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點撥】
【精讀點撥】
1.作品背景
老舍先生的鴻篇巨著《四世同堂》,以祁家為中心來反映抗戰(zhàn)期間北平淪陷區(qū)人民的苦難生活及其覺醒、斗爭的歷史。它是一部異族統(tǒng)治下人民遭受折磨的“痛史”,也是一部憎恨侵略者、民族敗類,憎恨惶惑與偷生的國民性的“恨史”,更是一部頌揚愛國主義與民族氣節(jié)、激勵人民奮起抗爭的“壯史”。
下面文章節(jié)選的部分,描述了北平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后,某學校教員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的情景。
2.精讀思考
(1)選文最后一段中寫道:“真正的苦痛是說不出來的!”試著就以此段為例,說說作家是如何“說出”祁老師心中的“苦痛”的。
(2)真正的好課、“絕”課,往往因其充盈著真情、睿智,而深深烙印于聽課者的腦海里、骨血中。老舍先生所寫的是“第一堂課”,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則在隨筆《三堂“絕”課》中追憶過“林庚先生的最后一課”:
當時我剛留校當助教,系里要我請那些退休的老教授給中文系上課,其中就有林庚先生。那天上課,他緩緩地朗聲說道:“什么是詩?詩的本質(zhì)就是發(fā)現(xiàn)。詩人要永遠像嬰兒一樣,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圍的世界,去發(fā)現(xiàn)世界的新的美。”頓時,全場肅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先生又旁征博引,足足講了兩個小時還意猶未盡,學生們也聽得如癡如醉,全然忘記了時間。但剛走下講臺,先生就站不住了,回到家就病倒了。他是拼著生命的全力上完這最后一課的,這真是“天鵝的絕唱”。
你怎樣理解以上文段中林先生所說的“好奇”和“發(fā)現(xiàn)”?
第一堂課
○老 舍
鈴聲,對于一個做慣了教員的,有時候很好聽,有時候很不悅耳。瑞宣向來不討厭鈴聲,因為他只要決定上課,必定已經(jīng)把應教的功課或該發(fā)還的卷子準備得好好的。他不怕學生質(zhì)問,所以也不怕鈴聲。今天,他可是怕聽那個管轄著全校的人的行動的鈴聲,像一個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綁赴刑場的號聲或鼓聲似的。他一向鎮(zhèn)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課堂講書的時節(jié),他的手也沒有發(fā)顫?,F(xiàn)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顫起來?!?】
鈴聲響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腳好像踩在棉花上【2】。他似乎不曉得往哪里走呢。憑著幾年的習慣,他的腳把他領到講堂上去。低著頭,他進了課堂。屋里極靜,他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講臺,把顫動著的右手放在講桌上,他慢慢地抬起頭來。學生們坐得很齊,一致地豎直了背,揚著臉,在看他。他們的臉都是白的,沒有任何表情,像是石頭刻的?!?】一點辣味兒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兩聲。淚開始在他的眼眶里轉(zhuǎn)。
他應當安慰他們,但是怎樣安慰呢?他應當鼓舞起他們的愛國心,告訴他們抵抗敵人,但是他自己怎么還在這里裝聾賣傻地教書,而不到戰(zhàn)場上去呢?【5】他應當勸告他們?nèi)棠?,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們?nèi)淌芡鰢膼u辱嗎?【6】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撐著他的身體,他用極大的力量張開了口。他的聲音,好像一根細魚刺似的橫在了喉中。張了幾次嘴,他并沒說出話來。他希望學生們問他點什么。可是,學生們沒有任何動作;除了有幾個年紀較大的把淚在臉上流成很長很亮的道子,沒有人出聲?!?】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變成了木頭。【8】
糊里糊涂地,他從嗓子里擠出兩句話來:“明天上課。今天,今天,不上了!”【9】
