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擁有燦爛輝煌文明的國家,在這片土地上有著很多無與倫比的美麗和精彩,而石窟藝術就是其中之一。蜀道自古連接著四川盆地與漢中盆地、關中盆地,是中原與巴蜀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廣元位于巴蜀文化和秦楚文化的交融紐帶古蜀道之上,隨著佛教的傳入,石窟藝術流傳至此并保留至今。
蜀中各地的石窟,經(jīng)歷了唐、宋、元、明、清不同時期,其形式及內容非常廣泛和豐富,主要以表現(xiàn)佛教題材為主,同時也包括了儒、道、釋三教合一等各流派的思想,以及世俗生活等多方面。廣元石窟是指廣元境內佛教石窟藝術造像和道教石刻藝術造像的總稱,實則為摩崖造像,始造于北魏晚期,歷經(jīng)北周、隋、唐、五代至清,形成現(xiàn)在60余處規(guī)模不等的佛教道教石窟造像,現(xiàn)存大小龕窟2500余個,造像10000余尊,有四川規(guī)模最大的千佛崖摩崖造像群,是蜀道上造像規(guī)模最大的區(qū)域。廣元石窟在中國石窟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僅包括佛教石窟藝術還囊括了道教石窟藝術,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研價值,堪稱蜀道明珠。
嘉陵江東岸的崖壁上,層層疊疊、龕窟密布,這里是千佛崖,也是四川規(guī)模最大的摩崖造像石窟群。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廣元城北4公里,嘉陵江東岸、金牛古道旁,摩崖造像區(qū)長388米,最高處距地面45米。現(xiàn)存石窟1300余龕,造像7000余尊,題記130余條,是四川省境內規(guī)模最大的摩崖造像群。始鑿于北魏晚期,大多是唐代作品,主要集中開鑿于高宗、武周、中宗、睿宗、玄宗時期。宋元明清多為游人題記、妝彩題記等。清代有一窟蓮花生造像,俗稱藏佛洞。
沿江順流而下約4公里,與千佛崖隔江相望的皇澤寺也一直在向世人訴說著它的千年歷史?;蕽伤履ρ略煜裎挥趶V元城西嘉陵江西岸,背倚烏龍山(俗稱西山),與利州古城隔江相望。唐代武則天稱帝后“賜寺刻其真容”,故名“皇澤寺”,是紀念武則天的一座寺廟,有著目前唯一一尊存世的唐代武則天真容石刻像及武則天父母石刻禮佛圖。寺內現(xiàn)存造像57龕,大小造像1200余尊,始鑿于北魏晚期,歷經(jīng)北周、隋代、唐初的不斷開鑿,到高宗、武周時期達到全盛。郭沫若先生曾賦詩稱贊:“廣元皇澤寺,石窟溯隋唐;媲美同伊闕,鬼斧似云岡?!?/p>
觀音巖石窟位于廣元城南15公里的嘉陵江東岸,金牛古道沿崖而行,主崖長300米,山勢南北綿延,現(xiàn)存窟龕129個,造像380余尊,題記25則,現(xiàn)存造像中單龕觀音像居多,俗稱“觀音巖”。造像集中南北兩區(qū),南區(qū)99龕,北區(qū)30龕。觀音巖造像年代以盛唐為主,主要開鑿于天寶時期,少量龕是元和、大和時期所開。開龕者主要是天寶年間攻打南詔經(jīng)過此地的官員、將士以及隨玄宗避難入蜀的隨從人員,許多題記是研究唐與南詔戰(zhàn)事的重要資料。
鶴鳴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位于廣元市劍閣縣普安鎮(zhèn)城東500米,俗稱東山。海拔610米,俯瞰劍州,相傳為道教早期“二十四治”之一?,F(xiàn)存造像21龕,其中代表性龕窟有1、2、3、4、5號龕,其造像有長生大帝、護法等,均為唐代造像。同時還遺存有唐、宋、明、清摩崖碑刻較多,如李商隱撰寫的《劍州重陽亭銘》,南宋通判吳旰翻刻的《大唐中興頌》等。
一條古蜀道,半部華夏史。金牛古蜀道上的重要文化遺址,除以上石窟外,廣元還有中小石窟幾十余處,如旺蒼佛子巖摩崖造像、木門寺造像、蒼溪縣陽岳寺摩崖造像、劍閣環(huán)梁子摩崖造像、王家坡摩崖造像等。
石窟之美體現(xiàn)在神秘、幽遠、滄桑,令我感動。于是我思考,如何將其用繪畫形式表述出來,又和他人的形式不同。我嘗試著用敦煌的色彩體系及現(xiàn)代繪畫中的幾何及肌理構成等表現(xiàn)形式進行了創(chuàng)作嘗試及探索,以期能達到自我精神與形式后高度契合。這些陳列在山崖巖石上的“千年史書”,就像時光的“見證者”,靜靜講述著歷史的故事,而我也將用我的筆墨語言,走進古蜀道,探訪這些石窟造像千年的歷史之美。
黃迪全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xié)會山水畫專委會委員,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畫家,四川當代油畫院副院長,四川省工筆畫學會理事,成都市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成都市美術家協(xié)會山水畫藝委會主任,成都畫院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