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越界、回歸、反射與審視

2025-03-23 00:00:00劉芹利
關鍵詞:文化身份美國黑人

摘要:杜波依斯是20世紀上半葉美國具有代表性的黑人知識分子,亦是典型的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在探索黑人問題期間,杜波依斯身處“無處是歸處”的邊界地帶,不斷自我放逐并頻頻跨越不同種族與文化的邊界,通過寫作不斷反射與審視美國黑人問題及黑人的未來,逐漸形成了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的文化身份。該身份的確立進而促使杜波依斯能夠掙脫藩籬,對美國種族問題乃至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運動具有敏銳的觀察與獨特深刻的理解。無論是通過對精英主義還是泛非運動抑或是共產(chǎn)主義的探索,杜波依斯從未停止尋求解決黑人問題與謀求人類共同福祉的途徑。

關鍵詞:威·愛·伯·杜波依斯;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美國黑人;文化身份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5.0601

收稿日期:2024-01-08

作者簡介:劉芹利,女,四川宜賓人,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E-mail: 352165518@qq.com。

一 杜波依斯與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文化身份

美國著名的黑人運動家、思想家和學者威·愛·伯·杜波依斯(W. E. B. DuBois, 1868-1963)一生筆耕不輟,不僅具有旺盛的文學生產(chǎn)力,而且對美國種族問題的思考極具洞察力和建設性。美國學者阿諾 德·拉波塞德(Arnold Rampersad)曾這樣評論杜波依斯:“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學可追溯到一本書的話,正如海明威曾認為《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整個美國現(xiàn)代文學的源頭,那么可以肯定地說,所有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美國黑人文學都源自杜波依斯在《黑人的靈魂》中對黑人本質的綜合論述?!盇rnold Rampersad, The Art and Imagination of W. E. B. Du Boi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89.

國外的學術研究對杜波依斯關注較早,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成果頗豐,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20世紀80年代末,這時的大部分研究屬于傳記式的記載,著重從美國非裔研究的視角分析杜波依斯在社會與政治方面的活動與思想張靜靜《藝術與宣傳:論威·愛·伯·杜波依斯的文學“雙重意識”》,浙江大學2015年博士學位論文,第5頁。。例如,美國學者小亨德森(Lenneal J. Henderson)認為,杜波依斯的學術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主要時期:學術研究時期(1881-1905);激進主義-論戰(zhàn)時期(1905-1935);國際主義-和平時期(1935-1963)Lenneal J. Henderson, Jr., “W.E.B. DuBois: Black Scholar and Prophet,” The Black Scholar 1, no.3/4 (1970): 49.。第二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其間對杜波依斯的研究呈現(xiàn)出多樣化、跨學科的新視角,對其學術思想和理論意義的探討更為深刻和廣泛張靜靜《藝術與宣傳:論威·愛·伯·杜波依斯的文學“雙重意識”》,第5頁。。在文化身份與種族的研究中,波斯諾克(Ross Posnock)認為,杜波依斯在《黑人的靈魂》中明確了美國非裔知識分子的文化身份以及責任義務,企圖在非裔美國知識分子身上開拓“去種族化的領域”(deracialized realm), 進一步調解“種族獨特性與非種族普遍性”之間的沖突Ross Posnock, “How It Feels to Be a Problem: Du Bois, Fanon, and the ‘Impossible Life’ of the Black Intellectual,” Critical Inquiry 23, no.2 (1997): 325.。對于黑人問題的解決方案,馬呂斯·茹坎(Marius Jucan)指出,杜波依斯嘗試在文化和政治上通過卓越的黑人領袖帶領黑人逐步實現(xiàn)種族解放Marius Jucan, “‘The Tenth Talented’ v." ‘The Hundredth Talented’: W. E. B. Du Bois’s Two Versions on the Leadership of the African American Community in the 20th Century,” American, British and Canadian Studies 19 (2012): 27-44.。還有一些學者從社會學和道德倫理哲學角度對杜波依斯關于種族問題的思想進行了多角度的討論Lynn England, W. Keith Warner, “W.E.B. Du Bois: Reform, Will, and the Veil,” Social Forces 91, no. 3 (2013): 955-973; Stephanie J. Shaw, “W. E. B. Du Bois and the Evolution of ‘Race’,”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60, issue S1 (2022): 73-101.。相較于國外對杜波依斯深入而成熟的研究,國內(nèi)學者對杜波依斯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這些研究主要介紹了杜波依斯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藝論戰(zhàn),探討了杜波依斯對種族問題的思考郭大勇《杜波依斯與美國的種族問題》,《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第90-95頁;王卓、王恩銘《既做美國人又做黑人——杜波依斯民族主義和融合主義思想探析》,《世界民族》2018年第3期,第47-54頁。、黑人教育思想李有成《楷模:杜波依斯、非裔美國知識分子與蓋茨的〈十三種觀看黑人男性的方法〉》,《當代外語研究》2010年第8期,第2-7、21、62頁;鄧磊、梅倩《脫嵌與融入:杜波依斯對黑人問題的教育透視》,《外國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第38-49頁。、黑人文學中的雙重意識郭曉洋、馬艷紅《論杜波依斯的“雙重意識”及其對美國黑人文學的影響》,《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第279-282頁;龐好農(nóng)《從雙重意識到三重意識:非洲裔美國批評的新視野》,《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年第1期,第46-47頁;駱洪《“雙重意識”問題與美國黑人的身份建構》,《學術探索》2009年第4期,第109-114頁;張靜靜《藝術與宣傳:論威·愛·伯·杜波依斯的文學“雙重意識”》,浙江大學2015年博士學位論文。、黑人的藝術思想黃衛(wèi)峰《哈萊姆文藝復興期間的文藝論戰(zhàn)》,《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第22-26頁。,等等。這些國內(nèi)外研究關注到了杜波依斯對文化身份和種族問題的探索和研究,但并未聚焦杜波依斯探索黑人問題過程中自身文化身份的形成與特征,以及個人文化身份如何助力其自我對黑人問題的敏銳觀察與獨到理解。

