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韓國古典園林作為東方園林的一條支脈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與中國古典園林一樣,韓國古典園林的根本問題是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問題。該文以韓國著名別墅園林瀟灑園為研究對象,從園主梁山甫的知己好友金麟厚所作的《瀟灑園四十八詠》與《天命圖》來把握瀟灑園的營造思想和原型景觀空間的構(gòu)建,深入挖掘中韓古典園林的傳承關(guān)系。研究表明,瀟灑園體現(xiàn)了造園者的理學思想,是按照陰陽五行原理而建造,造園者在瀟灑園中參悟天地變化之理,格物致知,通過身心調(diào)整達致中正平衡的狀態(tài),體現(xiàn)了韓國古人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天人合一”的理解和實踐。
關(guān)鍵詞:別墅園林;瀟灑園;《瀟灑園四十八詠》;陰陽五行;理學;天人合一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10(a)-0184-0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of Prototype Scenery Space of Korean Soswaewon
REN Qinhong
(Nanj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Abstract: As an offshoot of the eas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orean traditional gardens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Korean traditional gardens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famous South Korean villa garden, Soswaewon as the object, and grasps th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prototype landscape space of Soswaewon from the works of 48 Poems of Soswaewon and CHUNMYUNGDO by Jin Linhou, a close friend of the garden owner Liang Shanfu. It deeply explores the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of Chinese and Korean classical garde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nalysis, Soswaewon were set according to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Principle and they are the reflection of gardener's Neo-confuciansim. Soswaewon was built by gardeners as a base in which they can comprehend the rule of heaven and earth change and practice Neo-confuciansim according to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Principle. Gardeners understand the