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詞與音樂的淵源
詩詞自誕生以來,便與音樂相伴相生?!墩撜Z》中,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笨梢?,音樂是詩詞的源頭,詩詞的發(fā)展也一直伴隨著音樂的發(fā)展,處處體現(xiàn)出“詩中有樂”“樂中有詩”的相融境界。
音樂不僅對我國古詩詞的內(nèi)容、體裁、形式和風格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對中國歷代詩詞的生成、傳播及發(fā)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以《詩經(jīng)》為例,作為我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源頭,它與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其國風部分是當時的民謠,也像現(xiàn)在的流行音樂?!拜筝缟n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樂壇名曲《在水一方》的歌詞就改編自《詩經(jīng)·秦風·蒹葭》。
漢樂府詩歌在吸收先秦詩歌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同樣具有鮮明的音樂性,因為樂府本就是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專門從事宮廷音樂事務的機構。樂府詩中體現(xiàn)出來的詩與樂的融合,讓這兩種藝術形式的關系更為密切了。之后,南北朝詩歌、唐詩宋詞等不斷出現(xiàn),推動了古詩詞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的多樣發(fā)展。
二、賦詩以樂,助力詩詞教學
古詩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而小學階段又是青少年的“拔節(jié)孕穗期”,為了繼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和民族文化精神,清豐縣明月湖小學構建了“賦詩以樂”教學模式。
(一)配樂朗誦,漸入詩境
情境教學法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會古詩詞的意境。作為情境創(chuàng)設的重要手段,背景音樂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時,教師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能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加深其對作者情感的感悟。
1.課前融入,引生入境
課前,教師在講古詩詞背景故事時,背景音樂可以一開始就出現(xiàn),也可以在娓娓道來的故事中途插入,把學生帶入預設的情境。比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池上》一課時,教師可以選擇《江南好》作為背景音樂,在悠揚的絲竹聲中,江南風光仿佛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
2.課中融入,誦讀悟情
在初步理解了課文大意之后,教師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讓學生伴樂誦讀,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感悟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教學《示兒》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就在這個凄清的夜晚(塤樂緩緩而起),一位老人,他靠在床頭,望著自己的孩子,嘴唇微微顫抖(師誦):“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停頓)他走了,帶著對家國的遺憾走了,后人耳畔卻久久地回蕩著他的臨終絕唱(師生共讀):“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哀傷的曲調(diào)和悲慨的詩詞誦讀相融,作者的情感不講自明。
3.課后融入,品讀悟境
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與情感之后再進行的誦讀,則是誦讀者與作者的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與交流。比如,在講蘇軾的《浣溪沙》時,教師可以二胡、洞簫、古箏、琵琶共同演繹的《秋水隨想》作為背景音樂。在音樂聲中,浮現(xiàn)在學生頭腦中的,可能有蘇軾“人生無再少”的感慨,可能有奮斗時的豪情,也可能有頓悟后的灑脫。如果說朗誦是一幅畫,那么朗誦配樂就是將這幅畫進行“裝裱”,使之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二)跨科重組,古詩新唱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古詩,讀得有味、學得有趣,我校語文老師與音樂老師實現(xiàn)跨學科教學,在詩歌教學的課堂上進行“古詩新唱”活動。
我們以閻勇老師的“古詩新唱歌曲”為主要學習平臺,同時利用“婷婷唱古文”、谷建芬老師的“古詩新唱”等新媒體平臺學唱古詩,讓學生從詩中獲得強烈的審美享受,達到記憶、理解、鑒賞的三重目的,讓古詩新唱煥發(fā)時代新光彩。
古詩教學的賦詩以樂,分三個階段:在低學段主要采用閻勇老師的歌曲版本,中學段主要采用的是婷婷老師和谷建芬老師的歌曲版本,而高學段則采用央視《經(jīng)典詠流傳》的歌曲作為詩歌教學的素材。吟唱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歌唱習慣、歌唱能力和識譜視唱能力,并最終使其獲得獨立吟唱古詩詞的能力。
例如,我校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池上》這首古詩時,播放了閻勇老師的古詩新唱,孩子們跟著調(diào)子吟唱起來。另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現(xiàn)代文的《梅蘭芳蓄須》時,同樣引入了古詩新唱形式,他采用了南宋詩人鄭思肖的《寒菊》作為導入部分,以菊之高潔與錚錚鐵骨襯托出梅蘭芳大師的赤子之心與愛國之情。
(三)樂舞相伴,傳唱經(jīng)典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詩詞,我校特地安排音樂老師和舞蹈老師聯(lián)手執(zhí)教“樂舞相伴,傳唱經(jīng)典”,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和表現(xiàn)詩詞。
在讀書文化節(jié)上,音樂老師與舞蹈老師聯(lián)手打造的詩樂舞綜合節(jié)目《臨江仙·夜歸臨皋》受到了師生的喜愛與贊揚。孩子們穿著古代學童的服裝在舞臺上邁著輕盈的舞步吟唱著歌曲,把蘇軾被貶期間那種無奈與超脫的情感通過舞臺劇表達出來。這便是詩歌與音樂帶給孩子們的藝術熏陶和情感教育。
語文教學本身就是幸福而富有詩意的旅程,在我校詩詞教學詩樂舞相伴的旅途中,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聆聽幽林鳥鳴、賞曲徑繁花——詩歌的學習之路充滿了無限趣味與歡聲笑語。
總之,當前正在推進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跨學科學習,“賦詩以樂”教學模式正好融合了語文和音樂學科,成為語文課和音樂課的補充與延伸。
在配樂朗誦和歌唱表演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并逐步感受古詩詞的意境和美感,學習興趣更濃了,學習效率也提高了。而“聽、論、唱、演、創(chuàng)”是在常規(guī)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可以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多角度的創(chuàng)新思維,有效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
(責 編 林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