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重慶方言是西南官話的代表性方言之一。重慶方言中的“嚼”字除了常用的動詞用法外,還可作為形容詞使用,用以描述嘴巴厲害,或是一個人強勢霸道。《漢語方言大詞典》對“嚼”的形容詞義項有所展現(xiàn),但《四川方言詞典》卻將此用法收錄為“狡”字。本文通過方言詞的詞義分析、音韻分析和文獻考證,從認知語言學角度探究“嚼”的詞義的發(fā)展,認為“嚼”應為重慶方言中形容詞用法的本字。
重慶市位于我國西南部,東臨湖北省、湖南省,南接貴州省,西靠四川省,北連陜西省,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城市。重慶方言屬于漢語北方方言區(qū)西南官話的一個分支,是內(nèi)部一致性非常高的西南官話的代表方言,其在歷史上被稱為“蜀語”。20世紀90年代以來,重慶方言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在語音、詞匯、語法多方面都取得了較為豐厚的研究成果,然而詞匯的研究相對于語音和語法的研究來說是重慶方言研究中較為薄弱的一環(huán)。因此本文著眼于重慶方言中的“嚼”字,通過方言詞的詞義分析、音韻分析和文獻考證,探究重慶方言中的“嚼”字獨特用法的來源和發(fā)展。
一、“嚼”在重慶方言中的特殊用法
在現(xiàn)代日常交際中,人們通常都會用到“嚼”這個詞,且常常用的是其“上下牙齒磨碎食物”“品味”等一些為人所熟知的意義。不過,我們在這里要討論的是“嚼”在普通話里所沒有的一種用法,那就是“善于辯解”“強勢霸道”的意義。例如:
(1)那個女娃娃嘴巴是嚼得很的。
(2)你們社會上的娃兒嚼得沒得法。
(3)事到如今你就莫嚼了。
“嚼”最常用的用法是作為動詞使用,然而在重慶方言中卻可用作形容詞,通常用以形容人或是嘴巴的狀態(tài)。例(1)“嘴巴嚼得很”即嘴巴很厲害,能說會道。例(2)并未直接說明是在形容嘴巴會說,那么既可以理解為社會上的孩子嘴巴善于辯解,也可以理解為社會上的孩子脾氣犟,很強勢。例(3)“莫嚼了”即不要再嘴硬、為自己辯解了。我們查閱《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發(fā)現(xiàn)雖然列有“嚼”的“上下牙齒磨碎食物”“剝蝕”“吃”“咬”“亂說話”“嘮叨”“品味”“比喻吃用”等意義,但并不列“能言善辯”“強勢霸道”這兩個義項。一般的著述中也較少提到“嚼”這種作為形容詞的用法。筆者翻閱方言詞典,發(fā)現(xiàn)許寶華、宮田一郎在《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談到“嚼”的第八個義項時說,“嚼”作形容詞用,可表“(嘴)厲害”意義。并說這種用法在西南官話中的四川成都一帶常用。同時還列舉了以下用例:
(4)她那個嘴巴子嚼得很。(《漢語方言大詞典》第7476頁引例)
如同例(1)“嚼”的用法一樣,例(4)也是表現(xiàn)她的嘴巴“厲害得很”。且此用法不僅如在《漢語方言大詞典》所提到的在四川成都一帶常用,其實在重慶方言中也極為常見,在頻繁的使用中,其意義從“嘴巴厲害”拓展至“人強勢霸道”。但當筆者繼續(xù)查閱《四川方言詞典》時,卻發(fā)現(xiàn)可作形容詞且具有“能言善辯”“強辯”義的字被收錄為“狡”字。同時還列舉了以下用例:
(5)你嘴巴狡,我說不贏你。(十人選289)
(6)留分頭的小伙臉上一紅,但是嘴巴上還是狡,說出口的話比石條子還硬撐。(川文82·2·15)
由例(5)、例(6)可發(fā)現(xiàn),此處“狡”作為形容詞的用法與前文列舉過的“嚼”作為形容詞的用法是高度重合的。然而即便如此,筆者仍認為“狡”并非此種用法的本字?,F(xiàn)在我們的問題是,如何證明“嚼”應為方言中“狡”作為形容詞的用法的本字?“嚼”又為什么會產(chǎn)生“嘴巴厲害”的意義?其所在方言中表示的特殊意義是如何產(chǎn)生的?