卜杜爾·簡默罕默德(Abdul R. JanMohamed,1945-)是美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后殖民理論家與少數(shù)族裔文學批評家之一,他的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理論有助于深入理解杜波依斯文化身份的形成和特征。簡默罕默德在論文《以入世為出世,以無處為歸處:定義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中以愛德華·薩義德(Edward Said)與理查德·賴特(Richard Wright)兩位美國少數(shù)族裔知識分子的論著為例,對邊界知識分子進行了理論構建。他認為,邊界知識分子位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群體或文化之間,根據(jù)他們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和知識分子定位(orientation)不同,又分為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specular border intellectual)與融合型邊界知識分子(syncretic border intellectual)Abdul R. JanMohanmed, “Worldliness-without-world, Homelessness-as-home: Toward a Definition of the Specular Border Intellectual,” in A Cultural Studies Reader: History, Theory, Practice, ed. Jessica Munns, Rajan Gita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95): 442-454.。其中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游離在不同種族文化、社會、地理等各種疆域之間,不屬于特定哪一方。簡默罕默德對邊界進行了深入討論,他指出:

邊界不在它們所界定領域的內(nèi)部或外部,邊界僅僅指明了兩種文化的區(qū)別。邊界并非真正的空間,作為內(nèi)外部的差異之處,它們是無數(shù)次的回歸點。因此,處于該位置的知識分子不是“坐”在邊界上;相反,他們被迫將自己定位為邊界,圍繞邊界凝聚為一個無限回歸的點。在有意或無意以該方式自我定位的過程中,他們必須自我防范避免踏入鏡像的陷阱,因為邊界作為鏡子得以反射并界定該群體的“同一性”與“同質性”。而邊界亦為該群體所構建。Abdul R. JanMohanmed, “Worldliness-without-world, Homelessness-as-home: Toward a Definition of the Specular Border Intellectual,” 447.

從簡默罕默德的這段論述中可見,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游離于兩種文化或群體間,邊界由其自身構建,它不是一個實體空間,而是一個無限次來回穿梭的回歸點。他們以自我為界、自身為鏡去反映、分析并審視雙方文化。跳出界外、自我放逐,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不僅能看清界內(nèi),而且主體與所寫文本由此具備如同鏡子一般的反射功能,得以清晰照見與審視不同文化的框架和體系。

結合簡默罕默德的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理論來分析杜波依斯在美國社會的融入程度、對不同文化的態(tài)度以及對黑人文化身份的理解,可以發(fā)現(xiàn),他在探索黑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的文化身份,由此得以對種族問題提出具有建設性和開拓性的見解。首先,杜波依斯是一個流亡知識分子,窮其一生身處社會邊緣,游離于不同國家、族裔與文化邊界之間,不斷跨越與回歸。其次,杜波依斯的許多著作從邊緣文化的角度關注主體的形成,既能反映黑人及美國社會的問題,又能創(chuàng)造性地審視與反思種族甚至無產(chǎn)階級的未來。身處“無處是歸處”的邊界地帶,無論是通過對精英主義還是泛非運動,抑或是共產(chǎn)主義的探索,杜波依斯從未停止尋求解決黑人問題與謀求人類共同福祉的途徑。

二 杜波依斯的越界與回歸:黑人意識的形成

簡默罕默德的邊界知識分子理論構建主要依據(jù)薩義德對流亡知識分子的論述。薩義德曾提及奧爾巴赫創(chuàng)作《摹仿論》的原因是自我放逐,將對自己歐洲個性的主動侵害轉化為一種積極的使命,由此創(chuàng)作出評論歐洲文學的批評巨著薩義德《世界·文本·批評家》,李自修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版,第10頁。。杜波依斯亦是如此,在四處漂泊、自我放逐的旅行過程中他不斷認識與比較不同的文化差異,不僅成為了薩義德式的流亡知識分子,更是簡默罕默德理論中的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

