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宜
眾所周知,依靠國家的力量編纂圖書,無論是在人力,還是在物力上,都占有極大的優(yōu)勢。這一點歷來為私家修書所不及。宋朝初年,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國家財力大增,而圖書的收集、整理、著錄,使國家圖書更加繁富。這些都為封建國家編纂圖書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封建皇帝也十分重視圖書事業(yè)的發(fā)展,不僅多次詔集天下文人纂修圖書,而且在修書的過程中,親臨視察,面授方針大計。至于“御賜”書名之事,更是屢見不鮮。因此,宋代成為繼唐代之后國家圖書編纂事業(yè)取得突出成就的朝代。
宋初由封建國家編纂的圖書,以規(guī)模大、卷帙多、內容豐富而著稱。這主要表現(xiàn)在叢書、類書、總集類圖書的編纂。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始編的《北宋官版大藏經》(簡稱《開寶藏》),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大型官修佛教典籍叢書①。它從開編、刊刻到出齊,歷時13年。全書共計5048卷,收書1076部,分為480帙②,主要依據(jù)唐《開元釋教錄》“入藏錄”編定。宋真宗時,命王欽若等在開封的太清宮編輯《祥符寶文統(tǒng)錄》這部道藏叢書。祥符九年(1061年)書成,凡三洞四輔4359卷③,同樣是一部浩大的宗教典籍。宋徽宗時,進一步搜求道家遺書,命道士劉遠道校定道書,在《祥符寶文統(tǒng)錄》的基礎上,又增至5387卷,并改名《萬壽道藏》。宋代以封建國家的力量編纂的幾部佛、道叢書既是對中國古代佛、道思想的總結,也收集和保存了與之直接或間接聯(lián)系著的各類學術著作。后來民間所編輯刊刻的佛、道藏經都是此基礎上進行的。
宋代由封建國家編纂的大部頭類書主要有兩部:一是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至太平興國八年(977—983年)李日方、扈蒙等人編輯的百科全書性質的《太平御覽》1000卷。一是宋真宗景德二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05—1013年),由王欽若、楊億等人編輯的政事歷史方面的專門性類書《冊府元龜》1000卷。這兩部類書,在編纂規(guī)模、卷帙數(shù)量、類目編排,以及收書范圍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代。
現(xiàn)將宋代及前代的主要官修類書列表比較如下:
上表反映了宋代官修類書規(guī)模龐大、卷帙眾多、類目細致、內容豐富。其中《冊府元龜》的編纂,又充分體現(xiàn)了宋代官修類書從內容到體例上的變化。
宋以前的類書,如《皇覽》、《修文殿御覽》,以及宋代的《太平御覽》等,都是百科全書性質的類書。這些類書大都是以部統(tǒng)目,分門別類的排比事類。另有一些為適應科舉考試或應用的類書,如《藝文類聚》等,是以詞章、名篇為主,事、文相兼的類書⑦。而《冊府元龜》則與之不同,它輯錄了自上古至五代歷朝君臣的事跡,所取材料以正史為主,兼及經書、子書,“異端小說咸所不取”⑧。從編排體例上看,它把十七史中歷朝的事類和人物分門編次,從帝王、閏位部至總錄、外臣部共分成31部,又析為1116門。每部都有總序,詳述本部事跡的沿革,等于一篇小史,文字多則數(shù)千,少則數(shù)百。每門又各有小序,是該門的理論和歷史的概述,從幾十字到幾百字不等⑨。據(jù)載:“初撰篇序,諸儒皆作。帝以體例不一,祥符元年(1008年)二月丙午,遂擇李維等六人撰訖,付楊億竄定?!雹庥捎诖?、小序由楊億一人總成,因此體例一致,取舍嚴謹,“援據(jù)經、史,頗近體要”⑾??!恫岣元龜》中大、小序的出現(xiàn),是宋代官修類書編纂體例上的進步。