natural law in Soswaewon and gain knowledge by the study of things, balance of body and mind could be achieved by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his reflects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of ancient Koreans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concept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
Key words: Villa garden; Soswaewon; 48 Poems of Soswaewon;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principle; Neo-confuciansim;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瀟灑園是韓國著名古典園林,1983年被韓國文化財廳指定為國家文化財產(chǎn)第304號史跡。關(guān)于瀟灑園的研究大致分兩類,一類是對瀟灑園文學作品與人文活動的研究[1-3];另一類是對瀟灑園的景觀美學及造景學方面的研究[4-7]。張逸英[8]指出,瀟灑園四十八詠詩蘊含陰陽五行原理。本文進一步揭示瀟灑園的空間與景觀構(gòu)成、景觀建筑的陰陽五行原理,并根據(jù)《瀟灑園四十八詠》與《天命圖》解釋瀟灑園所蘊含的意義,分析韓國古典園林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關(guān)系。
1 瀟灑園建造的歷史背景和自然環(huán)境
15世紀,韓國形成了以中國朱子理學為基礎(chǔ)的中央集權(quán)的國家形態(tài)體系[9],理學秩序和價值觀逐漸深入民心,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理學家[10],《瀟灑園四十八詠》[11]的作者金麟厚就是其中之一。
瀟灑園是朝鮮時代梁山甫(1503—1557年)建造的別墅庭院,位于韓國全羅南道潭陽郡南面支谷里支石部落。別墅是指古代文人辭官后修養(yǎng)身心、款待賓客的場所[12],是以回歸自然的隱逸思想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獨特庭院,作為時代的產(chǎn)物它受到當時社會背景的影響[13],與造園者的思想有著緊密聯(lián)系。
瀟灑園現(xiàn)今的面貌較建造初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圍墻和梅臺、待鳳臺等筑臺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其余部分均為復原重建(圖1)。
2 瀟灑園的造園目的及立意
園主梁山甫,字彥鎮(zhèn)。15歲時跟隨父親上京(首爾),師從當時士林派領(lǐng)袖趙光祖。1519年,趙光祖受到勛舊派的謀害被發(fā)配到綾州,梁山甫回到家鄉(xiāng)開始了隱居生活,并于1530年開始修建瀟灑園,至1540年建成[15]?!稙t灑園事實(卷二處士公實記)》[16]中記錄了園主梁山甫的造園構(gòu)想,梁山甫羨慕陶淵明的隱居生活,希望在此地經(jīng)營自己的田園生活,修身養(yǎng)性。
《瀟灑園四十八詠》(以下稱“四十八詠”)為金麟厚于1548年對瀟灑園所作的四十八首連作五言絕句,對應(yīng)園中的四十八處景[17]。作為梁山甫的知己好友,金麟厚對梁山甫的學問以及瀟灑園的設(shè)計與建造有著重要影響。
金麟厚,字河西(1510—1560年),是朝鮮時代著名的理學家,探索多有建樹[18]。今天,可通過他的《天命圖》與《河西全集》[19]推測其理學思想與瀟灑園營造的關(guān)系。