學生們的眼睛開始活動,似乎都希望他說點與國事有關的消息或意見?!?0】他也很想說,好使他們或者能夠得著一點點安慰??墒?,他說不出來。真正的苦痛是說不出來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講臺。大家的眼失望地追著他。極快地,他走到了屋門;他聽到屋中有人嘆氣。他邁門檻,沒邁利落,幾乎絆了一跤。屋里開始有人活動,聲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腳的那樣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長吸了一口氣,沒再到休息室去,沒等和別的班的學生會面,他一氣跑回家中,像有什么鬼追著似的。
(選自《四世同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有刪改)
【學生批注】
【1】本段描寫祁瑞宣老師上課前的反常表現(xiàn),反復突出的是一個“怕”字。
【2】“腳好像踩在棉花上”,由這個比喻,不難想象當熟悉而可愛的家園被日寇占領后,瑞宣悲憤沉痛、茫然無助的心理。
【3】“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反襯出“屋里極靜”,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4】落筆于學生表現(xiàn),只用了短短兩句話,就寫出了肅靜、沉重的課堂氣氛。
【5】現(xiàn)實與愿景、戰(zhàn)場與課堂……自主選擇對于家園被侵占的人而言,不過是一種奢望罷了。
【6】沉寂的課堂、凝重的氛圍,師生的心是相通的。此段主要運用心理描寫,來凸顯老師上課時復雜的情感體驗,或者說內(nèi)心的掙扎。
【7】慢動作,張嘴與流淚的特寫鏡頭,平實而細膩的描寫,真實再現(xiàn)了老師、學生心中無限的痛楚。
【8】課堂氣氛壓抑到令人窒息。
【9】城亡國破,說得再多也是枉然,且讓自己的思緒先靜一下吧。該說什么?能說什么?又該做什么?明天,或許能梳理出些許頭緒來。
【10】孤立無助的時刻,學生希望能從老師身上獲取一些精神方面的撫慰與力量,可是面對從沒經(jīng)歷過的處境,老師何嘗不是萬箭穿心、痛苦不堪呢?
【教師批注】
同學們以上批注質(zhì)量均比較高,特別是“慢動作,張嘴與流淚的特寫鏡頭……”這一條,批注者以慧眼捕捉住了“特寫鏡頭”,值得我們?yōu)橹c贊。這里,再補充數(shù)則批注:
【1】這一段文字有兩點值得留意:①平時的瑞宣“向來不討厭鈴聲”,一切“準備得好好的”,反襯出今日他言行舉止的不同尋常。②“他的手在袖口里顫起來”是一個生動的細節(jié)——家園淪喪的苦痛使他失去平時的鎮(zhèn)靜,早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
【3】老舍先生是公認的語言大師,他曾表示,“沒有一位語言藝術大師是脫離群眾的,也沒有一位這樣的大師是記錄人民語言,而不給它加工的”。選文的語言表達窮形盡相、惟妙惟肖,動詞的遣用尤其耐人尋味,像前一句“他的腳把他領到講堂上去”中,“領”字絕妙。它表明瑞宣此時頭腦里一片空白,在重大變故面前他已“魂飛魄散”。
【8】該句中“民族的春花”喻指青年學生,“變成了木頭”則是形容他們突遭變故后的迷惘、呆滯。
【思考示例】
(1)①反復強調(diào)祁老師欲說而說不出來;②用“幾乎絆了一跤”“長吸了一口氣”“一氣跑回家中”等細節(jié),凸顯老師舉動反常、內(nèi)心苦痛;③大量運用短句,加快行文節(jié)奏,有力地表現(xiàn)人物心神難寧。
(2)示例1:要保持嬰兒那樣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態(tài)去觀察,進而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創(chuàng)造。示例2:始終擁有赤子般的純真和無邪,面對世界和社會永遠有好奇心與新鮮感。
【精讀小結】
在文中,作家善于借助多種描寫(神態(tài)、動作、語言描寫,更重要的是采用了心理描寫)來塑造人物——祁瑞宣老師說話不多,但形象頗為感人;又以極具表現(xiàn)力的簡潔語言(如“一點辣味兒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兩聲。淚開始在他的眼眶里轉(zhuǎn)”的細節(jié)、“他的聲音,好像一根細魚刺似的橫在了喉中”的比喻等),使一個仇恨敵人卻無法反抗的教員的痛苦流淌于字里行間。由此可見,“真正的苦痛是說不出來的”,同時,它又是“說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