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立足教材編排特點,借助問題探究鏈,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課堂上,教師可以以問題解決為邏輯起點,結合學生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設計有層級、系列性的問題鏈,并創(chuàng)設相應的問題情境,通過多樣化的探究方法,引導學生經歷不同的道德認知沖突、問題解決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問題探究鏈;情境創(chuàng)設;探究支架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27-0022-04
深度道德體驗分為直接體驗和間接體驗,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的學習以間接體驗為主。情境體驗的方式眾多,有故事體驗、價值辨析、情景模擬、角色體驗等。這賦予了教師更直觀、更動態(tài)的教育視角,為學生拓展了更廣闊的成長空間。本文提出的問題探究鏈,旨在立足教材編排特點,以問題解決為邏輯起點,結合學生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設計有層級、系列性的問題鏈,并創(chuàng)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沿著答疑解惑的認知路徑進行探究學習,最終實現(xiàn)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應用。
縱觀現(xiàn)在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仍存在體驗意識淡薄、問題情境缺乏生活化元素等問題,這不利于學生的深度體驗?;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可借助問題探究鏈,深化學生的情境體驗,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一、問題探究鏈的功能指向
問題探究鏈旨在真探究、導審辯、促變革,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在不斷地自我學習和積累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引導學生進入真實的學習狀態(tài)
課堂上,教師應基于學生的認知基礎,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思考的主動性,引起學生對問題本身的關注。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倡導教師積極運用問題教學法,深化學生的情境體驗。
(二)促進學生道德審辯能力的發(fā)展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研究、體驗中感受學科思想和方法,從中獲得經驗,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
(三)推進思政學科教學的變革創(chuàng)新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合作探究已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形式。教師依托教學重、難點,力求將多環(huán)節(jié)、高層次、全方位作為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的核心,并不斷地落實該學習的具體實踐流程。
二、問題探究鏈的設計原則
根據問題探究鏈的功能指向,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依據以下原則設計問題探究鏈,努力將其融入教材、融入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基于教材編排的系列主題
主題式問題鏈主要以教材重、難點為基礎,根據情境來架構文本的主題線索,引導學生深度理解核心概念,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诰唧w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個主題可以設計成若干個問題進行探究。
(二)引導深度探究的問題設計
遞進式問題鏈的設計,以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為基礎,遵循一定的科學邏輯順序,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掌握學科知識,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形成。遞進式問題鏈絕不是以一個問題為中心,而是多鏈條的問題設計,層層遞進。
(三)指向深度體驗的問題解決
探究式問題鏈更加關注學生的參與度、體驗感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設置引發(fā)思考、重點凸顯、層次鮮明的問題鏈。學生通過分組協(xié)作、整理資料、討論交流、提煉觀點、分享經驗等活動,生成對學習重點的動態(tài)架構。
三、問題探究鏈的實施路徑
基于問題探究鏈的探究性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相應的問題情境,提供學習支架及應用多樣的探究方法,確保學生經歷自主、真實、深度的探究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建立認知體驗
問題情境,指支撐問題鏈實施的任務情境或真實場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學理依據,源于學習重點、難點及學生的認知沖突。
1.問題情境生活化,激發(fā)興趣
問題情境生活化,強調將學生的生活場景融入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與探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四年級上冊《我的家庭與責任》一課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導入,讓學生對家庭貢獻有深刻的認識。同時,教師讓學生思考:“自己的父母上班都做什么?我們可以為家里做些什么?”上述教學,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重點關注家庭責任,讓學生意識到:只有有了為家庭負責任的精神,我們才會處處為家庭著想,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問題情境具象化,拉近距離
問題情境具象化,旨在通過直觀的畫面或者實際操作,引導學生先仔細觀察與比較,再思考、探究文本知識,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原本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容易理解。例如,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下冊《富起來到強起來》一課,其中的一個知識點是“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這既是教學難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點。課堂上,教師結合小崗村有親身經歷的老奶奶的故事,幫助學生還原當年小崗村人的勞動積分本、聯(lián)產承包責任契約書、辛勤勞作時的場景,感受小崗村人敢為人先的精神品質。上述教學,教師借助故事、視頻、照片等,將原本遠離學生生活的場景具象化,拉近了文本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原本枯燥的文本內容鮮活起來,促使學生深入探究新知。
3.問題情境開放性,延伸內外
問題情境開放性,一是指在面向不同學生的認知起點,具有不同的難易度;二是指具有生活的多樣性;三是指情境既可以是課堂上發(fā)生的場景,也可以延伸到課外,甚至是生活中的場景。
(二)提供探究支架,親歷探究過程
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文本內容設計適宜的問題支架,引導學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積極建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實現(xiàn)教學目標。
1.構建任務清單,以問定教
倡導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那么導學單的設計應任務清晰、指向明確,這是有效落實課前導學的首要條件。例如,教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六年級下冊《科技改變世界》一課,學生沒有親身經歷,很難體會三次工業(yè)革命對未來、對世界、對人民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于是教師為學生提供課前導學單。通過導學單,學生先明確幾個關鍵性的問題,然后在導學單的指引下,通過收集圖片、視頻、文字等資料走進課文。正是因為學生借助導學單,提前積累了對三次工業(yè)革命重大意義的了解,從而更加深刻理解科學家們身上的寶貴品質。上述教學,學生通過課前的資料收集,提前了解所學內容,課上對科學家們的精神品質會感受更深刻。
2.引導小組合作,探究問題
