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鄭朝能,筆名金戈,黎族,1983年生,海南保亭人。中國作協(xié)會員,中國詩歌學(xué)會會員,海南省作協(xié)理事、少數(shù)民族文學(xué)創(chuàng)作委員會主任,海南省青年作協(xié)副主席。作品散見《天涯》《星火》《當(dāng)代·詩歌》《海南日報》《現(xiàn)代青年》等刊,入選《新時期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xué)作品集·黎族卷》《新詩選》等選集。出版敘事長詩集《穿越時空的對話》、抒情詩集《木棉花開的聲音》《釣一池好時光》《橄欖集》。另著有詩集《做夢的石頭》、散文集《流泉飛瀑》、短篇小說集《錦城記》、少年勵志隨筆集《自己才是自己的拐杖》。敘事長詩《黎鄉(xiāng)仙游記》入選海南省文學(xué)院第四批簽約創(chuàng)作項目。
回到小區(qū),已是臨近十二點的深夜。小區(qū)非常安靜。我居住的樓是保障性住房,沒有電梯,六層,每層兩戶人家,每戶五十平米,兩室一廳一廚一衛(wèi),屬于廉租房或公租房,住的都是低收入家庭,普通工人或無業(yè)城鎮(zhèn)居民。
我們單元樓下,這時候竟然停著三輛警車,警燈閃爍不停。幾個警察在說些什么。“哪戶人家又有家暴啦?”我心里猜測。這種事極有可能。家暴的事在這棟樓里上演過幾回,都在深夜里,夫妻激烈爭吵、責(zé)罵,伴有拳腳相加,不時傳來家具和鍋碗瓢盆被摔打的叮叮咣咣聲——從他們爭吵的內(nèi)容知道,一般都是因為出軌之類的情感糾紛而引發(fā)的。
“是有人打架了嗎?”我走過去問。民警說沒有。
“那是有疫情,有密接人員,或有人從疫區(qū)回來不報的?”我又問。
“不要亂講?!泵窬戳丝次艺f,“ZFcAHw8/w59tuNFB+jOgAjHcwwAHcHyxgkCp8hoHkXs=你住這里?”
“是的。”
“幾樓?”
“二樓?!?/p>
“那你先回家吧?!泵窬f著,跟在我后面上樓來。
我聽到最后面有個民警小聲地和他的同事說:“報警人說,是在六樓?!?/p>
我進了屋子,從門上的貓眼往外看,六七個民警向樓上走去。我奇怪,什么動靜也聽不到,既沒有哭喊聲,也沒有摔打聲。如果是家暴事件,那應(yīng)該非常嚴(yán)重了——要不然不會出動三輛警車。——興許會有命案,男的把女的打死了!
我在小區(qū)業(yè)主群問:“十三棟樓下突然來了三輛警車,說是六樓有案情,有誰知道怎么回事?”許多業(yè)主發(fā)了問號表情包??磥泶蠹叶疾恢涝趺椿厥?。過好一會,有人說:“十三棟樓前后都有警察守衛(wèi),估計有十余人。是有大事發(fā)生?。 ?/p>
我心里咯噔一跳!湊近門邊側(cè)耳傾聽,都過去三十多分鐘了,外面仍然沒有動靜。打開門縫看,樓下仍有警車,閃著警燈。按理,當(dāng)事者這時候應(yīng)該被警察押下來了??!我忍不住好奇,走下樓去查看情況,在樓道口遇見四五個身穿深藍色工裝的中年人,其中有一個腋下夾著用黑色塑料袋包裹的一疊布,是黑布和白布。我瞬間明白,是有人死了。
我用海南話悄聲問領(lǐng)頭的師傅:“有黑事?”
那人聽不懂海南方言,用普通話說:“聽不懂你說什么。”
另一個師傅應(yīng)該是本地人,聽得懂,就說:“我們上去撿尸。幾天了,臭了。是一個老人,好像是大陸的?!?/p>
我把剛剛得到的消息在業(yè)主群里一公布,群里就開始議論開來。
“大陸老人,怎么會住在本地的廉租房里?”
“有人把廉租房對外出租啦?!”
“這是普遍現(xiàn)象了?!?/p>
“有些人沒房住,申請也得不到;有些人有自己的大房子,卻申請得廉租房,出租賺錢。”
“小小的房屋,對于困難家庭來說,是幸福生活的保障??!怎么能拿來出租呢?”
“真不公平!”
“舉報呀!”
討論由死人轉(zhuǎn)向廉租房對外出租。但一切都是猜測罷了。也有些人是真心同情老人的,說了好話:“阿彌陀佛!不管是什么人,這時候不宜說這樣的話。人死為大。愿老人家一路走好,安息吧!”