它繼承和借鑒了漢以來《七略》、《漢書·藝文志》等目錄書中編排大、小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把“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指導思想引入類書的編纂過程中,對中國古代類書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宋太宗時期,李日方人還受詔編輯了兩大部書,即小說類編性質的《太平廣記》500卷及文章總匯的《文苑英華》1000卷。它們同《太平御覽》、《冊府元龜》合稱為“宋代四大書”⑿。這四部書不僅保存了現(xiàn)已亡佚的大量古籍,同時把宋以前歷代古籍資料分門別類地加以收集,匯為巨制,為后人研究宋以前的社會面貌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宋代國家編纂書籍以史書為多。因此,圖書的編纂特點又集中反映了在史籍的編纂過程中。
宋代修史制度極為嚴密,設有多種編修機構。首先沿襲了唐代設館修史的制度,并在此基礎上擴大其組織規(guī)模。
史館是宋代的主要編修機構,設有監(jiān)修國史、修撰等官。修史分為修前代史和本朝史(國史)兩類。每修前代史則別置史局,設提舉、修撰等官,書成即罷。凡修國史別置院于宣徽北院之東,謂之編修院。《文獻通考》引《東京記》云:“編修俗呼為史館,天圣修真宗史,欲重其任,降敕宰相為提舉,參知政事、樞密副史為修史,其同修史以殿閣學士以上為之,編修官以三館、秘閣校理以上及京官。史畢,即停。”⒀元豐改制后,歸秘書省國史案,“每修前朝國史,則別置國史、實錄院,以首相提舉,翰林學士以上為修國史,則別置國史、實錄院。以首相提舉,翰林學士以上為修國史,余侍從官為同修國史,庶官為編修官”⒁。南宋紹興初,實錄、國史皆寓史館,后罷史館,遇修實錄,則別置實錄院,遇修國史即置國史院⒂。嘉泰二年(1202年),將國史、實錄院并置⒃?。?/p>
宋朝官修前代史主要有: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監(jiān)修國史王溥等新修梁、后唐、晉、漢、周《五代會要》30卷⒄?。繉毩?973年)詔參知政事薛居政正監(jiān)修《五代史》,成書150卷、知?。宋套?、真宗時期編有“四大部書”(前文已述)。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五月,設編修唐書官,重修唐書、轉#嘉佑六年(1061年)書成,計225卷。關于宋朝編修的國史,據(jù)《宋┦貳お藝文志》及《宋國史藝文志輯本》序所載,歷朝國史達一二千卷,曾作為元修宋史的主要依據(jù)。但宋代所修國史迄今已無一卷遺存。
其他史書或史料的編輯,也是“各置局他所”、鬲?。瓤w蕖短宗實錄》在諸王賜食廳,修《真宗實錄》在元符觀,祥符中修《冊府元龜》于宣徽院南院廳,修本朝《會要》于編修院,修仁宗、英宗實錄在慶寧宮等21?。由又B奘凡荒芄開,故不得不另就他所,以“避眾人所見”22?。?/p>
編修機構除上述外,又設有起居院、日歷所、實錄院、會要所等,一般為非常設機構,主要根據(jù)修書的需要而設置。這些機構在宋代不同時期歸屬不一(或歸屬史館,或歸編修院。元豐改制后,統(tǒng)歸秘書省國史案),但總的看來,它們已成為有組織、有職掌的定型機構,并且在宋代歷朝史料的編輯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關于這些機構所編纂的書籍,今見于著錄的有14部實錄23#10部會要24#11部日歷25#3部玉牒26?。藴u奩鵓幼⒗代相沿不斷,但今原書大都亡佚,僅存周密撰《乾淳起居注》一卷27?。?/p>
官、私修史的結合,是宋代國家圖書編纂過程中出現(xiàn)的又一個特點。
自從唐代開始建立設館修史制度,實行集體修史,改變了個人修史的傳統(tǒng),這是史書編纂的一大進步。但這種制度很不完善,劉知己在《史通》中已列舉了它的弊端B28!K未在完善官修史書制度的同時,也注意克服這些弊端。例如司馬光《資治通鑒》的編纂就是一個成功的嘗試。
