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黎光成先生和他的七名弟子在四川福寶美術館舉辦了一次師徒聯(lián)展,名為“好久不見——浣花流香·黎光成師生書畫展暨邀請展”。四年后的今天,黎光成又帶領八名弟子,邀請著名國畫家吳浩師徒十一人,故地重游,以二十位藝術家的陣容來舉辦這一個更大規(guī)模的師生聯(lián)展,把昔日一門之下的師徒及同門間的見面擴展到了兩個師徒團隊之間。此次展覽叫作“不如見面”,與上次相同的是,這次也并非儀式化的見面,因為它同樣需要以畫為媒,在參與者之間展開藝術交流,了解彼此的創(chuàng)作動向,以獲互勵之效。借此機會,我們也將得見他們的近作,飽餐一頓視覺盛宴。
黎光成幼習書法,書成學畫,先后拜周浩然、錢來忠為師。其書取法百家,廣集眾善,溯源隸楷,尤長行、草。觀其作,兼容晉韻、唐法、宋意而獨出機杼,自成風貌。其用筆飛龍走蛇,用墨將濃遂枯,布局計白當黑。凡斗方、扇面、條幅、中堂、長卷,各得其宜??芍^行云流水,神超理得,字字有面目,幅幅見氣象。其畫擅花鳥,多小品,筆簡形具,粲然生動;又兼畫中有書,筆落若見揮運之時,滿紙生風矣。
吳浩是一位天才工筆畫家,其畫神思飛揚,意出塵外,或者笑傲江湖,用意詼諧;或者處近向遠,詩意盎然。其早年畫作近于曲,近年畫作近于詩,但無不亦莊亦諧,趣生筆端。他熟諳工寫結合之道,凡筆墨、造型和設色,皆能有意無意,工中帶寫,發(fā)清麗于大俗大雅。其近期作品以工筆畫語言轉化時尚、畫中擬人化的動物特寫形如卡通,令畫面躍動著傳統(tǒng)藝術與當代藝術結合的張力。
按照姓氏拼音排序,參加此次展覽的黎光成門下弟子有高利民、江淼、康杰、康俊、羅玉祥、童樂蓉、向運華、周金貴。其中,康俊、羅玉祥以書法創(chuàng)作為主,其余諸位則以繪畫創(chuàng)作為主。
康俊既用毛筆,又用硬筆。其學書,溯篆籀,習漢隸,宗二王,法唐楷,五體兼修,諸法并容。由于傳承有序,其作有尊傳統(tǒng)、守嚴謹、尚格法的特點。然其筆之所至,仍不失天性流露、自發(fā)變奏之態(tài)。由是轉化出其個人風格。觀之用筆流利,使轉圓潤,結字秀逸,謀篇布局行氣通透。在其主要由楷、行、隸構成的創(chuàng)作內容中,三者相互吸收,賦予幅中的單字以不對稱的平衡;而字與字之間左顧右盼,靜中有動,充滿節(jié)奏之妙。
羅玉祥身懷繪畫童子功,近年來卻心生對書法的興趣。自去年起,他使用硬筆,從隸書開始臨帖,先臨伊秉綬的《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一年下來,達幾十次之多,后又兼臨伊氏之《葉廷勛墓表》。待漸漸掌握隸書的結字規(guī)律后,他獨立創(chuàng)作了《千字文》。此后,他決心追本溯源,重走書法史。今年3月,他啟動了篆書的臨習,首先花了三個月反復臨摹鄧石如的《般若波羅蜜心經》。到如今,更是放棄硬筆,改用毛筆臨帖。此次送展的作品,就是其學書過程的活的見證。
高利民乃為油畫科班出身,是此次參展的黎門弟子中唯一的油畫家。其畫題材廣泛,又以風景為多。觀其作,可見其在“傳統(tǒng)—現(xiàn)代—當代”之間踏破鐵鞋又重返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路徑。他以在綠色和灰色調中變奏色彩的畫面,寫照南北風景,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經常出沒于其畫中的馬匹,或者棕紅或者潔白,以獨立或結伴的形象、自然的動靜,直擊人心,在觀者那里激發(fā)出生命共情的遐思,直至其忘掉塵囂,歸于寧靜,得到自由的眷顧。
江淼生在綿竹,曾經追隨綿竹年畫傳統(tǒng),以新年畫創(chuàng)作博得了榮譽??墒撬葹閲嬁瓢喑錾?,主要的創(chuàng)作還是花鳥畫。其畫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堅持從寫生中來,二個是不厭刪繁就簡。前者賦予了畫面以生動鮮活的氣息;后者賦予了畫面以高度提煉的形式感。而此兩者相遇,又構成張力,流衍為詩意,將畫面帶入了清逸、絕俗的境界。近期,江淼使用灰調子作畫,畫中不斷降低的色彩對比,好似放出煙霧,擋住了我們去往花鳥世界的通道,其境催人悵惘。
