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勞動教育融入“大思政課”建設是新時代新征程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承繼革命精神、續(xù)傳紅色血脈、提升思政課育人實效的有力保障。要深入審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管理機制不協調、教學方式單一陳舊、教師隊伍建設不配套、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等現實問題,做好頂層設計,善用“大課堂”,善建“大平臺”,善育“大師資”,完善課程評價體系等,進一步切實發(fā)揮勞動教育融入“大思政課”建設的育人實效。
關鍵詞:勞動教育;“大思政課”;價值旨歸;現實審視;方法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4657(2024)05-0043-06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著重指出,全社會應崇尚勞動,積極倡導見賢思齊,著力加強對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的宣傳力度。要講好勞模故事、工匠故事以及勞動故事,以此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價值觀念[ 1 ]。
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頒布實施,為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為高校育人的目標指引了方向[ 2 ]。同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 3 ]。與此同時,教育部等部門也印發(f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強調應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 4 ],提倡高校應深入踐行“大思政課”理念,恪守其內在邏輯與發(fā)展脈絡。
自此,有學者從實際出發(fā)積極探索大思政背景下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鐘瑞添[ 5 ]等從“大思政課”視角探索了提升勞動教育成效的途徑,提出要認識高校勞動教育的定位、建構大師資體系、校園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用好大資源平臺;陳佳妮[ 6 ]強調了應從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優(yōu)化課程設置、營造勞動教育氛圍、構建多元評價體系等方面開展勞動教育。
因此,深入剖析“大思政課”視域下勞動教育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挑戰(zhàn),并探討如何在大中小學的思政課程中實現勞動教育的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這不僅是當前思政課建設的重要任務,更是未來教育發(fā)展中的一項緊迫課題。唯有將“大思政課”視域下的勞動教育切實落地,細致實施,方能取得長遠成效,為培養(yǎng)更多的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人才作出貢獻。
一、勞動教育融入高?!按笏颊n”建設的價值旨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保?7 ]以“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為核心要義的勞動精神不僅是全國各族人民共享的精神財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教育內涵。
(一)有助于“勞動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大思政課”作為一種嶄新的思政教學形態(tài),應運而生,旨在適應我國發(fā)展的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是思政課與現實生活、社會發(fā)展的深度融合,通過巧妙地運用微課、微電影等現代技術手段,將勞動精神的鮮活素材以多維、直觀的形式展現,能夠有效激發(fā)青年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渴求,并推動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
作為“大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高校為主干的理論“大課堂”,引導學生深刻領會勞動精神的內涵,承載著思政課的育人使命?!按笳n堂”并非簡單地將勞動教育融入一門或幾門思政課程之中,也并非僅僅通過播放勞動視頻或講述勞動故事來傳達勞動精神,而是通過深入剖析和透徹講解,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接受勞動精神的深刻內涵,從而激發(fā)出強大的育人力量。這樣的“大思政課”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更能引導他們將勞動精神的精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有助于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要統(tǒng)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其中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即是一體化設計的核心要義[ 8 ]。統(tǒng)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首先應該抓住一條能夠貫穿大中小學思政課核心內容的主線來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勞動教育就符合這一抓手的條件。深化大中小一體化勞動教育建設,離不開學校、社會及政府的同心協力與持續(xù)努力。而高校作為一體化勞動育人體系中的關鍵主體之一,不僅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物質資源,還具備一定的社會資源優(yōu)勢。因此,高校將勞動教育融入 “大思政課”,肩負起引領和推動大中小一體化勞動教育發(fā)展的重要使命,確保勞動教育的整體效果與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勞動教育在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高校通過勞動教育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勞動的認知,讓他們深刻理解勞動在個人成長以及社會進步中的核心地位,從而使學生得以全面發(fā)展。