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文基于實地田野調(diào)研對巴厘島文旅局協(xié)助出版的兩本《印尼巴厘島景點宣傳冊》進行取樣,以功能性翻譯理論為視角考查了《印尼巴厘島景點宣傳冊》中文文本翻譯現(xiàn)狀,整理和分析了其中翻譯處理不當?shù)闹饕悇e及其原因。研究發(fā)現(xiàn):《印尼巴厘島景點宣傳冊》文本中文翻譯存在大量文化翻譯失誤、語用翻譯失誤及語言翻譯失誤現(xiàn)象。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中國游客對巴厘島景點的對外形象,也影響了中國游客對景點的選擇頻率。功能性翻譯理論為巴厘島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翻譯質(zhì)量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指導(dǎo),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充分考慮原文文本的類型、功能和目的,靈活采用增譯、省譯、語句結(jié)構(gòu)重建、加注等翻譯策略,使譯語在符合譯語文化和譯語環(huán)境的同時將巴厘島旅游文化信息準確傳遞給中國游客。
關(guān)鍵詞:功能性翻譯理論;《印尼巴厘島景點宣傳冊》;中文;翻譯;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10(a)-0088-04
Chinese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rochure of Bali Attractions in Indones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XIE Chunliu, HU Jiayi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ning Guangxi, 53022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this paper based on two books of Brochure of Bali Attractions in Indonesi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Brochure), which are publishe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Bali Cultural and Tourism Bureau, about the important tourist attractions in Bali, and exam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brochur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organizes and analyzes the main categories of the brochures that have been mishandled.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errors, pragmatic translation errors and linguistic translation errors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Brochures' texts.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has damaged the external image of Bali's attractions to Chinese tourists, and also affected the frequency of Chinese tourists' choices of attractions.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Bali tourism and cultural external publicity: translators should take the type, function and purpose of the original texts into full consider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appl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augmentation, omission, reconstruction of utterance structure, and addition of notes flexibly, so as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accurately convey the Bali tourism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to the Chinese tourists while conforming to the culture of the translated language an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translated language.