按照小亨德森對杜波依斯學術發(fā)展的劃分,杜波依斯在第一階段主要是進行知識分子的學術訓練和研究Lenneal J. Henderson, Jr., “W. E. B. DuBois: Black Scholar and Prophet,” 48-57.。其間杜波依斯通過頻繁旅行,跨越不同的文化邊界,并通過觀察與學習,其黑人意識逐漸明確并成熟。出生與成長于新英格蘭地區(qū)的杜波依斯是自由黑人的后代,1885年他高中畢業(yè)后接受了南方黑人的技術教育、哈佛大學的精英教育以及歐洲傳統(tǒng)的哲學熏陶,而后又回到美國南方任教。到南方菲斯克大學是他人生第一次長途旅行,伴隨這次旅行,他同時也完成了第一次身份的跨越:從北方的黑人中學生成長為赴南方上大學的黑人大學生。杜波依斯在《自傳》中講道,他意識到在新英格蘭常深感孤單,渴望與自己相同的黑人在一起,每當聽到黑人民歌時他總是激動得流下眼淚。來到南方后,和這些非凡的黑皮膚待在一起,他感到自己與他們擁有“一種新的、振奮人心的和永恒的紐帶”杜波依斯《威·愛·伯·杜波依斯自傳——九旬老人回首往事的自述》,鄒德真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頁。。通過不斷對比與反思黑人與白人的區(qū)別,他對黑人身份與文化有了“新的忠誠和擁戴”。自此,他意識到“我是一名黑人了”杜波依斯《威·愛·伯·杜波依斯自傳——九旬老人回首往事的自述》,第88頁。。黑人意識的形成伴隨杜波依斯黑人身份的確立,但是直到1888年大學畢業(yè),北上前往哈佛大學繼續(xù)求學時,他才深刻意識到南北經(jīng)濟、文化與政治的差異給美國黑人帶來的嚴重后果,逐漸增強了自我的種族意識。隨著杜波依斯生活學習的地域與文化邊界的不斷延伸,他的學識與思想不斷提升,不斷跨越種族與文化的邊界。

1892年,杜波依斯獲得獎學金前往德國柏林大學讀書,跨越國界進一步強化了他的邊界意識,使其能立足歐洲反觀與理解美國。在歐洲的兩年,他不僅從地理位置上遠離了美國的種族歧視,而且感受到不同國別、民族背景下人們的和諧共處,人生觀和世界觀由此發(fā)生了改變?!拔腋械阶约赫玖⑵饋恚皇欠磳@個世界,而僅僅是反對美國的狹隘和種族的偏見?!?892年在德國,我發(fā)現(xiàn)我是站在美國的外邊往里觀察美國”杜波依斯《威·愛·伯·杜波依斯自傳——九旬老人回首往事的自述》,第134-135頁。。通過自我放逐、立足邊界,杜波依斯開始有意識地將美國與歐洲作對比,在美國疆域外反思美國的歷史與文化。自此,他不僅感受到美國與歐洲的文化關聯(lián),而且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美國特性,意識到“把美國看得對自己是這么的重要”杜波依斯《威·愛·伯·杜波依斯自傳——九旬老人回首往事的自述》,第135頁。。邊界知識分子的文化身份使他對美國歷史與種族問題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1895年,杜波依斯完成了題為《廢止向美國販賣非洲黑奴》的博士論文,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非裔美國人。正因為身處歐美兩種文化的邊界,杜波依斯能從他者視角欣賞歐洲,擺脫狹隘的種族主義束縛,反思美洲以及美國黑人問題,逐漸發(fā)展成為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

1894年,杜波依斯從歐洲學成回國,開啟了他在高校的教學研究生涯。其間他不斷跨越不同文化的邊界,進行文化的審視與反思,學術研究成果日益顯著。在杜波依斯的自傳中,他提到1918-1928年間四次具有特殊意義的旅行:

我在這十年中最重要的工作是旅行……從1918-1928年,我作了四次富有特殊意義的旅行:戰(zhàn)爭剛剛結束和凡爾賽會議期間前往法國;“國際聯(lián)盟”成立之初前往英、比、法和日內(nèi)瓦;1923-1924年前往西班牙、葡萄牙和非洲;1926年前往德國、俄國和君士坦丁堡。我簡直不可能看到比這些激動人心的旅行中所看到的更為生動的當代世界圖景。它們使我加深了知識,擴大了眼界。這些對我認識和判斷世界現(xiàn)狀,尤其是美國種族問題,有著無法估量的價值。杜波依斯《威·愛·伯·杜波依斯自傳——九旬老人回首往事的自述》,第241頁。

