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等師范學校畢業(yè)生到教育學博士;從代課老師到特級教師、特級校長;從課堂改革的實踐者、引領者、參與課標的修訂者,到全國教書育人楷?!本┦姓f(xié)委員、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三十幾載堅守教育一線,初心如磐,執(zhí)著追求,不斷思考與自我超越,探索基礎教育發(fā)展新范式。
不斷超越自我的“進取玫瑰”
誠然在我們看來,竇桂梅身上似乎貼著諸多閃亮的“標簽”,名師、名家、名校長……然而在她自己眼中,最珍視的身份卻始終是最本真、最質樸的那一個——“語文老師”。
1986年,19歲的竇桂梅從吉林師范學校畢業(yè),事與愿違地,竟未能在第一時間順利完成她語文老師的“身份認證”。最初的5年,竇桂梅只是在吉林當?shù)氐囊凰W,以“替補教師”的身份隨機輪換教過幾門學科。
盡管“成為語文老師”的夙愿遲遲未能達成,但于竇桂梅而言,漫長的等待也并非一無所獲,其間輾轉周折的代課,也讓她日漸明晰,自己真正所喜所好、所專所長,皆在語文?!八晕乙恢闭f,我是教語文的,是教人學語文的,是用語文教人的?!备]桂梅這樣告訴記者,她的眼里閃著光,語氣中也滿是激情。
5年的代課生涯,絲毫沒能耗損竇桂梅的進取心,反而鞭策她必須比其他老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她把堅持閱讀當作每日生活的習以為常,好幾千字的讀書筆記和聽課心得也都是家常便飯,司空見慣……1991年,竇桂梅終于得償所愿,正式成為一名語文教師。隨后幾年間,竇桂梅一方面盡情徜徉于語文教學的海洋,不斷汲取、收獲和成長,另一方面也在實踐和探索中發(fā)現(xiàn)了當時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語文教學過于碎片式,課文與課文、單元與單元之間缺乏融會貫通,知識點相對割裂,講解教法也相對僵化……
發(fā)現(xiàn)問題,就要解決問題。竇桂梅決定:改變,從我做起。1994年,竇桂梅主動請纓,在教授語文學科的同時,擔當起班主任的職責,并懇請學校允許自己從一年級帶班直至其小學畢業(yè),以便縱向開展探討兒童小學語文六年成長規(guī)律的科研實踐。正是這六年的悉心觀察、潛心研究和盡心竭力地投入,她逐漸形成了自己最初的語文教育觀,也在辛勤耕耘之后迎來豐收的喜悅。2001年,作為教育部更新教育觀念報告團成員之一,竇桂梅受邀來到北京,在人民大會堂做專題報告,提出“為生命奠基——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即“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她說,“我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在人民大會堂非常鄭重地說道,超越自我是‘三個超越’的核心?!钡拇_,竇桂梅不斷用實際行動詮釋什么叫超越自我,以及如何超越自我。隨后的日子,她邊教學邊繼續(xù)學業(yè)深造,工作之余一路讀到了博士畢業(yè)。
2002年,竇桂梅正式調入清華附小,在學業(yè)與專業(yè)進修中深耕實踐與研究,先后承擔了北京市重點課題、教育部委托課題,及國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規(guī)劃教育課題。而她的課題始終都是堅持“從一線課堂中來,再回到一線課堂中”去破解與運用,把過去的“教研”轉向今日之“科研”理念實踐上,竇桂梅這樣解釋道:“一句話,要用研究的方式工作?!?/p>
“超越”不能無邊界,于是她找到“主題”這個抓手,努力整合內容,實現(xiàn)教學結構化、序列化。從文本內容所承載的價值內涵出發(fā),圍繞核心語詞提煉主題,讓語文學習“牽一發(fā)”而動學習完整過程的“全身”。基于兒童,構建提升兒童語文素養(yǎng)和核心價值觀的語文課程體系,這便有了主題教學。
從一個知識點到一系列課程內容,針對同一主題進行跨學科的聯(lián)動設計,讓不少家長連連稱妙。2017年,《當小學生遇見蘇軾》的文章沖上熱搜,成為人們關注和熱議的話題?!洞髷?shù)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蘇軾的旅游品牌價值》……很多人表示,看起來如此有深度的課題,竟然都是出自清華附小的小學生之手,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殊不知,清華附小的孩子們早已實現(xiàn)了“人人有課題,個個會研究”。
為適應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兒童,竇桂梅又進一步提出從主題教學走向“立志、弘志、成志”的成志教育,“為兒童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2018年,《成志教育:小學立德樹人的校本實踐》獲得第二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成志教育,可謂是從“主題教學”邁向“主題教育”的一次學校教育思想的成功躍升。竇桂梅也因此再度走進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悉心培育“長滿書的大樹”