Key words: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Brochure of Bali Attractions in Indonesia; Chinese; Transl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印度尼西亞中央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赴印尼旅游的中國內(nèi)地游客人數(shù)為205.9萬人次,占印尼國際游客總數(shù)的14.95%,中國已經(jīng)連續(xù)兩年成為印尼第一大國際游客來源地,同時巴厘島依然是中國內(nèi)地游客最鐘情的印尼旅游目的地。2017年,從巴厘島入境印尼的中國游客人數(shù)為136.5萬人次,占入境印尼中國游客總數(shù)的65.81%,印尼國家旅游局和巴厘省旅游局都非常重視兩國旅游合作,而且兩國旅游合作機遇和前景也非常廣闊[1]。筆者在實地田野調(diào)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巴厘島主要景點的語言景觀除了本國語言——印尼語和國際通用語——英語以外,中文是第三大語言景觀。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巴厘島作為一個國際旅游景點,對中國國際游客非常重視。巴厘島文旅局出版了兩本《印尼巴厘島景點宣傳冊》(以下簡稱《宣傳冊》),其中包括印尼語、英語和中文三種語言,中文是根據(jù)印尼語原文翻譯而來,但是由于兩國文化背景不同,其中譯文出現(xiàn)不少偏差。本文研究其中文翻譯的偏差,并依據(jù)《宣傳冊》語言翻譯的規(guī)范性提出相關(guān)建議。
1 理論依據(jù)
功能性翻譯理論以目的論為核心,于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德國。目的論把翻譯重心放在譯本的功能上,動搖了源本為核心的傳統(tǒng)翻譯觀念,強調(diào)翻譯的目的[2]。卡特琳娜·萊斯是著名的德國翻譯理論家,1971年發(fā)表的《批評翻譯的可能性與限制》中,首次將源語和目的語的功能關(guān)系作為基礎(chǔ),她認為目的語的目的是在概念內(nèi)容、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上與源語對等[3]。漢斯·弗米爾是萊斯的學生,他完全跳出對等這個框架,發(fā)展了目的論的主要內(nèi)容。弗米爾認為目的論最重要的原則是目的原則,他把目的文本的功能作為首要的考慮因素,因為弗米爾認為光靠語言翻譯理論不能對翻譯進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弗米爾認為翻譯是以原文為基礎(chǔ)的有目的和有結(jié)果的行為,這一行為必須經(jīng)過協(xié)商來完成,他認為目的決定翻譯的策略[4]??死锼沟侔病ぶZ德在前兩者的基礎(chǔ)上更進一步發(fā)展了目的論,她指出了目的論的局限:第一,目的文本的讀者期望不同,翻譯出來的目的文本不可能滿足所有目的文本讀者;第二,忠實原則排在目的原則之后,如果目的文本的目的和源語文本的目的出現(xiàn)偏差,譯者如何處理。接著諾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誠原則,根據(jù)此原則,譯者在面臨第一種局面——滿足不了所有目的文本讀者時,應(yīng)當基于道義,給讀者解釋其翻譯策略;譯者在面臨第二種局面時,應(yīng)當充分尊重源語文本作者的實際意圖[5]。
2 宣傳冊的定義及語言特點
宣傳冊,是一種用于宣傳和推廣特定產(chǎn)品、服務(wù)或組織的印刷品。它集文字、圖片、色彩等元素于一體,通過精心設(shè)計和排版,將信息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傳達給目標受眾。宣傳冊不僅具有信息傳達的功能,更承載著塑造品牌形象、提升產(chǎn)品認知度、吸引潛在客戶等多重使命。在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中,宣傳冊扮演著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從內(nèi)容構(gòu)成上看,宣傳冊通常包括封面、目錄、正文和封底四部分。封面作為宣傳冊的門面,往往采用醒目的標題和圖案來吸引讀者的注意;目錄則提供了宣傳冊內(nèi)容的概覽,方便讀者快速定位感興趣的部分;正文部分則詳細介紹了產(chǎn)品、服務(wù)或組織的各個方面,包括功能、特點、優(yōu)勢等;封底則通常印有聯(lián)系方式、網(wǎng)址等信息,方便讀者進一步了解和咨詢。本文的樣本《宣傳冊》中有印尼語、英語和中文三種語言,其中不同版本的《宣傳冊》中文有用繁體漢語和簡體中文兩種情況。
3 基于功能性翻譯理論分析《宣傳冊》中文翻譯的不規(guī)范現(xiàn)象
功能性翻譯失誤類型主要是目的論對翻譯失誤。目的論對翻譯失誤主要是指如果翻譯的目的是實現(xiàn)某種服務(wù)于譯文預(yù)期讀者的功能,那么任何妨礙實現(xiàn)該翻譯目的的翻譯方法(或結(jié)果)就是翻譯失誤。因此,翻譯失誤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即語用翻譯失誤、文化翻譯失誤及語言翻譯失誤,本文主要針對這三種類型進行分析。
3.1 語用翻譯失誤
語用翻譯失誤主要是在翻譯過程中,因語言轉(zhuǎn)換和文化差異等因素,譯者在翻譯時使用了不當?shù)恼Z用方式,從而產(chǎn)生歧義甚至沖突?!缎麄鲀浴分写嬖诜g文化障礙因素,有些中文是機械性的翻譯,與原文和譯文國家文化嚴重脫節(jié)。景點介紹應(yīng)結(jié)合景點的實際特點和特有文化,比如宗教文化,用合適的中文進行轉(zhuǎn)譯,以便中國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景點文化和內(nèi)涵。
3.1.1 語言轉(zhuǎn)化失誤
印尼文(原文):Tirta Empul adalah kompleks tempel penting dan mata air suci, yang terletak di desa Manukaya.
中文(譯文):Tirta Empul 是一個無價的寺廟復(fù)合體和圣潔春天,位于Manukaya村莊。
譯文“Tirta Empul 是一個無價的寺廟復(fù)合體和圣潔春天”屬于明顯的逐字譯,沒有進行語言轉(zhuǎn)化,原文想表達的意思是圣泉寺是一處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寺廟群落及圣水之源。原文“kompleks tempel penting”指的是寺廟群落,但是譯文只是簡單地逐字翻譯為“寺廟復(fù)合體”;原文“mata air suci”中的“mata air”本意是“眼淚”,“suci”本意是“圣潔”,但是詞組“mata air suci”的意思是“圣水之源”,此處屬于非常機械地逐字翻譯。
3.1.2 專有名詞轉(zhuǎn)譯缺失
印尼文(原文):Pura Tanah Lot terletak di sisi pesisir Kabupaten Tabanan.
