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唐詩中的“電影思維”及其當代價值

2024-10-19 00:00:00田佳文
中國故事 2024年9期

【導讀】電影思維是與電影銀幕形象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思維活動,最大程度地體現(xiàn)著電影的特性。電影思維特征與唐詩的藝術(shù)特色存在共通之處。本文圍繞“視聽綜合”“時空意識”“鏡頭運用”三方面探討了電影思維在唐詩中的體現(xiàn)。

文學語言有電影性,電影語言也有文學性。電影對中國古典美學傳統(tǒng)有繼承關(guān)系。詩歌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集中體現(xiàn),與電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王國平在《論詩與電影》中指出,詩歌系統(tǒng)與電影系統(tǒng)既有差異性,也有相似性和滲透性。目前,在詩歌與電影的跨學科研究領(lǐng)域,學界已取得了頗為豐碩的成果,研究也漸次深入,但主要集中于蒙太奇鏡頭與詩歌藝術(shù)手法的討論,研究視野有待進一步擴展。

韓世華教授在《論電影思維》中界定了“電影思維”的三種運行方式:一是視聽綜合——影像思維線,二是時空綜合——情節(jié)思維線,三是蒙太奇與長鏡頭——構(gòu)劇思維線。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富于文學性、藝術(shù)性的文學樣式,“電影思維”在唐詩中有較為顯著的體現(xiàn)。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選取唐詩作為研究對象,從視聽綜合、時空意識、鏡頭運用三方面探討“電影思維”在唐詩中的表現(xiàn),旨在促進唐詩的電影化傳播,讓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學在新時代閃耀光輝,同時也為當代電影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提供某些啟發(fā)。

一、視聽綜合:余音裊裊中的興象玲瓏

“興象玲瓏”是唐詩重要的藝術(shù)特色?!芭d象”并非只是單純的視覺意象,也包括聲音意象。唐詩運用色、聲、形的技巧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美詩,這種視聽結(jié)合的藝術(shù)特色,正與電影的藝術(shù)理論不謀而合。在電影的視聽理論中,聲畫關(guān)系大致可分為兩類:聲畫同步與聲畫分離。唐詩中的聲畫關(guān)系,恰與此相類。

首先是聲畫同步。聲畫同步表現(xiàn)為聲音和畫面的形象、情緒色彩的一致。在電影拍攝中,導演經(jīng)常通過“聲畫同步”的技巧塑造電影的意境。如日本電影《情書》,電影開頭以一段輕柔而悲傷的音樂伴隨女主角,在茫茫雪原中漫步。女主角在鏡頭中漸行漸遠,音樂聲也逐漸消失。雪景、孤獨的背影、傷感的鋼琴音,視覺感受與聽覺感受達成了和諧的統(tǒng)一。唐詩中,也有雪景與聲音的音畫同步建構(gòu),如“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兩句描寫在風雪交加的夜里,羈旅歸家的游子踏雪而行,四周皆靜,凸顯出聲聲犬吠與歸家的身影,凄涼落寞的意境便在聲畫同步中油然而生。

此外,樂器之聲與畫面的配合也是唐詩聲畫同步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體現(xiàn)聲畫同步的典范之作,“潯陽江頭夜送客”的離別愁緒與江上傳來的悠揚琵琶聲相交映,加重了詩人的傷感情緒,于是“江州司馬青衫濕”的悲切之境也成為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同樣,蟬聲、雨聲等自然之聲也是唐詩塑造聲畫同步協(xié)調(diào)意境的經(jīng)典聲像。杜甫寫“何限依山木,吟詩秋葉黃。蟬聲集古寺,鳥影度寒塘”(《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樹木蔥蘢的古寺中響起陣陣蟬聲,蟬聲之中飛鳥劃過寒塘,自然之趣在自然之聲中彰顯。李群玉寫 “春燈含思靜相伴,夜雨滴愁更向深”(《長沙紫極宮雨夜愁坐》),寒夜之中,紫極宮中一盞春燈搖曳,詩人獨坐擁衾的畫面與滴答作響的雨聲同步出現(xiàn),苦寒清冷之境便隨之而來。