在勞動教育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在“大思政課”中親自動手操作,進而磨礪其實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協作技能。實踐經驗不僅有助于學生將課堂所學與實際情境緊密結合,還能顯著增強他們的學習效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學生需要嘗試不同的方法和途徑,這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參與勞動活動,學生需要投入一定的體力和精力,鍛煉他們的身體素質,提高整體健康水平。在勞動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釋放內心的壓力、緩解焦慮情緒,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社交能力。為此,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致力于培養(yǎng)具備高素質、強能力、勇擔當的新時代勞動者,為全體勞動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堅實的勞動基石。
二、勞動教育融入高?!按笏颊n”建設的現實審視
(一)管理機制不協調
黨中央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工作,積極推動其在各級各類學校中的全面融入與實施,確保勞動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進而達到“入腦入心”的效果。然而,在將勞動教育融入“大思政課”的過程中,部分高校仍存在一些不足與脫節(jié)之處,在勞動教育的頂層設計方面存在不足,對“大思政”理念內涵的認識尚淺,未能高層次認識到勞動教育在“大思政課”中的重要價值,從而導致勞動教育在實際執(zhí)行中未能得到有效落實,往往停留在口號層面,缺乏實質性的推進[ 9 ]。
例如,部分高校把勞動教育課程當成簡單的實踐課程,由教師自由找空閑時間上課,管理散漫,缺乏重視。甚至有些高校未專門給勞動教育課程計算課時費,也導致不少老師的不重視。另外,教師的培養(yǎng)缺乏適宜土壤,盡管有不少高校已經將勞動教育課程列為必修課,然而在課時安排上缺乏統(tǒng)一且強制性的標準。這導致課程安排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需要依據具體情況對勞動教育課時進行分散化的安排。這種安排方式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不僅不利于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架構,更可能導致勞動教育最終流于形式,難以實現其真正的教育價值。
此外,在構建“大中小一體化勞育體系”的過程中,高校對勞動教育的總體謀劃與制度設計尚顯不足。這種不足導致勞動教育體系呈現出一種“隱含化”和“碎片化”狀態(tài),未能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
(二)教學方式單一陳舊
網絡信息化浪潮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他們置身于多元信息的洪流之中,面對紛繁復雜的價值標準,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尚未完全成熟,這一現狀對勞動教育融入“大思政課”的載體及方法構成了嚴峻挑戰(zhàn),主要體現在傳播載體的創(chuàng)新性不足以及高質量協同性勞動教育資源共享機制不健全。如教材陳舊,關于勞動教育的專業(yè)性和指向性教材尚顯匱乏,從而無法支撐其深入發(fā)展;教學方式單一,一些教師仍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未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道德情感需求,使得勞動教育過程顯得機械而缺乏活力。此外,部分輔導員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識不足,對學生的勞動意識培養(yǎng)缺乏有效引導。專業(yè)課教師則往往只關注專業(yè)知識傳授,忽視了將勞動教育內容融入專業(yè)教學中,導致勞動教育、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互脫節(jié)。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加強勞動教育傳播載體的創(chuàng)新,完善高質量協同性勞動教育資源共享機制,以推動勞動教育在“大思政課”中的有效融入。
(三)教師隊伍建設不配套
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其核心在于優(yōu)秀的教師團隊[ 10 ]。同樣,勞動教育課的成功與否,依賴于思政課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對于勞動教育的質量與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然而,當前勞動教育教師的整體素質尚難以適應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發(fā)展需求。
一方面,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勞動教育作為一門獨立新課程的設立,導致了勞動教育教師的需求量劇增。然而,短期內足夠且專業(yè)的專職教師無法滿足這一需求,造成了結構性的教師短缺,供求關系明顯失衡。在政策推動下,高校輔導員及其他任課教師迅速肩負起勞動教育的責任,使得勞動教育教師的總數得以快速充實,但專職教師普遍不足。在此情境下,承擔勞動教育任務的教師可能并不具備完整的勞動知識體系、實踐技能、職業(yè)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這使得他們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也難以推動高校勞動教育向更加專業(yè)化的方向發(fā)展。
另一方面,在認知層面,部分老師對勞動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化傾向,對其價值觀的認識不夠深刻,僅將勞動教育視為增加課時或順應學校安排,缺乏對國家勞動教育政策文件的全面了解[ 11 ]。盡管教師們普遍認同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但在應試教育考評機制的束縛下,其勞動教育認知與教學實踐之間出現了脫節(jié)現象。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依然盛行,五育融合的價值觀并未得到廣泛踐行,甚至存在“以勞為恥”的錯誤觀念。
