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進入小學后,因學習、生活均有很大改變,低齡段學生會產生不適應現象,甚至出現分離焦慮情緒。作為教師,在學生小學適應性階段,要了解學生需求,從學生立場出發(fā),緩解分離焦慮,幫助其盡快適應小學生活。文章從環(huán)境有趣,讓學生找到歸屬感;鼓勵提趣,增進師生關系;知識生趣,促進學習積極性等方面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為一年級學生順利度過適應性階段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 小學低學齡段;入學焦慮;化解策略
一、案例描述
開學兩周,大部分一年級學生開始適應小學生活,但是小欣卻顯得“與眾不同”。開學第一天的第一個課間,小欣就跑到我的跟前,一臉擔憂地跟我說:“王老師,你知道今天下午誰來接我嗎?”“我不知道哦!”“那我能用你的手機打給我媽媽,問問我媽媽嗎?”說著小欣已經淚眼汪汪?!翱梢缘??!蔽乙贿呎f一邊把手機遞給她。撥通電話,小欣一邊哭泣一邊問道:“媽媽,今天你幾點來接我?”第二個課間,小欣又來到我的身邊,重復這樣的言行。開學兩周以來,每個課間都是如此。
起初,我以為她是因為剛進入小學,還沒有適應,但是兩周后仍是如此。與小欣父母溝通后發(fā)現她的父母也為此焦慮,盡管他們在每天送她上學的路上,反復交代,卻依然消除不了小欣在校期間的恐懼和焦慮。為了化解小欣的“入學焦慮”,我進行了多次嘗試,卻都沒什么效果。
二、案例分析
有分離焦慮的孩子,一旦離開情感上所依附的那個人之后,就會出現一些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改變。心理上的改變就是焦慮不安,或者總是哭,尋找之前情感上所依附的那個人;生理上的改變是寢食難安,會覺得這里疼、那里不舒服等。在進一步接觸后我了解到,小欣從出生到現在,大部分時間是媽媽一個人帶,所以,在完全離開媽媽進入新的環(huán)境后,她對媽媽的依賴尤為明顯。小欣媽媽回憶,在剛進入幼兒園的時候,小欣也出現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分離焦慮,現在看來,小欣在進入一年級后,面對新的環(huán)境和生活,這種分離焦慮又“復發(fā)”了。即使這樣,我也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及時調整方法,采取了以下“三部曲”策略。
三、案例轉化
(一)環(huán)境有趣,讓學生找到歸屬感
剛剛步入小學的兒童,他們存在關系人、學習方式、行為規(guī)范、學習環(huán)境的改變與斷層。班級是他們學習生活的主陣地,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安全有愛的班級環(huán)境,使班級生活有趣、有愛,這能大大滿足兒童心理需求,使他們盡快適應小學生活。
兒童的首要心理需求是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教室環(huán)境的布置對于增強一年級學生的歸屬感至關重要。我在教室里設立專門的區(qū)域展示小欣平時的畫作、手工制品、作業(yè)樣本等,這不僅可以讓小欣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重視,還能激發(fā)她的創(chuàng)造力;同時允許小欣將自己的小物件、照片或喜歡的書籍放在教室的特定區(qū)域,讓她感到教室是自己的空間,這有助于增強歸屬感;積極舉辦班級活動,讓小欣一起制作裝飾品,如班級旗幟、海報等,這會讓她更加珍惜和認同教室環(huán)境。
(二)鼓勵提趣,增進師生關系
陌生的老師和同學會使兒童嚴重缺失安全感,產生焦慮與不安。教師要從兒童視角出發(fā),看見兒童的需求,重視師生關系的建構。
其他科任老師反饋,小欣上課情緒不高,不敢舉手回答問題,私下里也不和老師交流。初入小學的小欣對教師有敬畏心理,害怕被教師批評或懲罰,加上本身分離焦慮情緒嚴重,和其他老師沒有建立起密切的師生關系。針對這種情況,我和其他科任老師積極溝通,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多留意小欣的言行舉止,關注小欣行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并且和各科任教師統(tǒng)一口徑,多用正面、積極的語言或行為與小欣G0/aksXXIY1ZT1sXaZ1jzw==溝通,讓她感到被理解、被尊重。日積月累,小欣慢慢有了一絲改變,和科任老師的關系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她開始相信其他科任老師,并且得到了老師們的認可。
(三)知識生趣,促進學習積極性
學生掌握新的知識點,增強其學習積極性,也能有效地轉移“焦慮”,進而緩解分離焦慮情緒。在入學適應性階段,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多植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游戲、小故事、小情境等,讓學習的過程充滿樂趣,讓兒童愛上學習、愛上學校。
面對小欣這種嚴重的分離焦慮情緒,我嘗試采用知識生趣的方法,讓她掌握新的知識點,獲得自信心,進而緩解她的焦慮情緒。以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最具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拼音學習為例,漢語拼音無論是讀音,還是形狀,都屬于比較抽象、陌生的符號。小欣也不例外,在這塊內容上的學習比較薄弱。為此,我結合小欣的實際情況,在教學漢語拼音時,把小欣喜歡的小豬佩奇玩偶帶進教室,讓大家跟著佩奇一起學拼音,效果很好。那節(jié)課,小欣全程都在認真聽課。我把教室布置成拼音的“海洋”:墻壁、桌椅、講臺、櫥柜、文具等目之所及的地方都用佩奇圖像及拼音標記,讓拼音時時呈現在學生的記憶中。小欣在校期間每時每刻都徜徉在拼音學習的世界里,隨時可以跟著自己喜愛的佩奇一起“看拼音”“聽拼音”“讀拼音”“說拼音”“談拼音”,“六感”被充分調動。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小欣的學習效率大大提升。
通過知識生趣的教學方法,寓教于樂,對小欣來說,辨知識、學知識、用知識是特別有趣的事情,小欣的價值感與自信心也在一次次的游戲闖關中不斷增強,這在無形中化解了她的焦慮情緒。
小欣每天的進步都被大家看見,科任老師們也越來越喜歡她,她也能和同學們融洽相處。半個學期過后,辦公室里不再出現小欣的身影。有老師調侃:“王老師,你的電話‘失業(yè)’了!”這樣的失業(yè),我很高興。
四、案例反思
(一)興趣教學,轉移學生焦慮情緒點
在滿足學生求知需求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懂得求知是一件快樂的事,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時,很自然地會緩解甚至消除分離焦慮情緒。在此案例中,我在教學中盡量挖掘教材中知識的趣味性,讓小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且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小欣的學習積極性,使她“樂學”,慢慢化解了焦慮情緒。
(二)創(chuàng)設良好的班級氛圍,幫助學生走出焦慮困境
舒適的班級環(huán)境、輕松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緩解分離焦慮也很有幫助。在此案例中,我注重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班級環(huán)境,并積極發(fā)展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小欣產生安全感、信任感,逐漸適應并且喜歡上班級生活。
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產生分離焦慮是一種普遍現象,也是每一個孩子必經的階段,在此過程中,教師、家長、學校等要共同面對,不斷調整策略,找到合適的方法,共同幫助學生轉變心態(tài),適應新的環(huán)境和生活。
王 蕾 廣東省東莞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