由于形式的限制,唐詩中不可能出現(xiàn)電影的音樂配音,但是唐詩卻通過對動物、樂器、自然界之聲的描寫營造出類似電影聲畫配合的效果。

其次,聲畫分離也常在唐詩中出現(xiàn)。聲畫分離指的是影視作品畫面中的聲音和圖像相互分離的情況,這種關(guān)系中的聲音基本是通過畫外音的形式呈現(xiàn)的。如電影《半生緣》中,當祝鴻才與顧曼楨拋下恩怨,為了孩子重新組成家庭時,導演把鏡頭對準了他們瑣碎且溫馨的日常生活,餐桌上是丈夫留下的早餐,清晨的陽光灑滿臥室。此刻,電影畫外音徐徐響起:“要永遠愛一個人,跟永遠恨一個人,是同樣困難的?!睂а萁柚嬐庖?,潛入角色內(nèi)心,展現(xiàn)人物心理,暗傳哲理思考。唐詩之中的“畫外音”基本上是作者之聲。例如杜甫的《新安吏》,全詩描寫了作者行至新安縣,目睹征兵的故事,當“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的人間慘劇在詩中展現(xiàn)之后,詩人隨即配上畫外音:“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痹娙艘耘杂^者透視這出征兵的悲劇,一句勸慰更添無奈。

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中,聲畫分離的情況也常有出現(xiàn)。例如《太行路》借夫婦之愛寫君臣不終,詩人極力敘寫色衰愛弛,不論妻子如何梳妝也無法贏回丈夫的心。當讀者與妻子的哀怨強烈共鳴之際,畫外音響起:“行路難,難重陳。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痹谇霸妼ζ拮又嗟臉O盡敘寫下,“人生莫作婦人身”的勸誡就更具說服力。同時,該句與后文“近代君臣亦如此”的主旨相呼應(yīng),為詩歌增添濃郁的政治意味?!段逑覐棥访鑼懪醚葑嗉亿w壁的高超技藝,詩中亦有畫外音:“遠方士,爾聽五弦信為美,吾聞?wù)贾舨蝗缡恰?,作者之聲以畫外音的形式展現(xiàn),將惡鄭之奪雅,贊正始之音的意圖盡然顯露。在敘事畫面之外,詩人之聲以畫外音的形式出現(xiàn),構(gòu)成聲畫分離的現(xiàn)象,大大增強詩歌“泄導人情,補察時政”的勸誡功能。

聲音與畫面的配合是唐詩中常出現(xiàn)的藝術(shù)手法。唐詩以意境營造見長,“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渾融的意境應(yīng)當是情、景、聲的三位一體??梢娫缭谔拼姼柚芯统霈F(xiàn)了詩人不自覺的“電影化想象”。

二、時空意識:時空交錯間的獨特詩境

時空綜合是電影藝術(shù)的根本特征,以攝影為基礎(chǔ)的放映技術(shù)將銀幕形象展現(xiàn)給觀眾,銀幕形象包含著時空綜合的四度空間性。詩歌無法像電影一樣構(gòu)建銀幕造型,但是經(jīng)過詩人的妙筆書寫,文字也能夠搭建起想象的空間,讓時間在詩句中流淌,形成時空交融的效果。因此,本文所說的“時空意識”是在傳統(tǒng)電影思維之時空綜合概念上的延伸,其內(nèi)涵是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在詩歌中的想象化運用。

電影本身是時間與空間組合的藝術(shù),電影將時間與空間組合使用,能夠達到互相作用之和大于整體的效果。湯姆·提克威是電影界中最善于拼接錯位時空的導演之一,他的代表作《羅拉快跑》如一場時空交錯間的絢爛游戲。電影將“羅拉拯救男友”的故事置于三段重復的敘事之中,二十分鐘的故事時間內(nèi)羅拉在三個截然不同的場景中展開營救。錯位的時空擴展了承載信息的容量,大量的信息在短暫的敘事時間內(nèi)向讀者涌來,牢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形成獨特的快節(jié)奏審美感受。