(四)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在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于思政課的教學評價,我們必須堅持以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育人效果作為根本評價標準,確保教育教學的目標與實際效果相一致。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也應遵循這一原則。從“大思政課”的視角審視當前的評價體系,不難發(fā)現,多數高校勞動教育仍停留在“知識論”為主導的量化評價模式上。這種模式側重于根據教學要點和培養(yǎng)要求,通過試卷測試來檢驗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過于側重“知識論”的考核,導致教師在評估學生時更傾向于關注考試成績,而非立德樹人的實際效果。部分高校在課程評價方面所采納的指標存在顯著不足,這已成為制約課程評價客觀性與精確性的關鍵要素。在深入實施課程評價的過程中,我們觀察到,部分高校的課程評價指標體系中,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明顯缺失。這種缺失不僅妨礙了學生實際學科知識的掌握,同時也對勞動素養(yǎng)的提升構成不可忽視的負面效應[ 12 ]。
三、勞動教育融入高?!按笏颊n”建設的方法路徑
從傳統(tǒng)的思政課到如今的“大思政課”,僅一字之差,但實質上體現了思政課理念的深度更新、視野的顯著開闊以及格局的全面拓展。這一轉變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更是對思政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進行全面升級的重要體現。通過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系統(tǒng)的“大思政課”體系,我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培養(yǎng)出更多具備高度政治覺悟、深厚文化底蘊和寬廣國際視野的時代新人[ 13 ]。
(一)做好頂層設計,融入“大思政課”,打造大思政教學格局
頂層設計對于高校順利、高效地開展勞動教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4 ]?;谛聲r代的鮮明特征、學生成長的階段性需求以及勞動教育的具體要求,高校一方面應按照教育部印發(fā)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積極探索以勞育人新思路,充分挖掘勞動資源和育人元素,確立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指導思想,精心策劃并有效實施教學方案,以確保勞動教育能夠自上而下地高效推進,實現勞動教育的全面深化與落實。
另一方面,為了確保國家關于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政策得以有效實施,并取得實質性的成果,高校應構建一個全面且新穎、符合實際情況的勞動教育管理體系,設立專門的管理勞動教育領導機構,負責勞動教育的整體規(guī)劃和協調,確保相關政策和措施能夠順暢地上傳下達,從而對大學生勞動教育實施統(tǒng)一的領導和管理,推動勞動教育工作走向制度化和常態(tài)化,提高學校勞動教育的質量,更好地發(fā)揮高校在勞動教育中的關鍵作用,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善用“大課堂”,加快勞動教育與“大思政課”的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重視實踐育人,堅持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15 ]。實踐教學作為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的重要拓展,旨在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通過實踐學習不斷提升自我,實現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標。
一是在課程設置上,高校應堅持思想引領、理論支撐和實踐強化的原則,確保學生從思想、理論和實踐三個層面都能接受到勞動教育。通過搭建勞動教育成果展示平臺等方式,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從而全面提升勞動綜合素養(yǎng)。通過精心策劃并舉辦一系列以謳歌勞動模范精神、勞動價值和工匠精神為主題的公開講座、論壇及學術交流活動,使學生們能夠深入體驗并親身感受榜樣所散發(fā)的力量,使勞動精神內化為學生們成長成才的堅實基石,并轉化為他們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
二是在教材編寫方面,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講話精神、文件為指導,結合地方特色和專業(yè)特點,從基礎知識技能到復雜的學科技能逐步推進。
三是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優(yōu)勢。結合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活動等多種方式,營造勞動育人的良好氛圍。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勞動知識,還能在課外活動中體驗到勞動的樂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
(三)善建“大平臺”,打造勞動教育新媒體陣地
“大平臺”是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資源支撐,將勞動教育思政元素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案例庫、素材庫等資源豐富的“大平臺”之中。這些元素不僅為構建教學案例庫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更是賦予了“大思政課”以更加生動具體的內涵。