編寫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本是司馬光個人的一項宏偉計劃。在學習和研究史學的過程中,他注意到:“春秋之后,迄今千余年,《史記》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諸生歷年不能盡其篇第,畢世不暇舉其大略?!?9R虼?!俺S麆h取其要,為編年一書”30#以“敘國家之勝衰,著生民之休戚”31?。朔€(wěn)首詡斡幽曇(1053—1063年),他首先編寫了一部上起共和、下迄五代的大事年表,于歷代治亂興衰之跡作了扼要的記載,名為《歷年圖》,共為5卷,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進給皇帝。在此基礎上,又寫成了《通志》8卷,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這就是《資治通鑒》的前8卷。進呈之后,引起英宗皇帝的重視,因而詔置局于崇文院,由司馬光延薦協(xié)修人員繼續(xù)編纂。從此,這個私人計劃變成了國家的任務。在官府的支持下,司馬光得以安心地從事這項艱巨的工作。
首先在人員選配上,司馬光充分運用了自己的支配權。按舊例,國家編纂圖書,都是由皇帝委派人員。由于政治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人員頻繁更換,致使內部互不協(xié)調,糾紛迭起,影響了書籍的編纂。以宋代重修《唐書》為例,僅提舉就更換了5人32。這些人不但心存五日京兆,無意搞好重修工作,且以個人恩怨為重,對一些有才之士不予重用。如賈昌朝不喜歡歐陽修,開局伊始,將其排斥于外。直到嘉佑初年,歐陽修才回京領導刊修33。又如宋祁不為韓琪所歡心,故多外補。直至嘉佑末,才再入為翰林學士而始重修《唐書》34。在這些種情形下,使唐書的修纂初無定例,終無復審,各循私好,體不歸一,錯誤多端35。而《通鑒》的修纂則不同。司馬光自始至終為全書的主編,并自行選用協(xié)修人員。他選用人員有嚴格的條件:必須在政治上志同道合,在史學上觀點一致,在才學上是有特殊成就的專門名家。如劉恕、劉分攵、范祖禹等,他們的政治觀點和司馬光相同,在史學上有很高的造詣。劉恕博文強記,熟悉三國至隋以及五代的事跡36。劉分攵“博記能文章”37,是著名的漢史專家。范祖禹“智識明敏,好學能文”38,尤精于唐代史實。司馬光選用這些人才,據(jù)所長而分工。其間各次分工雖有變動,但司馬光始終負責全書的定編工作。由于司馬光善于領導史局,任用史家,充分發(fā)揮了主編負責、分工合作、集體撰修的作用,從而克服了官修史書所造成的責任不明、著述無主現(xiàn)象,保證了史書編纂工作高質量的進行。
其次,《通鑒》的編纂得到國家優(yōu)厚的待遇和充分的物質支持。司馬光初奉詔編書,置局于崇文院,皇帝特許其借閱三館、秘閣及龍圖、天章閣的圖書。司馬光及其助手在《通鑒》的編纂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國家豐富的藏書,這是單由私人修書所難以做到的。據(jù)宋人高似孫統(tǒng)計:“《通鑒》采正史之外,其用雜史諸書凡三百二十二家?!?9與此同時,宋神宗又“賜以穎邸舊書二千四百卷”40,在物質上充分提供御府筆、墨、絹及果餌、金錢之費,并多次派人去慰問41。此外,宋神宗皇帝還以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42,賜名“《資治通鑒》”,并親自撰寫序文。這種空前的禮遇和支持,保證了《通鑒》之編纂的順利進行,也足以證明宋代對官修史書的重視。