康杰亦為科班出身。他的畫興主要針對山水。其作以水墨為主,尤善用水。有的淡墨輕嵐,有的以粗筆濃毫與水墨渲淡構成強烈對比。前者水光澹蕩,迷蒙天際,后者拉開了近景與遠景的距離。在落墨、破墨與撞水技法的綜合作用下,畫面中墨分五彩,顯現(xiàn)出極強的空間感。伴隨著寫形造景的節(jié)奏,粗筆細筆、勾勒點皴前來助興。它們伴著水墨之韻,與之共同奏出大自然元氣淋漓的樂音。
童樂蓉同樣出身科班。經過山水、花鳥、人物和書畫同法的摸索,最后選擇以工筆人物畫為主攻方向。她轉益多師,以白描工筆起步,逐漸過渡為工筆重彩的學習與創(chuàng)作。在前一個階段上,她勤于做加法;在后一個階段上,她勤于做減法。她把做加法得來的線造型功夫融入大塊面分割的色彩經營中。其畫骨法用筆,造型厚實,線條簡練,設色富有構成性。由于對巖彩畫形式感的分享,她的畫尤以對比和諧的效果,顯示出高度的色彩表現(xiàn)力。
向運華是西域雪山畫派中較晚的成員,憑著天賦與勤學迅速成長。觀其畫,冰峰雪原勢質俱盛,咄咄逼人;墨筆、淡彩和重彩,皆以水墨為先。他使用“塊斧劈皴”來表現(xiàn)雪山肌理,使用“擠白”“襯白”法來表現(xiàn)茫茫積雪,充分發(fā)揮了水墨自具的表現(xiàn)力。他的畫是壯美的,可是卻不失優(yōu)美的韻度,這得力于他在取勢、用筆、造型、構境等各方面的剛柔兼濟。
周金貴有著深厚的書畫功底。其畫擅山水、花鳥與竹木蟲魚,悉以書法、金石入畫,頗見文人之氣。觀其畫,我們尤感工與寫、書與畫、墨與色、奇與正、濃與枯、力與秀之間的和諧平衡。在他最喜愛的牡丹畫中,我們常常見到,簡約的構圖、勁爽的用筆和淋漓的水墨,突出了花枝的挺秀,烘托了牡丹花固有的婀娜與明艷,從而還原了其天生的容顏,矯正了人們以“金貴”之名對它的扭曲。
同樣以姓氏拼音排序,參加此次展覽的吳浩門下弟子有陳詩、高柳笛、劉敏、劉倩、羅穎潔、陶敏、王釗、徐同璞、張紅、張重慶。
陳詩對中國繪畫史有著深刻興趣,了解花鳥畫發(fā)展文脈,深知臨古和寫生對于學畫來說不可偏廢。在自己的習畫生涯中,她將兩者充分結合起來,帶著臨古經驗來寫生,又用寫生實踐來反哺臨古,活化自己的藝術積淀。例如《四時花卉圖》和《花蝶圖》,各偏寫生與臨古。前者葉茂花開,薄霧彌漫,后者草長蝶飛,饒有宋畫遺韻。畫家隨機運用沒骨法和勾填法,或將二者巧妙結合,表現(xiàn)了大自然的生氣和人在自然中的欣快。
高柳笛的作品與吳浩一樣,以傳統(tǒng)工筆接納卡通動漫形象,充滿當代感。在其畫中,形形色色的動物被擬人化,變化成稚氣的孩童。他們穿著入時,表情生動,動作靈活,在真實的景物和空間中穿行游戲,抑制不住內心的歡快。畫家將科技感、時尚文化與大自然生靈集為一畫,創(chuàng)造出一個童話世界,趣味盎然,令人耳目一新。畫中靈動的筆法,將水的動能釋放在工寫之間,以此破解了工筆畫的矜持,洋溢著無限生氣。
劉敏將中國畫學習和創(chuàng)作視為一種與大自然對話的方式,以此來安放其兒時的記憶和對人生的感悟。她擅長花鳥畫,題材來自日常所見,但總是脫不開與自己的情感聯(lián)系。例如《故國茄花》就好似來自家鄉(xiāng)的菜園,雖然花葉普通,果實平凡,但畫家卻為之傾注了細膩的專注。她使用線條勾勒和淡彩暈染的方法,精心地勾勒著每一片葉子,摩挲每一個細節(jié),就像在搜索記憶的片段,爬梳人生的紋理。藍的色調和落向枝頭的蝴蝶,更將畫中的情景變成了夢幻。
劉倩是一位花藝專家,通曉插花之道。她把自己的插花經驗融入花鳥畫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善作折枝花。此次送展的兩件作品《春之回旋曲》和《伯年筆意》,便可見其對插花藝術的靈妙演繹。前者以芍藥、蘭草組成花籃,彈撥春天的樂曲;后者通過鸚鵡立于枝頭的畫面,反映作者對擬古經驗的跡化。兩畫皆善剪裁、長取勢,充滿刪繁就簡之妙。而細膩的描繪、微妙的暈染,又將充足的視覺內涵注入畫中,令其虛實相生,充滿美感,寫照出大自然的郁勃生機。
