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 品
我國自古就有“學海無邊苦作舟”之說,講的是讀書的方法,告誡人們要想達到知識的彼岸,唯一的途徑就是只有憑借“苦讀”這葉扁舟,在書籍的海洋里慢慢劃行,此外別無“終南捷徑”。古人對這條讀書方法看來是篤信不疑的。他們黃卷青燈,皓首窮經(jīng)。有的“頭懸梁”,有的“錐刺股”,有的“口舌成瘡”,有的“手肘成胝”!他們那種苦讀的精神,已成為千秋佳話,萬古美談!
如果說,在過去印刷術還沒有發(fā)明,書籍還不太多,外國書籍還沒有傳入我國的歷史條件下,前人提出的“學海無涯苦作舟”這條讀書方法還有其正確性的話,那么,隨著印刷術的發(fā)明、發(fā)展,書籍的日益增多,特別是外文書籍的大量翻譯過來,這條“以苦作舟”的讀書方法就很值得重新研究了。
僅以科技期刊為例,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現(xiàn)有科技期刊三萬五千種,每年發(fā)表的科學論文約五百萬篇,也就是說每天發(fā)表包含新知識的論文一萬三四千篇。每年出版圖書五十萬種,其中科技圖書十二萬種。在這些浩如煙海的科技書籍海洋中,又僅以化學專業(yè)為例,美國《化學文摘》一九七六年以五十六種文字報道了來自一百三十六個國家的四十五萬余篇文獻,假如一位通曉各國語言的化學家,每周讀四十小時,每小時讀四篇,一年也只能讀八千余篇。即使這樣拚命的追趕,也要用五十六年才能讀完一年發(fā)表的化學文獻,何況這種苦讀方法是顯然不行的。
誠如上述,不難看出“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讀書方法,在今天值得提出來重新加以研究了。
個人的初步設想:既然近百年來海上的交通工具已有了很大的改進、并出現(xiàn)了“艇”這種交通工具,為了迅速地駛達書籍海洋的彼岸,在讀書方法上,是否也可來個“以艇代舟”呢?也就是說,如果把“苦讀”比作“舟”的話,那么,可以把“巧讀”比作“艇”。
所謂“巧讀”,就是有所讀,有所不讀(而且往往是大量的不讀)。盡管我國古代學者都一再強調“學富五車”,“博覽群書”,杜甫說他自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韓愈說他“少好學問,自五經(jīng)之外,百氏之書,未有聞而不求,得而不觀者”。這在今天是辦不到了。我們只能及早確定目標,選擇好書,精讀若干,而且在閱讀時講究方法,善于選取書中的精華。這也就需要廣泛出版各種幫助選擇和閱讀書籍的輔助材料。有許多書刊,應該利用各種現(xiàn)代化工具,編好引得等參考材料,使人需要時一索即得,毋須再象古人那樣用死功夫來尋求知識。在中學、大學里,應該設置有關課程指導學生們這么做。至于書中的空話、套話,不僅浪費紙墨,而且簡直侵蝕讀者生命,更應取消??傊?,現(xiàn)在與古代相比,信息數(shù)量大為增加,不僅“舟”不行,一般的“艇”也未必夠用,非得“快艇”才行。
這么說,當然并不是想否定我們歷來提倡的刻苦治學精神,這我想是不致誤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