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我第一次到新疆,由詩人王興程作陪,去了喀拉峻草原。多年以后,興程兄的系列散文《山中記》將我又一次帶回喀拉峻的同時,更令我忽然想起《石頭記》(《紅樓夢》)來。
魯迅先生指出:“一部《紅樓夢》,道學家看見了淫,經(jīng)學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纏綿,革命家看見了排滿,流言家看到了宮闈密事”——先生此語,是依讀者的身份和思想定位而論。若真正概括《紅樓夢》的內(nèi)容,還是書中空空道人說得精當:“大旨談情,亦不過實錄其事?!庇伞妒^記》而《山中記》,之所以讓人產(chǎn)生這種聯(lián)想,在于前者的“談情”與“實錄”兩句,同樣也正是后者的精妙所在。
感《山中記》所寫之情,可得其“真”。系列散文《山中記》,由《家庭舞會》《上山》《從鮮花臺到獵鷹臺》《醉酒》《故鄉(xiāng)的云》《私奔》《電影》《小刀和野山羊》和《喀拉峻的學生》等九個章節(jié)組成,于風景中展開故事,于故事中抒發(fā)情感,既相對獨立,又渾然一體,恰如魏晉王子敬所云:“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接不暇?!?/p>
梁宗岱先生說過:“真”是詩的唯一深固的根基。而散文的重要特點“形散而神不散”之關鍵,恰恰也正是“神”貴乎“真”。那么,如何實現(xiàn)在生活中做真人、在創(chuàng)作上著真文呢?明代泰州學派一代宗師李贄的《童心說》中曰:“童心者,真心也。”詩人王興程深諳此道,其《山中記》的字里行間樸素真摯、深情款款,常有兒童般天然本真的洞察和聯(lián)想,卻又蘊含深刻的哲理與生命意義的追尋。僅以《上山》一章為例,詩人寫初見喀拉峻時那種“陌生的震撼”:
“與我們生活之地僅僅相距六七十公里,此時卻像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是的,人間到天堂只有六七十公里的距離。”
這樣的文字表述,給人的感覺一方面是真正的童心、童言;另一方面,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又絕非大多數(shù)兒童所能說出。字面上看,似乎說的是六七十公里的距離,就能夠隔出另一個世界。但是其言外之意,其實講的是人,如何從心上走出這六七十公里來完成對于自己的超越。
再比如,在同樣的章節(jié)里,詩人寫夜空下的喀拉峻:
“繁星碩大,北斗清晰,夜空離我們?nèi)绱酥粭l大河竟然從我們的頭頂上流過。而此時我們的地球卻在黑暗中無聲地轉動,承載著萬千生靈在奔赴著一個未知的前程。”
這種感受,很空闊,很孤單,很喀拉峻……但是,卻絕不傷感!恰恰相反,那“在黑暗中無聲地轉動,承載著萬千生靈在奔赴著一個未知的前程”的地球,好像正在為一個詩人通過文字實現(xiàn)了人對于世界的超越而歡喜不已、贊嘆不已!
這種“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全身心的情感投入之后,由“幻”而生。好比唐代隱士李源與圓觀法師結為好友,法師圓寂前和李源約定:十二年后,中秋之夜再會于杭州天竺寺三生石旁。后來,李源赴約,遇一牧童口唱《竹枝詞》:“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倍讼嗾J后,牧童乃再唱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游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币磺枇T,飄然而去。卻問:“這二人,哪個是真?哪個是幻?又哪個不是真?哪個不是幻?”
