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北宋君臣共治思想與實踐

2024-10-21 00:00:00王渤淞
西部學(xué)刊 2024年20期

摘要:共治天下的政治觀念古已有之,唐宋之際社會發(fā)生巨大變革,門閥士族在長時間的動亂之下急速衰弱,北宋統(tǒng)治者采取各種措施加強中央集權(quán),并選擇與士大夫們合作。致君堯舜的理想抱負再次被喚醒,獨具特色的士大夫政治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格局,隨著士大夫在政壇上的強勢崛起,他們敢于直言不諱,與皇帝辯論是非,所信仰的儒家理想得以付諸實踐。這種開明的儒家思想實踐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空前的,它不僅代表著北宋士大夫的真實本色,也對后世國家認同建構(gòu)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關(guān)鍵詞:士大夫;君臣共治;儒家思想

中圖分類號:K2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20-0121-04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Joint Governance by

the Monarch and His Minister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ng Bos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81)

Abstract: The political concept of joint governing the world has existed since ancient times.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great changes occurred in society, and noble families were rapidly weakened under the long-term turmoil. The ruler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ook various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entralization and chose to cooperate with the scholar-officials. Therefore, the ideal ambition of assisting the ruler in emulating the emperors Yao and Shun was awakened again, and the unique scholar-officials’ polities reshap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pattern to a large extent. With the rise of the scholar-officials to a position of power in the political arena, they dared to speak OJ/l0z0O+6lQ1oNlOcZwiA==frankly, debated right and wrong with the emperor, and put the Confucian ideals they believed into practice. This practice of open-minded Confucian thinking was unprecedented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which not only represented the true nature of the scholar-official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ut also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

Keywords: scholar-officials; joint governance by the monarch and his minister; Confucian thinking

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演變可概括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為漢、唐至兩宋時期,政治體制從門閥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過渡,形成了文官與皇帝共治的開明君主專制;第二階段的元、明、清時期則轉(zhuǎn)向了更為集中的君主專制。北宋時期政治相對開明,外戚和宦官的干政現(xiàn)象大幅減少,文官群體成為治理國家的核心力量,與君主共治的政治格局得以確立。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在重文輕武的政策支持下,確立了與皇帝共治的地位,改變了以往士大夫的風(fēng)氣,培養(yǎng)出與朝廷共命運、承擔(dān)天下責(zé)任的士大夫精英,引領(lǐng)社會各階層共同努力,促進國家的穩(wěn)定與繁榮。

一、北宋君臣共治的歷史背景

共治天下的觀念古已有之,并非宋人的獨創(chuàng)。最早漢高祖就曾提出過要與賢人大夫共定天下的政治主張。漢宣帝認為賢良的郡守是與自己共治天下重要的力量。曹操更是感嘆有為的君主無一不是得到賢人君子的幫助來振興國家?!段簳分杏涊d北魏孝文帝主張“今牧民者,與朕共治天下也”[1]。唐玄宗時,張九齡曾上書指出縣令、刺史這些地方官吏更親近于民眾,是同皇帝一起治理天下不可或缺的因素??梢?,宋代以前皇帝所共治天下的主體主要是地方守臣,相應(yīng)地,其共治的對象就是百姓。換言之,地方守臣們只是執(zhí)行者,當(dāng)時所謂共治天下實際上就是地方官吏代皇帝治理天下百姓,至于國家大政的決策和制定,他們則無權(quán)過問。蘇綽在《六條問事》中提出:“人君不能獨治”的思想觀念,主張君主要先“自治”“治君心”。但這種要求顯然只是少數(shù)士大夫的一廂情愿。直到北宋,共治天下的主體才真正擴大到整個士大夫階層,共治對象擴展為全部國家政事[2]。