跳出界外旨在看清界內(nèi)。旅行不僅拓展了杜波依斯的人生體驗和文化視野,也促使他在不同的文化邊界之間反思美國種族問題及黑人的未來。

盡管歐洲的求學經(jīng)歷強化了杜波依斯的美國身份認同,但是在美國國內(nèi),杜波依斯這類黑人知識分子由于種族歧視仍無法享有與白人同等的權利。杜波依斯身處黑人與白人的文化邊界,無法徹底融入任何一邊,也無法在任意一方文化中具有“賓至如歸”的自在感,因此他被迫在文化邊界之間游走,在不停跨越邊界以及回歸黑人文化的過程中,他成為簡默罕默德文中與薩義德一樣的文化流亡者。邊界為薩義德和杜波依斯這樣的文化流亡者提供了一個臨時的棲息之地,同時也像一面鏡子,讓西方文化照見自己的結構和功能Abdul R. JanMohanmed, “Worldliness-without-world, Homelessness-as-home: Toward a Definition of the Specular Border Intellectual,” 449.。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既因現(xiàn)實所迫成為邊界,亦是自我選擇的結果。杜波依斯以自身為鏡,讓美國文化得以顯現(xiàn)自身的框架和功能,使美國的黑人問題得到全面準確的反映。

三 邊界下的反射:黑人問題與“雙重意識”

作為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盡管杜波依斯對兩種文化同樣熟悉,但是卻不能或不愿在某一個群體中感到“賓至如歸”般的自在。他將自身主體轉化為一面鏡子,從邊界毫無羈絆地分析和審視兩種文化。邊界的特殊位置使其得以遠離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霸權,從而抵達思想自由的“異拓邦”(heterotopia)Abdul R. JanMohanmed, “Worldliness-without-world, Homelessness-as-home: Toward a Definition of the Specular Border Intellectual,” 459.。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具有的邊界與反射兩大優(yōu)勢使杜波依斯擁有了全方位的觀察與批判,并對黑人問題提出敏銳準確的洞見。他提出的黑人“雙重意識”(double consciousness)為理解20世紀美國的黑人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框架。

19世紀至20世紀之交,伴隨美國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發(fā)展,美國大量黑人離開南方,由鄉(xiāng)村遷徙至城市。然而無論何地,在白人眼中黑人依舊是“劣等公民”,極端種族主義者們?nèi)匀痪芙^承認黑人是“人”。在這種歷史背景下,1895年,黑人領袖布克·托利弗·華盛頓 (Booker T. Washington, 1856-1915)在《大西洋博覽會演說詞》中提出以放棄黑人的政治權利和社會平等換取基本就業(yè)機會和工業(yè)技術教育,呼吁黑人與白人之間保持和睦友好關系,實現(xiàn)與主流社會的“和解”,促進美國南方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Booker T. Washington, Up from Slavery (Penguin Books, 1986).。1903年,杜波伊斯在《黑人的靈魂》(The Soul of Black Folk)第一章便提綱挈領地提出他的反駁與基本主張,認為該做法本質上是以放棄黑人作為人的合法權利為條件的投降主義和妥協(xié)政治。他提出,黑人擁有美國人與美國黑人的雙重身份,黑人也具有人的意識、思想和靈魂,力求為黑人爭取平等的教育與政治權利杜波依斯《黑人的靈魂》,維群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43-51頁。。在該書第三章,杜波依斯專門對布克·華盛頓的思想進行了評論。他一方面客觀分析了華盛頓的妥協(xié)調和思想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與初衷,另一方面也直接批評了華盛頓思想的局限性,強調了黑人必不可少的三大權利——選舉權、公民權和受教育權杜波依斯《黑人的靈魂》,第35-51頁。。

當杜波依斯發(fā)表《黑人的靈魂》時,他已在亞特蘭大大學任教七年,作為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對黑人問題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在本書前言中他精準地預言,“二十世紀的問題是白人與有色人種間的界線問題”杜波依斯《黑人的靈魂》,第7頁。。的確如此,20世紀種族問題成為了美國政治、社會生活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核心。杜波依斯在該書的第一章《我們的精神奮斗》中詳細闡述了黑人的雙重意識:

這個世界不讓他具有真正的自我意識,只讓他通過另一世界的啟示來認識自己。這給人一種非常奇特的感覺,這種雙重意識,這種永遠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看自己,用另一個始終帶著鄙薄和憐憫的感情觀望著的世界的尺度來衡量自己的思想,是非常奇特的。它使一個人老感到自己的存在是雙重的,——是一個美國人,又是一個黑人;兩個靈魂,兩種思想,兩種彼此不能調和的斗爭……杜波依斯《黑人的靈魂》,第3-4頁。