中國古代雖沒有提出明確的時空理論或范疇,但文學作品卻有強烈的表現(xiàn)。唐詩中常常有時空倒錯、跳躍的書寫。李商隱的詩以霧里看花的朦朧美感著稱,其詩歌中跳躍的時空敘述是形成這一特點的重要原因。如《夜雨寄北》一詩短短28個字內(nèi)就包含了三次時空的跳躍:首先,“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兩句,昔日友人(一說妻子)提筆盼問歸期的畫面與此刻凄涼的雨中巴山在同一聯(lián)詩中展開,詩人輕輕一筆就帶出了從過去到現(xiàn)在的時間流動;其次,“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兩句是未來與當下的對比書寫,“何當”是詩人對未來能與友人共剪燭火的期望,“卻話”轉(zhuǎn)而落到現(xiàn)實的時空之中,期盼中溫情與現(xiàn)實的冰冷形成強烈的對照,將思而不得見的心情推向頂峰。從過去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到未來,再從未來到現(xiàn)在,利用三次反復橫跳的時空呈現(xiàn)一個完整的故事。比起單一的線性敘事,交錯的非線性的結(jié)構(gòu)讓原本凝滯于同一平面內(nèi)的意象、事象在時空拼接內(nèi)流動起來,如同電影快速切換的鏡頭,既豐富了承載的敘事信息,又加快了敘事節(jié)奏。

除了時空快速切換的藝術(shù)技巧,“融化的時空交錯對舉”這一時空綜合方式也在唐詩中有所體現(xiàn)。杜甫《登高》是時空交錯對舉的經(jīng)典之作。前半段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對當時之景的描述,詩人目之所及是江邊肅殺秋景。后一聯(lián)宕開一筆抒情,“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既是對自身遭際的感嘆,也是“百年”來文人的普遍命運。詩人筆勢大開大合,將當下時空與百年歷史長河并舉,詩歌境界豁然開闊。杜甫長于律詩,律詩的平仄對仗往往導致時間意象與空間意象相伴相隨,時空滲透融合,形成四維度的時空結(jié)構(gòu)。

唐詩中出現(xiàn)時空綜合的現(xiàn)象并非偶然。唐詩講求意境,“意象”是構(gòu)成意境的關(guān)鍵要素。莫礪鋒教授在《論唐詩意象的密度》一文中指出:“正因為古典詩歌篇幅相當有限,而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承載更多的意蘊,所以不能容忍蕪辭贅句的存在?!碑斣姼柚卸哑龅囊庀笤絹碓矫芗?,詩人一不小心就會失去把握意象疏密有致的分寸。如何既保持足夠的意象密度,但又不流于板滯呢?這時候,時空綜合的藝術(shù)手法就能幫助詩人走出困境。時空的交錯相融,從物理層面上擴大了詩歌的容量,再將密集的意象置于其中,就不會顯得逼仄擁擠。比如王勃的“杏閣披青磴,雕臺控紫岑”(《游梵宇三覺寺》)與李商隱的“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相比,同樣是兩句四組意象,但王勃之詩囿于同一時空之內(nèi),李商隱則跳出平面時空,在虛實相生的交錯時空里鋪開意象,詩境也隨之變得闊大邈遠。

由此看來,時空綜合的電影思維與唐詩中時空交錯的藝術(shù)手法確有共通之處。詩歌雖無法以直觀的形象感人,但是詩歌中的文字經(jīng)詩人精妙排布,一樣能夠打破時空界限,穿越古今,在構(gòu)建的想象時空宇宙中調(diào)動觀者的情感。

三、鏡頭運用:長鏡頭中的“凝視”藝術(shù)

鏡頭語言是電影主要的表達方式。長鏡頭是電影藝術(shù)中常見的藝術(shù)手法,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表現(xiàn)生活的真實性和流動性。長鏡頭作為電影的一個視點,具有“凝視”的功能,好像創(chuàng)作者是站在攝影機的后面平視生活、人物、人生,表達一種平和冷靜的觀察。

