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秦漢時期的訴訟制度上承先秦、下啟隋唐,在中國古代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過追溯訴訟制度的淵源,在漢承秦制的基礎(chǔ)之上,對比秦漢時期的起訴限制與審判原則,分析漢代在訴訟制度方面對秦代的繼承與發(fā)展,并從中挖掘其原因。
《尚書·堯典》記載:“帝曰:‘吁!嚚訟,可乎?’”根據(jù)《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解釋:“吁,疑怪之辭,言不忠信為嚚,又好爭訟?!边@是我們可以考證的最早關(guān)于訴訟的文獻史料記載,它可以證明我國在堯帝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訴訟。另外,《尚書》中還有關(guān)于中國最早的司法官吏的史料記載:“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史料記載了中國古代最早的司法官吏皋陶,所以我們由此推測在這一時期就產(chǎn)生了中國古代最早的訴訟形態(tài)和司法官吏。
一、西周時期的訴訟制度
到了西周時期,訴訟開始逐漸制度化。西周時期,不僅有了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之分,還對訴訟程序有了更加細致的規(guī)定?!吨芏Y·秋官司寇·大司寇》記載“以兩造禁民訟”“以兩劑禁民獄”,鄭氏注曰:“訟,謂以財貨相告者?!薄蔼z,謂相告以罪名者?!边@一記載使西周時期的訴訟有了民事和刑事上的初步劃分,“訟”即民事案件,“獄”即刑事案件。同時,西周時期在訴訟制度上已經(jīng)具備了完整的訴訟程序,在起訴和審理等方面已有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
(一)起訴
《周禮·秋官司寇·大司寇》載:“以兩造禁民訟,入束矢于朝,然后聽之。以兩劑禁民獄,入鈞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后聽之?!边@則史料說明了西周時期訴訟成立的條件。在民事訴訟提起時,原告與被告雙方必須同時到庭,并且需雙方繳納一束箭,司法機關(guān)才會受理案件。在刑事訴訟提起時,則需要原告與被告雙方各交納一份訴狀,同時還要繳納30斤銅,三天之后,會傳喚雙方當事人到庭,予以判處。如果哪方不到庭,不交訴狀,不交束箭、鈞金,那就會默認為“自服不直”,判處敗訴。
(二)審理
西周時期案件在開庭審理時,首先要求“兩造具備”,就是要求原告與被告雙方都要到達法庭接受審理,在審判時采用的是“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的方式。所謂五聽,主要有:“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边@種察言觀色的審訊方法是通過長期的經(jīng)驗積累而成的,其中包括了現(xiàn)代社會的心理學、生理學的相關(guān)原理。西周時期,周王享有最高立法權(quán)和司法審判權(quán),周王之下設(shè)置專門管理刑獄的司寇,司寇之下設(shè)士師和士,分別負責處理司法工作。
西周時期訴訟制度最大的特點是維護等級特權(quán)。在普通的訴訟案件中,需要“兩造具備”,但是在涉及貴族的訴訟案件中,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在訴訟中會賦予貴族一定的特權(quán),《周禮·秋官司寇·小司寇》記載:“凡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即涉及貴族的訴訟案件,他們可以不必到庭,而是指派子弟或下屬代理訴訟即可。西周時期的訴訟制度比較簡單,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但是它奠定了中國古代訴訟制度的基本框架,西周時期的訴訟形態(tài)在中國古代訴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秦漢時期訴訟制度的演變
秦漢律令在承襲先秦時期《法經(jīng)》中有關(guān)訴訟內(nèi)容記載的基礎(chǔ)上,又增設(shè)了更多類型的訴訟程序,例如對訴訟案件的調(diào)查、勘驗,案件的上訴奏讞程序等,進而形成了穩(wěn)定的、理性化的訴訟體系。秦自商鞅變法,明法度,定律令,推行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確立了“事皆決于法”的原則,積極鼓勵告發(fā)犯罪。降至漢代推行儒家化的法治思想,確立了“外儒內(nèi)法”的原則。
(一)起訴