史學(xué)界著名的“內(nèi)藤假說”“內(nèi)藤假說”:即日本史學(xué)家內(nèi)藤湖南(1866—1934)在20世紀初提出的唐宋時代觀。他通過統(tǒng)覽中國歷史的全局、考察中國歷史的潛運默移、梳理三千年來中國的紛繁史實,著重舉出了唐代和宋代的顯著差異。他強調(diào):發(fā)生在這一時期的政治制度、社會結(jié)構(gòu)、經(jīng)濟發(fā)展、學(xué)術(shù)文藝等各個方面的變革體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的關(guān)鍵性轉(zhuǎn)變,而唐宋之際正是這一轉(zhuǎn)變的契機。內(nèi)藤將他這一出自宏觀視野的概括稱作“唐宋時代觀”,人們通常稱之為內(nèi)藤的“唐宋變革說”,即“內(nèi)藤假說”。此說打破了中國傳統(tǒng)的王朝史體系,為研究中國歷史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中提出將宋朝作為中國近代開端,“唐代是中世的結(jié)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內(nèi)藤湖南認為,貴族政治的式微是唐宋變革的核心,是引發(fā)歷史性變遷因素的關(guān)鍵核心。排除內(nèi)藤湖南的政治傾向意圖,此說還是有一些道理的。唐宋之際出現(xiàn)眾多前代未曾有過的變革,這是歷史的實際,以唐代均田制瓦解并實施兩稅法為契機,“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使得土地私有制迅速發(fā)展。門閥士族崩潰、科舉制的發(fā)展與完善,使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3]成為可能。宋代造紙術(shù)的提高與印刷術(shù)的普及,教育的下移,三教合一后的義理之學(xué),不僅開啟了文化平民化,更構(gòu)成了宋代內(nèi)斂、含蓄的全新社會風(fēng)貌,間接或直接影響到處于社會變革中的宋代士大夫的信仰理念,被看作是中國的“文藝復(fù)興”。不論是嚴復(fù)先生還是錢穆先生也同樣認為宋朝是人心轉(zhuǎn)折的關(guān)鍵時期,宋代的社會人生、政治經(jīng)濟都與前代有著極大變化。鄧廣銘先生認為,宋代經(jīng)濟文化在中國古代中已達到登峰造極的高度。一言以蔽之,在政治領(lǐng)域所發(fā)生的“唐宋變革”就是指從唐代以前的貴族政治過渡到宋代以后的君主獨裁政治,其間唐末五代的大動蕩將貴族政治徹底覆滅,進入宋代則開啟了君主統(tǒng)治的發(fā)達以至完備時期。

門閥貴族政治在唐末五代的崩潰給后世政治處境所帶來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鄭樵就曾指出:“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保?]美國漢學(xué)家包弼德在探討唐宋思想的轉(zhuǎn)型問題時也曾指出唐朝秩序的基礎(chǔ)是士族門閥制,世家大族控制著“權(quán)力、地位以及財富的國家等級秩序”,由于這種門第制度的存在,“平時為門第中人所輕鄙”的寒門士子皆不免“浮薄放浪,缺乏深厚的國家認同感”[5],也無法發(fā)展出北宋“以天下為己任”的責(zé)任擔(dān)當(dāng)。

二、北宋君臣共治理念的發(fā)展

五代十國建立政權(quán)依賴的往往是藩鎮(zhèn)勢力和驕兵悍將,這使得朝廷始終面臨心腹大患,北宋立國后為了國家長治久安必須竭力削奪他們的勢力。在這種情況下,宋太祖、宋太宗把目光投向了飽受摧殘的士大夫,他們既缺少世家大族所擁有的社會地位,又無法像驕兵悍將割據(jù)一方,且必須依賴于君主。于是,從宋太祖、宋太宗開始主張優(yōu)待士大夫,通過擴大科舉取士的規(guī)模,鼓勵越來越多的士人入仕,并提高他們的待遇,以此贏得他們對北宋政府的支持,增強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最終與朝廷聯(lián)結(jié)成榮辱與共的共同體[6]。為此,北宋君主在使科舉考試成為做官的主要途徑、進士身份成為取得高爵顯位的必備資格的同時,還著力抑制家世顯赫者而提拔寒門子弟,以防止家族勢力占據(jù)仕途。宋太宗就曾以“此并勢家,與孤寒競進,縱以藝升,人亦謂朕為有私也!”[7]595為理由來抑制貴族。

