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陶瓷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之一,有著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在陶瓷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繪畫裝飾極大地豐富了陶瓷制品的藝術表現形式,推動了陶瓷藝術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當下,人們在選擇陶瓷類日用品時,已從過去主要關注其實用功能,轉變?yōu)楦又匾曁沾芍破返脑O計創(chuàng)意與審美價值。繪畫與陶瓷藝術結合,為陶瓷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豐富了陶瓷制品的文化內涵,也有利于陶瓷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本文從繪畫裝飾的角度出發(fā),深入探討陶瓷文創(chuàng)制品在當代的發(fā)展路徑,以期讓陶瓷藝術在當代社會中煥發(fā)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陶瓷繪畫界定
陶瓷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和重要名片,是傳播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之一。陶瓷以天然黏土及多種天然礦物作為基本原料,經過高溫煅燒工藝制作而成,涵蓋了陶器和瓷器兩大類。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已經開始在陶器上繪制各種圖案和符號,以此來記錄生活、傳遞信息等。孔六慶先生認為陶瓷繪畫即“以繪畫工具在陶瓷材料或者是陶瓷器皿、平面瓷板上的一種繪畫表現形式”。學者龔俐認為陶瓷繪畫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該形式主要以毛筆、勾線筆等繪畫工具為主,以陶瓷釉料于坯體、胎體上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綜合以上觀點,本文認為陶瓷繪畫是指在平面瓷板或陶瓷器物上進行繪畫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二、繪畫裝飾在陶瓷上的運用
繪畫裝飾是陶瓷藝術設計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極大豐富了陶瓷的藝術表現形式與文化內涵。陶瓷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時期的彩陶,到宋朝的五大名窯、元朝的青花瓷、明朝的成化斗彩雞缸杯,再到清朝的琺瑯彩等,陶瓷繪畫的發(fā)展歷程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創(chuàng)造。
陶瓷繪畫的工藝技術歷經發(fā)展,已從遠古時期相對單一的創(chuàng)作手法演變?yōu)槿缃癜陨喜世L、雕刻、絲網印刷等豐富多樣的繪圖形式。在繼承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現代陶瓷繪畫不僅在繪畫手法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而且在繪畫主題方面也實現了廣泛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陶瓷繪畫的主題不僅涵蓋了傳統(tǒng)的花鳥樹木、山川河流、人物等經典題材,還廣泛吸納了現代藝術的元素與表現形式,如多樣的風景、卡通角色、以及各類動物等,從而使得陶瓷繪畫的主題更加豐富多彩。
(一)繪畫裝飾的類型
