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君特·艾希對《列子》“役夫夢”故事的多維闡釋與創(chuàng)構

2024-10-19 00:00:00李陽
中國故事 2024年9期

【導讀】道家典籍《列子》寓道于事,兼?zhèn)湔軐W思想與文學價值,其中諸多故事在德語國家的流變不僅助推道家思想傳播,亦豐富了德語文學表達。而德國作家君特·艾希據《列子》“役夫夢”改寫的廣播劇《奧馬和奧馬》尤為獨特,在凝聚體現道家哲學思想中相對性原則和夢幻哲學觀的同時,運用廣播劇這一體裁進行本土化重構與演繹,使“役夫夢”在德語世界轉換新生。

【關鍵詞】《列子》;役夫夢;君特·艾希;《奧馬和奧馬》

“役夫夢”故事源自《列子·周穆王》。作為對“夢”進行集中論述和分析的典籍之一,《列子》是中國古代夢哲學研究中無法繞開的重要對象。在代代傳抄演繹過程中,德國傳教士和漢學家也不時為《列子》蘊含的精神所吸引,推介其進入德語世界,對德語文學產生影響。經衛(wèi)茂平教授考證,德國當代著名作家君特·艾希(Günter Eich),就曾受到漢學家衛(wèi)禮賢(Richard Wilhelm)的《列子》德譯本啟發(fā),于1957年改編“役夫夢”,創(chuàng)作廣播劇《奧馬和奧馬》(Omar und Omar)。有鑒于此,本文首先耙梳了《列子》在德國的譯介史,并以此為基探析君特·艾希對《列子》“役夫夢”故事的多維書寫。

一、《列子》德語譯介史述

中國道家經典《列子》在德國的傳播歷程已逾百年,從目前已掌握的文獻資料來看,來華傳教士花之安(Ernst Faber)可視為系統(tǒng)翻譯和詮釋《列子》思想內容的西方第一人。他于1877年出版著述《古代中國泛神論和感覺論自然主義或哲學家列子著作譯釋》(Der Naturalismus bei den alten Chinesen oder die s?mtlichen Werke des Philosophen Licius: übersetzt und erkl?rt),首次將《列子》介紹到德國。在他看來,列子有關“神”“自然”和“天堂”等方面的論述與基督教觀點有許多契合之處,其根本目的在于證明基督教在中國具有深遠的思想根基,推動其教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而同樣以傳教士身份來到德國的衛(wèi)禮賢在協(xié)助花之安布道時,卻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濃厚研究興趣,自覺服膺和傳播中國文化到歐洲,并評價花之安《列子》譯本“未有節(jié)刪,但是艱澀難讀,稱不上是標準德文翻譯”,故于1911年在青島重譯出版《列子沖虛真經》(Li? Ds?, das wahre Buch vom quellenden Urgrund),收錄于迪德里希斯出版社(Eugen Diederichs)十卷本叢書“中國的宗教和哲學”(Die Religion und Philosophie Chinas)。衛(wèi)禮賢譯本沒有明顯傳教傾向性,但其譯文仍未脫離宗教文化的影響。此外,該譯本創(chuàng)造性運用康德哲學概念作為文章標題,力圖佐證中西哲學思想的互通之處。

此后,《列子》譯介經歷近百年沉寂,直至新世紀以后,德國漢學家沃爾夫岡·顧彬(Wolfgang Kubin)受赫爾德出版社(Verlag Herder)邀約,為擺脫和糾正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列子研究的忽視和偏見,于2017年重新翻譯出版《列子:論御風而行之術》(Lie Zi: Von der Kunst, auf dem Wind zu reiten),收錄在十卷本“中國古代思想經典”(Klassiker des chinesischen Denkens)中。作為面向大學師生的普及讀物,該叢書僅擇取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中最重要的思想予以翻譯和注釋。這些注釋代表著顧彬在當代視角下對中國古代哲學的觀照。盡管顧彬認為花之安與衛(wèi)禮賢對《列子》的理解無誤且深刻,但他也在譯文導言中指出其譯本受到批評的原因,即二者作為傳教士在很大程度上以基督教為據作出闡釋,缺乏客觀性。綜而觀之,《列子》譯者群體展現出以傳教士和漢學家為主的特征,而其譯介動因與闡釋則隨著時代變遷呈現去宗教化趨勢。