從北宋士大夫這一方面看,他們面對皇帝所發(fā)出的共治邀請,之所以敢于以空前獨立而理性的姿態(tài)去積極響應(yīng),且有時主動要求皇權(quán)遵守共治的政治模式,甚至為堅持政治原則、實現(xiàn)政治理想而勇于挑戰(zhàn)皇權(quán),乃是因為皇權(quán)的神圣性在劇烈動蕩中被極大削弱了。如王瑞來先生所指出,五代時期強權(quán)政治的邏輯使得“政權(quán)像走馬燈似的頻繁更迭”,這“不僅打散了傳統(tǒng)的政治組合,也讓皇帝頭上君權(quán)神授的光環(huán)變得黯淡?!保?]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皇權(quán)觀念,沖擊并改變了傳統(tǒng)的君臣關(guān)系模式。經(jīng)過唐末五代的大動亂,天子在人們的觀念中已不再像以往那樣天生尊貴而只能仰視、神圣而不可挑戰(zhàn)。此外,遼、西夏已經(jīng)與北宋形成鼎足而立之勢,改變著世人的唯一皇權(quán)觀念。這一切都為士大夫積極要求與皇帝共治天下解除了思想上的包袱。

北宋自太宗以后,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就成為君主、朝臣和儒家學(xué)者們的一致共識。就君主一方來說,宋太宗就表示,政事堂是治理天下之亂的根本,“天下廣大,卿等與朕共理,當(dāng)各竭公忠?!保?]600這就明確表達了與兩府宰執(zhí)大臣們共治天下的意愿。淳化三年(992年),他又對宰相說:“天下至廣,藉群材共治之。今歲登第者,又千余人,皆朕所選擇?!保?]735這是進一步表示愿意與及第入仕的全體士大夫一起共治天下,并且許諾只要他們有清名有政績,就能仕途亨通,不會吝嗇爵祿。宋仁宗也曾在敕書中說:“朕制臨天下,思與賢材而共治之,故開薦舉之路?!保?]宋神宗與眾臣決心進行變法,文彥博對此提出反對,他認為祖宗家法俱在,變法將不得人心,阻力重重而無法推行。宋神宗則主張變法并不違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原則,且有益于天下百姓。就朝臣一方而言,他們不僅認同共治天下的理念,而且始終致力于推動這個理念的實施,一旦皇帝違背這一理念,他們就會紛紛進言捍衛(wèi)共治原則,竭力將皇帝拉回到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正常軌道上來。如熙寧八年(1075年),針對當(dāng)時“交黨相傾,勢利相軋”的黨爭狀況,張方平上書要求宋神宗任用臣庶不宜偏私,這樣才符合古代圣王共治之道。范純?nèi)蕦λ握茏谡f:“若便垂拱責(zé)成,逸于委任,臺諫糾其誤謬,侍從罄其論思,群臣一德一心,陛下無事,自然不須防慮,百職具修,坐致太平,垂休萬世,天下幸甚。”[7]9481儒家學(xué)者也早已自覺地為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尋求經(jīng)典的支持,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解釋經(jīng)典,指出其中蘊含的共治政治理念,并將其不斷精致化。程頤在解釋《堯典》中通過追溯三代的理想圣人時代,提出賢明的君主能夠辨別君子并且與其共同治理天下。北宋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正好提供了產(chǎn)生這種國家認同感和政治責(zé)任感的基本政治前提,使得北宋士大夫比以往和以后任何朝代的士大夫都更強烈地擁有一種對國家、對天下的主人翁意識。

三、北宋君臣共治格局的形成

北宋朝廷鼓勵士大夫?qū)艺掳l(fā)表意見,通過集體商議或向皇帝奏陳的形式共同參與國政的決策。徐度曾言:“國朝以來,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議之。不然,猶使各條具利害,所以盡人謀而通下情也?!保?0]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為了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現(xiàn)行政事中的問題,宋代立國之初就確立了轉(zhuǎn)對、輪對制度,使群臣得以向皇帝當(dāng)面奏陳,提出自己的政治意見和建議。在這種商議式的治國方式鼓勵下,宋代士大夫逐漸形成了勇于批評朝廷政策的失當(dāng)和用事大臣的過錯的議論風(fēng)格。正是在對群臣議政論政的鼓勵中,逐漸培養(yǎng)起了士大夫的氣節(jié)。