繪畫在陶瓷上的運用主要包括釉上彩、釉下彩及釉中彩等。其中,釉上彩起源于明朝,并在清朝達到了鼎盛。這一技術是在已經燒制完成的白釉或澀胎瓷器上,用色料繪制各類圖案與紋飾,隨后再放入低溫窯爐進行二次燒制。釉上彩的釉色鮮艷,顏料種類非常多,但因為釉上彩繪材料和平面瓷板之間具有非吸附性,導致其色彩效果與肌理較難控制,可能會出現繪制的色彩與燒成的顏色效果不同的現象。釉上彩,根據色彩和風格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五彩、粉彩、琺瑯彩等??滴鯐r期的五彩、乾隆時期的琺瑯彩,均是聞名于世的釉上彩瓷精品。釉下彩是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繪圖案,而后施釉放入高溫窯焙燒,經過焙燒后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面,顯得晶瑩剔透。釉下彩可以使畫面色彩鮮艷、富含立體感。長沙窯是釉下彩的發(fā)源地。宋朝磁州窯的白地黑花釉下彩,以及此后元、明、清的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工藝,均是在長沙窯的影響下發(fā)展而來。釉中彩是先在陶瓷坯體上施釉,然后在坯體表面進行彩繪裝飾,最后再進行焙燒。因燒制時彩繪材料沉入釉中,而被稱為“釉中彩”。實際上,釉中彩與釉下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將彩繪的工藝和燒制相結合,讓色彩融于胎體的一種繪制手法。
(二)線條使陶瓷輪廓更為生動
在陶瓷繪畫中,線條表現尤為重要。線條的流暢、飄逸或穩(wěn)健,一方面是創(chuàng)作者個人情感的體現,另一方面又給予了陶瓷制品獨特的美感。創(chuàng)作者通過使用不同的毛筆及繪圖技巧,可以在陶泥或陶瓷表面繪制出各種風格的線條,譬如柔和的輪廓、堅決的筆勢、抽象的線條等,從而為陶瓷作品增添更為豐富的元素。線條是藝術家在陶瓷繪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之一。創(chuàng)作者通過線條的粗細、長短、曲直等變化,展現畫面的節(jié)奏感、層次感、空間感。創(chuàng)作者要選好繪畫工具,控制好力度。在繪制青花瓷瓶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利用粗細各異的線條來勾勒紋飾與圖案,這樣不僅為畫面增添了層次感,還使其形象生動且富有表現力。因此,大多數創(chuàng)作者在設計陶瓷制品時,會依據風景、山水、人物及建筑等素材,運用線條勾勒技巧,使陶瓷作品更加栩栩如生,帶給觀眾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三)繪畫裝飾豐富了陶瓷制品的文化內涵
繪畫裝飾不僅提升了陶瓷制品的視覺效果,而且豐富了其文化內涵,使之成為一種集實用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工藝精品。
首先,繪畫裝飾為陶瓷制品增添了獨特的審美價值。創(chuàng)作者將線條、色彩與新穎的圖案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了很多美觀的陶瓷藝術品。如青花斗彩裝飾技藝,憑借紛繁多姿的設計元素,創(chuàng)制了諸多精美絕倫的陶瓷藝術品。
其次,繪畫裝飾能夠彰顯特定時代的文化特征與社會風貌。陶瓷藝術品上的繪畫內容通常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審美觀念等緊密相連,我們可以通過陶瓷上的繪畫風格,洞察背后蘊含的豐富內涵,感受特定歷史時期的精神風貌及社會狀況。如元代青花瓷上的動物紋飾,主要以龍、鳳凰、麒麟、鴛鴦、鶴等代表祥瑞的動物為主。這些圖案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繪畫裝飾體現了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觀念。在陶瓷制品的制作過程中,繪畫裝飾往往與其他工藝手段相結合,如雕刻、施釉等。如景德鎮(zhèn)陶瓷,以獨特的釉色和精湛的繪畫技藝聞名于世,成為中國陶瓷的杰出代表,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化價值。
由此可見,繪畫裝飾廣泛應用在陶瓷領域,不僅將陶瓷制品提升為文化底蘊豐厚的藝術品,同時也承載著深遠的歷史記憶。未來我們應持續(xù)深化對陶瓷繪畫裝飾文化價值的探索與弘揚,確保這一傳統(tǒng)藝術形式得以薪火相傳,并不斷發(fā)展壯大。
三、繪畫在陶瓷文創(chuàng)制品中的重要價值
(一)提升了人們的審美素養(yǎng)