首先,互聯網時代為勞動教育的創(chuàng)新實踐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天地??梢越柚W絡的廣泛影響力和便捷性,深入探索“大思政課”背景下的勞動育人新路徑。通過將“線上”理論教育與“線下”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能夠更加合理且高效地利用勞動教育的各類課程資源,從而實現勞動教育的優(yōu)化。例如,高??梢詫⒃妓?、烹飪技巧以及手工制作等勞動教育相關課程精心策劃成“教學資料庫”,上傳至學校的教學管理系統(tǒng)或網絡學習平臺,以便教師和學生能夠自由、便捷地下載使用。這一舉措不僅有效利用了數字化資源,還極大地豐富了勞動教育的形式和內容,為提升教育質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通過空間互聯與終端的對接,新媒體實現了空間的跨越,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 16 ]。高校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通過微信、QQ、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加大宣傳力度,強化勞動教育與勞動精神的傳播效果,從而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輿論氛圍。高校借助新媒體平臺,可以廣泛宣傳優(yōu)秀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發(fā)揮模范典型的引領作用,激發(fā)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熱情和對工匠精神的認同。還可以結合特定節(jié)日,如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活動。利用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宣傳報道方式,將勞動教育與勞動精神融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之中,推動勞動教育的常態(tài)化,進而取得更為顯著的教育效果。
(四)善育“大師資”,打造“又紅又?!钡膭趧咏逃處熽犖?/p>
加強高校勞動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推動勞動教育深入實施的關鍵舉措。通過選拔培養(yǎng)、引進優(yōu)秀、激勵評價等措施,可以構建一支高素質、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為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高校應重視勞動教育教師的選拔和培養(yǎng)工作。通過設立專門的勞動教育教師崗位,選拔一批具備勞動教育背景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教師,進行系統(tǒng)的培訓和提升。將勞動教育納入新教師入職培訓和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中,確保他們具備開展勞動教育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從生產實踐步入校園課堂,不僅需要思想道德的熏陶,還需掌握相關的教學技能。他們不僅要成為“大思政課”的杰出引導者,在業(yè)務上有所建樹,更應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出色的思政育人能力。
其次,高校可以積極引進一線勞動的先進工作者或勞動模范作為兼職教師或客座教授,分享他們的勞動經驗和故事,激發(fā)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和熱情。這些優(yōu)秀勞動者的加入為高校勞動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思路。建立健全教師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通過設立勞模教師評比等活動,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提升他們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 17 ]。將勞動教育成果納入教師評價體系中,作為職稱晉升、崗位津貼等的重要依據,從而確保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性和可持續(xù)性。為構建勞動教育教師培養(yǎng)的長效機制,我們應著力實施崗前培訓、骨干培訓以及訪學交流等措施,以全面提升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yè)知識、綜合素養(yǎng)以及教育教學能力。充分利用教師暑期學習會、新入職教師的崗前培訓等資源,通過多元化的途徑不斷提升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yè)能力。開展思政課教師的通識培訓、“大思政課”專題培訓,借助專題講座、教學實踐以及以賽促練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推動思政課教師整體業(yè)務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完善課程評價體系,構建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
為了有效實施勞動教育,應構建一套完善的評價體系,確保大學生能夠深刻領悟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和勞動最美麗的價值理念,并學會理解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的關系,在構建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應緊密結合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育人內容及育人路徑,確保評價過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高校應悉心設計調研問卷,根據不同人群的特點設置針對性的問題,合理確定問卷發(fā)放的數量,以確保評價主體的多樣性,從而得到更全面、更具代表性的調研結果。針對教師的勞動教育評價主體,應涵蓋校領導、分管領導、二級學院(系部)負責人、普通在職教師及外聘教師等多方意見;針對學生的評價,還需納入實踐單位負責人、項目負責人等利益相關者的反饋[ 18 ]。在勞動教育的評價過程中,不同主體應各有側重。學生作為勞動教育的主體,應聚焦于勞動教育方式、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個人獲得;教師作為勞動教育的施教者,應著重評價學生在教學中的表現,學校執(zhí)行教育方針的成效以及教師團隊的協作與建設情況;學校作為勞動教育的引領者和建設者,應側重于評估勞動教育的目標設定是否合理、制度制定是否完善、課程規(guī)劃是否科學以及活動實施是否有效。通過這樣分層評價,能夠更全面地反映勞動教育的實際成效,為優(yōu)化教育策略提供有力支撐。