二、君特·艾希的改編劇《奧馬和奧馬》

《列子》在德語世界的流播除了傳教士與漢學家辛勤譯述,也不乏文學家從中汲取靈感進行創(chuàng)作。德國作家君特·艾希曾在20世紀20年代有漢學學習經歷,其許多作品含有明顯中國文化元素,例如廣播劇《夢》(Tr?ume)、《笑姑娘》(Das lachende M?dchen)等?!秺W馬和奧馬》是艾希除《別去埃爾庫維德》(Geh nicht nach El Kuwehd)和《真主有一百個名字》(Allah hat hundert Namen)之外的第三部“東方”廣播劇。彼時的東方地域對歐洲來說奇幻而神秘,對歐洲知識分子有著強烈吸引力,艾希作為其中一員同樣著迷于東方文化,并將中國與之聯系在一起。

(一)《奧馬和奧馬》的文本多維接受與重構

“役夫夢”篇幅短小,僅有239字,主要圍繞老役夫和周朝財主尹氏的夢展開。老役夫在尹氏手下日日勞頓,精神恍惚之下夜夜夢為國君。而大財主尹氏累于產業(yè),夜夜夢作奴仆。最終尹氏聽從友人相勸減輕仆役勞作強度和俗事困擾后,夢魘才得以紓解。而艾希的廣播劇《奧馬和奧馬》除吸納該故事核心主題和情節(jié)外,主要從情節(jié)內容、人物形象、哲學思想三重維度對“役夫夢”進行闡釋和改寫。

首先在情節(jié)上,廣播劇共有十三場。艾希將故事發(fā)生地點分別設置在巴格達和中國沿海的哈納德港。其中有兩位同名主人公:富裕的哈里發(fā)奧馬和貧窮的搬運工奧馬,關于二者的故事交替敘述。哈里發(fā)首先出場,他如原作尹氏一般,擁有數不清的仆人與財產,卻總做化身苦力的噩夢。而搬運工生活拮據,在夜間時常夢及自己成為哈里發(fā)。劇中相比“役夫夢”原篇,擴寫許多全新情節(jié),例如搬運工醒后講述夢中判案的始末、兩個奧馬在巴士拉相遇并交換身份等,都使得新作劇情變化較原著更為豐富。

在人物塑造方面,艾希不僅增添大臣、奴隸、王公貴族等配角,還新增“妻子”角色對比。哈里發(fā)有365個妻子,仍舊深感孤獨,他甚至“還沒見到她們中大多數”,搬運工只有薩姆莎一位妻子,卻夫妻恩愛,撫育六個孩子。此外,原著中尹氏僅以財主做派示人,在友人婉勸下才悟出噩夢之因,角色扁平化且缺乏主觀能動性。而哈里發(fā)卻是艾希心中極度理想化的統(tǒng)治者與完人,并被設計成一個有自覺反思意識的國君形象。哈里發(fā)在經歷夢中搬運苦累后,心態(tài)發(fā)生變化。作為一國之君,他能夠推己及人,主動提出改善搬運工生存狀況,甘愿放棄王位和榮華,踏上去往夢中遙遠東方——中國的旅程。而搬運工知足常樂,孩子們崇拜其夢中的哈里發(fā)形象,他卻依舊不矜不伐。在他戴著象征王權的戒指初到巴格達時,大臣們心生短暫質疑與嘲弄,但不多久便折服于搬運工的執(zhí)政智慧與寬廣胸襟,承認其為國君。艾希由此對兩個奧馬的形象予以重塑,使之較于原著中的尹氏和役夫角色更加多維立體。

從哲學思想角度看,廣播劇中兩位奧馬身份互換的情節(jié)不禁讓人聯想到道家經典學說《道德經》中的表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薄暗溬飧V?,福兮禍之所伏?!薄读凶印纷鳛榈兰医浀渲唬幸u和揄揚《道德經》諸多哲思精粹。如同有無、難易和禍??梢韵嗷マD化,“役夫夢”中苦樂、貧富也相對而生:尹氏現實生活無憂,夢中就為生計奔波,役夫生活中受人差使,夢里就施命發(fā)號,正如尹氏之友所言:“苦逸之復,數之常也?!贝送?,劇中兩位主人公相識于第七場,恰為劇場總數二分之一處,同樣映射出艾希對道家相對原則的推崇,進而借此宣揚“得失相等、貧富齊一的道家思想”。

