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翅隨即張開,斜拖在兩側;雙翼整個兒展開來,似兩張平行的船帆立著,宛如脊背上豎起闊大的雞冠;腹端蜷成曲棍狀,先翹起來,然后放下,再突然一抖,放松下來,隨即發(fā)出噗噗的聲響,宛如火雞展屏時發(fā)出的聲音一般。也像是突然受驚的游蛇吐芯兒時的聲響。
身子傲岸地支在四條后腿上,上身幾乎呈垂直狀。原先收縮相互貼在胸前的劫持爪,現在完全張開,呈十字形挺出,露出裝點著排排珍珠粒的腋窩,中間還露出一個白心黑圓點。這黑的圓點恍如孔雀尾羽上的斑點,再加上那些象牙質的纖細凸紋,是它戰(zhàn)斗時的法寶,平時是密藏著的,只是在打斗時為了顯得兇惡可怕,盛氣凌人,才展露出來。
螳螂以這種奇特姿態(tài)一動不動地待著,目光死死地盯住大蝗蟲,對方移動,它的腦袋也跟著稍稍轉動。這種架勢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螳螂是想震懾、嚇癱強壯的獵物,如果后者沒被嚇破了膽的話,后果將不堪設想。
它成功了嗎?誰也搞不清楚螽斯那光亮的腦袋里或蝗蟲那長臉后面在想些什么。它們那麻木的面罩上沒有任何的驚恐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但是,可以肯定被威脅者是知道危險的存在的。它看見自己面前挺立著一個怪物,高舉著雙鉤,準備撲下來;它感到自己面對著死亡,但還來得及時它卻并沒有逃走。它本是個長腿的蹦跳者,善于高跳,輕而易舉地就能跳出對方利爪的范圍,可它卻偏偏蠢乎乎地待在原地,甚至還慢慢地向對方靠近。
據說,小鳥見到蛇張開的大嘴會嚇癱,看見蛇的兇狠目光會動彈不得,任由對方吞食。許多時候,蝗蟲差不多也是這么一種狀態(tài)?,F在它已落入對方威懾的范圍。螳螂將兩只大彎鉤猛壓下來,爪子一抓,雙鋸合攏,夾緊。不幸的蝗蟲已無還手之力:它的大顎咬不著螳螂,后腿只是胡亂地蹬踢。它的小命休矣。螳螂收起它的戰(zhàn)旗——翅膀,復現常態(tài),開始美餐。
(節(jié)選自《昆蟲記》)
賞析 在作者筆下,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如優(yōu)美的散文,讀者不僅能從中獲得知識和思想,而且閱讀本身就是一次獨特的審美過程。在這個片段中,作者著重于對螳螂進行動作描寫,運用比喻修辭以及準確而富于表現力的動詞,形象地刻畫了螳螂的兇猛,生動地展現了微小的昆蟲世界中的一幕。
(本版供稿 山東 付增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