二、“狡”的用法及發(fā)展
查檢中國語言學史上現(xiàn)存最早的四種辭書《爾雅》《方言》《釋名》《說文》,“狡”見錄于許慎《說文·犬部》:“狡,少狗也。從犬,交聲”;《釋名》訓為“交也,與物交錯也”,此為假借用法。為了全面考察文獻中“狡”的義訓與用法,筆者繼續(xù)考察了《漢語大字典》《辭海》《辭源》等幾種大型工具書,歸納整理出文獻中“狡”的義訓、用法。在這里,我們可將其義訓、用法分為以下幾個類別:第一,名詞,指少壯的狗或傳說中的獸名。第二,由“少壯之犬”義又引申為“強健”,如《呂氏春秋·仲夏紀》:“養(yǎng)壯狡?!备哒T注:“壯狡,多力之士?!钡谌?,指“狡猾”“奸詐”,《廣雅·釋詁四》訓“狡”為“獪也”。第四,指“狂暴”“兇猛”,如《廣韻·巧韻》:“狡,狂也?!钡谖?,表示“急促”,如《廣韻·巧韻》:“狡,疾也。”第六,可假借為“姣”“交”等。
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假如將重慶方言讀如“嚼”的詞語正字為“狡”,是可以在“狡”的詞義系統(tǒng)內(nèi)部以及其詞義演變軌跡中找到依歸的。對其進行具體分析,從“狡”的引申角度來看,一種情況是其先從“狂暴”義項演變至“強勢霸道”,再發(fā)展出“嘴巴厲害”的意義。然而根據(jù)日常生活的使用情況和詞典收錄情況可知,“嘴巴厲害”是方言中最常使用到的意義,而“強勢霸道”義是基于這一使用頻率高的意義而逐漸發(fā)展出來的,使用頻率遠不及前者,因此這一情況可以排除。另一種情況則是其先從“狡猾”義發(fā)展出“能說會道”義,這一種情況可能性較大。事實上,《辭源》并未明確解釋“狡”義,而《漢語大字典》與《辭?!穼⑵溽尀椤敖苹?,《辭?!分薪o的例句為《史記》:“狡兔死,良狗烹。”此處“狡兔”與“良狗”對稱,可見“狡”是有褒義的。俞紹宏在《釋“狡兔”》中也提到了“狡”不僅有“狡詐”的意思,也表示“機靈”義。一個人“機靈”也暗含這個人會辦事、會說話的意思,當一個人能言善辯到一定程度,也就發(fā)展為性格上的“強勢霸道”了。
但當我們觀察“狡”的發(fā)音時,卻會發(fā)現(xiàn)其聲調(diào)與重慶方言口語中的“嚼”有差異。人們?nèi)粘Uf重慶方言時用到的“jiáo”,聲調(diào)聽起來偏向于普通話中的陽平,然而“狡”在普通話中卻僅有一個上聲聲調(diào)的讀音,并無其他聲調(diào)讀法。在重慶話中,中古入聲字在重慶話中全歸陽平調(diào),例如“鐵”“血”等,都讀成陽平聲調(diào),若“狡”符合這一條規(guī)律,那么就符合要求了??伞敖啤币膊⒎侵泄湃肼曌?,其應按照重慶話發(fā)音規(guī)則,聲調(diào)發(fā)42調(diào)值。再繼續(xù)搜尋其他的重慶方言發(fā)音規(guī)則,也并不能合理解釋其聲調(diào)差異,因此盡管“狡”能在詞義系統(tǒng)內(nèi)找到合理的正字依據(jù),卻也不能完全符合要求。此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重慶方言中的“嚼”應當以“矯”為本字。為了驗證此觀點的正誤,筆者查閱了《漢語大字典》《辭?!返裙ぞ邥蟀l(fā)現(xiàn),首先,“矯”與“狡”一樣,只有jiǎo上聲聲調(diào)的讀法,人們普遍熟悉的“矯情”一詞中所存在的陽平聲調(diào),僅僅是為了便于發(fā)音而變調(diào)的產(chǎn)物。其次,“矯”具有“糾正”義,“矯情”則表示“故意克制情感,表示鎮(zhèn)定”,要根據(jù)此義引申至嘴巴相關的意義,是很牽強的,此觀點亦難與方言中的實際用法相符。
三、“嚼”的用法及其隱喻分析
(一)“嚼”的用法分類
“嚼”見錄于許慎《說文·口部》:“齧也。從口焦聲?!北玖x也就是以牙磨碎食物?!夺屆酚枮椤跋饕病?,同本義相同。筆者又繼續(xù)考察《漢語大字典》《辭?!贰掇o源》等幾種大型工具書,歸納整理出文獻中“嚼”的義訓、用法。此處,根據(jù)其義訓可分為以下七個類別:第一,以牙磨碎食物,如《玉篇》:“嚼,噬嚼也?!钡诙硎尽巴嫖丁?,如王令《寄滿子權》詩:“吾愛子權詩,苦嚼味不盡?!钡谌?,表“剝蝕”,如真山民《朱溪澗》詩:“水嚼沙洲樹出根?!钡谒模怼皣Z叨”,如“嚼起來就沒完”。第五,指“咬”這一動作,如文天祥《滿江紅·代王夫人作》:“想男兒慷慨,嚼穿齦血?!钡诹?,指“隨口亂說”“誹謗”,如《紅樓夢》:“鳳姐聽了,滿臉是笑,由不的止了步,問道:‘怎么好好兒的,你們娘兒兩個在背地里嚼說起我來?’”第七,指“吃”的動作,如《昭通方言疏證·釋飲食》:“昭人謂吃偶亦言嚼,音如交,陰平(俗音)?!?/p>