羅穎潔愛好傳統(tǒng)文化,對藝術懷著無限的憧憬和極度的真誠。她把從傳統(tǒng)中得來的經驗用于描繪自然,表達心中的詩情畫意。其虔誠創(chuàng)作的《藍調》系列,便體現(xiàn)了她對大自然的詩意詮釋,可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該組作品采取折枝花形式,連續(xù)描繪不同季節(jié)自然生長的各種花卉,構圖別致,設色素雅,描繪細膩。實的物象與虛的留白構成對比性的視覺關系,賦予了畫面以氣韻生動的效果。藍的色調、風搖影動的旋律,撥動了大自然的琴音。
陶敏乃是最近幾年投師吳浩門下的新學生之一。她在學畫過程中理解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找到了人生意義化的方向。出于對大自然的興趣,她選擇了花鳥畫作為學習重點。此次送展的《紫藤》系列便可見證其收獲。在此,紫藤花或依團扇存在,或依斗方現(xiàn)形,皆旁逸斜出,枝葉顫動,猶如微風吹過。畫中用筆嚴謹,狀物精到,體現(xiàn)了作者對自然事物認真觀察和對筆墨語言的掌握。而其中空間關系的協(xié)調處理、詩與畫的有機配合,同時也證明了作者已成為一名合格的花鳥畫家。
王釗的作品以單純的構圖、從容的線條和含蓄的色彩,將習見的花木上升為美的意象。觀其畫,寧靜中浮動著夢幻,平和中透露出多愁善感。畫家尤其擅長取舍之道,她將傳統(tǒng)中國畫的“留白”精心析出,賦予其風格化的表現(xiàn)力。在其筆下,有限的實景和大片的空白,模糊了時空的界限,因而也穿透了詩與畫、有限與無限的障礙,直至把紅塵的悲喜、閨中的心事和歲月的光景展現(xiàn)得無窮無盡。
徐同璞可能是吳浩門下最希望靠近老師的一位弟子。他以卡通式形象來表現(xiàn)各個時代、各種場景中的人物。形象夸張,動態(tài)和表情近乎無厘頭。畫家用了工筆畫的語言來再現(xiàn)生活的哈哈鏡,于是在工的形式與寫的內容之間形成反差,使畫面充滿了荒誕和諧趣的張力。盡管有卡通感,但繪畫語言卻是中國式的,白描微染的造型、薄明的色彩,在帶來美感的同時,又與畫中的內容構成另一重張力。
張紅以其創(chuàng)作的《四時有序圖》來展現(xiàn)她學習花鳥畫的心得與成果。作品以四聯(lián)組畫,分別描繪春之玉蘭、夏之荷花、秋之菊花、冬之茶花四種時令花卉,組成象征四季流轉、時光輪回的意象之作。其構思體現(xiàn)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領悟,足以稱善。而其藝術表現(xiàn)也十分成功,包括其對工筆畫語言的運用、其描繪的準確性、物象的生動感,以及各畫面根深季節(jié)而發(fā)脈的意境等。其構圖也充滿變化,別開生面,有的取近景,有的取中景,生動地反映出觀察者的在場。
張重慶是一位年輕的紫砂陶刻非遺傳承人。在陶刻領域,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毛國強;在繪畫領域,拜吳浩為師。他將國畫引入陶刻,又以陶刻的感覺作畫。在兩方面都取得了成績。其畫可見吳浩的鮮明影響:以人物為主,造型卡通化、漫畫化,但多為線描造型,這是從陶刻的腳本中生成的繪畫個性。觀其畫,雖然用線簡樸凝練,卻通暢流利,筆簡形具;其線條運用有金石味,人物生動傳神,充滿游走人間的諧趣。
通過以上簡單瀏覽,我感到,本次畫展的確是一場視覺盛宴。黎光成與吳浩兩位師父的作品繼續(xù)以其獨具的品位打動人心;兩個團隊中的弟子們的作品也各有千秋。他們能夠在老師的帶領下,來此展出作品,本身就表明他們的作品值得一看。這意味著,在過去的學習生涯中,他們是成功的。在他們的前面,未來的門戶已經熱情敞開。
白石老人曾經發(fā)出過這樣的告誡:“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比绻覀兌镞€留有余音,那么,就應能領會到本次展覽的意義,也當能在此類師生同臺的展場上判斷出哪些作品是有價值的,哪些作品還需要接受善意的質詢。進入到這一層面,包括本次展覽在內的師生展的意義就到了從預設轉變?yōu)楝F(xiàn)實的時候了。這是對觀眾的考驗,更是對藝術家?guī)熒目简灐榱私邮芸简?,我們不得不重念位于本次展覽標題中的那一句“不如見面”。事實上,只要不是單純的人與人見面,只要它還意味著作品與人的見面,那么,這句話就該成為一句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