《通鑒》是中國古代官私合作修史的杰作。它的編纂,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官修史書的某些弊端,同時也有利于克服“私家力薄,無由可成”43的困難,對后代修史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宋代封建國家憑借大量藏書編纂各類書籍,除佛、道、史籍外,也涉及到其他門類,如醫(yī)藥、科技、天文、歷法等,其中尤以醫(yī)書的編纂為多44,近人頗有闡揚,茲不贅述。①(清)繆荃孫:《儒學警惕序》謂,俞鼎孫、俞經的《儒學警悟》為叢書之始。筆者不敢茍同。
②據(jù)張新鷹《關于佛教大藏經的一些資料》記載:“日本人小野玄妙考證,《大藏經》全數(shù)應為5586卷,537帙?!?詳見《世界宗教史資料》1981年4期)
③《玉?!に囄摹肪砦迨?。
④《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凡千余篇?!薄段褐尽羁鳌放崴芍⒁段郝浴罚骸痘视[》“合四十余部,部有數(shù)十篇,通合八百余萬字”?!段牡奂o》之“千余篇”,大概是四十余部乘部有數(shù)十篇所有之數(shù)。
⑤據(jù)北京大學研究所1923年統(tǒng)計。載于《北京大學二十五周年紀念·研究所國學門臨時特刊》。
⑥胡道靜:《中國古代類書》,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23頁。
⑦歐陽詢在《藝文類聚·序》中說:“《流別》(指晉摯虞的《文章流別》)、《文選》專取其文;《皇覽》、《遍略》直書其事”,其結果是“文義既殊,尋檢難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創(chuàng)立了事、文相兼的新體例。
⑧B10*B11!隊窈!の囊鍘肪砦迨四。
⑨詳見《冊府元龜》之各部類。
B12!端榻稹な榧》第十四于“《文苑英華》、《冊府元龜》、《太平御覽》、《太平廣記》”下注四個小字:“四大部書”。余家錫考《碎金》之為書,在宋元時即已有之(見影印本《碎金》跋)??梢姡八拇髸钡奶岱ㄋ螘r已有之。
B13*B14!段南淄考》卷五十一《職官考》五。
B15!端位嵋稿·職官》一八之六○。
B16!端問貳肪硪話倭十四《職官志》四。
B17!凍け唷肪硭模乾德元年七月甲寅。
B18!凍け唷肪硎四,開寶六年四月戊申。
B19!凍け唷肪硪話儻迨六,慶歷五年五月庚子。
B20*B21*B22K蚊羥螅骸洞好魍順錄》卷中。
23*B25!端問貳ひ瘴鬧盡肥凡俊け嗄昀?!队窈!に囄摹肪硭氖?。
24S嵴燮:《癸巳類稿》卷十二,《宋會要輯本跋》及近人湯中(字爰禮)著《宋會要研究》。
26!端問貳ひ瘴鬧盡肥凡俊て纂豪嘀錄。
27<《說郛》本。
28O曇《史通》卷二十《忤時》。
29A跛。骸鍛鑒外紀自序》引。
30!端韭砦惱公傳家集》卷十七《進通志表》。
31!蹲手甕鑒》卷六十九。
32L峋偈嘉賈昌朝。賈罷相后,乃用丁度。丁死,劉沆代之。劉罷相,王堯臣代之。王死,又用曾公亮。
33K蚊羥螅骸洞好魍順錄》卷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四,凌揚藻:《蠡勺編》卷十二《新書告成之難》。
348咚撲錚骸段陳浴肪硎二《歐宋唐書》,葉夢得:《石林詩話》第29頁。
35N忡牽骸緞綠剖榫爛》(知不足齋本)。
36!端問貳肪硭乃乃摹讀跛〈》。
37!端問貳肪砣一九《劉分攵傳》。
38!端韭砦惱公傳家集》卷四五《薦范祖禹狀》。
39!段南淄考》卷一九三,文中三百原作二百,據(j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改正(見高似孫《史略》卷四)。
40!端問貳肪砣百三十六《司馬光傳》。
4143K韭砉猓骸督資治通鑒表》?!独m(xù)通鑒·宋紀》卷一○一。
42H?。骸缎伦①Y治通鑒序》。
44O曇何應忠:《論兩宋時期的醫(yī)學發(fā)展》。《宋史研究論文集》1982年年會編刊。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基礎部)責任編輯:蔡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