我們對以上所歸類的“嚼”的多種用法進行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大多數(shù)義項都與“嘴”有關,但“嚼”本身的用法并不包括重慶方言中的“嘴巴厲害”義,我們可以在認知語言學的范疇內(nèi)尋找方言用法與其本身義項之間的關系。
(二)“嚼”的隱喻分析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既是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也是人類一種基本的認知機制。其實質是以一個概念域來理解另一個概念域,即始源域和目標域。始源域源自感知體驗,感知體驗源自人的身體。人類正是通過感知體驗外部事物,從而構建意義系統(tǒng)的?!敖馈笔侨祟惖幕倔w驗之一,在語言產(chǎn)生之前,人類已經(jīng)開始進食,為了更好地消化吸收,將食物在口中充分咀嚼是首要環(huán)節(jié)。人們反復咀嚼,對“嚼”的感知體驗普遍而深刻,并通過隱喻的方式,引申出更加豐富的含義。
人們咀嚼食物時,嘴唇處于一個反復高頻率開合的狀態(tài),很類似于人們不假思索隨便閑談時嘴唇的樣子。隨著時代發(fā)展,這一隱喻擴大為描述沒完沒了的嘮叨和抱怨,逐漸也表示“嘮叨”的含義。又由于胡說有主觀臆斷、偏離真相的意思,所以“嚼”投射到言論領域,逐漸就具有“搬弄是非、說三道四”之意。我們繼續(xù)觀察《漢語方言大詞典》中收錄的“嚼牙”一詞,可以發(fā)現(xiàn)該詞不僅在中原官話中作為動詞表示“背后議論人”,還在北京官話中作為動詞表示“強詞奪理,胡攪蠻纏”,這兩種含義并非毫不相關。因為我們同樣可以根據(jù)前面由相關性產(chǎn)生隱喻認知的路徑進行推導。人們在咀嚼食物時,嘴唇高頻率進行開合,也類似于人們在進行爭論時滔滔不絕的樣子。所以這一隱喻也可擴大為一個人能言善辯,嘴巴厲害,強詞奪理?!稘h語方言大詞典》中另一個相似的來自西南官話的詞“嚼牙巴”也是如此,該詞在重慶方言中的使用頻率也較高,不僅可以作為動詞表示“胡說”,還可以表示“無謂地爭辯”和“頂嘴”“不服輸”。
四、結語
“嚼”之所以能在方言中發(fā)展出新的義項,離不開隱喻這一人類基本認知機制的作用。它原本指人在咀嚼食物過程中,嘴唇頻繁開合的動作,通過隱喻的方式,發(fā)展出后來的多種含義。方言中的各種常用詞,有待我們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知識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許寶華,宮田一郎. 漢語方言大詞典[M]. 北京:中華書局,1999.
[2]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字典[M]. 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xiàn)代漢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 商務印書館. 辭源[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15.
[5] 辭海編輯委員會. 辭海[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6] 許慎,徐鉉,校定. 說文解字[M]. 北京:中華書局,2014.
[7] 趙艷芳. 認知語言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8] 王文虎,張一舟,周家筠. 四川方言詞典[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9] 束定芳. 隱喻學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0] 劉熙. 釋名[M]. 北京:中華書局,2016.
[11] 陶紅印. 從“吃”看動詞論元結構的動態(tài)特征[J]. 語言研究,2000(3).
[12] 俞紹宏. 釋“狡兔”[J]. 語言科學,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