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直播并非新鮮事,隨著互聯網蓬勃發(fā)展,直播成為文化傳播的新形式。從民歌到戲曲,從文化科普到教育,因即時互動、打破隔閡等特性,直播逐漸成為文化傳播的工具,擺脫了以往文化傳播形式的桎梏,抖音平臺更是發(fā)起了“DOU有國樂”“DOU有好戲”等扶持計劃?!妒酚洝ば⑽谋炯o》記載:“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鞭r耕文化是指人類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豐富文化,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農耕文化不斷演變和發(fā)展,作為新形式的“種地直播”也在文化直播發(fā)展中應運而生。
求知恰逢傳授,農業(yè)技藝直播是一次“輸出”與“輸入”的雙向奔赴。“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直播流量來源于內容質量,對梁老師來說,秉持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通過直播平臺將技藝教授于有需要之人,借助直播形式持續(xù)向世界提供價值。直播間里沒有什么天馬行空與高談闊論,“只是平平淡淡地講解經驗”,比如,他講果樹時提到“巧施肥”,以便全國各地廣大觀眾理解;對直播間的觀眾來說,專業(yè)的農藝知識相對復雜,但自身又有求知的需求,梁老師以通俗易懂的講解方式答疑解惑,恰好是大家學習的好機會。一場場直播中,梁老師與來自五湖四海的網友在直播間中探討農業(yè)知識,既有知識的輸出意愿,又有知識的汲取意向,方才成就了這場雙向奔赴。
直播需要多元化創(chuàng)新,擁有無數種可能性。技術本身無利弊,然而,伴隨著低門檻、快節(jié)奏的特性,直播亂象屢有發(fā)生。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層出不窮的“神通”讓不少網友深惡痛絕,惡搞整活也絕非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嘩眾取寵不可取,劍走偏鋒行不通,不受喧囂影響,梁老師致力于農業(yè)技藝分享,親身實踐了流量密碼也可以不瘋不怪,以一片赤誠之心“傳道受業(yè)”,因而受到網友廣泛稱贊,被譽為直播界的一股清流。
從種地綜藝到種地直播,反映了時代快速發(fā)展下的返璞歸真。此前“種地吧少年”綜藝節(jié)目受到網友廣泛喜愛,如今梁老師的種地直播火出圈,“種地”似乎成為了一種流量密碼。在中華民族五千年農耕文化的滋養(yǎng)下,我們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因而持之以恒地擼起袖子加油干;我們深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此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我們明白“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故而腳踏實地,行穩(wěn)致遠。時空交錯,時代大跨步,正是這些特質讓中華兒女在前行路上始終葆有一份純真。
總而言之,這場農業(yè)直播之所以火出圈,是因這是一次“傳道受業(yè)”與求知若渴的相逢、一次“赤誠之心”與“浮于表面”的碰撞,其中也就蘊含了“種地”的流量密碼。
(節(jié)選自“紅網”,有刪改)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作。
①近年來,“躺平”一詞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所謂“躺平”,指的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觀,即不愿意參與社會競爭,不愿意追求過高的目標和價值,而是選擇消極地應對工作和生活。
②在湖北鶴峰縣,一位名叫梁振清的81歲老人通過互聯網直播,成功將他的農業(yè)技術知識推廣到全國各地,引起了數萬網友的關注和追捧;北京大學教授焦維新2011年退休之后,加入了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每年為全國各地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中小學生做近百場科普講座,近日,77歲的他在抖音平臺上開設了太空導游課程。
人生路上,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人生姿態(tài)呢?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