《天命圖》(圖2)是金麟厚研究了周敦頤的《太極圖》(圖3)后所創(chuàng)作的宇宙萬物生成模式圖。徐垌遙[20]將其總結(jié)為“天命之謂性”“天地為焉,萬物育焉”“未發(fā)之中,已發(fā)之和”“過不及”。金麟厚將太極圖中的幾個階段統(tǒng)一于一個區(qū)域之中,不僅揭示了宇宙萬物生成的原理,還包括了人如何達至天人合一的方法,即通過持守仁、義、禮、智、信,在過與不及之間保持中庸之道。
3 瀟灑園的空間營造
3.1 空間構(gòu)成
瀟灑園建于溪流兩側(cè)的坡地,用自然石塊砌筑臺基,以墻為界,將瀟灑園分隔為內(nèi)園和外園,內(nèi)園面積4 399 m2,外園面積為117 051 m2。墻體高約1.8 m,形成圍而不隔的空間。
3.2 景觀構(gòu)成
園中設(shè)置的四十八景,在1755年刻制的《瀟灑園木版圖》中有清晰描繪(圖4),由花木、樓亭、水泉、池塘、巖石、器具、圍墻、石徑、假山等構(gòu)成。木本植物有斑竹、梅、赤松、杏、桃、梧桐、柳、紫薇、梔子、雞爪槭、月季和槐,草本植物有菊、蘭、荷、菖蒲和莼菜。主要建筑有光風閣和霽月堂,取自北宋黃庭堅《豫章集·濂溪詩序》之“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SVoMOE7QBqSD/LQc3UrH7g==,稱贊周敦頤胸襟豁達,表明造園者欲效法周敦頤,掙脫世俗的束縛,保持樂觀豁達的心境。
4 瀟灑園四十八景的構(gòu)成原理
4.1 陰陽
陰陽的觀念起源于中國古人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如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日出為陽,日蔽為陰;一寒一暑,一夜一晝各為陰陽。日月交替變化而成“易”,因此古人將陰陽的變動看做萬物發(fā)展與變化的根本動力。金麟厚在《贈南季憲》中寫道:“動靜一理貫,萬古貞復元。即物無不在,溯流可窮源……大道明乾坤,羽翼于圣門”,將乾坤精神(即陰陽)看作宇宙演化運動的內(nèi)在動力,萬物生生不息的終極根源。瀟灑園的陰陽思想不僅包含與日月有關(guān)的明暗對比,還包括動靜、開闊與封閉、內(nèi)外、上下、左右、高低之對比。
主要建筑霽月堂和光風閣分別位于高低不等的臺地之上。霽月堂在高地,由于能到吸收到更多的陽光,代表陽的空間。光風閣在低處,代表陰的空間(圖5)。但在陽的空間設(shè)置了表現(xiàn)陰之意義的霽月堂,在陰的空間設(shè)置了表現(xiàn)陽之意義的光風閣,正體現(xiàn)了陰陽互動原理。
第一詠“小亭憑欄”中小亭即瀟灑亭,位于南邊愛陽壇區(qū)域,與光風閣隔溪相望,從詩句“側(cè)耳聽瓏玲”可以看出此處以水聲取勝,與第二詠“枕溪文房”的“精思隨偃仰”之“精思”形成動靜之對比。第三詠“危巖展流”之溪流與第四詠的“負山鼇巖”形成動靜之對比。第五詠“石徑攀?!敝瘡轿挥谕鈭@東山,寓意作者為道學精進不畏危險向上攀巖,將路旁的梅、竹和石比作三益友,與第六詠“小塘魚泳”中觀魚圖之靜形成對比。第七詠“刳木通流”將溪水引入人工水池中推動水碓,“高低竹下池”意指天地之道與人所能領(lǐng)悟的道有著高低之別,但如果堅持不懈,日久必定自見功效,于是設(shè)置了第八詠“舂云水碓”。第九詠“透竹危橋”位于庭院西邊入口處,橋兩邊修竹繁茂,有曲徑通幽之勝,與東邊竹林(第十詠“千竿風聲”)形成動靜之比較。第十一詠“池臺納涼”與第十二詠“梅臺邀月”在時間上形成鮮明的對4SlfIw2KmRx9PRNp9dm6og==比。
第十四詠“垣窮透流”位于庭院東邊的五曲門,在溪水之上修竹墻垣,溪水透孔而出,根據(jù)《河西全集(復性賦)》“性之至善,物欲窒兮,汩者既去,清者出兮?!笨梢娊ㄔ臁霸F透流”是為去除物欲,恢復至善本性。第十五詠“杏陰曲流”位于五曲門內(nèi),“當年川上意,今日杏邊求”?!按ㄉ弦狻?源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聯(lián)想到孔子“逝者如斯夫”之感慨,領(lǐng)悟萬物變化之后的不變的真理。第十六詠“假山草樹”位于主體建筑光風閣的下面,于土山之上種植了草樹,形成一片山野之趣,體現(xiàn)了人工與自然的完美結(jié)合。