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開篇的《山水訓》中提道:“畫山水有體,鋪舒為宏圖而無余,消縮為小景而不少??瓷剿嘤畜w,以林泉之心臨之則價高,以驕侈之目臨之則價低。”這里的“體”即山水畫的空間格局,畫山水之體不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畫家對外界的理解?;诖耍疚囊怨醯摹叭h法”為中心,對其在山水畫中的應用及影響進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研究郭熙山水畫的空間性,為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提供一定的指導。
一、山水畫中“遠”的空間概念
唐代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指出,早期山水畫呈現(xiàn)“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質樸面貌,畫面的空間關系比例失調;南北朝時期的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寫道:“今張綃素以遠映,則崐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shù)尺,體百里之遠。”體現(xiàn)了繪畫造型中的比例關系,也體現(xiàn)出畫面空間的遠近,能賦予作品更豐富的畫面語言和情感表達。這里的“遠”賦予了山水畫以嚴肅性,并初步觸及了透視法的概念。至此,“遠”的提出已經大概解決了山水空間中“方寸之間,百里之勢”的難題,但這里的空間觀念也僅停留在寫實階段。
直至北宋,郭熙首次提出了“三遠”理論,即高遠、深遠和平遠,標志著山水畫空間意識的成熟和完善。與西方線性透視的寫實主義不同,“三遠法”采用一種稱為“散點透視”或“多視點透視”的方法,表現(xiàn)“移動著”的山水,使山水畫可以更自由地表達空間和生命,畫面更著重于情感體驗,通過藝術家的內在視角引導觀者進入更為廣闊深遠的意境。這里的“遠”是一個審美的過程,是一個充滿主觀色彩的虛擬空間,存在于畫家的創(chuàng)作與觀眾的欣賞中。
總的來說,山水空間的視覺表達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是情與景的交融,“遠”的空間概念在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不僅是指物理上的距離,更是精神空間的不斷拓展。
二、郭熙的“三遠法”
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提及“三遠法”,即高遠、平遠、深遠,展現(xiàn)的是山水在不同視角下的不同空間形態(tài),這種空間構造兼顧了山水的多種形態(tài),展現(xiàn)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豐富層次。從客觀角度來看,將不同的空間置于同一平面是不符合實際的,但在繪畫中,“作為畫家可以更多地運用自己的藝術語言打破傳統(tǒng),更加自由地在架上空間闡釋和表達自己與現(xiàn)實世界的關系”,[1]通過不同視角綜合營造出多層次的空間關系,使畫面更加豐滿,意象空間更為遼闊。
《林泉高致》中分別說明了“三遠”:“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惫跛枋龅摹案哌h”通過仰視視角,凸顯畫面中山體的雄偉與崇高;“深遠”通過自山前而窺山后的視角,利用云霧的繚繞和樹木的遮掩,將視線深入悠遠深山中;“平遠”則營造出開闊的平面感,將人的視角引向水的盡頭,傳達平和寧靜之感。“平遠”不像“高遠”那般追求宏大與崇高,也不同于“深遠”那樣追求神秘,而是更多地體現(xiàn)了寧靜、平和之境,給人以空曠獨立之感。
三、“三遠法”對畫面構圖的影響
(一)勢的延伸
“三遠”體現(xiàn)了物象在不同方向上“勢”的延伸,這便形成了一種構圖法?!稊嫛分醒裕骸胺蜓岳L畫者,競求容勢而已”,“勢”包含了客觀物體運動的趨向和畫家內心的心境,“三遠法”構圖不僅指畫面中物體的布局,還涉及畫面整體的動態(tài)和氣勢。畫家通過構圖中的“勢”將靜態(tài)的自然景觀轉化為充滿生命力的“神”,從而傳達出超越具體形象的深層意境,使“高遠”不僅是視覺上的仰視,也是思想上的提升。這一點在北宋山水畫的空間構圖中能得到印證,李成的《晴巒蕭寺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等作品中皆有相似的空間架構。從下端的近景開始,展現(xiàn)日常生活場景,如村莊、茅屋、旅者等,隨著畫面向上推進,中景通常有建筑作為旅行者的目的地,同時引導觀者的視線和思考,在遠景往往有高聳入云、不可企及的高峰,既是“高遠”的體現(xiàn),也能成為思想升華的象征。這種空間架構實際上是一條抽象的思想升華之路,引導觀者在錯落山水景色的行進間,在崇高莊敬的心態(tài)中,完成自我思想的升華。[2]