悟《山中記》所述之事,可得其“善”。我與興程兄相處近二十年,其道德文章俱佳,向為彬彬君子之風范。因此,每每讀到《山中記》中《喀拉峻的學生》一章,總令我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特別是他的回憶中,曾經(jīng)為一個少數(shù)民族孩子輔導數(shù)學的故事,更是讓人心生感動:
“三十多年前在鋪滿大雪的喀拉峻,我吃了平生第一次有人因為我們而宰的羊。這個禮遇可以寫到我的人生大事記里。后來的三十多年里不知吃了多少羊,但沒有什么可以記錄的……多年后,我曾跟幾個同事認真地說過我早年有一個學生在喀拉峻?!?/p>
他寫三十多年前為孩子補課,沒有寫自己如何循循善誘,也沒有寫自己如何因材施教,卻只是重點寫了孩子的家長為了感謝老師專門為他宰了羊。他說:“這個禮遇可以寫到我的人生大事記里。后來的三十多年里不知吃了多少羊,但沒有什么可以記錄的……”最后,他無限深情地寫到:“多年后,我曾跟幾個同事認真地說過我早年有一個學生在喀拉峻?!痹谖铱磥?,這“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寫法,與其說是文章之道,不如說是興程兄的為人之道、君子之道。
仍然是在這一章,詩人還寫下這樣的文字:
“爐火噼啪,我卻想到了在氈房外面的牛羊。它們在風雪交加的露天曠野中該如何安眠?也許各自有命吧!也許世界本該如此?!?/p>
當今之世,有多少老師、家長和學生僅把教育理解為一種知識傳授?更有甚者,有多少老師為自己能押對中、高考題而沾沾自喜,并且在家長和學生中享有盛譽?在興程兄的“爐火噼啪”中,有一種溫暖,有一種無奈,來自與生俱來并不斷在后天長養(yǎng)的“善”,來自生命對生命的關愛。這,或者才是教育的本懷。
說到這里,我又想起晉宋高僧道生法師的故事。開始,他對佛經(jīng)的正確理解并不為大家所接受,反被驅逐出僧團以減少“毒害”。于是,他來到虎丘山上為石頭說法。講完后,他問石頭:“像我剛才所說的,符合佛的意思嗎?”話音剛落,頑石點頭。這世間,有多少不計成本、不求回報的“善”,不為人知且不為人所認可啊!但是,總有人堅持不懈,總有人無怨無悔,總有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品《山中記》所成之境,可得其“美”。何者為“美”?古今中外,定義很多。但宋代無盡意尼師的四句詩,或者可以幫我們感受美、理解美:“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币晃荒贻p活潑的女尼師在時間和空間之中尋找春天。她從一個白天到又一個白天,她把手中的時間都用舊了;她從一座山嶺到又一座山嶺,她把腳下的白云都踩遍了??墒牵齾s始終都找不到自己的春天。這一天,當她回到寺院時,突然看到自己種在寺院門口的梅花開了,便忍不住去低頭輕嗅——呀,原來春天在這梅樹枝頭,早已綻開了十分……這美存在于尋找美的過程中,更存在于培育美和體驗美的時時刻刻里。
如上所述,細品興程兄《山中記》所成之境,可得其“美”。在《從鮮花臺到獵鷹臺》中,詩人如是寫到:
“顛簸近半個小時后,一行人來到了鮮花臺。此地果然是草勢興旺,花事正濃。遠遠望去,此地四周凸起,中間凹下,花草如彩云一般順勢而上,又如繁星一般傾瀉而下?!?/p>
“花草如彩云”之喻,新奇而別致;再加上“順勢而上”四字來解說,更是別有一番生機勃勃之氣。而花草“又如繁星一般傾瀉而下”,庶幾有無理而妙之趣也。何況,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此處無論是“順勢而上”還是“傾瀉而下”,都進一步拓展了《山中記》中美的探究和美的境界。
而面對喀拉峻裸露的山體和冰川,興程兄回憶到:
多年后,我寫了一首詩:“喀拉峻以南,雪峰閃耀。天涯就此展開……”那年我十八歲,我看見的喀拉峻應該就是我最遠的天涯了。
這是興程兄的眼前之詩,更是他的心靈之詩。如此,這些詩歌就不僅僅是詩,而是生命的境界,是精神的疆域……
那么,《山中記》又究竟記了什么?記了巴合提的一段人生,記了華尼西的一段人生,記了王興程的一段人生,當然,也記了牧童的一段人生……我們代替別人活過,別人代替我們活過——所以,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意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永恒,也所以,永恒本是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從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到新疆伊犁州特克斯縣,《山中記》是一個見證,它見證了詩人王興程對自己說過的話,對自然說過的話,對世界說過的話。
贛榆縣和喀拉峻沉默著,像是聽到了什么,又像是什么都沒有聽過,唯有風吹草原,唯有浪打黃海。唯有詩人王興程,唯有散文《山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