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通常是以一個小組為單位,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了解學習任務,最后解決問題。例如,教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六年級下冊《探尋古代文明》一課時,教師以三個大問題串聯(lián)課堂教學。首先,教師通過問題讓學生了解人類早期文明,發(fā)現(xiàn)人類早期文明主要發(fā)源于水源,即中華民族發(fā)源于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其次,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從對兩河流域生活的探索,了解農業(yè)的興起和發(fā)展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最后,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類別去探究人類早期文明,了解其對我們現(xiàn)代文明產生的影響。教師通過問題層層遞進地啟發(fā)學生思考,推進課堂教學。在問題的牽引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真正經歷了研學的過程。上述教學,通過小組分工合作,學生增強了責任感和參與意識,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提高了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3.提供探究流程,自主學習
課堂上,開展真實、有質量的問題探究,要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探究流程和必要的引導性支架。依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問題探究的特點,本文設計了由八個環(huán)節(jié)構成的探究流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嘗試獨立解決問題—階段性交流探究成果①—建立合作探究小組—嘗試探究—整理、展示探究成果②—應用探究經驗。教師視不同的探究主題靈活調整步驟,提供流程支架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自主探究。
(三)引導多樣探究,豐富學習歷程
學生置身于某種情境或親自參與某一活動,會全身心地去關注、感受、體驗,探索其中的環(huán)境、人物、思想感情等,從而獲得某種知識、技能、情感,或加深對原有知識、技能的認識,進而影響其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采訪調查,深度挖掘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斷進行價值辨析、假設論證、追根溯源,學會主動關注社會現(xiàn)象、關心國家發(fā)展,承擔作為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增強主人翁意識。這樣有助于踐行立德樹人的理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例如,教學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六年級下冊《防御自然災害》一課,教師設計主題為“避險知識知多少”的調查表,主要內容有“如果你有遇到過自然災害,是哪一種自然災害?”“你采取避險措施了嗎?”“你是如何避險的?”等。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展開各種各樣的探究活動,從自我的生命體驗及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去思索和探尋各種現(xiàn)實問題的答案,增強了對個人、社會及生態(tài)等方面問題的思考和認識,學會主動關注社會現(xiàn)象、國家發(fā)展,承擔作為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提高了道德素養(yǎng)。
2.交流討論,引發(fā)共鳴
課堂上,教師要合理地對指向道德素養(yǎng)的問題進行設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深入分析與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四年級上冊《健康看電視》一課時,教師先以學生喜歡的電視內容為出發(fā)點,提出“看電視有何作用”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探討。問題提出后,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接著,學生對看電視的作用進行深入探討,分析它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和壞處。學生的探討很有價值,有的認為看電視帶來的好處有增長見識、學習語言、放松心情、學習科普知識等,也有的認為看電視帶來的壞處是容易上癮、影響視力、分散注意力等。學生結合親身體驗和生活實際進行交流,最后總結出看電視的利與弊。上述教學,學生對熟悉的話題進行深入討論,深入了解了看電視的利與弊,有意識地做到健康看電視。
3.社會實踐,拓寬視野
理論結合實踐是課程深入開展的重要路徑。學校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深入挖掘校內和校外資源,開展指向道德素養(yǎng)的社會實踐活動,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例如,教學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六年級下冊《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的課尾時,教師鼓勵學生關注國際組織公眾號,閱讀《環(huán)球時報》《參考消息》等報紙,希望學生能夠依托這些鮮活、立體并富有啟發(fā)性的資源,積極參與活動,從而生發(fā)出家國情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上述教學,教師借助身邊事物激發(fā)學生的個人情感,讓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利用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指導自己的言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四、問題探究鏈的成效分析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通過問題探究鏈可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不斷得到發(fā)展。
(一)增強道德問題意識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斷進行價值辨析、假設論證、追根溯源,能從自我的生命體驗及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去思索和探尋各種現(xiàn)實問題的答案。這樣可以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增強學生的道德問題意識。
(二)促進道德深度體驗
課堂上,教師通過具體的情境再現(xiàn),引導學生在遇到類似問題時,第一時間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維權和自我保護。無論是表演的學生,還是觀看的學生,都能夠在情境再現(xiàn)中,對沖突問題的解決策略,以及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來維權和進行自我保護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三)構建教學變革范式
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客觀存在個體差異。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道德認知、價值取向、行為習慣等,設計以生為本的實踐活動,以真正實現(xiàn)德育的優(yōu)質化和效果化。
綜上所述,道德修養(yǎng)的關鍵離不開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形成更需要有正確的個人認知、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積極向上的思想品質。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以問題探究鏈開展教學能讓學生的思維清晰可見,有利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進行價值辨析、假設論證、追根溯源,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 參 考 文 獻 ]
[1] 劉天.論“學習問題”導向教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2] 王晶.淺談問題式教學在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中的應用[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10):92-93.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