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藝術歌曲作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與詩歌完美結合的產物,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音樂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中國藝術歌曲中,意象之美的分析是找到民族聲樂傳統(tǒng)審美的重要一環(huán)。藝術歌曲中音樂與詩歌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了超越文字和旋律的審美體驗。本文將從中國藝術歌曲中的自然景物、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抽象概念等角度進行分析,對中國藝術歌曲中所代表的獨特意象進行脈絡梳理,從而找到中國藝術歌曲的意象審美追求,對中國藝術歌曲作品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關鍵詞]藝術歌曲;意象;音樂;詩歌
藝術歌曲作為一種卓越的歌曲形式,于二十世紀初傳入了我國。在我國,作曲家創(chuàng)作出了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將古代的詩詞意象與西方的藝術歌曲形式融為一體,展現(xiàn)了古今的交融。古詩詞藝術歌曲彰顯了古代智慧與現(xiàn)代思想的碰撞,這種碰撞讓作品充滿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底蘊。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它以獨特的意象之美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一、自然景物的意象之美
朗格的《情感與形式》中,意象被定義為“一種復合體,它包含某種特殊情感的整體體驗,通過視覺、聽覺或其他感官的刺激,在人的心理上產生的形象”,是藝術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意象是藝術作品呈現(xiàn)給觀眾的視覺和感覺圖像,能夠引起觀眾的特定情感反應。
在中國藝術中,自然景物經常被用作詩歌的象征和隱喻,從而表達一種超越具體景物的審美體驗。劉承華在《音樂美學教程》中提到:“間接取材于繪畫作品或創(chuàng)作時,作曲家頭腦中一般具有一定的視覺形象。”在中國的詩歌、繪畫中,作者就經??坍嬚鎸嵉淖匀痪跋?,并且通過這些形象來傳達作者的特定情感。例如,中國的“四君子”梅蘭竹菊中,蘭花多生于幽僻之處,常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征;竹子剛直,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風雅之士。
中國藝術歌曲,往往通過音樂和詩歌的結合所建構出的意象,表達特定的情感。正如劉承華在《音樂美學教程》中所提到的:“借景抒情,抒情言志,歷來是中國古代文人的藝術做派。”
在藝術歌曲《虞美人·聽雨》,詞人就通過“雨”這一景物形象,進行了對自己少年、壯年、暮年三個階段聽雨時的情景和心情的描寫,簡述了自己歷盡悲歡離合的一生,抒發(fā)了對年華易逝、歲月無情的感慨。在這首詞中,人物形象通過“雨”這一景物三個不同階段的描述而有不同的變化。這里的“雨”不僅是自然的景象,更是詞人內心情感的載體。
首句“少年聽雨歌樓上”,描述的是詞人于少年時期在歌樓上聽雨的場景。一句“紅燭昏羅帳”,鮮活地勾勒出了一個正值青春的少年郎形象,這時的他,面對的是紅燭的微漾、羅帳的輕揚。他無憂無慮地與歌女一同欣賞雨的輕柔和溫潤。此時的雨,是青春的節(jié)拍,具有生命的熱情與活力。
“壯年聽雨客舟中”,僅是地點的轉換,霎那間,氣氛就從溫馨轉至悲傷。隨著歲月的流轉,壯年時期的聽雨場景已經變?yōu)榭椭壑小4藭r的他,身處異鄉(xiāng),泛舟江湖。雨不再是輕柔的旋律,而是帶著些許凄涼,遠眺寬闊的江面是一景,水天相接下霧蒙蒙的云層是一景,同西風傳來的聲聲雁叫也是一景。詩人的心情正如這三景的晦澀,滿心都是離愁別緒。壯年的雨,伴隨人生的滄桑帶來了情感的沉淀與積累。
暮年時聽雨是在僧廬中,歌曲不再是歡快的旋律或是凄涼的哀愁,僧廬冷清凄涼,“鬢已”“僧廬”“聽雨”已是帶上了一種“回首向來蕭瑟處”的色彩,這一處于人生末端回眸往事的色彩,為刻畫出了一幅凄涼、蕭索的畫面填上了淡淡的一筆。
詞人從青春少年郎,到泛舟客船的中年人,再到看透世事的老年人。“雨”作為這首詞的核心意象,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這些情感和心境的變化。詞人通過三個階段的“雨”這一自然景物,刻畫出人生不同時期的意象之美。在外在景物的動態(tài)轉變過程中,我們的感受也隨詩人所刻畫的意象之美不斷變幻,從而跨越時間和空間,體驗詞人每一階段不同的情感和心境。
二、人物形象的意象之美
沈達人在《戲曲意象論》中,探討了中國戲曲美學本質,指出戲曲塑造舞臺形象的方法既不同于寫實主義戲劇的摹象,也不同于現(xiàn)代派戲劇的喻象,而是以戲曲舞臺上的意象創(chuàng)造,獨立于世界戲劇之林。
實際上,戲曲上意象創(chuàng)造十分之重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戲曲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具有特色,打動人心。這些人物形象往往來自歷史傳說、民間故事,他們承載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想。