《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有關(guān)起訴制度的規(guī)定較為系統(tǒng)完備,它對訴訟的種類有詳細的法律規(guī)定,同時也有關(guān)于獎勵告奸、懲罰錯告的法律條文,這反映了秦代訴訟體系的完備與成熟。秦代訴訟制度中告訴的對象既可以是民,也可以是官,民對民、民對官的起訴行為皆可稱告,史籍可考的表述有“告”“訴”“告訴”“劾”等字語。在睡虎地秦簡中的“告”有自告與告發(fā)、公室告與非公室告等形式。
自告與告發(fā)是秦漢訴訟提起的基本形式。自告就是投案自首,就是指當事人在犯罪未被發(fā)覺前向官府主動陳述自己的犯罪事實的行為,在《睡虎地秦墓竹簡》中表述為“自出”或“自告”。根據(jù)簡牘記載:“先自告除其罪”就是犯罪后投案自首的可以減免刑罰。《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中有關(guān)自告記載的事例有:“某里公士甲自告曰:‘以五月晦與同里士伍丙盜某里士伍丁千錢,無它坐,來自告,告丙?!戳盍钍纺惩鶊?zhí)丙?!边@是一件自首和告發(fā)同時出現(xiàn)的案例。自告同時也告他人一起參與盜竊,對于犯罪而先自告者,可依法減免刑罪。告發(fā)是指向官府揭發(fā)他人犯罪事實的行為。自商鞅變法以來,為發(fā)覺犯罪而獎勵控告。在秦朝,告發(fā)一直是封建臣民的一種義務(wù)。
秦律中還將起訴分為公室告與非公室告。在《睡虎地秦墓竹簡》有兩則史料對其進行記載,其一:“公室告何也?非公室告何也?賊殺傷、盜它人為公室;子盜父母,父母擅殺、刑、髡子及奴妾,不為公室告?!逼涠骸白痈娓改?,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聽。何謂非公室告,主擅殺、刑、髡其子、臣妾,是謂非公室告,勿聽,而行告,告者罪,告者罪已行,它人又襲其告之,亦不當聽?!睆倪@兩則簡文我們可以看出:公室告是指竊盜、殺人及傷害罪,有義務(wù)向政府機關(guān)控告。因此,對于正當?shù)目馗娼o予獎賞,未控告、不控告或知道犯罪而未逮捕時,則給予懲罰。非公室告是家長對盜竊自己財產(chǎn)的兒女所提起的訴訟,或者是家長對子女及奴妾擅用刑,子女奴妾提出的控告,這種情況法律規(guī)定官府不予受理,如果強行去提起訴訟,則起訴者會被認為是有罪,會受到法律處罰。
降至漢代,我們可以從張家山漢簡中看到漢律對秦律的繼承與發(fā)展,在形式上,漢代的起訴方式繼承了秦代的自告與告發(fā),但在告訴主體的身份上有所限制,在告訴的內(nèi)容、告訴主體的年齡上也有所限制,漢律較之秦律增加了許多新的規(guī)定。
首先,《睡虎地秦墓竹簡》表明秦朝對民眾提起訴訟并沒有過多的限制,僅有的限制就是簡牘所記載的身高限制。許多前輩學者對秦代民眾的身高進行研究,認為“六尺”是秦人開始承擔法律責任的身高標準。但在漢代就有了對告訴主體年齡和身份的限制?!稄埣疑綕h簡·二年律令》記載:“年未盈十歲及系者、城旦舂、鬼薪白粲告人,皆勿聽?!边@條簡文中規(guī)定年齡不滿十歲及系者都不能作為訴訟的發(fā)起者。其次,漢代告制中的倫理因素不斷加強。漢宣帝時期,“親屬容隱”被正式納入法律,漢宣帝時免除了部分親屬間相互告發(fā)的義務(wù),同時對尊長包庇的行為也可以獲得減刑,親屬之間互相隱瞞犯罪行為,是合乎父子之親、夫婦之道的。和秦律中的規(guī)定相比,漢宣帝時沒有了“公室告”與“非公室告”的區(qū)分。
綜上所述,漢代的訴訟制度相較于秦代更為完善,也更為合理化。秦代訴訟制度呈現(xiàn)出“嚴刑峻法”的特點,漢代訴訟制度則呈現(xiàn)出“禮法融合”的特點,但二者相比,在告訴的資格限制上秦代更為寬松,這不僅擴大了告者的范圍,同時也在客觀上保障了底層民眾的訴訟權(quán)力。漢代雖然對秦代訴訟制度進行了一定幅度的調(diào)整,但其本質(zhì)仍是封建國家對民眾人身控制的加強。
(二)審判
在訴訟案件的審判過程中,秦漢時期的審判程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審判原則上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秦代的審判原則是源于法家思想,“輕罪重罰”是其司法審判的主旋律,而漢代以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理政的總方針,從董仲舒提出“春秋決獄”到將儒家經(jīng)義引進法律,此后儒家經(jīng)義成為漢代立法和司法審判的指導原則。
