性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絕對不可分割的,死啃書本是不能拓展這種個性才能的。因此,作為家長首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孩子比較客觀地分析并衡量一下孩子究竟具備哪方面能力,以及這種能力的程度如何,從而盡可能地完善和發(fā)展其個性,使之在人生的坐標上找到自己恰到好處的發(fā)展位置。
中西方在家庭教育上的一個明顯差異就是,西方的許多父母在對孩子的期望值方面從不強加于孩子。比如,美國家長關注孩子有什么潛力,適合于干什么。而中國的家長則喜歡自作主張地安排孩子該學什么,該干什么,該上什么樣的學校,該學什么樣的專業(yè)。顯然,中國家長的做法是嚴重違背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的。
孩子表現(xiàn)出了什么,你就去加以引導好了,即使沒有表現(xiàn)出什么,也不要刻意地勉強。強按牛頭不吃草,硬要強人所難地“制造”出個音樂家,或硬是鎖起門來逼出個人才來,都是盲目的催才辦法,都是不切實際的,常常會導致失敗。不要企望每個孩子都必有父母所“設想”的某個方面的先天優(yōu)勢,都可以塑造成一個父母所期望的“大人物”,都有一個“光輝燦爛”的無限前景。一個人的成長需要許多方面的制約,“拔苗”是不能“助長”的。因此,孩子適宜做什么,就讓他做什么好了,怎樣做得更好,就讓他怎樣去做好了。否則,我們家長就只有自嘗苦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