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蘭
1997年8月,我接到兒子從澳大利亞悉尼寄來的邀清函和他的一份銀行存款的復印件。兒子說,大使館那里,只寄邀請函,而存款復印件不到必要時不拋出。考慮到自己是初次赴澳大利亞探親,還沒有建立“信用”,故而在寄邀請函和其他表格、證件的同時,我還是主動將兒子的存款證明寄給了大使館,以期早日拿到簽證。
然而,左等右等,也不見簽證寄達,眼看預定的出國日期快到,于是便打電話去大使館催促。然而,無論你怎么催促,其回答都是那幾句“以不變應萬變”的敷衍話:“快了,快了!”“請耐心等一段時間……”并且一拖就是兩個多月。一氣之下,我便給大使館寫了一封措辭嚴厲、語氣強硬的信,除了申訴自己此行只是探親,并無打工和“賴”在澳大利亞不走的企圖之外,還要求他們按照該國的“信息公開法”,將不給我簽證的原因告訴我,否則,我在澳大利亞的親人將依法投訴他們。估計大使館已收到這封信的第5天,我又打電話去詢問,便得到“已簽證”的答復。
現(xiàn)在想來,也怪不得大使館遲遲不給簽證,不講信用、借探親之機滯留澳大利亞不歸的移民親屬不在少數(shù),像我這樣不老不嫩、身體尚健的“退休人員”,自然就排在有“搶飯碗”嫌疑之列。大使館之所以最后還是給了我簽證,而且在半年簽證期到了之后又再給我延簽了半年,恐怕還是與兒子的這一份信用有關。長期領取失業(yè)救濟金在澳大利亞被視為:“無力支付其探親親人在澳生活費用”(潛臺詞就是“其探親親人有可能滯留不走打黑工”),故拒簽率很高,這也是華人中吃福利者相對較少的緣故。
信用是金,且含金量還不低。在西方,你只要有了支付信用,即使你手中的那個信用卡暫時是個“空殼”,也可以毫不費力地“賒”到你所需要的一切東西。由于這一方便,所以很多西方家庭都有節(jié)日超前消費的習慣(特別是圣誕節(jié)前夕),那一段時間,人們在超市里出手大方,采購積極,想買什么就買什么……其實,說不定有很多家庭的信用卡已顯赤字,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在節(jié)前花錢如流水——反正已經建立起信用,不用白不用,只要節(jié)后能及時將這個“窟窿”補上。
一對華人夫妻剛移民澳大利亞時,租了一套三室一廳的公寓房,150澳元的房租一周一交,由銀行轉賬。由于華人青年長期按時交納房租,時間一久,他的信用就建立起來了。別小看這份信用,打這以后,這位華人青年但凡辦理與信用有關的事都一路順暢。去年初,他欲購一套三室一廳的公寓房,由于銀行的信用記錄好,很容易就貸到了十多萬購房款。
在澳大利亞,有這樣一種說法,即“華人比其他種族的人更容易貸到購房款和購車款”,究其緣故,原來是因為華人不喜歡“寅吃卯糧”,有“無債一身輕”的習慣,其所貸之款,往往用很短的時間就還清,所以各家銀行都特別喜歡將款貸給華人。我前面提到的那位華人青年就是一例,他只用了兩年的時間便還完了原本可用25年還清的房屋貸款,有了這樣一份信用,在講究信用的西方社會自然就活得如魚得水、如鳥上天?!澳阈挪恍牛孙w機、大炮,我什么樣的商品都能賒來?”那位華人青年如是說。
由于信用是金,所以很多中國來的移民都很珍惜自己的信用,絕不隨便糟踏、浪費。剛到澳大利亞時,曾很驚異地聽得一位華人朋友抱怨說:“簽證期都要到了,他怎么還沒有回國的意思?”原來,他擔保他的一位同學來澳旅游3個月,若同學屆時不歸,那這位朋友在移民局就失去了“信用”,下一次要想擔保自己國內的親友來澳探親就不大容易。不過,他運氣還算好,這位同學終于在簽證期的最后一天飛離澳大利亞,華人朋友方才松了一口氣。
相比起來,我們寓所對面的一位小老鄉(xiāng)則更是惜“信用”似金——小老鄉(xiāng)有一段時間沒有找著工作,工積極,不過月余她便被一家華人服裝公司雇用,而這時,她的那一份不多但足以維持日常生活的“福利”卻照常發(fā)著,如果她不及時到福利部門去申明,則很有可能就這么一直領著,直到被福利部門的“官僚”們發(fā)現(xiàn)為止。雖然“錢多又不咬手”,但小老鄉(xiāng)最后還是主動到福利部門去辦了停發(fā)失業(yè)救濟金的手續(xù),“要長期在澳大利亞‘安營扎寨,可不能因小失大……沒了信用,以后無論做什么事都難!”
(王東摘自《海外星云》200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