(二)空間和時間的變換
“三遠”的組合可體現(xiàn)空間與時間的變換?!读秩咧隆分袑懙溃骸吧浇慈绱耍h數(shù)里看又如此,遠十數(shù)里看又如此”,即在“近看”與“遠看”的過程中,山水的景象也會隨之變化,畫家和觀者都能在時間和空間的動態(tài)變化中體驗山水之美,這種體驗是流動的、多維的,而非靜止的、單一的。“三遠法”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進入更深層次的山水空間。“山正面如此,側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異,所謂山形面面看也。”通過從不同角度觀察才能掌握更多樣的山的形狀,此外,還要在不同季節(jié)、氣候和時間進行觀察以掌握不同的表現(xiàn)?!吧?,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謂四時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陰晴看又如此,所謂朝暮之變態(tài)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數(shù)十百山之意態(tài),可得不究乎。”此時畫面中的山是不同時間空間下山形的統(tǒng)一,即所謂山水有質而無形。
(三)游觀的視角
“三遠”也是美學中一種獨特“游觀”的審美方式,需要以“步步移”來不停地更換視角?!爸袊嫴恢拱ㄒ曈X,也包括知覺。應包括所見、所知、所想?!盵3]郭熙提出的“飽游飫看”“步步移”“面面觀”強調畫家需要深入自然,全面地體驗山水,調動全部的身心和視覺經驗,以求得對自然更深刻的理解。“三遠法”正是以這種“全視野”觀照的具體方式,從多個角度觀察自然,在同一畫面中展現(xiàn)不同距離的形態(tài),營造出豐富的空間感,“由高轉深,由深轉近,再橫向于平遠,成了一個節(jié)奏化的行動?!盵4]觀者的視線在畫面中流動、轉折,時而仰望以體突兀之勢,時而俯瞰以臨重疊之貌,時而平視以推沖淡之意,形成了一種富有節(jié)奏感的視覺體驗。尼采所言“美不在審美靜觀中,而在熾熱的創(chuàng)造中”,在“三遠”空間的交織流動中,人與自然有了情感的互動,所以才能“不下堂筵,坐窮泉壑”,在“三遠”的游觀中人們得以怡情暢神。
四、“三遠法”的具體應用
(一)以筆墨刻畫“遠”的深度
表現(xiàn)空間縱深的方式是多樣化的,其中,墨色的變化是一個重要的方面。郭熙提出:“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深遠之處,由于距離的增加,物體會顯得更加深沉和暗淡,而平遠的場景則應該在色彩上有所變化,既要有明亮的部分,也要有晦暗的部分,體現(xiàn)空間的開闊和視野的遠近,這表明色彩的明暗變化與空間變化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在水墨畫中,畫面似乎只有黑白兩色,但是一般將墨分五色,即濃、淡、干、濕、焦五個層次。在《早春圖》中,平遠之處的瀑布用濃墨與虛白的對比,突出泉水流動迸發(fā)的空間勢態(tài),泉水的白凈清透與兩側濃墨反復皴出的山石形成鮮明對比,在山澗中奔騰而出,增強了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展現(xiàn)了早春時節(jié)的生命活力。
郭熙還提出了“遠山無皴,遠水無波”,遠山不強調皴法,遠水不表現(xiàn)波紋,進一步闡釋了在遠景中減少筆墨的使用來突出“深遠”。這種由實到虛的過渡,不僅在視覺上形成了空間的遞進,也在藝術表現(xiàn)上增添了作品的意境之美。
在《早春圖》中畫面的前景部分,畫家運用了更多的皴法來表現(xiàn)山石的細節(jié),因為近景在視覺上占據的空間較大,需要傳遞給觀者更多的信息和細節(jié)。首先,畫家用線條細致地勾勒出山石的大致形狀輪廓,然后通過擦筆技巧進一步塑造山石的質感和層次。在某些線條較為突出的地方,畫家會用淡墨再次調和暈染、輕輕描摹,以減少線條的突兀感,增強體積感,近景的人物、樹木等細節(jié)處理中色彩殷實、墨色清晰,生動鮮明。而在中遠景的部分,畫家則適當減少了皴法的使用,讓染法有更多的發(fā)揮空間,以更好地表現(xiàn)山石的虛實變化和空靈之感。遠景的山水色彩虛淡,墨色灰蒙。
(二)以煙云襯托及銜接“三遠”
山水畫的精妙在蘊含煙靄之氣。云氣作為虛體,可以巧妙地表達“三遠”的延伸方向,并在畫面整體中實現(xiàn)“三遠”之間的銜接過渡。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寫道:“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币氡憩F(xiàn)山峰的高遠,畫家并不需要將山體全部畫出,而是通過煙云在山腰處的纏繞,營造出山峰穿透云霧、高聳入云的磅礴氣勢?!八h,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派則遠矣?!比粝胧沽魉@得邈遠,也需要以煙云遮擋部分,煙云的虛實襯托,藏露結合,使得畫面主體也更加突出。