中文(譯文):Tanah Lot Temple 位于Tabanan Regency的沿海一側(cè)。
譯文中“Tanah Lot Temple”屬于專有名詞,“Tanah Lot”在印尼語中意指“海中的陸地”,按照約定俗成的中文稱謂及結(jié)合詞本身的意思應(yīng)該把它翻譯為“海神廟”。
3.2 文化翻譯失誤
除了語用翻譯失誤以外,文化翻譯失誤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翻譯過程中。文化功能翻譯失誤的本質(zhì)是指原文中想要傳達的文化內(nèi)涵沒有進行翻譯,導(dǎo)致譯文不能準確表達原文的文化背景和內(nèi)涵,出現(xiàn)翻譯偏差[6]。譯者既是原文信息的接收者,也是譯文信息的傳達者[7]。如果譯者對原文國家的文化、習俗和背景了解不夠深入,往往很容易出現(xiàn)文化翻譯失誤。
印尼文(原文):Garuda Wisnu Kencana adalah patung Dewa Wisnu yang terletak di bukit batu putih Jimbaran.
中文(譯文):維詩奴神鷹公園是位于金巴蘭白色石山的wisnu閣下雕像。
譯文中存在文化翻譯偏差。原文“Dewa”本意是“閣下”,但是這里想要表達的是“神”。譯文簡單地翻譯成“閣下雕像”是因為對該雕像的神話背景及文化意義不了解,而沒有進行文化轉(zhuǎn)譯,所以“Dewa Wisnu”應(yīng)該翻譯為“神鷹雕像”。
印尼文(原文):Pura Goa Gajah yang merupakan salah satu objek wisata, yang terletak di Bali.
中文(譯文):果阿牙的寺廟是旅游景點,它位于巴厘島。
譯文中把“Pura Goa Gajah”譯為“果阿牙的寺廟”,但基于歷史事實可知,該處景點有約定俗成的中文譯名——象洞。象洞是在1923年由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的,考古學家們想要通過該洞穴尋找大象的痕跡,象洞的命名由此而來。所以,“Pura Goa Gajah”應(yīng)該通過文化轉(zhuǎn)譯翻譯為“象洞”。
3.3 語言翻譯失誤
脫離文化的語言都是無意義的語言,語言和文化緊密相連,密不可分。語言失誤往往和文化失誤有關(guān),因為譯者未深入了解目的語的語言規(guī)范,其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譯者忽略了譯文受眾的審美習慣、忽視了語言文化心理、把源語思維和審美都生硬加于譯者之上等。此類失誤,大多數(shù)是因為疏忽大意引起的[8]。
3.3.1 譯名不統(tǒng)一
Pura的譯名不統(tǒng)一。巴厘島的居民大多信仰印度教,所以巴厘島隨處可見各種寺廟,在印尼語中,所有有關(guān)印度教的雕像都統(tǒng)稱為“pura ”(廟)。但是在《宣傳冊》中,pura的中文翻譯卻出現(xiàn)了幾種不同的譯法,比如,Pura Goa Gajah中的pura翻譯為“洞”;Pura Gunung Kawi中翻譯為“寺廟”;Pura Batuan中翻譯為“寺”;Pura Uluwatu中翻譯為“廟殿”;Pura Tanah Lot中翻譯為“廟”。
《宣傳冊》中也存在書寫錯誤,因為中文是象形文字,但同一個拼音同一個聲調(diào)不同的字有不同的意思,這對用慣拉丁字母的印尼譯者來說確實較難分辨。比如,“l(fā)uar biasa”是“顯著”,但是錯寫成了“顯著”;“patung”是“雕像”,錯寫成了“雕象”;“terkenal”是“著名”,錯寫成了“著名”。
3.3.2 一詞多義的誤譯
印尼文(原文): Kemenuh Butterfly Park adalah atraksi terbaru Bali.
中文(譯文):Kemenuh 蝴蝶公園是巴厘島的最新的吸引力。
譯文將“atraksi”翻譯為“吸引力”,“atraksi”有“吸引(力)”和“景點”兩個主要含義,原文想要表達的是景點的意思,那么譯文應(yīng)該翻譯為“最新的景點”,此處翻譯失誤是很明顯的一詞多義誤譯。
4 對策和建議
在功能性翻譯理論體系中,目的論占據(jù)核心地位,其翻譯失誤可細化為語用翻譯失誤、文化翻譯失誤及語言翻譯失誤三類。而目的論的核心在于三大原則:目的原則、連貫性原則及忠實原則。原文往往針對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本國人撰寫,因此其信息量對于原語讀者而言相對豐富,而對于目標語讀者則可能顯得不足或存在空缺。特別是在旅游景點的介紹中,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這種信息量的差異尤為顯著。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通過解釋和增補等方式,使目標語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原文所傳達的信息和文化內(nèi)涵。在必要時,譯者甚至需要對原文進行重組,以確保翻譯文本在目標語中的連貫性和可讀性,以此傳達該地區(qū)旅游文化的自然地理風貌特色,以及人與社會、自然和諧共存的文化[9]。功能性翻譯理論中的目的論為翻譯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指導(dǎo),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yīng)靈活運用目的論的三大原則,結(jié)合原文的文化背景和目標語讀者的接受度,采取適當?shù)姆g策略和方法,以確保翻譯文本的質(zhì)量和效果[10]。
4.1 目的原則下的增譯與省譯
4.1.1 增譯
印尼文(原文):Barong dan Rangda adalah pertempuran antara roh yang baik dan yang jahat.