第十七詠“松石天成”描寫溪流兩旁的五棵老松根扎于石頭的景觀,松樹頑強的生命力正是作者求道精神的寫照。第十八詠“遍石蒼蘚”之蒼蘚遍布溪邊的石頭,作者借蒼蘚之“一般丘壑性,絕意向繁華”表達了歸隱之意。第十九詠“榻巖靜坐”與第二十詠“玉湫橫琴”,第二十一詠“洑流傳杯”,第二十二詠“床巖對棋”都位于庭院中部溪旁的石床上,靜觀與知己友人的互動行為形成了靜與動的對比。第二十三詠“修階散步”為吟詩的空間,表現(xiàn)了作者對詩道的理解,《河西全集(吟示景范仲明)》中有“詩道非他本性情,吟來善惡各分明。從容直到和平處,事物當前理自呈”,即以吟詩明善惡,從而獲得從容的內(nèi)心。第二十四詠“倚睡槐石”取自中國唐代典故《南柯太守傳》,表達了作者領(lǐng)悟到榮華富貴不過是南柯一夢,與“修階散步”形成對比。第二十五詠“槽潭放浴”與第二十六詠“斷橋雙松”都表達了潔身自好,不染塵埃的高尚節(jié)操。第二十七詠“散崖松菊”借散植于庭院的松樹和菊花倚風霜的姿態(tài)表達直面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第二十八詠“石趺孤梅”描寫梅花的根插入石塊,表達根植于道學的決心。第二十九詠“夾路修篁”描寫竹林新筍大量涌現(xiàn)的欣欣向榮之氣象,第三十詠“迸石竹根”與“夾路修篁”相對應(yīng),表達了根為本之重要性,表現(xiàn)自己的忠心。第三十一詠“絕崖巢禽”和第三十二詠“叢筠暮鳥”借山中禽鳥表達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第三十三詠“壑渚眠鴨”的眠鴨與第三十四詠“激湍菖蒲”之菖蒲無視激湍的精神正是作者直面困難的精神寫照。第三十五詠“斜檐四季”描繪了瀟灑亭的植物景觀,種植四季花清和以備四時,梅與竹更是與草亭構(gòu)成和諧之景,與此隔岸相對的則是第三十六詠“桃塢春曉”,桃花盛開之際,曉霧低迷,如涉武陵溪。第三十七詠“桐臺夏陰”與第三十八詠“桐陰瀉瀑”的梧桐位于瀟灑亭的前面,據(jù)“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的典故而種植梧桐,等待鳳凰的來臨實際上是等待明君的出現(xiàn)。第三十九詠“柳汀迎客”植柳迎客,效法陶淵明偏愛柳樹,賦予了隱逸世界的形象,與第四十詠“隔間芙蕖”形成動靜之對比,“隔間芙蕖”取自周敦頤《愛蓮說》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第四十一詠“散池莼芽”借張翰為家鄉(xiāng)之莼菜而棄官返鄉(xiāng)之典故而種植了莼菜。第四十二詠“親澗紫薇”,溪水兩旁對植紫薇,花期逾白日,借紫薇表達與世無爭的山中日月長的豁達心境。第四十三詠“滴雨芭蕉”雨滴芭蕉的聲音襯托內(nèi)心的寧靜。第四十四詠“映壑丹楓”描繪楓葉倒映在水中的婆娑身姿,與四十五詠“平園鋪雪”一起完成了季節(jié)上的轉(zhuǎn)換。第四十六詠“帶雪紅梔”紅果交青葉,正是作者面對任何權(quán)勢和壓迫決不低頭的高尚品德的具體體現(xiàn)。第四十七詠“陽壇冬午”與第四十八詠“長垣題詠”的陽壇指的是圍墻愛陽壇,表現(xiàn)了冬日的中午墻上雪融化的景象。
4.2 五行
五行與五方、五時、五色、五音、五數(shù)及五常相對,韓國古典園林中常與五方、五時和五常相對(表1)。根據(jù)五行特性,木、火為陽,金、水為陰;木表示生發(fā)之氣,火表示分散之氣,金表示變革與統(tǒng)治之氣,水表示收斂之氣,土表示包容和接納的特性。
木氣指有機體冬季積累的陽氣春季開始萌發(fā),萬物開始生長,代表方向為東方,所對應(yīng)的五常為“仁”。瀟灑園的第九詠“透竹危橋”、第五詠“石徑攀?!?、第七詠“刳木通流”、第十四詠“垣窮透流”及第十五詠“杏陰曲流”都表現(xiàn)作者求道的進取精神,屬木的特性。
火為發(fā)散之氣,方向為南,對應(yīng)的季節(jié)為夏季,五常對應(yīng)“禮”。瀟灑園南面屬于愛陽壇區(qū)域,愛陽即愛日,出自《孝經(jīng)》[22],表示對父母盡孝。孝并非只是孝敬身體父母,同時將天地敬為父母,梁山甫為了表達自己對天地父母的敬拜而建造了圍墻愛陽壇。