在電影藝術(shù)中,長鏡頭分為固定長鏡頭和運動長鏡頭兩種。固定長鏡頭是指機位固定不動、連續(xù)拍攝一個場面所形成的鏡頭。由于機位的固定,鏡頭中的凝視視點不會變化。李白的《長干行》就運用了一組以商婦視角為支點的固定長鏡頭,如“妾發(fā)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若將其轉(zhuǎn)化為電影機位,即是少年騎著竹馬徐徐而來,二人繞著井欄,互擲青梅為樂。當這組以固定視角展開的長鏡頭作為被看客體落入讀者之眼時,“看與被看”的交互關(guān)系就產(chǎn)生了,少女的“凝視”為這個兩小無猜的故事奠定下純凈浪漫的基調(diào)?!耙晕矣^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是王國維對古典詩歌中“有我之境”的論述,西方的“凝視”理論在詩歌解讀上的運用恰與此相類。

除了單純美好的“我之色彩”,以固定長鏡頭中的視點展現(xiàn)百姓悲慘境遇的唐詩也不在少數(shù)。白居易《新樂府》中,《杜陵叟》以農(nóng)夫視點看橫征暴斂的酷吏,《母別子》則巧妙地設(shè)計了“母親”這個視點,以固定長鏡頭展現(xiàn)了將軍娶新婦的一系列畫面,以喜襯悲,抒寫了骨肉分離的悲痛。白居易之前,杜甫“三吏三別”中幾乎每首詩都運用了固定長鏡頭?!缎掳怖簟芬浴翱汀钡囊暯强凑鞅臍埧?,“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在殘忍的征兵制度之下,所有人都是無差別的兵力。以“客”為視點的固定長鏡頭充滿凝視意味,“客行新安吏,喧呼聞點兵”,客者只是路過,毫無人情的官吏、與家人生死離別的壯丁,征兵的景象卻接連落入他的眼中,從側(cè)面反映征兵的慘劇在那個時代常有發(fā)生?!稛o家別》以“回鄉(xiāng)老兵”視點看飄零的故鄉(xiāng),“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老兵的凝視讓這組長鏡頭更添蕭條凄慘的氛圍,兵敗歸家,故鄉(xiāng)卻已成空巷。戰(zhàn)爭不僅摧殘個人的身體健康,連精神支柱也一并摧毀,在固定視角的呈現(xiàn)下,這種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打擊顯得真實又無奈。杜甫之詩被稱為“詩史”,他筆下的人物好像用眼睛充當著攝像機,記錄下當時的社會圖景。在杜甫詩中,固定長鏡頭的運用以不同身份人物的視點展開,以真實的細節(jié)補足歷史的空白,也讓讀者感同身受。

此外,運動長鏡頭在唐詩中也有所運用。運動長鏡頭是指攝影機用推、拉、搖、移、跟等運動拍攝的方法形成多景別、多拍攝角度(方位、高度)變化的長鏡頭。運動長鏡頭中的視點不是固定不變的,視點的切換往往會帶來雙重的凝視意味。例如駱賓王《疇昔篇》的前半段就是以運動長鏡頭建構(gòu)的。首先,長鏡頭以少年的視角作為觀察點,“遨游灞水曲,風月洛城端……掩映飛軒乘落照,參差步障引朝霞”極力鋪陳年少時意氣風發(fā)的生活。隨后,鏡頭變化角度,以壯志未酬的中年人的凝視展開“意氣風云倏如昨,歲月春秋屢回薄。上苑頻經(jīng)柳絮飛,中園幾見梅花落。當時門客今何在,疇昔交朋已疏索”,昔日繁華已落幕,此地空余飄零的殘梅,讀者的視線隨著視點轉(zhuǎn)移而變化,凝視的意味就呼之欲出了:少年既是看者又是被看者,少年的目光給這首詩的長鏡頭增添了強烈的主觀意味,以少年之眼觀物,則所看之物盡著蓬勃的意氣。而當詩歌以中年人視點去看時,少年人眼中的景物也被“嵌套”進這組長鏡頭之中,少年時富麗自由的生活,在中年人的凝視下更添一層年華已逝的傷感情緒。少年時意氣風發(fā),中年時落寞失意,通過長鏡頭中的視點變化,詩人揭示了真實、普遍的自然規(guī)律。長鏡頭帶來的凝視意味,也傳達出中年人對時光流逝的真實感嘆。