在以閱讀立身的清華附小,一進門就能看見一棵“長滿”書的大樹,每天同學們走進校園,都會經過那棵“長滿”書的大樹;走進教室,都會看到黑板上方赫然寫著:“讀書是甜的,學習是美的?!?/p>
“樹冠像傘狀平推開去,孩子們圍坐在樹下乘涼,微風習習,清風拂面。那種愜意的感覺和讀書是一樣的。”竇桂梅陶醉地描繪著孩子們在樹下讀書的畫面。她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但是通過閱讀可以體驗成百上千次的人生,當孩子們與那些經歷過歲月打磨和沉淀的經典書籍相遇,說不定就會誕生一個全新的自己?!?/p>
竇桂梅認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棵“長滿”書的人生大樹,根深蒂固,枝繁葉茂。她愿每一個小朋友都是終身閱讀者,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共同長成祖國期待的模樣。
每日經歷著“晨讀微課堂”“10分鐘經典誦讀”;每周經歷著“全學科的主題閱讀課”;每年經歷著“新書發(fā)布”和“圖書義賣”……就這樣,清華附小的同學們在這棵大樹下,品閱著古今中外的經典書籍。一本本體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經典書籍,讓學生在日積跬步的熏染中,涵養(yǎng)浩然之氣。低學段的孩子們閱讀中國古老的寓言和民間故事,建立起與中華大地、民族文化的連接;中學段的同學們在閱讀進階中與往圣先賢、時代榜樣對話;高學段的同學們則在閱讀中華歷史、紅色經典、信息科技中樹立文化自信與遠大理想。
每年的畢業(yè)典禮上,竇桂梅都會按慣例向六年級畢業(yè)生贈送三句話,推薦三本書。而這份畢業(yè)書單,起初僅是面向學生,沒想到后來漸漸成為了畢業(yè)生家長,甚至許多非畢業(yè)班家長爭相參閱的一份期待,于是竇桂梅不得不考慮將畢業(yè)推薦三本書“擴容”至推薦三組書,以適配學生家長共讀的需求,也回饋大家的喜愛、信任與期待。無獨有偶地,每年寒暑假,清華附小推薦的閱讀書單,也總是一經發(fā)布即被廣為關注、轉發(fā)和效仿,由此足見社會層面對清華附小閱讀“品位”的認可與推崇。多年來,竇桂梅一直致力于推動全民閱讀和書香家校社一體化建設:組織丁香書苑親子閱讀、家校共讀年度人物、社區(qū)同讀一本書等閱讀推廣活動,建立“家校書香實體書亭”,打造社區(qū)“15分鐘閱讀驛站”……在基礎教育領域,竇桂梅早已是眾所熟知的閱讀推動者,和教師家長社會各界一起,攜手奔赴全民閱讀的星辰大海。
如何養(yǎng)成終身閱讀的習慣?竇桂梅坦言,這不僅是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方法?!白鳛殚喿x指導者,教師不僅要教好這門學科,還要推薦相關的書單。這樣的教師才能立足課堂,在和學生一道獲取知識與智慧的過程中,由‘學科閱讀’升華為‘讀書立人’?!备]桂梅分享她的經驗道:“老師的口袋里要永遠裝著孩子期待的下一本書?!?/p>
“長滿”書的大樹下,孕育譜寫的動人閱讀故事,是關于兒童精神生命成長的故事,是關于教師“以文化人”專業(yè)成長的故事,也是高質量育人學校發(fā)展的故事,這棵“長滿”書的大樹也因而烙上了清華附小最別樣的文化印記。
堅守“兒童站立學校正中央”
“面對世界發(fā)展格局變化帶來的巨大挑戰(zhàn)和不確定性,我們要不斷追問學校存在的功能、價值和意義,更加旗幟鮮明地強化學校的育人主陣地作用。”竇桂梅說,要將立德樹人宏大命題落地在學校微觀生活的每一日,回歸兒童最現(xiàn)實、最真切的生命現(xiàn)場。
在清華附小,課堂真正告別了“滿堂灌”,而轉向讓孩子成為學習主體的模式,不是“學校有什么給什么”“教師喜歡什么講什么”,而是始終鼓勵激發(fā)孩子們的奇思妙想。
每一份教案都是經由全年級的“學段包干團隊”一起“磨”出來的,他們要一起研究兒童“需要學習什么,深化什么,改變什么”,還要關照兒童的個體差異和多元表達,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課堂上體會獲得感、幸福感。
清華附小為各年級各班配置班主任、副班主任和第三班主任。班主任和副班主任的“辦公室”就位于教室一隅,一桌一椅一機(電腦),只為和孩子們在一起。每天,從清晨迎接第一個學生進班到放學目送最后一個學生離校,他們的言行舉止時刻影響著學生,全天候的陪伴也讓老師們對學生有了更多維度的發(fā)現(xiàn)和引導。
教師姿態(tài)端正,學生們會主動模仿;孩子們課間嬉戲,教師也會融入其中。教師在班里,不僅是物理上的陪伴,更是心靈上的守望與指引。學生的喜愛與追隨,發(fā)生得自然而美好。
清華附小管理層的“一日蹲班”制度作為一項富有成效的傳統(tǒng),已經被堅持了十幾年時間。竇桂梅每周會選定一天,和全校各級管理者、負責人,以及當天沒有課的老師們,一起隨機進到某個班蹲守一天,從晨讀開始到傍晚課后服務直至放學,整整一天6節(jié)課,包括中午和學生一起午餐、閱讀與訪談,午后“小憩暮省時光”和課后兒童“X”自主選修……“一日蹲班”結束后,所有任課教師、聽課的老師及管理者在會議室集合,針對當天兒童學科課程是否搭配合理,兒童是否勞逸結合,是否得到育人效能感等要素進行復盤,開誠布公雙向交流,包括對校長與學校管理提出意見和建議等,直到晚上8點多,幾十個人才結束離開……
