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成為常態(tài),而大學英語教學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過于強調語言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特別是本土文化的傳播。大學英語課程內容大量采納西方視角和資料,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則相對較弱。這種現(xiàn)象不僅影響了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與自豪感,也遏制了他們全球競爭力的提升。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有必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以增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自信。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通過教學實踐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促使他們在多元文化交流中能夠自信地展現(xiàn)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
關鍵詞:文化自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
作者簡介:李晴(1988-),女,陜西商洛人,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英語教學。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堅定文化自信是我們在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立足的基石。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祖先智慧和經驗的結晶,為國家的繁榮昌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下,師生應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防范并抵制西方的不良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教師應當廣泛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同時,通過英語這一國際通用語言來講述和傳播中國的歷史和故事。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國際視野,也能夠增強他們的對外交流能力,使得中國文化的影響力能夠擴展到全球,讓更多的外國朋友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必要性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全球文化的融合日益深入。正處于世界觀、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大學生,往往面臨著復雜多變的文化和觀念潮流,難以分辨和理解,因此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便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文化已逐漸成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關鍵價值尺度,學生對于社會核心理念的認同程度不僅關系到國家的穩(wěn)定,也影響社會的持續(xù)進步。因此,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效融入中國文化元素,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及和踐行至關重要。同時,將中國文化與英語學習緊密結合,不僅有助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還能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加強文化交流和對外溝通。這樣的教育策略對于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本土價值認同的新時代青年具有重要意義。
二、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困境及成因
(一)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困境
目前,高等院校的英語教學面臨兩方面的問題。首先,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提升學生對文化的理解與認知能力。其次,課程內容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不平衡現(xiàn)象,通常傾向于向學生傳遞西方的思想觀念,而輕視中國文化的教學。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更側重于教授英語語言技能,以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他們在教學中主要強調詞匯、語法、聽力和閱讀理解技巧,而往往忽視這些知識點背后的文化內涵。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自信培養(yǎng)困境的主要成因
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實施者,英語教師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深度以及他們將這些文化知識融入教學過程的能力,直接關系到英語教學的效果。許多接受過專業(yè)訓練的英語教師通常更熟悉西方文化,將中國文化融入教學中,他們需在教學前需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增加了其工作負擔,可能會削弱他們的教學熱情。盡管大多數(shù)教師支持將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英語教學中,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推進教學進度,并確保學生能夠順利通過期末考試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所以不少教師仍然傾向于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單向傳授語言知識,對于富有價值的文化內容,往往只是簡單提及,并不進行深入探討,導致語言知識與文化教育無法有效整合。
三、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路徑
(一)創(chuàng)建校園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
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他們所處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至關重要。這個環(huán)境不僅包括教育場所,還包括為了滿足語言學習者的特定需求而精心設計的設施。在學校中,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構成了一個核心的學習空間,它以一種細微而深遠的方式,影響著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學校有必要加大對大學英語課程的支持力度,營造一個多元化的教學環(huán)境。例如,可以設置雙語標識牌、制作雙語故事板、展示雙語信息公告板,以及播放雙語廣播等。這些措施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學習資源,還能提供一個更加多樣和包容的文化學習環(huán)境。
(二)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和執(zhí)教能力
為了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提高他們的中國文化傳播能力,教師應注重更新教育理念和提升文化素養(yǎng)。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深化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識,并在英語課程中積極挖掘和融入中國文化元素。他們需要持續(xù)調整教學方法,改進教材內容,并使用先進的教學工具,確保文化自信教育與學科知識學習的同步發(fā)展。