唐詩中不僅有以看者身份變化構(gòu)成的多角度運動長鏡頭,還有以視點推拉變化構(gòu)成的運動長鏡頭。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就是典型的例子,“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以一個全景鏡頭寫早春時節(jié)紛紛細雨中的長安街道,雨霧迷蒙了視線,遠遠望去,初萌的小草連成一片朦朧的綠。隨即詩人又拉近了鏡頭,近景之下原本盎然的綠意竟成了稀疏零星的幾點。詩人對小草的凝視展現(xiàn)出他對生活的細致觀察,這組長鏡頭的流動過程也符合人的行為邏輯:遠看時朦朧一片,想要湊近了細細賞玩卻發(fā)現(xiàn)生機勃勃的綠變成零零星星的幾根小草。當讀者的目光隨著詩人視線的運動軌跡變化,詩人旺盛的探索欲與愉悅的心情便與讀者產(chǎn)生了共鳴。

傳統(tǒng)電影與傳統(tǒng)詩歌一樣,往往采用全知全能的方式敘事或抒情。這帶給了觀眾理性思考的空間,以呈現(xiàn)(showing)而不是講述(telling)的方式隱藏起敘事行為和符碼痕跡,無形間在讀者與故事間建造起“第四堵墻”。而以凝視視角出現(xiàn)的長鏡頭,則打破了“第四堵墻”,以情感的共鳴連接起看者與被看者的雙向互動。

四、文化增殖:古典詩歌的現(xiàn)代性光彩

唐詩彰顯著中國古典文化的不朽魅力,令人惋惜的是,古典詩歌在現(xiàn)代語境下始終面臨著“小眾化”的困境,因此,如何讓古典詩歌煥發(fā)現(xiàn)代光彩是學界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

電影是大眾化、通俗化的文藝形式,古典詩歌可以借助這種藝術(shù)形式獲得更廣泛的傳播。目前,諸如《長安三萬里》等呈現(xiàn)古典詩歌魅力的電影,已成為現(xiàn)象級的文化熱點,這足以證明將電影與古典詩歌結(jié)合是可行的。唐詩在視聽綜合、時空意識、鏡頭運用三方面都與電影思維有著相通之處。詩歌借助電影可以實現(xiàn)文化增殖。

首先,電影帶來的文化增殖將會擴大古典詩歌的接受群體。作為一種聚合性媒介,電影本身就有著“合家歡”式的接受群體。當古詩與電影結(jié)合,古典文化構(gòu)建的橋梁連接起所有觀眾,古詩就成了群體欣賞的對象。不僅如此,電影運用視聽藝術(shù)將復雜的文化背景融入文化故事,帶給觀眾直觀呈現(xiàn),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古典詩歌的難解性。例如追光團隊等電影制作團體巧妙地利用“動畫電影”這一形式,讓承載古典文化的電影呈現(xiàn)出“強類型、重感情、年輕向”的特點,詩歌接受群體也隨之變得年輕化。

其次,詩歌與電影的結(jié)合能讓外國民眾了解到中國詩詞的魅力,使中國詩詞走向世界。詩歌的傳播有賴于傳誦與閱讀,語言文化的差異是古詩在跨文化傳播中的難題之一。電影與詩歌的結(jié)合,使紙面上的文字變得可視化,直觀的形象更便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古詩愛好者感受詩歌魅力。迪士尼以民間樂府詩《木蘭辭》為藍本改編的電影《花木蘭》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自1998年上映以來,《花木蘭》一直深受各國觀眾的喜愛,迪士尼更將電影中的木蘭作為經(jīng)典形象,打造成與“小美人魚”“白雪公主”一樣的中國籍“公主”。

再次,電影為中國詩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功的電影改編能夠賦予古典詩詞新的時代內(nèi)涵,引發(fā)新的探討交流熱潮。以《長安三萬里》為例,電影以李白、杜甫、高適三位詩人的交往為線索,展現(xiàn)了盛唐時期的文化氣象、文人氣度。其中,少年杜甫的形象引發(fā)了廣泛的討論。杜甫一直以憂國憂民的形象為大家熟知,但是《長安三萬里》卻塑造了一位活潑可愛、熱情開朗的少年杜甫。形象認知的差異帶來了反思,杜甫早年經(jīng)歷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成為最近的熱點話題。

