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綜合了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與經濟學等基礎學科,是一門集眾家所長的現(xiàn)代化管理策略。該項管理理論基于對人和集體的行為規(guī)律研究,將對“事”的管理變?yōu)閷Α叭恕钡墓芾?,是一種強調人本理念的管理方法,這與新教改提出的“以生為本”理念高度重合。文章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行為科學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了解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以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是可行且有效的。因此,文章立足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堅持以學生視角出發(fā),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進策略,以期為小學數學教育事業(yè)創(chuàng)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分組合作學習;激勵評價
一、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探究
行為科學是將心理學、教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融合在一起,并結合基礎管理理論與方法,形成一門以個體、集體行為規(guī)律為主要研究內容的現(xiàn)代學科。行為科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不斷地發(fā)展與前進中,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完善自身的理論內涵。
(一)行為科學管理理論探究緣起——霍桑實驗
霍桑實驗,由美國哈佛大學的梅奧教授領導主持,原本旨在研究工作環(huán)境對工作效率的影響,然而隨著實驗的進行,焦點轉向了研究心理和社會因素對工作效率的影響。實驗的兩個關鍵階段帶來了一些深刻的洞見,在實驗的第一階段,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工作環(huán)境的改變和延長休息時間等福利因素似乎并沒有顯著影響工作效率。這表明,物質刺激,如金錢,不一定是唯一或最重要的激勵因素。在某些情況下,其他方面的激勵,如提供安全、社交互動和個人成長機會,可能會更有效地激發(fā)員工的積極性。
在實驗的第二階段,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心理因素才是真正影響工作效率的關鍵。具體而言,共情能力、情緒的宣泄表達以及員工之間形成的一種非正式組織都對工作效率產生了顯著影響,這個非正式組織是由具有共同興趣、經驗和生活習慣的員工自發(fā)形成的,他們在組織內部建立了獨特的規(guī)范、紀律、情感聯(lián)系以及共同的價值觀,與正式組織不同,這個非正式組織以情感聯(lián)系和人際關系為核心,而不是僅僅追求效率。
霍桑實驗的主要結果告訴人們,人是社會性動物,而不僅是經濟理性的個體。金錢和物質獎勵并不是唯一的激勵因素,而員工的社交需求、情感聯(lián)系以及追求個人成長與自我實現(xiàn)的愿望同樣重要。因此,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在于個體對工作的態(tài)度,以及滿足其社會和心理發(fā)展需求。這一理念強調了人際關系、情感支持以及員工的整體幸福感對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二)行為科學管理理論探究結論
行為科學理論的形成源于霍桑實驗,并經多次專家學術討論逐漸演化為一個豐富多彩的領域,現(xiàn)今的行為科學理論主要探討人性假設、激勵理論、群體行為理論和領導行為理論等四個重要問題,其中一些代表性理論包括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期望值理論、成就需求理論以及管理方格理論。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逐漸升高的層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這一理論強調,只有當一個層次的需求被滿足時,下一個更高層次的需求才會顯現(xiàn),以此體現(xiàn)了人類需求的遞進性,此外,當多種需求同時存在時,滿足最基本的需求會帶來更加強烈的激勵效果。
期望值理論,也被稱為“效價—手段—期望理論”,認為一個行為的激勵程度依賴于個體對預期結果的價值評估以及實現(xiàn)這些結果的期望概率的乘積。這個理論強調人們對潛在獎勵的認知和行為結果的期望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和活動。簡言之,當一個人對自己所設定的目標有著足夠的信心時,他就會更有動力去實現(xiàn)這個目標,主動且積極參與其中。
成就需求理論將個體的基本需求劃分為成就需求、權力需求和情感需求,特別強調了成就需求對個體、團體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推動人們追求自身能力的發(fā)展,從而對社會進步產生積極影響。
管理方格理論使用管理者對效率和被管理者關注程度作為兩個不同維度來描述不同的管理風格,通過不同維度的組合,該理論提出了多種管理方式,幫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適應不同工作場景和員工需求。
行為科學理論的發(fā)展為人們提供了深刻洞見,強調了人的復雜性,以及如何理解并滿足他們的需求以提高工作效率,這些理論不僅影響組織管理實踐,還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二、基于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一)組織分組合作學習,發(fā)揮“非正式”組織優(yōu)勢
“非正式”組織是不被“捆綁”、沒有硬性要求的團體,是有一些共同愛好、共同習慣或個人經歷類似的人組成的,具有情感聯(lián)系、個人聯(lián)系的“組織”。這種“非正式”組織內的成員,會立足于共同的出發(fā)點,在組織內穩(wěn)定溝通并實現(xiàn)目標。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霍桑實驗證明了“非正式”組織的成員會在情感聯(lián)系與相同的價值追求之下共同努力,繼而達成預期目標。而且,“非正式”組織以組織的形式存在,可以滿足個體的基本社會需求以及個體的自我實現(xiàn)需求,能夠有效提高個體在組織中的工作效率與組織的實際工作效率。將該理論拓展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發(fā)地形成學習小組,并布置需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研究、討論的問題,讓學生在集體力量的籠罩下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
以小學數學“圓”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提供自由組成“非正式”組織并開展自主學習與自主討論的空間,學生需要在小組內共同閱讀學習資料,并從中提煉出圓的定義、特征。學生個體間存在顯著差異,在閱讀資料并從資料中獲取信息時,不同學生的思考方向與結論也有一定差異,這便需要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思路。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之間會基于組織的穩(wěn)固關系交流心得,實現(xiàn)思維與靈感的碰撞,達到提高個體獨立思考能力、數學表達能力的目的。教師可以借此設計項目活動,或給學生提供具有一定難度的研討課題,讓學生在組織的情感紐帶下朝著“完成項目”“完成研討”的目標前進。