陳亮在其《中興五論》中就曾評價北宋對前代制度有所裨益,中樞權(quán)力分工明確、二府三司與臺諫機構(gòu)并立。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充分發(fā)揮士大夫參政議政、共同治理國家的職能。在北宋,國家的日常政務(wù)由以宰相為首的中書門下主持,宰相“佐天子,總百官,平庶政,事無不統(tǒng)”[11]3773。權(quán)歸人主,政出中書是宋制規(guī)范君權(quán)與相權(quán)關(guān)系的基本原則。自宋初開始,皇帝的敕命就必須經(jīng)宰相簽署才能施行。如乾德二年(964年),當(dāng)朝三位宰相被同時罷免,宋太祖想要任命趙普為宰相,但此時按照程序已沒有宰相能夠簽署敕命,趙普為此上言,太祖說:“卿但進敕,朕為卿署之可乎?”趙普回答:“此有司職爾,非帝王事也。”翰林學(xué)士竇儀說:“今皇弟尹開封,同平章事,即宰相任也?!庇谑敲罨实芎炇痣窌w普這才得以拜相。此后,逐漸形成了“事無巨細,非經(jīng)二府者不得施行”的慣例[7]6675。對于不按常規(guī)經(jīng)中書省共同議定而直接從宮內(nèi)發(fā)出的詔命,宋人稱之為“內(nèi)降”“手詔”。那些敢于拒絕甚至焚毀皇帝不合規(guī)矩的詔命的宰相,往往被宋人稱頌為合格宰相與模范大臣;只知一味奉承皇帝圣旨的宰相,則為宋人所不齒。如宋神宗朝的宰相王珪便唯皇帝馬首是瞻,被時人譏諷為“三旨相公”。不過,鑒于宰相專權(quán)與皇帝獨裁一樣會危害國家的正常秩序,宋代立國者在官制中又設(shè)立了專門的補救、監(jiān)督機構(gòu),即給舍、臺諫。

給是指給事中,舍是指中書舍人,前者隸屬門下省,后者隸屬中書省,都擁有封駁皇帝旨意、詔書的權(quán)力。如元祐五年(1086年),詔“約束州縣抑配青苗錢”,中書省舍人蘇軾拒絕簽發(fā)詔書,上奏要求盡廢青苗法[7]9361。王安石行新法時,給事中韓琦則極力反對并列出新法的危害,李常請求廢除違背初衷的青苗錢,期間詔令下達了多次,范鎮(zhèn)都予以封還。司馬光辭去樞密副使,宋神宗下詔令準許,范鎮(zhèn)又封還詔令。神宗將詔令繞過了門下省,直接交付司馬光。范鎮(zhèn)上奏說:“由臣不才,使陛下廢法,有司失職,乞解銀臺司?!保?1]19788經(jīng)過給事中之后的詔書就正式生效,交給尚書省執(zhí)行。實行過程中再發(fā)現(xiàn)問題,便需要發(fā)揮御史、諫官論奏的監(jiān)察功能。在北宋一朝,由于君主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臺諫官員的實際政治地位相當(dāng)高,他們在政治舞臺上扮演了無與倫比的重要角色,以至于許多士大夫都把臺諫比作與宰相同等重要的職官。如宋初石介評價御史的功能、地位說:“君有佚豫失德、悖亂亡道,御史府得以諫責(zé)之;相有依違順旨、蔽上罔下、貪寵忘諫、專威作福,御史府得以糾繩之。御史府之重,其無與比?!保?2]歐陽修評論諫官雖卑,與宰相等。宋代的臺諫之所以敢于與天子爭是非、與宰相抗禮,全在于宋代立國者確立了賦予臺諫重權(quán)以及各項制度保障。