五、結(jié)語

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shù)作品》中提出:當大工業(yè)化時代到來,古典藝術(shù)的“光暈”便會隨之消失。然而,筆者認為,古典藝術(shù)的光暈始終以自己的姿態(tài)照耀著現(xiàn)代技術(shù)。詩歌敘事與電影敘事相似的根本原因是人之思維模式的相似性。機械藝術(shù)本質(zhì)上仍然是人的藝術(shù),人的思維光暈不會因為大工業(yè)時代的到來而消解。

20世紀20年代以來,“詩電影”成為先鋒電影的代名詞。法國電影先鋒派認為,電影應(yīng)該像詩歌一樣,發(fā)揮表意和抒情的雙重功能。彼時,詩歌為電影提供了形式的創(chuàng)新,完成了電影的先鋒性轉(zhuǎn)向。21世紀,古詩元素在中國電影中頻頻出現(xiàn),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構(gòu)成了內(nèi)容上的“詩電影”。詩歌不僅帶給電影內(nèi)容上的創(chuàng)新,也為電影注入了中國文化內(nèi)涵,有助于“講好中國故事”,樹立文化自信,構(gòu)建電影體系中的中國價值。詩歌中的“電影思維”是古典文化與現(xiàn)代藝術(shù)的相互交融,是跨越時代的思維光暈的融合。

參考文獻

[1] 孫晶. 跨越文字與影像的疆域[D]. 長春:吉林大學,2011.

[2] 林年同. 中國電影理論研究中有關(guān)古典美學問題的探討[J]. 當代電影,1984(2).

[3] 韓世華. 論電影思維[J]. 中山大學學報,1995(2).

[4] 郭波. 論唐詩的聲音藝術(shù)形象[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3(2).

[5] 魏陸. 論聲畫關(guān)系對電影意境的建構(gòu)作用[J]. 大眾文藝,2020(14).

[6] 周遠哲. 電影聲畫關(guān)系與審美體驗[J]. 傳播力研究,2018(19).

[7] 吳麗斌. 影視藝術(shù)中的聲畫關(guān)系淺析[J]. 東南傳播,2014(11).

[8] 白居易. 白氏長慶集(四庫唐人文集叢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9] 蘇軾. 蘇軾文集[M]. 北京:中華書局,1986.

[10] 李易. 淺論導演思維[J]. 電影文學,2011(9).

[11] 趙原. 克里斯托佛·諾蘭電影時空敘事研究[D]. 浙江大學,2020.

[12] 杜松梅. 論杜詩中的時空藝術(shù)[J]. 唐都學刊,2022(2).

[13] 李浩. 論唐詩中的時空觀念[J]. 唐代文學研究,1993.

[14] 莫礪鋒. 論唐詩意象的密度[J]. 學術(shù)月刊,2010(11).

[15] 王陽. 電影鏡頭語言與情感表達深層探究[D]. 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5.

[16] 陳旭光,李雨諫.“長鏡頭”的“似”與“非”:語言、美學與文化——侯孝賢與賈樟柯比較論[J]. 電影新作,2013(2).

[17] 王國維. 王國維全集·人間詞話·三[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18] 朱立國. 影視作品“凝視”的美學特征及視點差異[J].電影評介,2010(16).

[19] 陳超清. 中國元素在追光動畫系列作品中的應(yīng)用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學,2022.

东乡县| 玛纳斯县| 阿勒泰市| 历史| 永昌县| 仁寿县| 淮南市| 河北区| 尖扎县| 孟州市| 息烽县| 永济市| 连城县| 八宿县| 宁蒗| 兴安盟| 韶山市| 开阳县| 阿瓦提县| 景德镇市| 上蔡县| 宁南县| 丽江市| 新野县| 含山县| 沽源县| 雅江县| 江油市| 固始县| 宁安市| 温州市| 临颍县| 郎溪县| 伊吾县| 华安县| 卢龙县| 宜昌市| 民丰县| 乌拉特前旗| 麟游县| 西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