杜波依斯指出,黑人因為世界的不公正待遇使自己生來就帶有一種“帷幕”,需要通過白人的凝視才能確認自我思想和靈魂。這是一種雙重意識,更是一種雙重存在。因為歷史的原因,黑人淪為了白人眼中的他者,自我意識分裂成兩個層面:白人的意識與黑人的意識,即通過他者的凝視來確立自我的存在。杜波依斯用“雙重意識”來描述美國黑人成長與發(fā)展中關于自我的核心問題。其“雙重意識”被認為具有三個層面的涵義:第一,面對社會上充斥著的對黑人的消極定型,黑人如何自我定義;第二,美國黑人受到主流社會的排斥,造就了“既是美國人”又“不是美國人”的生活方式;第三,黑人作為明顯的“非洲人”和“美國人”因而產(chǎn)生的個人內(nèi)在沖突。杜波依斯將非洲人特性稱之為一種內(nèi)在、強大的精神William L. Andrews et al., eds.,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7), 225.。由此可見,杜波依斯提出的“雙重意識”本質上是從身份與文化上揭示了黑人與白人、黑人與美國人之間存在的二分關系,其核心是民族主義思想和融入主義思想,這對矛盾思想指引著他一生為黑人平等權利而抗爭郭大勇《杜波依斯與美國的種族問題》,《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第92頁。。由于身處兩種文化的邊界,杜波依斯的文本如鏡像般清晰照見了美國白人文化與黑人文化之間的本質差異與關聯(lián),同時也直接點明了華盛頓“妥協(xié)政策”的局限性。用薩義德的話說,即“因為流亡者同時以拋在背后的事物以及此時此地的實況這兩種方式來看事情,所以有著雙重視角(double perspectiver),從不以孤立的方式來看事情”薩義德《知識分子論》,單德興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版,第 54頁。。由此,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得以擁有對復雜問題的寬廣視野以及深遠準確的洞見。

既是黑人又是美國人的這種矛盾、沖突、對立又緊密相連的雙重身份造成了美國黑人的雙重意識?!半p重意識”作為杜波依斯種族思想的精髓,一經(jīng)提出便成為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的重要思想,為當時的黑人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指引著眾多學者從文化邊界、雙重意識角度去分析包括黑人在內(nèi)的少數(shù)族裔文學與文化。亨利·路易斯·蓋茨(Henry Louise Gates, Jr.)1989年為再版的《黑人的靈魂》作序,其中大力贊揚了雙重意識的重要歷史意義Henry Louise Gates, Jr., introduction to The Souls of Black Folk, by W. E. B. Du Bois (Bantam Books, 1989), xviii-xix.。同樣,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在她的博士論文中也詳細討論了黑人想象中的白人意識Bell Hooks, “Representing Whiteness in the Black Imagination,” in Cultural Studies, ed. Lawrence Grossberg (Routledge,1992): 338-342.。杜波依斯的“雙重意識”對后來美國非裔公共知識分子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也被美國政府作為解決種族問題的原則之一。黑人的雙重意識為飽受種族歧視的美國黑人明確自己是美國人亦是黑人的雙重身份。杜波依斯正因為身處黑人與白人的文化邊界,作為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使得他能清晰認識與理解黑人的“雙重意識”,明確了黑人問題的關鍵。他之所以能在《黑人的靈魂》中對美國黑人與白人的文化差異以及黑人問題提出這些精辟論述,正如簡默罕默德所說,“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會創(chuàng)造出反應差距并闡明其性質與結構的著作”Abdul R. JanMohanmed, “Worldliness-without-world, Homelessness-as-home: Toward a Definition of the Specular Border Intellectual,” 444.。

四 邊界上的審視:提升黑人教育,實現(xiàn)黑人群體的崛起與發(fā)展

杜波依斯從求學時期至學術研究階段,頻繁跨越白人與黑人之間的邊界,甚至越過美歐邊界,邁向世界。廣博的視野、放逐他鄉(xiāng)的冷靜審視使他能準確敏銳地理解美國黑人,通過自己的調查與論著如“鏡子”似地展現(xiàn)黑人的現(xiàn)狀與問題。然而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不僅有居于邊界、視野寬闊與全面洞察的優(yōu)勢,而且能對美國黑人問題提出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對于黑人問題與黑人未來,杜波依斯并不認同布克·華盛頓提出的妥協(xié)政治與技術教育,而提出了站位更高的方案。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的文化身份使他清楚地認識到,華盛頓推崇的“實利”與“和解”策略實際上承認了黑人遭受的種族歧視,并放棄了作為合法公民的政治權利。由此,他對華盛頓的實利主義發(fā)出了令人深省的詰問,主張通過發(fā)展高等教育培養(yǎng)一批黑人知識分子精英,再由他們引領黑人民眾,提升黑人群體的文明程度并實現(xiàn)黑人群體的崛起與發(fā)展。以下將結合杜波依斯的教育背景與對黑人教育的論述,探討他如何利用自己獨有的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的文化身份,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黑人問題的解決方案。