(二)跨媒介敘事中的“役夫夢”

除內容層面的接受與改寫,君特·艾希亦在藝術形式上展開創(chuàng)造性改編,借助廣播劇體裁展現他對“役夫夢”故事的化用和闡釋。廣播劇以人物語言、音樂和聲響三部分結合為主要藝術特點,通過人物聲音遠近搭配、不同音響樂器高低起伏,搭建起完整的敘事空間,“進而激發(fā)聽眾產生巨大的想象空間,引發(fā)聽眾深入思考故事的內涵”。在豐富聽眾審美和情感體驗同時,能夠刺激其探索作品意旨的好奇欲。而廣播劇在德國文學史上亦具有重要意義,德國納粹政權在二戰(zhàn)時將廣播劇作為政治宣傳工具,這一定位間接促進廣播行業(yè)持續(xù)發(fā)展,也為戰(zhàn)后廣播劇繁榮創(chuàng)造前提。對于處于戰(zhàn)后廢墟瓦礫、精神世界荒蕪的德國民眾而言,廣播劇可謂填補空白文化生活的重要來源。論及艾希改編“役夫夢”的動機與目的,一方面在于這則故事情節(jié)主題簡單,寓意明確卻能夠引人深思,適宜被改作廣播劇形式播放,另一方面,艾希深切關懷社會現實,對故事中苦樂轉化的思想內核適時征引,一定程度上意在為飽受戰(zhàn)后創(chuàng)傷記憶折磨的德國民眾指引一條解脫心靈痛苦的東方“道”路。

在《奧馬和奧馬》中,廣播劇的音樂強度和樂器種類呈主題式分布:銅管樂為哈里發(fā)奧馬的主題樂,搬運工奧馬則以弦樂為主,兩種樂器交互演奏。弦樂器依靠機械力量使張緊的弦線振動發(fā)音,獨奏時聲音柔美、婉約,而銅管樂器前身大多是軍號和狩獵時用的號角,音色雄壯、熱烈。這兩種迥異樂器恰恰代表兩個奧馬不同身份和性格特征,哈里發(fā)作為君主地位顯赫,對待臣仆厲聲呵斥,而搬運工生活拮據卻不卑不亢,面對妻子呵責也能面帶笑容,柔聲以待。這一聲樂層面的處理將兩位奧馬形象塑造得更加鮮明和真實可感。

(三)《列子》夢幻哲學觀對艾希改寫風格的影響

不同于西方人普遍認為夢是泡影的看法,君特·艾希筆下的夢通常具有某種真實性,是人在白晝所思所歷的具體表征。這種創(chuàng)作傾向或與其吸納道家學說關于夢的闡釋相關聯。

《列子·周穆王》通篇都是對夢問題作出的詮釋:在夢與覺的界定上,列子將其理解為“神遇為夢,形接為事”。精神層面接觸為夢,形體接觸為覺,但同時他也肯定夢與白天思慮和經歷有關。在“役夫夢”中,夢的內容受到覺的干預,而覺又影響著夢,夢與覺以十分緊密的方式相互聯系。役夫借夢寬慰白日勞累,以神遇之夢解形接之苦,而尹氏通過改變覺,減少思慮之事,緩解夢中之苦。在此意義上,夢與覺的分別變得撲朔迷離。列子以夢隱喻人生,在不辨夢與真實的前提下,將人生“盡幻化”,于是夢中苦樂便如同清醒時一般真實可感。

艾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淆亂夢與不夢的邊際,夸大夢的真實性,甚至打通夢與現實的巨大隔閡,讓哈里發(fā)醒來后身上出現夢里勞累所致的“結痂的傷痕”,并在枕下找出夢中所賺的“一百零八個第納爾”。此外,原著中尹氏財主身份到了艾希筆下被索性改為役夫所夢的人君形象,哈里發(fā)與搬運工在夢中互相過著對方的生活,二者的現實和夢形成鏡像般翻轉。在廣播劇末尾,艾希甚至讓兩個奧馬身份成功互換,哈里發(fā)奧馬如愿去往中國,做了碼頭搬運工,窮人奧馬則高興地到了巴格達,成為哈里發(fā)。這一結局同原著中貧歸貧、富歸富的結局相比可謂截然不同,由此將夢完全化為現實,徹底模糊夢與真實界限,充分體現不分夢醒、將人生“盡幻化”的夢幻哲學觀以及“人生如夢、夢即人生”的道家思想。