繪畫反映了時代變化。早在新石器時代,繪畫便與陶器相結合,由此誕生了“彩陶”。彩陶又稱“陶瓷繪畫”,是我國的國粹,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諸如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的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漩渦紋雙耳罐,以及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的豬紋陶缽等,均為代表性的陶瓷制品。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技術提升,越來越多的現代繪畫元素得以融入陶瓷創(chuàng)作中,在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的同時,也提高了人們的審美素養(yǎng)。陶瓷繪畫不僅具備高度的藝術觀賞價值,而且能夠啟迪人們去培養(yǎng)發(fā)現美的眼光,勇于追求美好事物,并在此過程中激發(fā)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識。
(二)有利于弘揚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體現為一種深植于職業(yè)領域的精神追求。歷經數千載歲月,無數陶瓷藝術家傾注心血于他們所熱愛的事業(yè)之中,堅持不懈地雕琢出獨具個人特色的作品,不斷攀登工藝技藝的新高峰,并致力于將繪畫藝術融入陶瓷創(chuàng)作,從而打造出令人贊嘆的陶瓷精品。陶藝作品《瀚海未名者》是創(chuàng)作者巧妙融合傳統(tǒng)與現代元素,通過手工捏制,并歷經高溫燒制而成的陶瓷杰作,觸動了眾多觀賞者的心弦。該作品中的核心元素——仙人球,象征著那些在惡劣環(huán)境中依然深深扎根、頑強生長的植物,它們展現出的,是一種不屈不撓、積極向上的強大生命力。然而,這一藝術成就并非輕易達成?!跺N疵摺返膭?chuàng)作過程經歷了諸多考量與實踐:選擇何種器型最能準確傳達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意圖,如何精細刻畫以及控制燒制過程,都是需要經過深思熟慮和反復試驗。整個陶瓷制作流程,從原材料的精心挑選到高溫焙燒的嚴格把控,無不對創(chuàng)作者的耐心與毅力提出了極高要求。創(chuàng)作者還需坦然面對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失敗,這種對失敗的接納與堅持,正是工匠精神在陶瓷藝術領域的深刻體現。
四、陶瓷文創(chuàng)制品的發(fā)展路徑
(一)挖掘文化元素,提升繪畫意境
陶瓷文創(chuàng)制品作為文化藝術與精神思想的傳遞媒介,兼具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創(chuàng)新設計特色。它們不僅彰顯了產品的文化藝術內涵與創(chuàng)意智慧,同時也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陶瓷文創(chuàng)制品構建了一座連接歷史與當代的橋梁。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創(chuàng)作者需巧妙地將繪畫元素融入陶瓷設計之中,以打造出既蘊含傳統(tǒng)美學,又有新穎特色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以著名的陶瓷美術大師王錫良的作品“元夜竊金杯”為例,王錫良先生的繪畫作品以清新脫俗、淡雅宜人的風格著稱,其筆下的人物線條細膩流暢,在處理人物的花紋衣褶時,他巧妙地運用光影效果來表現衣褶的層次與動態(tài),這種技法已顯現出現代速寫的韻味。因此,他的作品獨具特色,充滿了藝術美感。再以“吾鄉(xiāng)紅厝”這一陶瓷文創(chuàng)制品為例,它以閩南地區(qū)傳統(tǒng)的老紅磚厝為設計靈感來源。創(chuàng)作者通過對飛天燕尾脊獨特弧線的提煉,匠心獨運地將這一元素融入產品的設計中,使器型口部呈現出向上延伸的優(yōu)雅形態(tài)。這一設計不僅精妙地融合了繪畫元素與傳統(tǒng)工藝,而且使得文創(chuàng)產品特色鮮明,充滿了濃郁的情感色彩。
(二)拓寬陶瓷文化的傳播渠道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陶瓷文化的傳播手段正趨向多樣化。然而,當前陶瓷文化的傳播途徑仍然相對有限,亟需我們積極探索更多元化的傳播方式以拓寬其影響力。
