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龍作為重要的文化符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有巨大的影響。本文通過比較東西方龍文化,分析中國龍文化符號的起源發(fā)展、象征意義和社會影響,為非遺文化傳承提供新的思路。
2024甲辰龍年,春晚現(xiàn)場多國發(fā)來賀電。賀電中的“龍年”不再譯為“Dragon year”,而是啟用“Lonng year”作為正式譯名。由于文化的差異,西方多用“Dragon”去解釋中國的“龍”。這種解釋存在諸多不妥。由“Dragon”到“Lonng”的改變,在對外詮釋中國龍文化內(nèi)涵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龍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國龍是世界上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龍,至少有8000年的歷史。
本文主要通過對中國和歐洲關于龍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探討在跨文化交際中需要注意的文化差異,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中國龍文化。
一、龍文化符號解析
(一)中國龍的歷史文獻記載
《山海經(jīng)》中記載:“南海之外有大壑焉,名曰不歸谷。其中多封龍、青蛇、黃兔、白象。有獸焉,其狀如狐而白首,其音如嬰兒之音,可以語人。”中國龍的種類非常多樣,有燭龍、應龍、青龍、夔龍、蛟龍、蟠龍、金龍、虬龍。有文獻資料指出,龍其實是古代人民樸素天文思想的具象化?!墩f文》云:“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巨能細,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边@里的龍指的是龍星。《國語·周語》也有云:“有中夫辰,角見而雨畢?!敝傅氖巧n龍星宿。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中也多次出現(xiàn)了龍的“身影”。如河南濮陽用蚌殼堆砌的龍、二里頭文化的綠松石龍、甘肅仰韶文化的原陶龍等。可見,在古人觀念中,無論是龍星還是有實體形象的龍,都有極高的地位,且與水關系密切。因此,在以降水和土地為生命線的農(nóng)耕時代,龍被古人奉為神明。“龍”與中華文明的起源也有密切的關聯(lián)。《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薄兜弁跏兰o》也有類似表述:黃帝感“大電” 而生,并“龍顏有圣德”,因此中華民族也被稱為龍的傳G7FUMarnP06WVFdaU/6oruUR1pyhpEfTYl5iOC2JUHs=人。
(二)西方龍的歷史文獻記載
西方龍主要存在于各種以屠龍為主題的神話傳說中。蘇美爾詩歌《吉爾加美什、恩啟都與冥府》中描述了一種叫“庫爾”(Kur)的殘暴怪獸,能夠引發(fā)地下惡水,對大地造成危害,被視為冥界的象征。雖然詩歌沒有描述庫爾的具體形象,但通過古巴比倫時期出土的滾筒印紋飾可推測,它是一種頭上長角的蛇狀怪獸。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龍被視為魔鬼的化身?!妒ソ?jīng)·啟示錄》中賦予了“Dragon”文化寓意。Mircea Eliade對古希臘時期的“龍”做出了明確解釋——控制者。他認為“龍”是貪婪的霸占者、搶奪者、吞噬者。敘事史詩《貝奧武夫》將“Dragon”描述為能噴火的巨型怪獸,兇猛暴戾,喜歡囤積守護珍寶,有時還會食人。因此Dragon多與貪慕錢財、陰險狡詐的品質(zhì)聯(lián)系在一起。西方許多與龍相關的諺語也佐證了這一點:在施瓦布所著的《希臘神話故事》中,國王播下的龍牙(plant dragon teeth)長成了相互殘殺的武士,挑起戰(zhàn)爭;在圣經(jīng)故事中,人們把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稱為Dragon。由此可見,Dragon在西方很少作為正面形象出現(xiàn)。
二、非遺傳承視角下的龍文化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指具有歷史積淀和廣泛代表性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chǎn),是一個國家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龍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的象征。
通過梳理分析古籍文獻,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龍是一種被賦予了豐富象征意義的神秘生物:首先,龍能控制天氣和降水,是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中的天氣之神;其次,龍還被視為皇權的象征。清代服制禮儀對官員服飾使用龍紋都有詳細規(guī)定?!包S色,秋香色,五爪龍緞,立龍段,團補服,及四爪暗蟒之四團補,八團補段紗,官民不許穿用。其大臣官員有特賜五爪龍衣服及段疋,無論色樣俱許穿用。若頒賜五爪龍段,挑去一爪穿用。若官員軍民人等違例濫用者,系官革職,平人枷號一個月,杖一百,失察官交部議處,衣服入官?!敝钡浆F(xiàn)在,龍依然被人們認為是尊貴的象征。
