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匆漷
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系統(tǒng)工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目前的中小學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是:教師教得很苦,學生學得很累,然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這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而且還需要提供多種問題解決的方案。筆者認為,其中一種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們的教師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或技術。否則,我們即使有理想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其結果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即將到來之際,討論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本文從有效教學的理念出發(fā),試圖構建一種有效教學的分析框架,并為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提供各種建議。
有效教學的理念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之后,這一概念頻繁地出現(xiàn)在英語教育文獻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關注。“胡效教學”的提出也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chǎn)物。教學是藝術,這是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它倡導教學是一種教師個性化的、沒有“公共的方法”的行為,一種憑良心行事”的、“約定俗成”的行為,主張影響教學過程的因素是復雜的、教學結果是豐富的,難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但是,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fā)展,人們才明確地提出,教學也是科學,也就是說,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于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如程序教學、課堂觀察系統(tǒng)、教師與學生的行為分析、教學效能核定的指標體系以及教學行為、結果變量等。
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為了更好地把握這種理念,我們先來了解它的本來含義.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所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它的邏輯必要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么程度以及學什么,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么或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三是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復、深入淺出、抑揚頓挫等。如果教師在講課時不具備這些條件,那么,即使教師教得十分辛苦,也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學。
因此,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xiàn)代教學理念。何謂“理念”?理念就是一個人具有的準備付諸行動的信念,它既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行動。具體地說,“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這些內容:
——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fā)展。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腳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的發(fā)展是全人的發(fā)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學科(如英語、數(shù)學等)的發(fā)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fā)展上。
——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同于生產(chǎn)效益,它不是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以便于檢驗教師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簡單地說量化就是好的、科學的。有效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于量化。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業(yè)成就與教師的工作表現(xiàn)。
——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持續(xù)地追問:“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所謂“策略”,就是指教師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采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具體地說,如下述討論的按教學活動的進程把教學分成準備、實施與評價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的知識,以便于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并不要求教師掌握每一項技能。
按照目標管理的教學流程,筆者把有效的教學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教學的準備、教學的實施與教學的評價,并據(jù)此來劃分教師在處理每一階段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
教學準備策略
教學準備策略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前所要處理的問題解決行為。也就是說,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如書面計劃就叫教案)時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說來,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學方案所要解決的問題。具體說來,一個教師在準備教學時,必須要解決下列這些問題:教學目標的確定與闡述、教學材料的處理與準備(包括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主要教學行為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的編制以及教學方案的形成等。限于篇幅,這里只談兩個問題:一是課堂教學闡述的是目標,而不是目的;二是對目前教案管理的一點看法。
一、由于教學目標是教師專業(yè)活動的靈魂,也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jù)。然而我們的教師對此研究得不夠,往往誤把舊的”當作“目標”,導致一堂課的任務也要寫上“培養(yǎng)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提高學生寫作技巧”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等這些對得不明、錯得不白的語言,或者說是“正確的廢話”,對實際的課堂教學沒有管理或評價的價值,也就沒有具體的指導意義。因此,我們著重討論教學目標闡述的問題。規(guī)范的教學目標應該包含四個要素:
——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為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jù)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與爭辯能力”等,這些寫法都是不規(guī)范的,因為目標行為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
——行為動詞必須是可測量可評價的、具體而明確的,否則就無法評價。如有位教師在寫《海燕》(高爾基)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時,寫了“培養(yǎng)學生革命的大無畏精神;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這種寫法不僅主體不對,而且也無法評價“革命的大無畏精神”和“學生的寫作技巧”到底“進步”了多少。
——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為評價提供參照的依據(jù)。如“根據(jù)地圖,指出我國的首都北京”、“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了解‘環(huán)境保護要從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鐘內,學生能完成15道簡單計算題”等。
——表現(xiàn)程度指學生學習之后預期達到的最低表現(xiàn)水準,用以評量學習表現(xiàn)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應用題,學生至少能寫出3種解題方案”、“通過這一堂課的學習,學生至少能記住4個單詞”等。目標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達到的教學標準,而不是無法實現(xiàn)的最高要求(理想)。
二、教學準備的結果是教學方案,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案。對教案的管理本身其實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教案的目的是為了后續(xù)教學實施行為即45分鐘的課堂效益。然而,目前對教案的管理有一種傾向就是走向過于繁瑣的所謂規(guī)范化、標準化,對所有的教師采用同樣的模式進行統(tǒng)一的管理,而且管理的要求過于具體、過于詳盡、過于死板,這可能是教學管理的大忌。我們知道,對教案的規(guī)范化管理對新教師和欠勝任教師來說是必需的,但對合格教師尤其是優(yōu)秀教師而言,過于規(guī)范可能是弊大于利。教案可以是物化的書面計劃,有時也可以是在頭腦里的思路。既然是合格教師或優(yōu)秀教師,教學準備的產(chǎn)物應該是多樣化的,大可不必追求一種形式或模式。教學實施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藝術,需要個性化,而沒有個性化的教學包括教案),就不可能有獨特的教學風格。再者,這種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導致教師產(chǎn)生不信任感。如果把這種管理權部分交給學生,由學生來評價教師的備課是否認真與充分,形成一種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校本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方式的改變可能會帶來更好的效果。
需要強調的是,教學準備后的實施不是貫徹計劃,而是要根據(jù)課堂情景進行調整。導致調整的最重要的國素就是課上學生的反應。研究表明,教案過于詳盡的教師在上課時對學生的反應反倒不敏感,較少鼓勵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和進行討論。相比,準備計劃簡略的教師所教的學生,準備計劃詳盡的教師所教的學生在學習態(tài)度上的表現(xiàn)要差些。這就說明,如果教師不隨機應變,過于詳盡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案畢竟是帶有主觀性的設計藍圖,在實施時的靈活性非常重要,新手教師與專家教師的差別往往也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