土有包容和接納的特性,方位為中央,所對應(yīng)的季節(jié)為夏末,五常對應(yīng)“信”。瀟灑園中央的第十九詠“榻巖靜坐”與第二十詠“玉湫橫琴”、第二十一詠“洑流傳杯”、第二十二詠“床巖對棋”都是與知己好友的互信友好的交流空間,體現(xiàn)了土的特性。
金為變革與統(tǒng)治之氣,方位為西,所對應(yīng)的季節(jié)為秋季,五常對應(yīng)“義”。瀟灑園西邊的第三十詠“迸石竹根”表現(xiàn)了頑強的意志、第九詠“透竹危橋”與第三十三詠“壑渚眠鴨”所表現(xiàn)的清幽之境符合金的特性。
水表示收斂之氣,方位為北,對應(yīng)的季節(jié)為冬季,五常對應(yīng)“智”。瀟灑園北面的“倚睡槐石”表現(xiàn)了作者領(lǐng)悟到榮華富貴不過是南柯一夢的智慧。第十二詠“梅臺邀月”與第四十五詠“平園鋪雪”表現(xiàn)冬日的景觀,屬水之特性。
5 結(jié)束語
瀟灑園是按照金麟厚的《天命圖》所構(gòu)建的宇宙生成模式而建造。從主體建筑光風閣與霽月堂到四十八景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四十八景按照動靜、明暗,內(nèi)外,上下的原則相互排列而成。
造園者按照陰陽五行原理設(shè)置了瀟灑園四十八景,并賦予了一定的意義,四十八景貫穿整個園林空間,歷經(jīng)春夏秋冬,形成一個連續(xù)的有機循環(huán)過程,在這樣循環(huán)往復中參悟天地之理,格物致知,通過身心的調(diào)整使自己達致中正平衡,獲得心靈的解脫和情感的升華。
參考文獻
[1] 樸明姬.河西金麟厚的瀟灑園四十八詠考[J].我們的語言,2002(25):263-286.
[2] 樸昱奎.瀟灑園四十八詠的自然觀受容樣相[J].論文集,1998(17):39-75.
[3] 權(quán)洙用.瀟灑園的歷史與人文活動研究[D].全羅南道:全南大學,2008.
[4] 崔東浩.韓國瀟灑園與自然美的落腳點[J].韓國文化,2011(18):5-18.
[5] 樸益洙.瀟灑園的景觀分析研究[J].湖南大學產(chǎn)業(yè)技術(shù)研究所論文集,2000(8):1-9.
[6] 肖賢洙.通過借景看瀟灑園的園林構(gòu)成[J].韓國傳統(tǒng)造景學會,2011,29(4):59-69.
[7] 金明主,樸賢洙.對瀟灑園空間進行再解釋并應(yīng)用于城市中心公園規(guī)劃方案[J].韓國建筑學會,2006,26(1):26-27.
[8] 張逸英,辛相涉.瀟灑園四十八詠意義景觀構(gòu)成的陰陽五行論的意味[J].韓國傳統(tǒng)造景學會,2013,31(2):43-57.
[9] 李樹健.朝鮮初期社會和身份結(jié)構(gòu)[J].韓國史25.國事編輯委員會,1994:3-11.
[10]許南真.朝鮮中期的社會和文化[J].韓國史31.國事編輯委員會,1998:267-268.
[11]楊宰榮.瀟灑園詩選[M].瀟灑園詩選編撰委員會,1995.
[12]李正浩.高麗后期別墅的營造及功能[J].韓國史學報,2007.
[13]李在根.朝鮮時代別墅庭院的研究[D].首爾:成均館學校,1992.
[14]文化財管理局.瀟灑園保存整備計劃與設(shè)計[M].瀟灑園的文化財保存報告書,1983.
[15]鄭瞳旿.關(guān)于梁山甫的瀟灑園[J].韓國造景學會志,1973,1(2):2027-2033.
[16]梁氏門中.瀟灑園事實(卷一二三四)[M].潭陽:瀟灑園,1755,1903.
[17]權(quán)守庸.瀟灑園的歷史和人文活動研究[M].首爾:首爾景仁文化社,2009.
[18]趙楠楠.河西金麟厚與朝鮮中期的理學[J].退溪學報,2012,132(0):81-130.
[19]金麟厚.河西全集(上中下)[M].光州:全南大出版社,1993.
[20]徐垌遙.河西金麟厚之《天命圖》的構(gòu)造和理學研究[J].東陽哲學研究,2001,28(0):6-22.
[21]郭彧.《周氏太極圖》原圖考[J].周易研究,2004(3):44.
[22]金學主.孝經(jīng)[M].明文堂,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