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有一首北宋王安石所作的題壁詩——《書湖陰先生壁》: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詩的大意是說,湖陰先生的小院清潔幽雅,親手栽種的草木井然有序,令人賞心悅目。溪水潺潺,環(huán)繞著蔥綠的農(nóng)田;兩座青山仿佛也要推門而來,送上一片翠色。除了寫景之外,這首詩也是王安石對小院主人樸實勤勞的歌頌和贊美,湖陰先生志趣高潔的形象躍然紙上。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被罷相以后,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郊外的半山園,在此期間他與隱士楊德逢交往甚密,詩中提到的“水”其實指的就是赫赫有名的玄武湖。當時楊德逢就居住在湖的南岸,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為陰,所以自號“湖陰先生”。
宋朝玄武湖
作為長江古河道遺留下來的一部分,玄武湖不僅是江南地區(qū)最大的城內(nèi)公園,也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被譽為“金陵明珠”。同時玄武湖也被列為國家重點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區(qū),榮獲“2019中國十大休閑湖泊”稱號。玄武湖呈菱形,光水面面積就有3.95平方千米,有五百多個足球場那么大??吹竭@里,你還認為它僅僅是一條毫不起眼兒的“小溪”嗎?
讓你驚訝的,還遠不止于此!
追溯玄武湖
玄武湖的人文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玄武湖最古老的名稱是桑泊。根據(jù)《建康實錄》記載,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東巡至此,隨行的術士認為這里蘊有天子之氣,定會對大秦產(chǎn)生威脅。于是秦始皇命人開山鑿土,引進秦淮河的河水來破壞龍氣,并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將金陵改為秣(mo)陵(治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南秣陵關),此時的湖泊也由桑泊更名為秣陵湖。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自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徙治于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yè)(移治今江蘇省南京市),意為建帝王之大業(yè)。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州),國號吳,旋即遷都建業(yè)。為了紀念漢代秣陵尉蔣子文,孫權還改秣陵湖為蔣陵湖。該湖既是孫權的宮苑后湖,又是操練和檢閱水軍的重要軍事基地。南朝宋時,傳聞湖中“有黑龍見”,黑色在五行中隸屬北方,神獸玄武為北方之神,遂改稱玄武湖。
可是,現(xiàn)在從玄武湖的南岸朝北看,只見湖水茫茫,微風拂過,激起層層漣漪,又何來“護田將綠繞”呢?這還要“歸功”于我們故事的主人公——王安石。
泄湖為田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王安石知江寧府時,看到眼前的大片湖水,心中實感浪費,于是他給皇帝上了一道《湖田疏》。王安石在奏章中說:“其北關外有湖二百余頃,古跡號為玄武之名,前代以為游玩之地,今則空貯波濤,守之無用。臣欲于內(nèi)權開十字河源,泄去余水,決瀝微渡,使貧困饑人盡得螺蚌魚蝦之饒……”意思就是說,如果把這湖水泄去,就可以多得二百余頃良田,分給窮苦百姓耕種,既可以解決民生問題,又可以為朝廷增加財政收入。面對這“百利而無一害”的“良策”,宋神宗欣然允之。也正是因為這一舉措,直接導致玄武湖幾近消失——ftDz6W9qa5u/qYpiqjpXRQ==“惟城北十三里僅存一池”,最終成為詩中所描述的“一水護田將綠繞”。
泄湖為田的確為百姓帶來了一些好處,但卻嚴重地破壞了當?shù)氐纳鷳B(tài)平衡,由此造成了“雨則澇,旱則涸”的災難性影響:一到暴雨水澇,城內(nèi)一片水澤;逢年干旱,城內(nèi)又無水可飲。直到明朝初年,隨著朱元璋定都于此,才使與世隔絕了近三百年的玄武湖重見天日,但這時的玄武湖湖面也僅及六朝時期的三分之一罷了。
玄武湖見證了中國的歷史變遷,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如果你是湖陰先生,你又想對當時的王安石說些什么呢?
詩詞小問
明朝的時候,玄武湖成為高度機密處所——政府中央檔案黃冊的存放地,除了在黃冊庫工作的官員和庫工,其他人未經(jīng)批準一概不許入內(nèi)。你知道是哪位皇帝頒發(fā)的禁令嗎?
(答案:朱元璋)
詩詞外話
明朝的玄武湖,是明王朝國家級檔案的存放地,島嶼上建造了近千間庫房,用來存放一百七十多萬本黃冊(黃冊是明政府為了核實戶口和賦稅而編制的一種戶口簿。它詳細記錄了各戶的姓名、籍貫、年齡以及土地情況。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州府編造黃冊,層層上報至戶部,最終形成全國性的戶口總冊。因送戶部的簿冊封面為黃色,故名。黃冊不僅是政府征派力役和征收賦稅的依據(jù),也是國家戶籍和賦稅管理的重要工具,是“國家之命脈,政事之根本”)。玄武湖距離皇宮很近,且島嶼四面環(huán)水,便于防盜、防火,基于其獨特的地理特征和重要性,毋庸置疑,一度成為王朝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