當局部“遠”的空間問題解決后,就要考慮其排列組合的和諧性。郭熙的“三遠法”使得一個平面內出現(xiàn)不同的空間視角,煙云正是時空轉變的關鍵,起到畫面場景中不同時間、空間的聯(lián)結作用。在《早春圖》中,煙云霧靄將畫面分隔成近景、中景、遠景三個層次,云氣在畫面中的分布,起到了連接遠近景物、過渡不同空間的作用。其是畫中的視覺整合,模糊了景物間的界限,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有區(qū)分又有聯(lián)系的空URZZN7fjCmkAhcak8DGhBKVJZ1aTlHKXkG01g2eQuJs=間關系,豐富了構圖,增強了畫面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同時,云氣的形態(tài)和走勢也可以引導觀者的視線,成為畫面中的視覺路徑,引導觀者游于山水之三遠中。[5]
(三)以構圖表達“三遠”的秩序
在郭熙的《早春圖》中,為了表現(xiàn)山的宏大,采用“S”形構圖,增強了畫面的縱深感和山的上升動態(tài)。畫面自下而上漸次展開,起始于一片柔和的緩坡,視線隨之攀升,經過深邃的山谷、曲折的溪流,直至山巒的起伏。在欣賞《早春圖》時,觀者可以順著畫面中心的雙松,沿著圖像的中心軸向上看,一座高山映入眼簾,這就是“主峰”。圖像中的“主峰”占據了圖像中最重要的位置,[6]其雄偉剛健,身后若隱若現(xiàn)的山脈及層層疊疊蟹爪般的樹枝將觀者的視線引向后方,中景的山體形成“S”形,強化了延展效果,遠景云煙縹緲的山巒蜿蜒曲折,將山勢推向遠方,增強“深遠”的視感?!读秩咧隆分袑懙溃骸吧剿壤頃笊剑麨橹鞣?。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遠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如君臣上下也。林石先理會一大松,名為宗老。宗老已定,方作以次雜窠、小卉、女蘿、碎石,以其一山表之于此,故曰宗老,如君子小人也?!惫鯇⒅鞣迮c其他山峰的關系比作君臣的關系,將宗老與其他雜樹、小草、藤蔓和碎石的關系比作君子與小人的關系,通過構圖的精心排布,在“三遠”的界定中進一步以自然景觀強調了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將山水人格化的同時也賦予其社會意義,因此,“三遠法”也體現(xiàn)了一種秩序觀。
五、結語
在郭熙的山水世界中,一筆一畫不僅僅是墨與紙的對話,更是畫家與天地萬物深刻而微妙的交流。他巧妙地運用“三遠”——高遠、深遠、平遠之法,構建了一個超越物理界限的精神空間。在郭熙的山水畫中,不同時空、不同自然景觀與人物活動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流動的畫卷,使觀者得以超越時空,享受心靈上的靜謐。郭熙的“三遠法”對后世影響頗深,在其原本“三遠”的基礎上,韓拙又補充了“迷遠、闊遠、幽遠”,此后黃公望在其《寫山水訣》中也提出“平遠、闊遠、高遠”,中國“遠”式空間建構理念對中國山水畫空間的塑造產生了深遠影響,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空間韻律的生命活力。對郭熙山水畫空間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內涵和價值,同時也為現(xiàn)代山水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和借鑒,進而推動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海颯.歷史的終結,未來的開始——看德國當代畫家尼奧·勞赫(Neo Rauch)的繪畫[J].美苑,2010(05):100-107+113.
[2]余開亮.審美體驗與畫意生成:北宋山水畫的美學精神[J].文藝研究,2024(05):20-31.
[3]中國畫研究院.李可染論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4]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馬曉晴.“云”在中國山水畫時空營造中的作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1.
[6]張嵐.“遠”:郭熙《早春圖》研究[J].美與時代(中),2023(02):48-50.
(作者簡介:李心泉,女,本科在讀,浙江大學,研究方向:美術學)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