19世紀末,杜波依斯頻頻在不同的文化邊界間來回穿梭,他從自己的求學經(jīng)歷以及從事的黑人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黑人教育的問題和局限。在菲斯克大學上學期間,杜波依斯深切感受到了華盛頓提倡的南方黑人技術教育發(fā)揮的作用以及局限性。由于不滿足于這里的職業(yè)技術教育,為了全面深入了解黑人問題,他前往哈佛大學學習黑人歷史、政治學、社會學。后來,為了更透徹理解美國歷史與種族問題,他又繼續(xù)申請獎學金去德國學習哲學與社會學。當杜波依斯懷揣解放美國黑人的夢想學成歸來后,一直致力于黑人高等教育、黑人社區(qū)調查研究與提升黑人政治、文化與經(jīng)濟地位等各類社會活動。1897年,在美國政治社會科學學術協(xié)會舉辦的費城會議上,杜波依斯宣讀了《黑人問題的調查》。接著,他對全美黑人開展了歷史學、統(tǒng)計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調查。1899年出版的《費城黑人》是第一個關于黑人社區(qū)的案例研究,杜波依斯用自己的實際調查向美國社會證明“黑人是值得研究的”杜波依斯《威·愛·伯·杜波依斯自傳——九旬老人回首往事的自述》,第175頁。。在研究中,他用“最貧困的十分之一”(the submerged tenth)來形容黑人下層階級,并且提及黑人精英的社會責任。

接著,杜波依斯意識到了黑人精英對于黑人群體的崛起與發(fā)展的重要意義。1903年,在《黑人的靈魂》一書中,杜波依斯明確表示:“人類的許多事情的進展每每是由前面拖而不是從后面推所造成的,杰出的人才向前猛進,慢慢地、煞費苦心地幫助他那些比較遲鈍的弟兄提高到他那個有利的地位?!倍挪ㄒ浪埂逗谌说撵`魂》,第83頁。同年,他在《有天賦的十分之一》一文中用了“有天賦的十分之一”(the talented tenth)來形容黑人精英階層,指出:“有什么能比才智與品德上的杰出代表所作的努力和所起的榜樣能更快地提升黑人民眾的地位呢?……有天賦的十分之一站起來,將所有那些值得拯救的人往上拖至他們所處的有利地位。這就是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模式?!盬. E. B. Du Bois, The Talented Tenth (James Pott and Company, 1903),45.從黑人“最貧困的十分之一”到“有天賦的十分之一”,杜波依斯認為一個種族的精英是社會的關鍵,是推動歷史與人類進步的重要因素,黑人知識文化精英足以引領黑人達到高度文明的境界。這個理論的提出,確立了杜波依斯的黑人知識分子精英觀。

在《有天賦的十分之一》中,杜波依斯結合了美國的獨立戰(zhàn)爭和社會發(fā)展歷史,論證了黑人中這部分崛起的人才有資格擔負起領導黑人的重任。杜波依斯尤其強調黑人精英作為黑人領袖的重要作用,他認為黑人整體素質和社會地位的提升尤其需要黑人知識分子精英W. E. B. Du Bois, The Talented Tenth,45.。他糾正了華盛頓對黑人教育以職業(yè)培訓為主的錯誤導向,提出了黑人群體的崛起應通過發(fā)展黑人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他說:“把被淹沒的南方黑人大眾托出水面的第一步就是通過高等教育培養(yǎng)出有天賦的少數(shù)人。”W. E. B. Du Bois, The Education of Black People: Ten Critique 1906-1960, ed. Herbert Aptheker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3), 32.作為黑人中的精英知識分子,他認為,唯有培養(yǎng)更多的黑人精英,發(fā)展黑人教育體系,結合以博雅教育為目標的黑人高等教育以及以實用技能為主的職業(yè)教育,才能促使黑人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地位得到全面發(fā)展和提升。同時,杜波依斯強調以人為本,他認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教會黑人如何做人,如何滋養(yǎng)黑人的靈魂。他提出,“所有真正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成為木匠,而是使木匠成為人”W. E. B. Du Bois, The Talented Tenth, 63.。綜上,杜波依斯認為需要首先通過培養(yǎng)一批黑人精英,發(fā)展黑人的教育體系,然后才能帶領整個黑人群體從根本上解決美國黑人的社會、政治與經(jīng)濟問題,最終實現(xiàn)黑人群體的崛起與發(fā)展。但杜波依斯此時由于受到精英主義“歷史觀”的影響,認為黑人教育的重中之重是黑人中“有天賦的十分之一”的教育葉英《理想與現(xiàn)實、共性與個性的結合——析杜波依斯“有天賦的十分之一”理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第184頁。。