在西方,龍主要作為負面形象出現(xiàn)在文學、繪畫和電影等領域,后來也與魔法、勇士和探險等元素相結合,成為西方人追求夢想、超越自我的征服對象。少數(shù)卡通電影里龍也被賦予了可愛、勇敢等特征。由于形象比較負面,龍在西方社會中的影響遠不及中國龍影響深遠,其文化底蘊也遠不及中國龍文化深厚。
中國古代許多杰出的書法繪畫作品都以龍為題材,許多民間故事也以龍為主角,龍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如社火中的舞龍表演、賽龍舟活動、龍?zhí)ь^民俗等。龍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符號,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象征。
通過比較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東西方龍文化的起源、象征意義、精神內(nèi)涵和社會影響大相徑庭。相較于西方龍文化,中國龍文化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習俗和精神塑造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與龍相關的各種有形、無形的文化遺產(chǎn)都被中國人視為寶貴的財富。
三、中國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隨著人們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通過展示和教育活動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新的媒介和藝術形式,中國龍文化也在創(chuàng)新傳播中不斷發(fā)展,文化形式更加多樣,內(nèi)容更加豐富,更貼近現(xiàn)代人的生活和審美需求,吸引了年輕一代關注龍文化。
同時,傳承和發(fā)揚中國龍文化在國際上面臨挑戰(zhàn)。由于對龍的轉(zhuǎn)譯不當,一些西方勢力企圖通過文化差異制造“中國威脅論”,利用西方人對龍的負面印象來誤導民眾,抹黑中國的國家形象。為此,一些人認為不應使用“龍”這一符號去代表中華民族。這種觀點無異于削足適履。西方民族視龍為邪惡有其緣由,中華民族崇拜龍也有自己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我們積極傳承中國龍文化,不僅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也是促進中華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舞臺的必要行動。我們要在跨文化交際中應做到彼此尊重,讓更多西方國家了解中國文化背景下的龍,進而了解中國文化。
首先,我們要高度重視龍文化載體的保護和研究。深入研究與龍相關的文物、文獻、藝術作品,揭示中國龍文化的內(nèi)涵和特點,為中國龍文化提供堅實的歷史文化支撐。其次,積極開展龍文化的教育宣傳。傳統(tǒng)龍文化可以納入第二課堂的傳統(tǒng)文化教學,讓學生了解相關文化傳統(tǒng);舉辦展覽、演出和論壇等活動,將中國龍文化推廣給更多的人群,增加人們對中國龍文化的認識。最后,應該加強培養(yǎng)龍文化傳承人的工作。
四、結語
在非遺文化傳承過程中,我們既要深刻認識中國龍文化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也要兼顧東西方龍文化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尊重彼此,避免誤解,真正講好中國“龍”故事,樹立文化自信,傳承和發(fā)揚中國龍文化、中國龍精神。
參考文獻
[1] 王宇信. 龍與中國古代文明[J].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1(6)
[2] 胡嘉麟. 中國龍與西方龍:兩個世界的傳說與藝術[J].上海文博論叢,2021.
[3] 薩繆爾·諾亞·克拉莫爾. 蘇美爾神話[M]. 葉舒憲,金立江,譯.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 李佳. 中國文化中的“龍”與西方文化中的“dragon”[J]. 北方文學,2011(9)
[5] 宋丹.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ragon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J]. 青春歲月,2017(3).
[6] 肖興敏.“龍”的文化差異(英文)[J]. 文學界,2010(12).
[7] 張笑恒. 神秘的龍文化[M]. 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
[8]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M].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9] 司馬遷. 史記[M]. 北京:中華書局,1959.
[10] Mircea Eliade.The encyclopeolia of religion.[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11] 馬建石,楊育棠. 大清律例通考校注[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