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文就傳承與發(fā)展閩西客家民俗民間體育活動的重要意義進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具體的操作辦法,包括加強當地政策扶持、創(chuàng)新傳承方式、注重對傳承人的保護與培養(yǎng)、促進教育融合等,旨在為有效保護和傳承閩西客家民俗民間體育活動提供參考。
一、閩西客家民俗民間體育活動簡介
閩西是赫赫有名的客家祖地,當地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民俗民間體育是閩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地方特色的民俗就相當于各城市的名片,如羅坊“走古事”、姑田“游大龍”、上杭五枚拳、上杭木偶戲、永定鑼鼓吹、長汀打石佛、漳平板凳龍等。
(一)羅坊鄉(xiāng)“走古事”活動
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羅坊鄉(xiāng)的“走古事”活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項傳統(tǒng)起源于湖南,并在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群中廣泛流傳。這是客家人在遷移過程中或到達新居地后逐漸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習俗,展現了客家民俗體育文化的包容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也體現了體育活動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功能。羅坊鄉(xiāng)的“走古事”活動是一種融合了傳統(tǒng)服飾、音樂以及競技元素的綜合性民俗藝術表現形式。在這個活動中,參與者會根據他們所扮演的歷史人物來穿戴相應的戲服。這些戲服能夠生動地再現歷史人物的特點,讓觀眾一眼就能辨認出角色身份。在音樂方面,伴隨“走古事”的是一支由六人組成的鑼鼓隊,其中包括五位敲擊者和一位背著大鼓的成員。在行進過程中,他們會連續(xù)不斷地演奏樂段,以保持活動的熱烈氛圍?!白吖攀隆边@一傳統(tǒng)活動的主要動作形式包含了兩部分:陸地上的競走和水中逆流奔跑。活動期間,村民們會抬起被稱為“古事棚”的木結構在陸地上競賽式行走,隨后進入河流中,繼續(xù)逆水奔跑。“古事棚”通常是一個由堅固木柱搭建的四方形框架,四周會用精美的畫屏進行裝飾。由于“古事棚”的重量可達四百多斤,因此需要20名強壯的男子共同抬行。為了確保行動一致,達到良好的觀賞效果,“走古事”的參與者要機智靈活,能夠內外呼應、默契配合?!白吖攀隆笔且豁棻涣腥雵壹壏俏镔|文化遺產的活動,并且在2023年得到了國家體育總局的認可,被評為“中華體育文化優(yōu)秀節(jié)慶項目”。
(二)姑田“游大龍”活動
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姑田鎮(zhèn)的“游大龍”活動,被稱為“天下第一龍”,這項傳統(tǒng)至今已經傳承了22代。姑田“游大龍”起源于明朝萬歷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成功挑戰(zhàn)最長游行花車吉尼斯世界紀錄,2020年至2022年連續(xù)三年入選國家體育總局中華體育文化優(yōu)秀民俗民間項目,也是福建省唯一連續(xù)三年入選的優(yōu)秀項目。
每年元宵節(jié)前后,龍頭、龍身、龍尾上貼有各種祈福和敬神的標語,按照順序組合成長達一千多米的長龍。因為龍頭碩大,出游時通常需要8名參與者,其中1名負責領路,觀察前方是否有障礙,3名參與者負責擎起龍頭,而另外4名則用繩索從四個方向拉住龍頭,這樣可以確保龍頭保持平衡,并減輕擎龍者的負重。龍尾與龍身脫節(jié),由3人扛著緊隨其后。擎龍時,龍腰被龍棍支撐著行走,并首先被放置在張洋華氏祖祠入口的桌上等待。每一節(jié)的龍都點亮兩根蠟燭。龍頭上綁著四根棕色的繩子,由四人分別拉動,其中三名長者負責托起龍頭,另一名負責觀察道路。鼓首班站在龍頭前面,龍頭燈負責開路,而大龍則在擎起龍頭的同時進行前向蠕動,擎停在上堡賴屋祠堂的大門前,點燃火焰,并在點燃后迅速封閉火門。領頭的是神銃隊,接著是龍頭燈,然后是大鼓銅鐘和鑼鼓隊,現在還有西洋樂隊加入,緊跟在鑼鼓隊后面的是“伍隊”。無論走到哪里,無論距離遠近,每一戶人家的門前都會點燃松明、放鞭炮來歡迎大龍,參與者、觀眾和長龍共同構成了一幅壯麗的畫面。在整個過程中,大家齊心協力,每個人都認真地負責自己選擇的游龍龍體,確保長龍在節(jié)日的氛圍中完整地游弋?!坝未簖垺辈粌H代表了客家人的美好愿景,還有助于加強團結,增進家族與鄰里關系。
通過了解姑田“游大龍”的歷史,我們可以發(fā)現客家村落體育具有明顯的族群性,游龍活動一般都是族群參與。由于當地的青壯年常年外出務工,少年兒童都有學業(yè)安排,所以只有每逢節(jié)假日期間,村里人才會召集村中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們回來,進行游龍的活動。這也導致閩西客家民俗民間體育活動參與者大多以中年人和老年人居多,老年人主要負責一些出龍之前的準備工作,比如大龍的制作。抬龍對體力要求很高,所以大多是中年人來承擔。
(三)上杭五枚拳
上杭五枚拳是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的傳統(tǒng)武術,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起源于清代,由少林僧尼五枚祖師所創(chuàng),有傳女不傳男的說法,是中國武術稀有的拳種之一。上杭五枚拳的核心理念是用柔和的力量克制剛猛的力量,采用“后發(fā)先至”的戰(zhàn)術,這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女子拳法。其特點為:拳法套路短小精悍,步型低矮,步法靈活多變,技術以靜制動,借力還力,以守轉攻,快速攻擊,出其不意攻克對方。尤以短打快攻見長,具有較強的實戰(zhàn)意義,使用的器械有三齒耙、鉤鐮槍、虎頭牌等??图遗詫ι虾嘉迕度橛歇氱?,其對她們的性格、生存環(huán)境、生活和身體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2004年上杭女子五枚拳正式被上杭縣教育部門列入小學校本教材。