當前,利用數字化資源與新媒體平臺推廣陶瓷文化的實例正不斷涌現,常見形式包括“陶瓷+影視”和“陶瓷+旅游”等。數字化傳播渠道仍有巨大潛力待挖掘,例如,在博物館及陶瓷工坊增設虛擬現實(VR)體驗區(qū),讓公眾無論線上線下都能“親臨”體驗,沉浸于陶瓷藝術的奇妙世界。此外,創(chuàng)作以陶瓷文化為核心的電影或動畫,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陶瓷的歷史變遷,也是有效的傳播手段。利用微信視頻號、抖音、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制作短視頻和開展直播活動,同樣能擴大陶瓷文化的影響力。
同時,開設陶瓷在線課程和舉辦線上陶瓷文化展覽,能夠吸引更多人學習和了解陶瓷藝術。將陶瓷教育融入學校的美術和手工課程,甚至設立專門的陶瓷校本課程,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對陶瓷文化的興趣,還能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設計創(chuàng)新且風格獨特的陶瓷文創(chuàng)產品,如茶具、裝飾品等,也能讓陶瓷藝術更加貼近大眾。
推廣陶瓷文化的路徑廣泛且多樣,我們每個人都是陶瓷文化傳播的重要使者,肩負著宣揚陶瓷文化、提升其國內外影響力的責任與使命。我們應共同努力,推動陶瓷文化跨越國界,邁向世界舞臺,以彰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國際魅力。
(三)在生活中展現陶瓷創(chuàng)意
無論是平面的瓷板還是形態(tài)各異的陶瓷器皿,都是繪畫藝術展現的絕佳“畫布”。將新穎有趣的彩繪圖案巧妙地融入水杯、果盤、茶具等日常陶瓷用品之中,不僅顯著增強了這些產品的實用性,更賦予它們高度的藝術價值與文化深度。利用日用陶瓷作為媒介,生動地講述“中國故事”,并通過別具一格的繪畫設計,引領日用陶瓷朝著更加多元化、趣味化的方向發(fā)展,這將是未來該領域的一個重要趨勢。例如,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龍鳳對杯,便是陶瓷創(chuàng)意設計的典范之作;又如鬼臉陶瓷調味罐,以其俏皮的角色形象營造出幽默風趣的氛圍,令人忍俊不禁。陶瓷文創(chuàng)產品正逐步從傳統(tǒng)走向創(chuàng)新,以充滿生活氣息和人文關懷的形式走進大眾生活,使越來越多的人能通過陶瓷文創(chuàng)產品,深刻領悟其背后的文化意蘊。
五、結語
陶瓷制品在弘揚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新一代創(chuàng)作者憑借創(chuàng)新的繪畫技巧,融合現代設計理念與表現手法,使得陶瓷產品更加貼近日常生活。
參考文獻
[1] 孔六慶. 中國陶瓷繪畫藝術史[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2] 龔俐. 淺談陶瓷繪畫與陶瓷裝飾[J]. 陶瓷,2023(11).
[3] 邵細東. 中國傳統(tǒng)陶瓷繪畫的歷史演變與文化內涵探究[J]. 陶瓷研究,2024(2).
[4] 王進. 陶瓷繪畫:中國畫技法在陶瓷設計中的應用[J]. 佛山陶瓷,2024(6).
[5] 占馨予,余靖. 探析陶瓷繪畫的構圖藝術[J]. 陶瓷研究,2024(3).
[6] 羅娜,夏樹平. 淺談青花斗彩在陶瓷綜合裝飾中的審美價值[J]. 江蘇陶瓷,2023(2).
[7] 劉明珠. 元代青花瓷的歷史背景及紋樣特征[J]. 收藏與投資,2022(2).
[8] 李鵬,萬伊泓. 淺析繪畫與陶瓷藝術設計的融合及價值體現[J]. 天工,2024(28).
[9] 呂太之,張軍. 高職IT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J]. 電腦與電信,2022(11).
[10] 張曉慧,蘇奕堂. 淺談陶瓷文化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實踐[J]. 佛山陶瓷,2024(9).
[11] 高偉松. 王大凡與王錫良陶瓷繪畫藝術風格比較研究[D]. 景德鎮(zhèn):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2019.
[12] 王翔灝. 河南紅色文化在陶瓷文創(chuàng)產品創(chuàng)意設計及價值傳播中的研究[J]. 天工,2022(29).
[13] 王智鴻,李鋒. 用戶體驗設計視域下的日用陶瓷創(chuàng)意策略研究[J]. 陶瓷學報,2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