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谷
我手里保存著吳祖光老的四封信,其中三封是寫給我的,一封是寫給《湘聲報》總編的。
1996年我供職的《湘聲報》改版,新辟“文化、人物”副刊,每周一版。我是這個版面的責任編輯。大概是這年2月份的某一期,有我的一篇文章,僅七百余字,現(xiàn)全文引錄:
近讀《湘泉之友》特刊,上有吳祖光先生為湖南湘泉酒廠的題詞——“生正逢時”。重讀吳老墨跡,倒使我想寫這篇小文了。
去年夏初,吳祖光作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赴湘視察團一員來到湖南,我是陪同視察的隨行記者。我向他索宇,他隨手在我筆記本上寫下“生正逢時”四個字,并說他最喜歡這幾個宇。之后沿途十天的湘中、湘北之行,“生正逢時”好像成了他的專利,凡遇索要墨跡(除非內(nèi)容提出了要求),他總是不厭其煩題寫這四宇,只是布局運筆略有變化而已。在花明樓,看了“劉少奇生平”資料片,“劉少奇紀念館”要他題詞,吳老寫的還是這四個宇。當時有人問吳老,這四字作何解,吳老說,“劉少奇是國家主席,他死了,我卻活到今天……”近聞,吳老和夫人新鳳霞出了本書畫合集。書未得讀,但我想,“生正逢時”一幅應(yīng)入集中吧。
吳老為文為人,坦坦蕩蕩,此為文藝界所稱道?!皣Q(mào)案”,他仗義執(zhí)官遭官司,幸得清明盛世,終得勝訴。他說:文藝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靠“領(lǐng)導出思想、群眾出生活、作家出技巧”是出不了東西的;如都要靠領(lǐng)導,那么屈原、李白、杜甫、關(guān)漢卿、曹雪芹等又是誰領(lǐng)導的?這樣的話,也只有吳老才敢說敢寫。大概是去年5月份吧,國外傳媒說中國有四十多位學部委員和文化界著名人士致函國家領(lǐng)導人,要求什么什么的,簽名者中就有吳老。我采訪證實此非謠言后,問他這次赴湘前有關(guān)方面是否就此找過他,他說“至今還沒有”。這也許正是“生正逢時”,不然,什么事情都是會發(fā)生的?!?/p>
河洛汀先生說,吳老書齋自撰的一副對聯(lián)日:“不屈為至尊,最富是清貧?!钡z憾的是近讀一篇寫吳老“坐擁書城”的文章,卻未見提及這副耐人尋味的對聯(lián)。其實,換一個角度看,這副對聯(lián)正是對吳老“生正逢時”的補充
和詮釋。
報紙出來后,我給吳老寄了一份,并順便向吳老索要“文化、人物”刊名題字。不久,吳老寄來了題字,并給我寫了第一封信:向繼東先生:遵囑將,“文化人物”四宇寫好寄孫犁讀史林谷
孫犁晚年尤愛讀古書,其中占有相當比重的就是歷史古籍。他在飛我的二十四史》(《澹定集》)一文里,就記錄了他1949年進城后多方搜求史書的經(jīng)過。由于他收藏的二十四史是東拼西湊,版本各異的,他就把它們稱之為“百衲本”。他在《讀(后漢書)小引》(《曲終集》)中生動記述了自己對這部《后漢書》的珍愛之情。他說:“這部中華書局聚珍版的《后漢書》,原是進城初期買的,想不到竟成了我老年的伙伴。它是線裝大宇本,把持省力,舒卷方便,走著,坐著,躺著,都能看。我很喜愛它,并私心慶幸購存了這么一本書。”我對孫犁愛惜線裝書的情趣,特別感到親切。羨慕他在他獨處斗室的晚年,能有這么一部眉目清爽,展讀方便的大字古書為伴,大概不會太寂寞了吧。,。然而,近年卻有一種“新論”頗讓人詫異,有人竟認為、孫犁“晚年提倡閱讀和寫作古文,文字人子艱澀一途,思想大為銼減,簡直退回到故紙堆里去了”淋賢治《五十年:散文與自由的二種觀察》2000年第3期《書屋》)。孫犁的晚期作品,包括他所有說古論今的文章,我?guī)缀跏侨孔x過了的,我認為,這位先生的“觀察”實在有些離譜,他所下的結(jié)論也未免太輕率了。古書(尤其是歷史古籍),的確是地地道道的“故紙堆”,但孫犁并沒有被沉積厚重的“故紙堆”所淹沒,他鉆進了“故紙堆”,卻又跳出了“故紙堆”,并以穿透歷史的眼光,從這些陳年老賬中發(fā)現(xiàn)了我們未曾發(fā)現(xiàn)的東西,