在中國藝術歌曲中,常常刻畫主動并且堅定地追求愛情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充滿了浪漫幻想。通常取材于古典文學作品或民間傳說,如《鳳求凰》,表現(xiàn)的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千古佳話。后世根據(jù)二人的故事,將《鳳求凰》的曲子傳下來彈奏,這首歌曲通過描寫鳳凰的形象和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情感糾葛,展現(xiàn)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時,正是因為這段浪漫故事的起承轉合的意象之美,刻畫了他們不顧一切追求純真愛情的人物形象,才讓人為之津津樂道,感動不已。在《西廂記》中,王實甫按照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情節(jié),安排了男主角在東墻外彈《鳳求凰》給鶯鶯聽。墻內的崔鶯鶯,聽見墻外琴音如流水,纏綿悱惻,歌聲婉轉,于是少女情竇初開,他們之間的戀愛過程充滿了詩意和美感。在無形之中,刻畫了一個對美好愛情追求的人物形象。
此外,藝術歌曲在意象建構的過程中,作者往往會通過描繪面容、身形等方面來展現(xiàn)意象之美。正如同古典小說中的忠臣往往被描繪為正直無私的人物,奸臣則被描繪為陰險狡詐的人物。在藝術歌曲《天涯歌女》中,就塑造了一個打動人心的人物意象。在歌詞中,作詞人用“線”比喻女性的柔軟細膩,用“針”比喻男人的剛強不屈。這種富有創(chuàng)意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手法,不僅將女性柔軟的形象刻畫得更加立體,也給人以美的想象。同時,歌詞中用“小妹妹唱歌郎奏琴”,暗示她對真摯情感的追求。用“覓呀覓知音”等行為動作表現(xiàn)人物意象之美,描繪歌女的細膩感人的內心形象,這些動作場面的描繪十分打動人心。它讓聽者不由得想象一個柔弱女子人海之中尋尋覓覓、無枝可依的畫面感,也傳遞出歌女內心的迷茫,喚起了聽者的情感共鳴。正是因為這些生動的描寫手法豐富了歌詞的內涵,使得女性形象更加生動、形象、立體,才讓聽眾欣賞到女性形象內心充滿迷茫和憂慮的意象之美,以及感受到歌中女子對心上人的思念和無限期盼。
總之,人物形象的描繪、塑造可以增強讀者對人物面貌、性格的想象和認識,從而更好地領會人物形象的意象之美。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僅反映了中國文化中人們對純真愛情的向往,也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的精神內涵。
三、事物形象的意象之美
葉朗提出,《易傳》對“象”的闡述包含兩個核心觀點,不僅重要且富有啟示性。“立象以盡意”強調通過創(chuàng)造意象來充分表達內在的思想和情感,將意象作為溝通內心與外部世界的橋梁;“觀物取象”是一種觀察和塑造事物形象的方式,強調通過細致觀察周圍事物,提煉并塑造內心所追求的形象。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我們發(fā)現(xiàn)“立象以盡意”著重探討了立象的目的,即為了表達人的內心想法,從而將象與意緊密相連;“觀物取象”更多地關注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強調觀察和模仿周圍事物,以塑造內心所需的形象。
事物形象的意象之美往往來源于一把琴、一支笛子、一朵花或者一只鳥,它們在歌曲中常常承載了歌者的情感和理想。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人通過“酒”這一事物形象,對意象進行了生動的建構。
中國文化中,酒有許多象征含義。在宴會上,人們多通過飲酒來交流情感和建立友誼?!瓣愅跷魰r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這是中國文化中酒所蘊含的自豪豁達?!白砼P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边@是中國文化中酒所蘊含的豪情壯志。在古代,酒常常與英雄氣概和壯志豪情的象征含義融為一體。
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這里的“酒”卻是與離別的意象相連,表達了詩人對踐行的傷感和對友人的不舍之情。因此,這個“酒”雖不是豪情壯志,卻是深情厚誼。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不僅暗示了時間的流逝和即將到來的離別,也將“酒”這一事物形象,超越了實際的“酒”,賦予了它人的情感載體,傳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深深掛念。此外,“酒”讓詩人與友人共同感受到了彼此那份離別的憂傷和不舍,使情感得到共鳴和升華。
眾所周知,中國具有歷史悠久的酒文化。俗話說,酒可以暢發(fā)人之性靈,傾吐內心之幽情。正是通過“酒”這一事物形象,詩人成功地建構了一系列豐富的意象,表達了對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對離別的感慨,也可以看到中國文化中“酒”這一事物形象所建構出的獨特的意象之美。正因為如此,《送元二使安西》成為了表達友情和惜別之情的千古佳作。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曾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藝術歌曲《楓橋夜泊》中,“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通過描繪月落、烏鴉啼叫、霜降等自然景色,表現(xiàn)出詩人張繼孤寂和憂愁的心情。其中,烏啼背后就具有一定的意象內涵。在宋朝以前,烏鴉作為一個意象代表,從上古時期的“神鳥”,到漢朝時期的“孝鳥”,宋朝后淪為“晦氣的惡鳥”,這個就涉及人類的不同時期的文化發(fā)展變化,從而帶來的意象內涵的轉變。