《睡虎地秦墓竹簡》中記載的秦代律令是在商鞅刑法思想的指導下制定出來的。《商君書》記載:“行罰,重其輕者,輕其重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此謂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輕,刑至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就是說用重刑治理輕罪,百姓就會連輕罪都不敢犯,怎么還敢犯重罪呢?商鞅的這種“以刑去刑”的原則在秦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端⒌厍啬怪窈啞し纱饐枴份d:“或盜采桑葉,贓不盈一錢,何論?貲三旬?!庇腥送低挡烧獎e人的桑葉,所采的桑葉不值一錢,查獲后司法機關(guān)卻判罰他服三十天的徭役。這是秦代輕罪重罰的典型案例。我們可以從具體的案例中發(fā)現(xiàn)商鞅輕罪重罰的理論,在秦律中被轉(zhuǎn)化為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并付諸實踐。
“春秋決獄”主要是指在司法案件中運用儒家經(jīng)典《春秋》中所體現(xiàn)的倫理道德指導實踐,它反映了儒家道德精神在漢代司法領(lǐng)域的滲透。據(jù)《通典》記載:“時有疑獄,曰:‘甲無子,拾道旁棄兒乙,養(yǎng)之以為子。及乙長,有罪殺人,以狀語甲,甲藏匿乙,甲當何論?’仲舒斷曰:‘甲無子,振活養(yǎng)乙,雖非所生,誰與易之?……春秋之義,父為子隱。甲宜匿乙?!t:不當坐?!边@則案例中董仲舒認為“父為子隱”就是“春秋之義”,并對于父親包庇養(yǎng)子的行為不予論處?!按呵餂Q獄”這一審判原則是從道德至上的立場出發(fā),改變了秦代法家思想“一斷于法”的審判原則,形成了漢代“禮法融合”的審判原則。
三、秦漢時期訴訟制度演變的原因
首先,秦漢訴訟制度的演變總趨勢是法律程序更加完備化和專門化,這體現(xiàn)了訴訟制度受到了大一統(tǒng)國家對人身控制加強的影響。秦朝尚處于大一統(tǒng)國家的初創(chuàng)期,對人身控制較之漢代尚為寬松,對告訴主體沒有特別詳細的法律規(guī)定。隨著漢代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quán)的強化,對人身控制加強,在訴訟中體現(xiàn)為告訴主體身份、年齡、資格的縮緊。
其次,在經(jīng)濟方面,隨著漢代經(jīng)濟恢復,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糾紛數(shù)量增加,訴訟的復雜性加深,已有的訴訟法規(guī)不能滿足人們對訴訟程式的需求,所以漢代政府需要建立更加完備和系統(tǒng)化的訴訟制度,這也是漢代訴訟制度發(fā)展完善的重要原因。
最后,秦漢時期法律指導思想的變遷也是影響訴訟制度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商鞅說:“故禁奸止過,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則民不敢試,故國無刑民?!狈业闹匦讨髁x理論一直是秦代的法制指導思想。漢初統(tǒng)治者總結(jié)亡秦之弊,其中之一就是嚴刑峻法導致農(nóng)民起義,從而導致了秦朝滅亡。漢初吸取教訓,在統(tǒng)治思想上崇尚黃老,奉行“約法省禁”的法律思想,施政寬緩仁和,不尚刑罰,恢復和穩(wěn)定了漢初的統(tǒng)治。武帝時,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建議,使法律走向“儒家化”,儒家思想也在漢代實現(xiàn)了禮法融合,形成了“外儒內(nèi)法”的治獄原則。
參考文獻
[1] (漢)鄭玄. 尚書鄭注[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7.
[2] (漢)司馬遷. 史記[M]. 北京:中華書局,1959.
[3] (漢)班固. 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2.
[4] (戰(zhàn)國)商鞅. 商君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6.
[5] (清)阮元??? 十三經(jīng)注疏·周禮注疏[M]. 北京:中華書局,1980.
[6] (唐)杜佑. 通典[M]. 北京:中華書局,1984.
[7]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 睡虎地秦墓竹簡[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8] 茅彭年. 中國刑事司法制度[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9] 楊一凡. 中國法制史考證[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10] 張兆凱. 中國古代司法制度史[M]. 長沙:岳麓書社,2005.
[11]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12] 張晉藩. 中國古代民事訴訟制度[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