孫犁究竟是怎樣讀史?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從古史中關(guān)注些什么,側(cè)重的又是什么?這一系列問題其實并不難從他的文章里找到答案,關(guān)鍵在于我們是不是真正認真地讀了。孫犁在〈我的史部書》一文里明確指出:“人類重史書,實際是重現(xiàn)實。是想從歷史上的經(jīng)驗教訓,解釋或解決現(xiàn)實中存在的問題?!睂O犁這一重歷史即是重現(xiàn)實,以及古今互證的觀點,正是司馬遷、班固、司馬光等偉大歷史家們所倡導和實踐的原則,這是中國歷史學一個源遠流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孫犁和他所師承的魯迅先生一樣,正是按照這個傳統(tǒng)去讀史\,談史的。孫犁關(guān)于歷史的讀書記,前前后后共寫了15篇(不包括讀野史),其中大部分寫于1990年至1991年,涉及到的史書有《史記》、《前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宋書》、《魏書》、〈北齊書》、《舊唐書》?!妒酚洝肥菍O犁接觸最早的一部經(jīng)典史書。早在上初中時,他就買過一部《史記菁華錄》來讀。進城后,他除購置了兩種版本的《史記》外,還收藏了清人考證《史記》的著作,如王念孫的《讀書雜志》、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趙翼的《廿二史札記》,以及近人整理的郭嵩燾讀史札記等。不過,孫犁的精力主要還是放在讀《史記》原著上。他認為,讀書首先要掌握書的大旨,即作者的經(jīng)歷與創(chuàng)作意圖,然后從其文字內(nèi)容考察作者的實學;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作家風格,至于個別字句的考釋乃是讀書的末節(jié)。孫犁讀《史記》下的功夫最深,而且讀的時機也似乎有點特殊。他在1989年8月27日記的一則題為《史記》的“書衣文錄”中說:“今年人夏以來,國家多事,久已無心讀書。近思應(yīng)有以自勉,以防光陰之繼續(xù)浪費。今晨找出此書,擬認真通讀一遍;不知結(jié)果如何也?!?8日他又記道,:“每思讀書,又無系統(tǒng),隨取隨收,不能堅持。乃念應(yīng)先以有強大吸引力之著作為伴侶,方能挽此頹波,重新振作,此書乃當選矣”(《書衣文錄》,第124頁,山東畫報出版社)。孫犁就是在那樣一個頗不尋常的年代,重新振奮精神,認真讀起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來的。1990年3月,他寫出了一篇長達一萬二千余宇,具有獨特風格和深刻思想性的讀書隨筆《讀(史記)記》(后收入〈如云集》)。,〈讀{史記)記》分上、中、下、跋四個部分,寫法與其他讀書記不同,沒有具體涉及某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而是從宏觀上提出了《史記》最值得人們注意和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一、班固對《史記》的“三十個宇”評語,不僅是撰寫史書,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法則,
二、司馬遷尊奉的黃老思想,就是思想家的黃老思想,作家的黃老思想,并且深深融化在他的寫作中。作家都得有一種思想,思想作用于生活,才能形成創(chuàng)作;
三、司馬遷發(fā)憤著書,是個極端不幸,極端痛苦的過程。歷史上,才能往往與不幸或遭禍聯(lián)系在一起,文學上尤其如此,而且代代延演,一無止境;四、歷史上從來沒有不受政治影響的學術(shù),在儒學史上,真正脫離政治的巖穴之士十分少見。對于儒生,司馬遷寫了兩種類型:一個是玩世不恭、唯保平安的東方朔,,二個就是迎合當朝政治,善于“與時變化”,深諳“當世之要務(wù)”的叔孫通。司馬遷極大地諷刺了后者;