此外,艾希在創(chuàng)作中融合德語文學的“雙影人”概念與道家夢幻哲學觀?!半p影人”形成首先“建立在兩個人物身體相似性的基礎上”,而故事中的哈里發(fā)和搬運工名字均為奧馬,年齡都是30歲,顯然由作者刻意為之,海因茨·施維茨克(Heinz Schwitzke)也將二人看作彼此的“夜間反面形象(n?chtliches Gegenbild)”,身體上的相似特征為他們現實中身份轉換提供了暗示。值得注意的是,廣播劇中關于主題音樂的描述也足見艾希對道家夢幻哲學觀的強化,他強調第九場前音樂“應該是遙遠而不真實的”。這場以搬運工妻子與孩子對話為主要內容,孩子們在擔憂失蹤父親同時亦對父親的夢念念不忘,其中兩個孩子甚至還分別夢到遠在巴格達已然成為哈里發(fā)的父親和正在駛向哈納德船上的“父親”。殊不知,他們所夢亦為現實所發(fā)生,艾希在此卻又用音樂暗示其乃“不真實”,就此將夢與現實再次混淆在一起。究其深意,作為四七社成員之一,艾希將對社會現實的關切暗含于廣播劇《奧馬與奧馬》之中,在寄予美好理想的同時,流露出對戰(zhàn)后社會改革的無力之感。

三、結語

君特·艾希的廣播劇《奧馬和奧馬》雖取材于道家經典《列子》中的“役夫夢”,但并未全盤照搬這一故事,而是從情節(jié)編排、人物塑造、哲學思想三個層面對原著進行程度各異的改寫與創(chuàng)新。此外,艾希還借用廣播劇這一跨媒介敘事形式,融通《列子》中蘊含的夢幻哲學觀對當下社會予以觀照,借以表達對戰(zhàn)后德國進行理想社會改革的訴求。

參考文獻

[1] 范大燦,李昌珂. 德國文學史(第5卷)[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2] 李雪濤. 與顧彬對談翻譯與漢學研究 [J]. 中國翻譯,2014(02):52-60.

[3] 列子集釋 [M]. 北京:中華書局,1997.

[4] 孫立新. 評德國新教傳教士花之安的中國研究 [J]. 史學月刊,2003(02):45-54.

[5] 田源,等. 廣播?。郝曇舻乃囆g [M].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22.

[6] 王弼注,樓宇烈.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M]. 北京:中華書局,2008.

[7] 衛(wèi)茂平. 君特·艾希與中國:君特·艾希作品與中國精神界關系研究 [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8] 衛(wèi)茂平. 中國對德國文學影響史述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9] 張東書. 兩個世界之間的文化橋梁——衛(wèi)禮賢和迪德里希斯出版社 [J]. 國際漢學,2010(02),114-128.

[10] 魏義霞.《列子》夢幻哲學釋義 [J]. 延邊大學學報,2012(06):23-30.

[11] 吳沐瀟. 基于多維視域下的音樂藝術與器樂鑒賞研究[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

[12] Eich, Günter. Omar und Omar, hg. v. Karl Karst, Günter Eich. Die H?rspiele 2 [M],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1991.

[13] Frenzel, Elisabeth. Motive der Weltliteratur [M]. Stuttgart: Alfred Kr?ner Verlag, 2008.

[14] Kubin, Wolfgang (Hrsg.). Lie Zi. Von der Kunst, auf dem Wind zu reiten [M]. Freiburg: Verlag Herder, 2017.

[15] Schwitzke, Heinz (Hrsg.). Reclams H?rspielführer [M]. Stuttgart: Reclam-Verlag, 1969.

宁明县| 牡丹江市| 天镇县| 平顶山市| 扶余县| 鸡西市| 彝良县| 梨树县| 合山市| 德令哈市| 澄迈县| 江华| 和平县| 巴中市| 渭南市| 英超| 新绛县| 安阳县| 谷城县| 监利县| 海丰县| 华容县| 宁津县| 嘉善县| 唐海县| 台东市| 弥渡县| 蓬溪县| 常州市| 玛沁县| 潢川县| 沽源县| 武汉市| 张家口市| 色达县| 晋城| 望江县| 新郑市| 蕲春县| 绥宁县| 桂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