從杜波依斯1905-1935年作為激進分子和論戰(zhàn)者,1935-1963年逐漸轉向國際主義者與和平主義者這兩個學術階段的特點來看Lenneal J. Henderson, Jr., “W. E. B. DuBois: Black Scholar and Prophet,” 49.,其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的文化邊界由本國黑人族群不斷向美國主流社會、歐洲,以及非洲、亞洲等第三世界拓展。其間他不僅對黑人社區(qū)進行了深入的社會學調查研究與實踐,持續(xù)致力于美國黑人的發(fā)展事業(yè)等,而且還積極關注第三世界有色人種的解放運動,提出了泛非主義方案,力圖推動非洲殖民地脫離殖民統(tǒng)治。他曾說,“我設想出一種種族間的文化,以取代純美國文化所追求的目標”杜波依斯《威·愛·伯·杜波依斯自傳——九旬老人回首往事的自述》,第260頁。。由此可見,杜波依斯作為典型的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已跳出文化和種族的界限,全盤審視美國文化,并對黑人的解放運動提出了創(chuàng)新性方案。當杜波依斯在德國柏林學習期間接觸到馬克思主義時,他看到了“新的希望”。1926年赴德國、蘇聯(lián)之行期間,他不僅從理論上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與共產(chǎn)主義思想,同時也目睹了蘇聯(lián)欣欣向榮的工人階級運動,這使他的思想和行動發(fā)生了轉變,對解放運動中的社會精英與人民群眾有了重新的認識。同時,蘇聯(lián)的所見所聞使他確信:“我相信卡爾·馬克思的名言,那就是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基礎廣泛地決定其政治、藝術和文化。”杜波依斯《威·愛·伯·杜波依斯自傳——九旬老人回首往事的自述》,第261頁。

因此,在杜波依斯的《有天賦的十分之一紀念演講》中不難發(fā)現(xiàn),隨著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他的黑人知識分子精英觀在原有基礎上出現(xiàn)了一些改變。杜波依斯首先對“有天賦的十分之一”理論受到的批評進行了回應:“有人說,我意圖建立一個忽視群眾的貴族政權。這種批評似乎更為正確,因為強調了群眾的意義和力量???爾·馬克思早在19世紀中葉就表達了這種觀點,自那時起這種觀點的影響力就不斷增強?!盬. E. B. Du Bois, “The Talented Tenth Memorial Address,” The Boulé Journal 15, no. 1 (1948): 3.在此次演講中,他進一步修正了黑人知識分子精英觀,提出了“引領性的百分之一”(the guiding hundredth)理論。首先,在黑人領導力方面,杜波依斯不再局限于將整個種族發(fā)展僅僅寄托于黑人精英。相反,他更關注黑人群眾為黑人群體的發(fā)展所作的努力。他呼吁更多能力卓越、品行端正、樂于奉獻的黑人加入到黑人運動中。其次,杜波依斯對黑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更廣闊的視域提出了文化群體的概念。他認為,黑人教育不應局限于獲取知識,還要強調知識學習緊密結合黑人自身的實際情況,服務于黑人群體的長遠發(fā)展。

總體來說,杜波依斯“引領性的百分之一”是對“有天賦的十分之一”理論的發(fā)展與修訂。首先,杜波依斯黑人精英觀的改變體現(xiàn)在他對黑人群眾領導權的重視。其次,杜波依斯認為,黑人種族作為有別于白人的一個文化群體,黑人應該為此感到自豪并為之奮斗,由此黑人社區(qū)才能獲得可持續(xù)的長久發(fā)展。可見,杜波依斯這兩個理論不是純粹的教育理論,而是一個種族的發(fā)展規(guī)劃。這是杜波依斯結合自身經(jīng)歷,從黑人知識分子的鏡像型邊界文化身份出發(fā),為黑人民眾提出的謀求黑人解放與提升黑人整體政治、文化以及經(jīng)濟地位的具體方法與特定路徑。在為杜波依斯一本論文集撰寫的序中,赫伯特·阿普特克(Herbert Aptheker)這樣評價道:“這些論文的作者在世之日,在教育的本質、目的以及理論等方面,全美國沒有人比他更內(nèi)行;在有關美國黑人教育這個獨特的問題上,更無人能與之匹敵?!盬. E. B. Du Bois, The Education of Black People: Ten Critique 1906-1960, XII.