五、史學最重要史德,即史家的良心。史德第一條就是求實與忘我。史德的原則也適用于文學。歷史對文學的篩選,猶如大浪淘沙,一切虛偽的,顛倒黑白的作品,都將在歷史長河中蕩除凈盡。孫犁在論述這五個方面的問題中,講了不少發(fā)人深省,非常警策的話。例如,關(guān)于班固的“三十個宇”評語,孫犁在逐一解釋了“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等幾個特征后,著重指出:“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這四個要求,并不是一切文人都能夠做得到的,因為這牽涉到許多現(xiàn)實問題,如作家的榮辱、貧富、顯晦,甚至與生死大事有關(guān)。因此,像《史記》這樣秉筆“實錄”的史著,在歷史上有如鳳毛麟角。孫犁是個有嚴肅使命感的作家,因此,他對古人提出的崇高標準,絕不止于論贊和謳歌。他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去實踐它,而且還要求別人也能這樣做。因此,他在這里又把筆鋒一轉(zhuǎn),奉勸有志此道的人最好將班固的“三十個字”評語寫成座右銘,并以此為尺度,來衡量一下自己的文字有多少是直的,是可以核實的,是沒有虛美的,沒有隱惡的。遺憾的是,實際狀況往往與孫犁的善良愿望相悖,于是他又講出一番讓每個還有一點良知的人都會感到汗顏的話語來。
“然而,這又都是呆話。不直,可立致青紫;不實,可為名人;虛美,可得好處;隱惡,可保平安。反之,則常常不堪設(shè)想。斑固和司馬遷,本身的命運,就證實了這一點?!睂O犁—向重視讀傳記,認為這是史書的中堅。他是作家,自然又把文土的傳記作為閱讀的重點。他關(guān)注古代文人的命運,并借以映照當代中國的知識分子。那個因參與宮廷斗爭而慘遭殺害的杰出史學家范嘩,特別引起孫犁的關(guān)注與悲憫,寫了一篇頗不一般的《讀(宋書·范嘩傳)》(收入《耕堂讀書記》、〈如云集》)。
范嘩是南北朝劉宋時人,少好學,熟涉經(jīng)史,且通曉音律,善彈琵琶,寫得一手好隸字,是個多才多藝的文人。但其因恃才傲物,鋒芒外露,累遭上司同僚的猜忌和排擠,仕途不佳,為此,他心懷怨恨。而且他行為乖張,不拘禮度,結(jié)果犯了大忌,被左遷為宣城太守。不料這一貶反而造就了他的千秋文業(yè),“不得志,乃刪眾家《后漢書》為一家之作”。如果他能在太守位置上安分守已,繼續(xù)寫他的文章,也就能平安無事了,但他總覺得自己才用不盡,天下負我,鬼迷心竅地卷入了彭城王義康謀反稱帝的陰謀活動中。事敗后被人告發(fā),下獄論死。
這是一個文人干政的歷史悲劇。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宋紀》里不惜用大量文字記載了這個故事,有深意存焉。他是提醒帝王們要警惕那些陰謀犯上作亂的人,不要為他們的炫目才華或甜言蜜語所蒙蔽;也是勸告以后的士子們,切不可懷有政治野心,膨脹的權(quán)利欲只會導致家毀人亡。如今,孫犁讀史碰到了范嘩這個人,也用了很重的筆墨來抒寫他的感受和認識。孫犁說,古人讀書寫作,就是為了做官,追求榮華富貴。只有在官場失意時,才會去著書。范嘩的可悲在于他對仕途還抱有幻想,并妄圖僥幸成功,這才無可挽回地卷進了那場可怕的政治旋渦。孫犁有句話,是研究他晚期作品時應(yīng)予注意的,他說:“至于行文之時,每每涉及當前實況,則為鄙人故習,明知其不可,而不易改變者也”(《讀(史記)記·跋》)。這是由他的個性、思想與經(jīng)歷所決定,在晚期寫作中一貫到底的特點,即文章的現(xiàn)實品格與憂患精神。孫犁認為,范曄那“富貴情深”、“意難厭滿”的悲劇性格陰魂不散,“四人幫”的張春橋、姚文元就是一例?!按硕?,可說是近代史上,由,蹩腳文人,發(fā)跡之后,成為政治流氓的典型”。他進一步指出,張、姚二人不會是歷史的最后一例。這樣的人還會以各種方式重新出現(xiàn)?!案毁F之夢,仍在縈繞著他們的靈魂。”孫犁就是這樣讀史的。還是他那個老習慣,黃卷青燈,心參默誦,興趣盈盈,流連忘返。雖然他已年老神衰,昨夜讀到哪里,今夜已不省記,讀時有些心得,稍縱即又忘記,但他還是讀了一本又一本,寫出了一篇篇沉甸甸、飽含深意的文章。于是在人們熟悉的作家孫犁之外,我們又看到了一個冷眼凝眸、洞察古今的思想家孫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