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出身貴族家庭,而后走上為人民疾苦而呼吁的道路,自己卻成了道道地地“苦命詩人”的詩人,他,就是19世紀俄羅斯著名詩人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維奇·涅克拉索夫。
涅克拉索夫是俄國第一個以下層人民痛苦命運為詩歌創(chuàng)作主題,從而使詩歌接近人民而受到人民愛戴的詩人。他少年時代是在父親的莊園里度過的。這個雅羅斯拉夫爾省格列什涅沃村,是西伯利亞流放者必經(jīng)之路,流放者的腳鐐聲、呻吟聲以及伏爾加河上纖夫的歌聲,構(gòu)成了他詩歌悲愴、痛苦的主調(diào)。17歲的涅克拉索夫,違背父親讓他進軍事學(xué)校的意志,去彼得堡大學(xué)當旁聽生。因此,其父斷絕了對他的一切供給。從此,他成了一名衣食不得溫飽的“苦命詩人”。
為了維持生活,他不得不日日夜夜地幫別人抄寫文章,做“文學(xué)界的短工”,靠微薄的報酬度日。當時有一位演員常請涅克拉索夫抄寫臺詞。她看到涅克拉索夫那副狼狽的樣子,常把午餐剩下來給他吃。這位演員回憶說:“天氣冷了,涅克拉索夫的樣子顯得很可憐:臉色蒼白,衣衫襤褸,不知怎的直打哆嗦;他沒有內(nèi)衣,畏畏縮縮,手上也沒有手套,五個指頭凍得通紅。”
他還常幫不識字的農(nóng)民寫信、寫狀子。一次,他幫一位沒有文化的姑娘讀未婚夫寄來的情書,羞得那姑娘用手絹捂著臉躲開了。
微薄的報酬當然不能維持生活,因此,他常到莫爾斯卡雅街一家可供顧客看報的餐館去,人們吃早餐時,他在一邊看報,等別人走開,他便吃人們剩在盤子里的面包。他自己說,象這樣的生活“整整有三年”。在這幾年中,他“幾乎每天過著饑餓的生活。不僅吃得差,吃不飽,而且還不是每天能吃到東西”。
個人的苦難生活,俄羅斯人民的悲慘和不幸,使他寫出了諸如《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這樣表現(xiàn)人民渴望幸福和真理的優(yōu)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