(二)善于使用激勵評價,給予學生積極情緒價值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認為,要將對“事”的管理變?yōu)閷Α叭恕钡墓芾?,將其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便需要教師認清學生的需求、滿足學生的需求,并借此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此時,教師可以通過課上的真實反饋,作出相應的及時評價,回應學生的需求。教師在課堂上做出的及時評價多以激勵性評價為主,這種評價可以給學生提供正向的情緒價值,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表現(xiàn)出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對小學生而言,他們更希望得到教師或家長的認可。所以,教師的激勵性評價是可以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與探索熱情。在使用激勵性評價時,教師一定要注意小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自身的自律能力、學習能力均有不同,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的需求自然也不相同。根據不同學生的特征,采用差異化的激勵性評價、鼓勵措施,才能達到激勵性評價的目的,讓學生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持續(xù)強化自己,不斷提升自己。
以小學數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為例,在教學時,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特征,以分層教學為基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激勵方式。比如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在理解新知識時稍有困難,教師應為這部分學生設計符合其現(xiàn)有能力與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目標。例如,讓學生對小數有基本的認知,當學生達到這一目標時,教師便要給予相應的激勵。針對有社交需求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給他們提供自我展示、自我發(fā)揮的空間與平臺,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問題。學生不僅要說出答案,還要說出自己解決問題時的思路。教師組織合理的師生互動滿足學生的自我表達需求,并予以相應的激勵與表揚,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當下的具體需求,還可以讓學生從教師的鼓勵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起到更好的激勵效果與促學效果。
(三)正確傳達教師期望,調動學生內在學習動機
教師期望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為學生可以達到的目標。合理應用這種教師期望,可以給予學生一些正向的心理暗示,繼而對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與學習成績帶來潛移默化的隱性影響,這正是期望值理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直接表現(xiàn)。簡單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傳達出的對學生的預期目標,可以使學生對這種預設目標有更充分的把握,學生在學習時也就更容易達到預定的目標。這種期望也可以成為學生學習時的內在動機,使學生在教師期望的驅使下,積極參與各項學習活動,完成教師設定的任務。基于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始終表現(xiàn)出對學生的期望與認可,讓學生努力、自發(fā)地達到教師的期望。當教師直接傳達出學生可以達到這一目標的想法并被學生接收后,學生自然地會認為這個目標是合理的,進而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成。
以小學數學“軸對稱”這一部分的知識學習為例,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很難長時間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而且小學生更喜歡用肢體動作來傳達出自己的想法,也更容易接收到其他人的肢體動作語言。這時,教師便可以使用一些微表情或者是鼓勵的動作,表達出對學生的期望。例如眼神鼓勵、微笑示意,或是在講解重要知識時,通過放慢語速示意學生接上教師接下來要講的話,以此鼓勵學生完成對本章節(jié)教材內容的自主閱讀與自行理解。為了加深學生對軸對稱的理解與認知,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上引入剪紙活動,讓學生自行思考剪紙與軸對稱間的關系,同時可提問:“將一張紙對折一次、對折兩次和對折三次后,剪出同樣的形狀,分別會得到怎樣的剪紙作品呢?”在實際操作之前,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感知是有差異的。教師要積極地鼓勵學生,并告知學生可以通過任何方式得到問題的答案。此時,立刻有學生意會了教師的想法,并直接開始動手操作,最終得到了問題答案。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表達出了對學生的期望目標,并告知學生是可以達成這一目標的。在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也沒有直接糾正學生的答案,而是通過語言暗示,如:“這是最終的答案嗎?要不要再思考或再操作一下呢?”給學生鼓勵支持和引導,最大限度發(fā)揮教師期望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四)優(yōu)化目標設定,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習目標是教育中的基石,目標設定在教育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理論上,明確定義學習目標有助于幫助學生明白他們正在學什么,為什么這個知識或技能對他們很重要,并在實際應用中熟練掌握所學知識。這些明確的目標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通過將理論轉化為實際,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一概念。
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時,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輕松并且準確計算出正確答案,且實際教學中,目標可以進一步具體化,例如,學生能在不借助豎式的情況下,迅速而準確地解決基本加法以及減法問題,且在簡單的應用題型中可以快速列出算式,并說出正確答案。此外,目標應與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興趣相匹配,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明確的學習目標不僅指導了教師的教學策略,還提供了學生在課程中努力學習的方向。
又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如何進行分數加法計算時,明確的目標可以設定為學生將能通過演示、解決實際問題和口頭解釋方式,有效地執(zhí)行分數加法運算,并將其應用于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通過這一明確的目標,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學習如何處理分數的知識點,這將有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這種明確的目標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未來的數學學習中有更大的動力,不斷進步。
三、結語
綜上所述,立足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視角的小學數學教學,更關注學生的個體發(fā)展、自我效能,是一種以激活學生主觀能動性為核心的全新教學理念。在該理論下,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分組合作學習活動、正確使用激勵性評價、正確傳達教師期望等方法,引導學生自主發(fā)展、自主學習,給予學生正向的情感價值,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達到全面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倩倩. 淺析行為科學理論[J]. 當代農機,2021(05):77-79.
[2] 齊小春.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 才智,2019(05):95.
[3] 安東妮. 行為科學理論對小學班級管理的啟示[J]. 小學生:下旬刊,2019(01):82-83.
(責任編輯:張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