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采用親身體驗、任務導向的教學方式。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教師應當積極發(fā)掘、整合并強化中國文化元素。在預習和復習任務中,可以引入具有中國特色的主題素材,讓學生在完成任務時自然地吸收相關的文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使用多樣化且靈活的教學策略。如每學期初通過設置小組任務、觀看關于中國的電影或視頻來啟發(fā)學生討論;或者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引入高質量的網絡教學資源;還可以嘗試任務驅動教學法、文化比較分析等方法,以更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三)完善大學英語課程文化教育體系
文化自信教育在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因此,持續(xù)優(yōu)化和改進對于確保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性至關重要。
首先,教師需要重新設定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并優(yōu)化教學大綱,以使文化自信教育的目標更為明確和具體。這不僅涉及課程內容的調整,還包括教學方法和學習活動的設計,旨在更好地融合和傳播中國文化。其次,目前大多數(shù)大學英語教材仍主要側重于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和知識水平的提升,而忽視了文化元素的深入融合。因此,如何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材中恰當且系統(tǒng)地加入中國文化元素,成為未來教材改進的關鍵。高等院校應積極推進本地化教材的開發(fā),結合所在地的文化特色編寫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英語教材。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文化,還能增強他們的文化表達能力。最后,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英語測試系統(tǒng)側重于評測學生的聽力理解、口語交際技能及閱讀寫作技巧,而對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語言輸出能力的評估則不夠充分。為了確保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目標,必須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以全面衡量學生對中西方文化融合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他們實際使用英語的能力。
(四)優(yōu)化教學設計,更新教學手段
1.巧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對正式教學活動的開展起著關鍵性的引導作用。優(yōu)質的導入方式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及自主學習能力。英語教師應把焦點放在學生身上,精細策劃課堂前導入任務。比如,教師可以通過組建團隊的方式來分配任務,每個團隊需要選出一個人負責講解某個中國文化元素,并PPT呈現(xiàn)出來。每次上課之前會有一個團隊站到講臺上進行5-10分鐘的英語口語解說。各個團隊依次進行,彼此之間互相評分,最后的表現(xiàn)情況會被納入日??己酥?。另外,教師應該根據(jù)單元主題去設定議題,組織班級內的討論。以《大學體驗英語》第一冊第一單元為例,教師引入了一個特別的話題——中國古代的四大書院,包括嵩陽書院、應天府書院、岳麓書院和白鹿洞書院。教學中,首先通過提問方式引出主題,教師詢問學生是否了解這些著名的學府。接著,學生觀看一部關于這些書院的紀錄片,片長不超過3分鐘,以此了解它們的發(fā)展歷史。最后,學生將學習相關的英語表達,如ancient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古代高等學府)和academy(學院),并練習如何用英語簡單介紹這些書院。本單元的教學旨在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傳統(tǒng)教育,并提升他們用英語表達和介紹中國文化的能力。
2.挖掘課中文化元素。課程講授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僅要講授每一課的關鍵語言知識點,還需發(fā)掘出文本中蘊含的文化元素。通過比較中西方文化來開展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就特定主題展開探討,以此提升他們的思考能力和鑒別力,從而進一步強化他們對于多元文化的理解與接受程度,同時加強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及認同。以《大學體驗英語》第一冊第二單元為例,在討論人文學科的重要性時,教材呈現(xiàn)了西方的偉大思想家和哲學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教師可將其與中國古代的圣賢進行對比。教學中,教師詢問學生是否知道孔子的出生地以及他的代表作,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入孔子及《六經》和《論語》。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探討孔子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的地位及其影響力。最后,學生學習如何用英語表達相關的概念,包括“世界文化名人”“哲學家”以及“春秋時期”等,使他們能夠簡單地用英語介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本單元的學習旨在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人文學科的跨文化價值,并增進他們對中西方文化的了解。
3.課后任務強化鞏固。教師應注重課堂教學的延續(xù),以評估與強化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有責任根據(jù)課上的講解來制訂相關的任務,以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并且加深記憶所學的知識。這些課后任務并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形式,可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例如使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使之更符合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團隊,通過視頻的方式展示他們的表達能力,向大家講述他們在生活中接觸的中國文化(見表1)。
四、結語
在文化自信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師應注重指導學生把語言技巧訓練與中國文化教育融合在一起。教師應避免強行連接,而是鼓勵學生關注并思考他們所接觸到的相關情況,積極探索教材中的核心觀點。教師應該利用各種教學方法來啟發(fā)學生去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中國文化的內涵和道德教育的焦點,即以教材內容為語言技巧學習的入口,以“講好中國故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反思和討論”作為目標,潛移默化地強化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
參考文獻:
[1]于寶鳳.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與策略[J].才智,2024(10):77-80.
[2]彭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路徑[J].英語廣場,2024(7):104-107.
[3]劉曉丹.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J].海外英語,2024(3):129-131.
[4]孟銳.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英語課堂信息化教學模式研究[J].校園英語,2024(5):42-44.
[5]林小丹.中西“貫通”:大學英語教育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J].校園英語,2024(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