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為例,從“情境識字,助力思維發(fā)展;情境閱讀,促進思維進階;情境表演,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基于情境教學法促進學生語言與思維協(xié)同發(fā)展,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找到自我發(fā)展的生長點。
【關鍵詞】情境教學;語言運用;思維能力;核心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大指向: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語文課程應依托語言文字訓練,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思維品質(zhì)。情境教學法通過提供真實情境、促進語言交流、強調(diào)語言功能以及提供反饋和評估等方式,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促進其思維發(fā)展。如何運用情境教學法使學生的語言與思維得到協(xié)同發(fā)展?本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為例,從“情境識字,助力思維發(fā)展;情境閱讀,促進思維進階;情境表演,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三個方面談談筆者的實踐與反思。
一、情境識字,助力思維發(fā)展
識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學階段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肚嗤苜u泥塘》一文要求識記的生字較多,所以本課的設計多次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通過隨文識字,讓學生在語境中運用字源、聯(lián)系生活、動作表演等多種方式來進行多元化學習,讓學生更好地走進童話。
在教學“賣”字的識寫時,如果單獨學習“賣”字,學生很容易將其與先前學過的生字“買”進行混淆,所以在教學設計中特意創(chuàng)設“幫小青蛙寫告示牌”的情境,讓學生帶著任務進行識字,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認知興趣,又通過字源識字讓學生感知漢字的演變,將字形和字義的認知結合起來。以下為部分教學片段:
師:小青蛙,你為什么豎起一塊牌子來呀?
生:(思考)因為我想賣泥塘。
師:(舉起兩張卡片“買”和“賣”)唔,可是這只小青蛙在牌子上寫“賣”字時遇到了困難,你們能夠幫幫他嗎?
生:(指著右邊的生字“賣”)這是“賣”字,左邊是我們學過的“買”字,“十”加“買”就是“賣”。
師:你真會識字?。ǔ鍪菊n件)你們看,古人會在要賣的物品上扎上一根稻草,慢慢地,這根稻草就變成了“賣”字上的……
生:十!
師:(將“十”標紅)現(xiàn)在,你們能幫小青蛙在牌子上寫一個“賣”字了嗎?
生:可以?。ㄉ鷷眨?/p>
借助情境教學法,識字教學能夠探求漢字的歷史演變歷程,注重字的文化意義,通過學習任務激發(fā)了學生運用漢字的興趣,提高書寫準確率。
情境識字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加以鍛煉,提升學生對字義的理解,增強學生“運用”漢字的本領。同時,利用“情境”這一橋梁連接獨立的漢字與文本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和內(nèi)在情感,在語言訓練之余,思維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這樣的設計既遵循了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又立足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語言運用和思維能力的共同發(fā)展。
二、情境閱讀,促進思維進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目標: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他人交流。基于此,童話教學不再僅僅是認識生字和復述故事,也期望學生通過童話學習,能更好地感受童話的人物形象,體會童話蘊含的情感,品悟故事的道理。童話教學和創(chuàng)設情境相輔相成,這二者的結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在教學時,本課例設計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和情感情境,引導學生多維度地與文本進行互動,走進童話故事。
《青蛙賣泥塘》是一個典型的三疊式結構童話,故事情節(jié)重復了三次以上,但每次重復都有變化,情節(jié)也在不斷向前推動。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通過引導學生就課題“青蛙賣泥塘”進行自主提問,這樣的問題創(chuàng)設可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引導學生主動閱讀文本,理清文章層次和思路,從而提高學生對教材的感知能力。
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語文能力。二年級朗讀教學的目標是: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為了達成此目標,在指導朗讀青蛙“吆喝”的句子時,由于這種民間傳統(tǒng)文化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本課的設計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吆喝和平時人們說話有什么不一樣?”再為學生播放民間吆喝的微課視頻,這一視頻既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直觀地感受吆喝的特點,又能豐富學生的中華文化知識。接著通過讓學生加上“雙手攏住嘴巴”“揮手招攬顧客”等動作,在情境中展開朗讀,讓學生完全投入到文本的角色中。最后,通過“義賣活動開始了!請你們在自己的攤位旁吆喝吆喝吧!”這一學習任務,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自主遷移,能夠激發(fā)學生表達熱情和表演欲。
情境創(chuàng)設下的朗讀指導不再是一味地指導句子的停頓和重音,而是激起學生內(nèi)心的感情,通過一個個問題讓學生不僅能理解文本內(nèi)容,更能揣摩角色情感,從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此外,讀演結合不僅為后續(xù)“分角色演一演”打下了基礎,也讓學生理解童話人物的性格特點,獲得豐富的情感陶冶,進一步提升學生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
三、情境表演,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
“分角色演一演”深受學生喜愛,角色表演能夠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肚嗤苜u泥塘》是一篇表演性很強的童話故事,本課的課后習題“分角色演一演這個故事”是本單元語文要素“借助提示講故事”的進階要求,分角色表演讓學生的語言在不斷運用中得以生長,讓學生的思維結構層次在想象創(chuàng)編中得以提升。
在此前的試教中,“分角色演一演”環(huán)節(jié)多次出現(xiàn)以下兩個問題:第一類學生在表演過程中過分強調(diào)臺詞和文本的匹配度,明顯有死記硬背的痕跡,這樣的表演不僅失去了觀賞性,而且表演的完整性也受到影響;第二類學生能夠根據(jù)角色特點將臺詞較為完美地展現(xiàn)出來,但是他們的表演熱情未被充分激發(fā),少了人物動作和肢體語言的配合。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本課例的教學設計聚焦青蛙與老牛和野鴨之間的故事,并創(chuàng)設“森林劇場”這一有趣的情境,讓學生不由自主地把身份切換為劇場中的“演員”,促使學生主動地投入表演,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文本再創(chuàng)造能力。
在開展這一教學活動時,本課的設計沒有直接為學生分好角色、劃好臺詞,而是讓學生站在“導演”的角度,思考“應該分成幾個角色、每個角色的臺詞又有哪些”這些問題,通過增設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得到激發(fā),此外,還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表演的能力。在合作表演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戴上各自的頭飾,通過增強表演的儀式感能讓學生的表演更自然、更投入。學生可以抓住“讀好語氣”“添加動作”這兩個學習支架,并結合自己的想象力,將自身對文本的理解轉化為角色的呈現(xiàn)。評價交流環(huán)節(jié)讓臺下的學生將原本的“觀眾”身份轉變?yōu)椤靶≡u委”,這樣的身份轉變能讓學生帶著思考觀賞表演,引導學生更細致地揣摩角色,更深入地走進故事。
學生在動物對話演繹中感受到童話的樂趣,在表達與品鑒中主動思考青蛙的改變,更在小組合作和自主嘗試中享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胺纸巧菀谎荨钡膶W習情境能夠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反思能力和轉化能力,促進學生由內(nèi)而外的語文學習發(fā)展。
四、結語
情境教學是一種富有“美、趣、智、情”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具體情境,設計語言實踐活動,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這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在情境中思,在情境中做,學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童話的美與趣,從而在潤物細無聲中落實語文要素,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陳紅梅.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3]浣慧玲.“講故事”在低段童話教學中的運用策略—以《青蛙賣泥塘》《蜘蛛開店》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