杜波依斯作為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不僅對美國黑人的歷史與教育有深入透徹的理解,尤其是對黑人現(xiàn)狀具有充分的認識,對黑人的未來懷有深切的關懷。他不僅通過社會學研究報告、散文集與小說等文本從不同側面反映美國黑人問題,而且還能依托身處主流文化邊界的有利地位,拒絕臣服于美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霸權,不斷游走在不同的文化邊界,居高審視黑人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以期望實現(xiàn)“異拓邦”的可能。杜波依斯企圖在美國非裔知識分子身上開拓“去種族化的領域”,進一步調解“種族獨特性與非種族普遍性”之間的沖突Ross Posnock, “How It Feels to Be a Problem: Du Bois, Fanon, and the ‘Impossible Life’ of the Black Intellectual,” 325.。邊界與鏡像型文本主體賦予杜波依斯持續(xù)內(nèi)省的空間,其黑人知識分子的精英觀發(fā)展到立足黑人群眾的領導觀,逐漸擴展到全世界的無產(chǎn)階級領導者,從謀求美國黑人的解放到全世界黑人乃至所有無產(chǎn)階級的解放事業(yè)。1961年,杜波依斯加入美國共產(chǎn)黨并遷居加納,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流亡海外,但心懷天下黑人解放事業(yè)的思想家與領導人。

五 結語

對于邊界知識分子而言,“入世”與“無家可歸”并不相悖,而是形成互補。“以入世為出世,以無處為歸處”僅僅是不同的構想(方式),兩者均注重知識分子的主體位置,即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的主體地位。正如同奧爾巴赫引用雨果的話:“覺得家鄉(xiāng)甜蜜的人,還是一個稚嫩的初學者;覺得每塊土壤都猶如家鄉(xiāng)的人,已經(jīng)成長茁壯;但覺得全世界都像是異鄉(xiāng)的人,才是真正的完美?!彼_義德《世界·文本·批評家》,第11頁。這也正是簡默罕默德所說的“無處是歸處”,即心懷家園,縱使人在天涯,天涯仍似家園的心境。杜波依斯由于自身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的文化身份,使得他首先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與深邃的理解力,能夠清晰地展現(xiàn)黑人文化與白人文化之間的邊界。其次,又因為邊界主體位置復雜、不穩(wěn)定,邊界知識分子拒絕穩(wěn)定而且有抵制強制性和穩(wěn)定的傾向。再次,鏡像型邊界知識分子在跨越邊界的同時,不會因為忠于或者臣服于某種意識形態(tài)、文化、體系與世界從而獲得精神與思想上的自由。所以,杜波依斯得以由原來所處的劣勢轉變?yōu)閮?yōu)勢,因此能夠在文學與知識生產(chǎn)領域產(chǎn)生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與生產(chǎn)力,能夠提出通過發(fā)展黑人高等教育、依托黑人群眾解決美國黑人問題的有效路徑,為全世界黑人和無產(chǎn)階級運動指明前進的方向。

杜波依斯作為20世紀上半葉最有影響的黑人知識分子,主要致力于黑人社會、歷史與文化研究。文學批評家阿諾德·拉波塞德(Arnold Rampersad)曾高度評價杜波依斯在美國黑人文學中的地位,尤其是《黑人的靈魂》對黑人文學的重要意義。但是杜波依斯具有創(chuàng)造力、前瞻性與指導性的著作并不僅限于《黑人的靈魂》,他的社會學調查、黑人教育思想以及參與的社會活動實踐對于美國研究與黑人運動都具有重要的奠基與指導意義。歸根結底,一切皆因杜波依斯從文化的邊界開始,不斷越界、回歸、反射與審視不同的民族以及文化。

[責任編輯:唐 普]

猜你喜歡
文化身份美國黑人
20世紀前后美國黑人的真實處境
美國黑人女性文學中的空間建構
THE JAZZ AGE
THE JAZZ AGE
漢語世界(2020年5期)2020-10-23 07:20:26
特定歷史時期外籍譯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東方教育(2016年18期)2017-01-16 12:42:05
保羅·馬爾登《莫伊沙礫》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9:52
譯者文化身份及沙博理翻譯行為研究現(xiàn)狀
戲劇之家(2016年11期)2016-06-22 13:43:23
游移人群的生存空間與身份認同
戲劇之家(2016年2期)2016-03-03 13:27:27
掙破·自由——美國黑人藝術先驅梅爾文·愛德華茲
雕塑(2014年2期)2014-03-11 15:40:58
從《寵兒》透視美國黑人女性的悲劇
短篇小說(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0
呈贡县| 泰兴市| 巴中市| 弥渡县| 鄢陵县| 克东县| 土默特左旗| 福建省| 高陵县| 彩票| 磐石市| 安岳县| 麦盖提县| 儋州市| 裕民县| 昌平区| 闵行区| 舟山市| 淮滨县| 长垣县| 吉安市| 明光市| 垣曲县| 白银市| 师宗县| 菏泽市| 页游| 葵青区| 东乡族自治县| 香河县| 宜川县| 招远市| 保亭| 郑州市| 奇台县| 阳春市| 墨玉县| 江华| 新平| 高陵县| 宜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