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軍晶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于是許多教師一股腦兒開發(fā)自主學習模式,設(shè)計合作學習方式,實踐探究學習流程。但筆者認為語文教師且慢關(guān)注這些操作層面的問題。我們應(yīng)該認識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是一種深層次的教學理念,如果理念迷失或模糊不清,操作就不能到位或誤入歧途。
不是為了裝飾
語文課堂開展咱主、合作、探究學習是為了順從社會輿論,順應(yīng)教育潮流,博得教育專家的贊賞,還是因為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一個教師不能真正從內(nèi)心體認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優(yōu)勢及必要性,那么,所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將是一種裝飾性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就成了解釋教師所謂新的教學方式的道具。例如: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tài),毫無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于一種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tài),探索也必須戛然而止……更為嚴重的是,學生的學習基礎(chǔ),班級的課程資源將不會在教師的有效視野之內(nèi),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成為一種過場、一種形式。
性本學還是性本惰
記得新加坡大學生辯論會上有一個辯題: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其實,教師對兒童的基本認識也存在著兩種理解:人之初,性本學,還是性本惰。有的老師堅信學生性本惰。反映到課堂上,就是教師用規(guī)定的作業(yè),密集的考查,循序漸進的教學安捧來督促、管制學生。學生的學習永遠是被動的,是減法、挫折與失敗。恨鐵不成鋼成了教師的心理常態(tài)。如果對學生的這種認識不改變,那么教師在設(shè)計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時,永遠無法放開,如何使學生的所有活動發(fā)生在自己掌握之中(即如何便于教師更好地收)將成為教師一道無法逾越的心理障礙。這種障礙所導致的結(jié)果是:課堂中的問題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問域窄,答距短(周一貫語),合作往往是過場,所謂做做樣子而已,探究也是重結(jié)果、輕過程的。
教案與學案
教案是為了讓教師更好地教。學案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所以,為了讓教師更好地教,教案往往是線形的.教程細繁,掩蓋矛盾,沒有相機誘導、彈性處理的機制。因此在教案劇中,根本沒有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空間。學生只能循著教師預(yù)設(shè)的路徑亦步亦趨。
還有些教學設(shè)計,注重問題的自主提出,注重選擇,注重討論,注重創(chuàng)新,是否可以肯定這就是學案了呢?是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有效平臺了呢?未必。心理學家坦思鮑姆就曾這樣嚴肅地剖析過自己:我雖然歡迎討論,但是在一切說完做完之后,我首先還是要求班級得出與我的思路一致的結(jié)論。因此,從它們是否具有坦率、自由和具有探索性這幾個標準來看,這樣的討論,都不能看做是真正的討論。從它們是否啟迪思想來看,那些問題都不是真正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是別有用意的,因為我對于這些問題的滿意答案,有時甚至對其正確答案都有相當明確的見解。因此,我?guī)е虒W材料來到班上,實際上我把學生當做工具,我掌握情況,一步步引出我認為學生應(yīng)當學習的材料的中心內(nèi)容。所以,這樣的教學設(shè)計雖然表面上具有主體性價值取向,但仍然是教案,害怕課堂上產(chǎn)生矛盾,無視節(jié)外生枝的價值。
要使學生更好地學,就必須從學生學習需要的角度來設(shè)計課堂教學。真正的學案不僅體現(xiàn)在程序上(見下圖),更深層次地體現(xiàn)在教師的教學觀念上。也就是說,教師要從根本上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的觀念,這樣,才能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凸顯出來,發(fā)揮出其真正的效果。
談了這么多,無非是想給新課程實踐中的教師提個醒:必須抓住自主、合作、探究的本質(zhì)內(nèi)涵,才可能澄清與之相關(guān)的種種問題,真正發(fā)揮出其優(yōu)勢和高效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