二、閩西客家民俗民間體育活動的傳承現狀
傳承是每一個項目和活動得以延續(xù)、發(fā)展的方式,閩西客家民俗民間體育活動的傳承形式與傳承主體如下:
(一)閩西客家民俗民間體育活動傳承形式
1.文化傳承。在文化傳承的脈絡中,姑田的扎龍與游龍技藝主要是通過家庭和師徒之間的親密聯系來延續(xù)的。家庭傳承指的是技藝在一個家族內部代代相傳,由上一代傳授給下一代。在傳統(tǒng)社會里,家庭往往承擔著重要的教育功能,姑田的“游大龍”技藝也是如此。在這種傳承方式下,家族中的長輩通常具備高超的扎龍和游龍技藝,他們會在日常生活中影響年輕一代,并教導他們這些技能。正如姑田客家公王第一廟的一位理事所述:“姑田扎大龍的手藝是世代沿襲的,無需依賴外來的師傅。父親負責扎龍,兒子則在一旁協助,經過大約兩年的時間,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這項技藝。”如此一來,技藝得以一代代地傳承下去,確保了后繼有人,形成了代代相傳的民間藝術家群體。在姑田,只要是出龍的村莊,村民們大多都會扎龍。盡管有些人技藝更為精湛,有些人的技術略顯遜色,但他們都會堅持自己制作龍具,包括扎制、裱糊乃至繪畫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是親力親為。
2.工序傳承。姑田扎大龍的技術是代代相傳的。父親扎龍,兒子相幫,幫上兩年無形中就學會了。大龍的制作主要包括:準備龍板、筋骨、龍棍、插袋、插袋布,扎制龍頭、龍尾、龍腰、龍爪、龍蛋,糊裱,畫龍,剪貼,題字,裝燈15道工序。龍的骨架只能用竹篾制扎,外面糊裱宣紙,畫上龍鱗和云彩。一般制作時間為正月初三到十四,每節(jié)龍腰至少要4天以上,用具規(guī)格統(tǒng)一。龍頭部分高2.4米,長度達到7米,最大直徑為0.8米,眼睛周圍的部分直徑為0.7米。龍嘴張開,口中含有一顆直徑在0.6到0.7米之間的紅色龍珠,營造出一種吞吐云霧、威震山河的氣勢。龍身部分(龍腰)每節(jié)的高度為2.2米,直徑為0.7米,長度為4.2米。至于龍尾部分,每節(jié)的高度同樣是2.4米,直徑為0.8米,而長度則是6米。
(二)閩西客家民俗民間體育活動傳承主體
1.制作者。連城縣姑田鎮(zhèn)城兜村龍頭制作者陳魁彪說:“制作大龍糊紙要注意,我們宣紙是很碎的,一不小心就會破,描繪跟畫龍點睛是最后也是最關鍵的地方,龍身外觀做得好不好,就在于描繪。”連城縣姑田鎮(zhèn)中堡村龍頭制作者華小平介紹說:“我們已經是第三代人制作大龍了,一代一代傳承下來,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我們每年都會在元宵節(jié)開展游龍活動?!?/p>
2.黨政機關。當地政府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下設8個組,負責后勤保障、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工作,精心繪制了游龍路線和導覽圖,讓游客能夠第一時間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給游客更好的觀龍體驗。
三、閩西客家民俗民間體育活動的傳承價值
(一)促進人才就業(yè),帶動周邊經濟
“游大龍”的制作過程涉及大量的勞動力和原材料,尤其是竹子,這對當地的竹產業(yè)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姑田鎮(zhèn)利用豐富的竹資源,開發(fā)了竹家具、竹餐具、竹擺件、竹樂器、竹簾、牙簽、香棒、家具板、膠合板等多種竹系列產品,年產值超過5億元。此外,制作大龍的關鍵材料——竹宣紙,也成為當地重要的產業(yè)之一,目前姑田有造紙企業(yè)7家,主要生產連史紙、手工宣紙、書畫紙、竹漿紙、宣紙竹簾等,年產值過億元。
(二)傳承中華文化,彰顯教育價值
學校體育課程中的“五枚拳”,與新課程改革精神相契合,為體育課程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學校體育課程“五枚拳”的開發(fā)實踐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又激發(fā)了教師的創(chuàng)新思維,傳承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體育文化,形成學校體育教育特色。同時,這對其他民間體育項目進入學校體育教學系統(tǒng),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因此,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不僅有助于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豐富學校的體育教育內容,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四、結語
閩西客家特色民俗民間體育活動較多,參與人群大多是當地居民,很多活動都與節(jié)日有關。閩西客家民俗民間體育活動以家庭傳承和師徒傳承為主,有文化傳承和工序傳承兩種形式,主體為制作者和黨政機關,既可以帶動周邊經濟,又能傳承中華文化,彰顯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 羅立仲. 閩西客家民俗體育核心項目開展現狀與發(fā)展對策研究[D].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9.
[2] 江傳文. 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活動的研究[D]. 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17.
[3] 王西中,盧玉龍,盧悅宜. 閩西客家民俗體育活動的傳承與發(fā)展[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4).
[4] 鐘美英,袁輝亮. 上杭客家木偶戲傳承發(fā)展問題初探[J]. 文化學刊,2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