中文(譯文):巴龍舞是善惡之間的比賽,巴龍是巴厘島傳統(tǒng)神話中蘭達的敵人。
在中文譯文中應(yīng)當加注:巴龍舞表達了善與惡兩種勢力的均衡與無止境的對抗,而非一般戲劇所強調(diào)的貶惡揚善。譯文若不加注,巴龍舞這一文化的特殊內(nèi)涵和巴厘島人特殊的善惡觀念將不會為讀者所了解。
4.1.2 省譯
印尼文(原文):Kintamani memberikan pemandangan bukit dengan udara segar dan suhu mulai dari 18 derajat Celcius, sama seperti suhu udara di daerah wisata Bedugul.
中文(譯文):金塔馬尼有著美麗的山景和新鮮的空氣,空氣溫度在18攝氏度,在貝都古也是同樣的溫度。
原文中提到貝都古的氣溫也在18攝氏度,但是貝都古的氣溫在此處的出現(xiàn)顯得非常突兀,譯文中沒必要翻譯出來,可以省譯。所以,譯文“在貝都古也是同樣的溫度”可以直接刪除。
4.2 連貫性原則下的語句結(jié)構(gòu)重建
印尼文(原文):Ada juga danau kawah terbesar di Danau Bali Batur.
中文(譯文):還有最大的火山湖在巴厘島名字叫巴圖爾湖。
由于中文和印尼文存在語法結(jié)構(gòu)上的巨大差異,有時在翻譯過程中需要重組語句結(jié)構(gòu),達到語句連貫的效果。所以,此處原文應(yīng)該翻譯為“還有一個巴厘島最大的火山湖,名字叫巴圖爾?!?/p>
4.3 忠實原則下的釋譯
印尼文(原文):Produksi emas dan perak di desa ini telah menembus ke pasar lokal, nasional dan internasional.
中文(譯文):該村的金銀生產(chǎn)已經(jīng)滲透到當?shù)?、國?nèi)和國際市場。
原文中的“menembus ke pasar lokal, nasional dan internasional”翻譯為“滲透到當?shù)亍鴥?nèi)和國際市場”,屬于非常僵硬的硬譯,應(yīng)該翻譯為“打入當?shù)?、國?nèi)和國際市場”。
5 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功能性翻譯理論對于巴厘島景點宣傳冊中文文本的翻譯具有很強的指導(dǎo)意義。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能拘泥于原文,也不可以局限于原文的表現(xiàn)形式和手法,應(yīng)從原文文本的翻譯目的和譯文的逾期功能出發(fā),靈活采用目的原則下的增譯、省譯、語句結(jié)構(gòu)重建、加注等翻譯策略,提升巴厘島景點宣傳冊文本的中文翻譯質(zhì)量,達到提供信息、引導(dǎo)行動的翻譯目的。
參考文獻
[1] 中國連續(xù)兩年成為印尼最大國際游客來源地[EB/OL].(2018-02-01)[2024-04-08].https://www.gov.cn/xinwen/2018- 02/01/content_5263017.htm.
[2] 王默寒.目的論視角下《政府工作報告》中譯英研究[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
[3] REISS K. 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M].New York City:American Bible Society,2000.
[4] VERMEER H J.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J].India Journal of AppliedLinguistics,1987(2):29.
[5] NORD C A. Functional Typology of Translations.In Selected Reading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6] 王倩,戰(zhàn)菊.文化功能翻譯失誤與譯者主體性的研究:以公示語漢英翻譯為例[J].外語學刊,2019(1):104-109.
[7] 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8] 劉頌.景區(qū)標識英譯語言文化失誤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4(3):126-128.
[9] 楊年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文化外宣翻譯策略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1):159-163.
[10]霍光利,王秉金.旅游文字漢譯英[J].上??萍挤g,2002(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