按宋朝制度規(guī)定,臺諫官員能夠獲得提拔的重要標準是要做到言事稱職,若將其貶黜也必須表示原因,不能無緣無故貶黜言官。根據(jù)宋太祖在開國之初立下的“不殺言官”的祖宗家法,那些因斗膽進言而受到的處罰不過降職、罷免或外放,絕不會有被殺頭的危險。因忠正不阿而獲罪的臺諫官,朝廷往往不久就重新提拔重用,如宋仁宗朝的范仲淹、歐陽修等無一不是進言當(dāng)時被貶外放,沒過多久又被召回朝廷,重新?lián)我殹R虼?,蘇軾說:“祖宗委任臺諫,未嘗罪一言者,縱有薄責(zé),旋即超升?!保?1]10808為了督促臺諫進言,還規(guī)定對不言事的言官予以處罰。諫官若超過十個月還沒有上書言事,將被罰俸祿充公。受到這些制度的督責(zé),在兩宋300余年間,臺諫的奏陳、彈劾始終保持著高調(diào),且往往不達目的就反復(fù)上奏。如果最終未獲朝廷的聽從,他們就會以請求皇帝治罪、辭官作為進諫的最后手段。北宋臺諫全面確立了言官獨立言事的制度。規(guī)定臺諫官必須由皇帝親自選用,禁止宰相推薦參與,以確保其獨立于相權(quán)。宋代御史臺還繼承并發(fā)揚了自唐代以來“臺中無長官”的傳統(tǒng),御史取得了獨立于臺中長官的言事權(quán)。這就極大地保證了臺院與諫官的獨立性?;实鄣拈_明納諫,使得臺諫的力量迅速壯大,到北宋中期時,在政治生活中已形成“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guān)廊廟,則宰相待罪”的慣例[7]10807。臺諫的敢言之氣始終未嘗斷絕,“當(dāng)考宋之立國,元氣在臺諫?!保?1]11963宋人自己則稱:“給舍、臺諫,國家之元氣也。元氣充,則四肢實而壽命長;元氣虧,則四肢竭而壽命短?!保?3]因為掌封駁的給舍與掌諫諍的臺諫一樣都擁有與皇帝爭是非的制度化權(quán)力,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共同維系著國家的綱紀和社稷的命脈。

四、結(jié)束語

北宋自宋太宗一朝開始,科舉取士規(guī)模便不斷擴大,至真宗年間,通過科舉成為官員的士大夫階級迅速崛起,他們逐步成為國家治理不可缺少的力量,形成了“士大夫與君共治”的新型治理模式。這一現(xiàn)象的背后,是特定歷史背景為士大夫提供了重塑皇權(quán)的良機,而這種重塑也離不開皇帝的積極響應(yīng)和合作。無論是居廟堂之高的達官顯貴,還是處江湖之遠的布衣百姓,均以天下之事為己分內(nèi)之事,視天下之利害與己息息相關(guān),這種對國家的深厚認同感,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一個正直的環(huán)境能夠幫助官員們堅守他們的理想信念,弘揚民族精神,激勵更多人忠于國家,從而形成廣泛的政治信仰和統(tǒng)一的國家認同。

參考文獻:

[1]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43.

[2]張其凡.“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試析:北宋政治架構(gòu)探微[J].暨南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1(6):114-123.

[3]曾棗莊.全宋文[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406.

[4]鄭樵.通志二十略[M].王樹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5:1.

[5]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zhuǎn)型[M].劉寧,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28,35,45.

[6]陳峰.宋朝的治國方略與文臣士大夫地位的提升[J].史學(xué)集刊,2006(1):12-14.

[7]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8]王瑞來.近世中國:從唐宋變革到宋元變革[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27.

[9]蔡襄.蔡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82.

[10]徐度.卻掃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8.

[11]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2]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M].陳植鍔,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148.

[13]黃淮,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020.

作者簡介:王渤淞(1998—),男,漢族,甘肅蘭州人,單位為遼寧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研究方向為中西古史比較、古羅馬史。

(責(zé)任編輯:趙良)

汾西县| 翁牛特旗| 卓资县| 苏州市| 崇义县| 阜新市| 化德县| 奉节县| 柳林县| 西吉县| 南丹县| 双牌县| 太原市| 安徽省| 泸溪县| 澄江县| 甘德县| 应用必备| 太原市| 景宁| 昌江| 昌都县| 昌吉市| 璧山县| 莱州市| 牡丹江市| 青海省| 惠州市| 航空| 于都县| 大方县| 阿拉善左旗| 庄河市| 白沙| 平阳县| 石棉县| 满城县| 呼和浩特市| 太湖县| 阳原县| 梁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