這種“蹲”,既是一種浸潤式的深度觀察,又是一種參與式的專業(yè)傾聽;既是一種管理上的監(jiān)督診斷,也是教師間的互相交流借鑒,更是基于兒童生活現(xiàn)場是否健康、陽光、樂學的現(xiàn)象分析與改進。
竇桂梅一直堅守“讓兒童站立學校正中央”的教育理念,“站立”就是學習自立、生活自立、精神自立。2023年“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育英學??疾鞎r強調,“新時代中國兒童應該是有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懂感恩、懂友善,敢創(chuàng)新、敢奮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好兒童。”對此,竇桂梅認為,“基于學校的課程供給,這個‘好兒童’就是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清華附小經過多年建構起來的‘1+X課程’體系,提高了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底層邏輯。但是,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學校的課程體系仍需不斷優(yōu)化迭代,積極回應教育發(fā)展的新要求。”
竇桂梅表示,作為基礎教育領域的實踐者與管理者,只有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準確理解講話內涵,才能將國家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宏觀要求,貫徹落實到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好兒童的目標要求上。她說,科學系統(tǒng)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高質量教育體系,是一個宏大課題,需要通過新時代要求下的新理論、新課程、新實踐來落實。
比如,如何發(fā)揮學校優(yōu)質辦學經驗的輻射作用,推動學校育人模式的升級迭代,不斷探尋新時代教育的價值意蘊和育人本質?如何有效解決學生提早社會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新問題?如何深化對科學教育、勞動教育的認識,配套創(chuàng)建兒童創(chuàng)新園與實踐園?這一連串的問題,不斷在竇桂梅的腦海中盤旋深思著。她和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一個相同的共識,“我們不僅要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更要做好綜合育人的乘法,思考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培育學生的科學思維,做到學以致用,讓人工智能造福人類。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學校重塑教與學的關系,高質量夯實基礎教育基點”。
“無體育不清華”“無體育不成志”,在竇桂梅看來,體育會成為學生最好的教育學,有撬動其他“四育”發(fā)展的遷移價值。推動體教融合是國家對體育和教育兩大領域提出的戰(zhàn)略性調整。作為小學校長,竇桂梅也在思考如何把學校圍墻之外的鍛煉組織得更好,讓想運動的練起來;如何為學生提供不被升學壓力過多干擾的體育成長管道,讓好苗子長起來;如何把數(shù)字化轉型作為生長點,讓數(shù)字化成為有效連接體教融合的紐帶,讓大數(shù)據用起來。日前,她在市政協(xié)召開的“發(fā)展體育社會組織,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專題協(xié)商會上,提出自己的建議:“突破難點,協(xié)同學校體育與社會組織以體育人;解決痛點,為體育特長生成長提供橫向協(xié)同與縱向銜接保障機制;抓住生長點,為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提供數(shù)字化轉型社會支撐。”
“兒童在哪里,教育就發(fā)生在哪里。建設教育強國,每一位教育者都義不容辭。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教育文明,是我和我的團隊以及教育同仁在新時代的教育使命。讓我們在不確定中堅定信心的確定性,定會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新形態(tài)。”竇桂梅說。
責任編輯:孫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