“應(yīng)該是獨居老人。也是可憐啊,孤零零死在出租房,一個子女也沒有,死了幾天才被發(fā)現(xiàn)?!?/p>
“阿彌陀佛,愿老人家一路走好,安息!”
我一直在屋子里留意外面的動靜,也沒發(fā)現(xiàn)撿尸隊抬尸體下樓,不知不覺就睡著了。第二天,發(fā)現(xiàn)群里關(guān)于此事的討論,有兩百多條。其中有物業(yè)的簡短說明,算是“公告”:死者并不是什么候鳥老人,也不是孤寡老人,他有子女,原是紡織廠的退休工人,多年來靠撿廢紙破爛維生。同單元的一個業(yè)主說:“他住我樓上,是個慈祥的老人?!绷碛袠I(yè)主說:“我們單位一有廢紙什么的,我都會打電話叫他去,免費送給他。”
我這才想到,原來是那位我們熟悉的老人呀,是有一段時間沒有見到他了。他矮矮胖胖,不僅皮膚黑,還有許多黑斑,滿是歲月摧殘的痕跡;他腳穿一雙老氣的拖鞋,雙腳似乎非常沉重,不輕易抬得起來,離不開地面,走起路來唰唰唰響,整個小區(qū)都聽得到。平時,他開一輛小型電動三輪車,白天出外撿廢紙和破爛,晚上才回來。其實,大約一年前,他才買了這輛新車,有那么幾天大清早,天還沒亮透,他就在樓后面停車場練車,“請注意,倒車;請注意,倒車”的聲音不絕于耳,業(yè)主群里總有人抱怨太吵。之前他是開那種流行于上世紀(jì)八九十年代的手扶拖拉機的,車身銹跡斑斑,多處破損,老舊得如同剛從博物館里開出來。這種車啟動用的是一截Z字形鐵棍,手搖式,很費勁的,開起來“突突突”震響,車頭扶手得使勁把持,要控制好,否則就有被甩出去的危險。
我經(jīng)常在傍晚時分在樓下遇見他,他常顯疲憊,坐在車座上休息,車把上還掛著一袋兩袋不多的食物。有一次我問:“阿叔,為什么不上去?”他說:“歇息會,上去就不下來啦。走樓梯累。”有時候我一家老小一起回來遇見他,我讓孩子打招呼,孩子便輕聲說:“阿公好!”他很開心,哈哈地笑起來,說:“誒,乖啊,來阿公這里,給好吃的?!彼麖能嚿系男〈锬贸鰞蓚€蓮霧果,慢慢挪動步子走過來,遞給孩子。有時沒見到我?guī)Ш⒆?,他會問:“孩子上學(xué)了嗎?真是好啊,有兒有女,老天真會安排呀!命好??!”一些時候,他臉上掛著笑容,說這些話的時候,我聽得出,他多么羨慕兒女成群、有一個快樂的家庭。然而他沒有。或許有,但他的家人我沒有見過。我和他也只是在樓下遇見才說上幾句無關(guān)緊要的話。
每次見到他,都是一個人。有一回,他身邊突然多了一個女人,一個瘦瘦小小的、長得并不好看的聾啞女人。他介紹說:“這是我找的老伴。難看的。”那以后,那個女人就跟著他早出晚歸,坐在三輪車左邊的工具箱上,跟隨他出入小區(qū),仿佛一對恩愛的小鳥出外覓食。
有一回,又恰巧遇見他們,就順便塞給他們一些水果。他不肯收,說道:“讓給孩子吃,我們有的?!蔽矣惨o他們,他的女人推辭不過,就笑著收下。她只是笑,點點頭表示感謝,沒有說話。那時,我心里真替他高興。一個生活窘迫、精神孤獨的老人,孤獨的靈魂,終于有了伴侶,哪怕是不會說話的聾啞女人,能夠和他朝夕相處,共同面對生活的艱辛和暮年的孤獨,多少都算是一種幸福。
如今他走了,悄無聲息,就像小區(qū)路邊一片枯黃的落葉。也許會有好心人問起,老人去世前是如何度過的,是否有過掙扎和痛苦,是否有過絕望的叫喊?他用過的小三輪電動車好好地停在樓下的樹蔭里,蓋著綠布,落滿一層樹葉,車斗里還裝著不多的廢紙皮。誰會知道那是一輛永遠(yuǎn)失去主人的車子呢?
直到現(xiàn)在,我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姓什么,遺憾之際,真心希望他老人家能夠安息,也祈望他來生有個熱鬧的、充滿溫暖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