唐朝時期,烏啼已經被作為一個不祥之兆的象征。在唐詩中,烏啼常常用來表達詩人對離別、孤獨、憂愁等情感的描寫,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杜甫的《登高》等。在張繼的《楓橋夜泊》中,詩人正是以“烏啼”這一事物形象為媒介,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具體的物象上,使得“烏啼”不僅是一種鳥類的啼鳴,更成為了一種情感的載體和象征。通過“烏啼”這一意象,詩人表達了“愁”的情感,也讓讀者在品味詩歌的過程中,不禁去探索和感受“烏啼”背后所承載的豐富情感和象征意義。
因此,事物形象的意象之美往往在于超越了實際的“酒”“烏啼”,而進入了想象中的“酒”和“烏啼”之中。在這里,人們賦予事物人的情感,在糅合的過程中,感受事物本身并不含有、但經過人的情感潤色從而產生的意象,體驗到豐富、美的情感變化。
四、抽象概念的意象之美
《音樂美學基礎》中提到:“還有一些音樂作品,它并沒有敘事性的文學內容,但卻含有某種詩意,即通過抒情暗示某個特定的主題?!?/p>
在詩歌的象征和隱喻中的自然景物所代表的意象中,中國的文化中十分強調藝術家的主觀情緒和自然景物的融合,而不僅僅是對自然景物的簡單模仿。例如,楊萬里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不僅是對自然景物油菜花和兒童追蝶的畫面描述,更多是通過這個動靜過程,建構出符合兒童天真活潑形象的意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陶淵明描繪了自己在東籬下采菊的情景,畫面一轉,悠然見南山,身心從容且自在。這正是通過自然景物和內心情感的融合來表現(xiàn)內心的閑適和自由,而非簡單地描述自然景物。因此,在中國的藝術歌曲中,作者常常通過在自然物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這份感情或輕松,或和諧,或憂愁。與此同時,結合自然景物的暗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便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意象,以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王國維在《人間詞畫》中有:“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盵6]“歐陽公《少年游》詠春草上半闋云:‘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的論斷。
這里王國維以“不隔”來形容那些直接的自然景物意象,例如“池塘生春草”“晴碧遠連云”,又以“謝家池上,江淹浦畔”為例,認為這些自然景物的意象是“隔”的,因為它們需要讀者去額外理解和聯(lián)想。從中筆者推論,王國維所謂的“隔”與“不隔”便是客觀的景物加入主觀的情感,二者合二為一產生的意象之美。當自然景物突破客觀現(xiàn)象,變?yōu)閹显娙饲楦刑卣鞯木拔?,中國藝術中的意象之美便自然而然被體味出來了。當詩詞被作曲化為藝術歌曲之后,這種自然景物的意象之美,不僅給人以想象中的視覺上的享受,也伴隨著聽覺上的美感,在無形之中引發(fā)聽者的情感共鳴。
因此,在探討抽象概念的意象之美時,筆者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客觀真實,是不足以打動人心的,主觀的想象同樣重要。抽象概念的運用對于作者表達自身想象力和情感具有極大的創(chuàng)造性。
在中國藝術歌曲中,抽象概念經常被用作建構意象。這些抽象概念可能包括時間、空間等,它們在歌曲中常常被賦予特殊的象征意義。例如,藝術歌曲《楓橋夜泊》中的“江楓漁火對愁眠”,通過“對”這一抽象概念,表達了詩人自己看著江邊的楓橋、漁火的時候的孤獨。當他躺在船艙里無法入眠時,他感到仿佛江邊的楓樹、眼前的漁火也都睡不著,所以他寫“對愁眠”,一個人好像變成了三個人,在寂靜、陌生的他鄉(xiāng),相顧無言。這種抽象概念的運用,給讀者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視覺畫面,空間被拉得無限長遠;在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一句的鋼琴伴奏中,抽象概念化作了流暢的琶音,我們會不由自主想象為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出現(xiàn)了茫茫的霜降之景。琶音綿密而悠長,最后緩緩落下幾個音,仿佛遠方寺廟的鐘聲帶來的余音繚繞,伴著詩人心中那一縷愁緒逐漸飄落、遠去。
結語
中國藝術歌曲中的意象之美是音樂與詩歌完美結合的產物,是藝術家和觀眾內心深處的一種體驗和感悟。它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深入挖掘中國藝術歌曲的獨特意象之美,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賞它的魅力和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245?252.
[2]劉承華,王曉俊.音樂美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94.
[3]沈達人.戲曲意象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33.
[4]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7-78.
[6]王國維.人間詞話[M].濟南:齊魯書社,1981: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