四、結語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勞動教育已成為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柱。通過“大思政課”深入探索勞動教育的內涵特征與實施路徑,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任務。高校與教師需精心規(guī)劃勞動課程,確保其科學性與吸引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校需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出發(fā),深入研究和理解勞動教育的價值導向及其實現機制,完善相關保障機制,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資源,引導學生形成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良好風尚,激發(fā)他們的理想信念,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1-25(002).
[2]佚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J].教育科學論壇,2020(15):3-6.
[3]佚名.《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J].教育科學論壇,2020(24):3-11.
[4]佚名.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J].教育科學論壇,2022(27):3-7.
[5]鐘瑞添,陳小霞.依托“大思政課”促進高校勞動教育成效的提升[J].中國高等教育,2023(7):33-36.
[6]陳佳妮.“大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原則與路徑[J].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3,35(2):75-78.
[7]“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N].人民日報,2021-03-07(001).
[8]佚名.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N].中國青年報,2024-03-19 (003).
[9]葉安勝,趙倩,周曉清.新時代背景下“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構建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21(7):16-20.
[10]佚名.《求是》雜志發(fā)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小康,2020(27):20.
[11]管娟.新時代小學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現實困境及優(yōu)化路徑[D].青島:青島大學,2023.
[12]朱丹.勞動教育在高校學科教學中的滲透[J].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20(4):66-70.
[13]金正波.建設大課堂 搭建大平臺[N].人民日報,2022-08-26(006).
[14]李向東,周蘭珍,李立輝.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本質、價值與實踐探究[J].繼續(xù)教育研究, 2024(4):56-59.
[15]《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J].國家電網,2018(6):60-61.
[16]梁向東. 新媒體時代下如何開展思想政治工作[N].山西經濟日報,2023-08-23(004).
[17]何茜,羅平云,卞含嫣.建構高質量的教師教育實踐課程體系[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4,44(4): 46-51.
[18]韓奕文,葛萍,孫玲先,等.基于“以生為本”理念的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探究[J].職業(yè)技術,2024,23(2):63-70.
The Value Destination, Realistic Examination and
Methodolog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ZHANG Wenqianga,MENG Qingyueb,TANG Wentaoa, XU Yana
(a.College of New Energy;b.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llege,Jingchu universtity of Technology,Jingmen,Hubei 448000,China)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 powerful guarantee for promoting the great spirit of building the Party, inheriting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continuing the red bloodline, and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We need to thoroughly examin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such as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outdated teaching methods, inadequate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imperfect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We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top-level design, make good use of the “big classroom”, build a good “big platform”, cultivate “master talents”, improve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etc., and further effectively integrate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truction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Key words:Labor education;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Value orientation; Realistic examination; Method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