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歷案是在班級教學情景下,基于學生立場,以學習目標為起點、以教學評價為終點,圍繞學習主題設計的可視化專業(yè)學習方案。學歷案設計內容包含“學習主題/課時”“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檢測與練習”和“學后反思”六個方面。本文以PCR技術的科學發(fā)展史為主線設計學歷案,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討論探究和批判思考能力,從而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學歷案;學生立場;可視化學習方案
文章編號:1003-7586(2024)05-0078-03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學歷案是華東師范大學崔永漷教授在關注“新教學”問題,落實“學習者中心”教學理念背景下提出的專業(yè)學習路徑。教師基于學情進行專門預設,制定一份包含“學習主題/課時”“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檢測與練習”“學后反思”六個方面的學歷案。因此,學歷案不僅是課程計劃,更是學生形成新經驗和學習新知識的可視化認知地圖。
“多聚酶鏈式反應擴增DNA片段”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生物學·選擇性必修3·生物技術與工程》(以下簡稱“教材”)第3章第2節(jié)的內容。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是基因工程中最重要的核心技術之一,其在轉基因、基因測序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本節(jié)課內容包含PCR技術的原理、條件和過程,教學難點是PCR的過程。進行本節(jié)課教學時,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要求學生能類比體內DNA復制過程,理解很多技術發(fā)明的原型來源于自然界。在分析PCR過程時,要求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分析比較得出PCR條件與體內DNA復制條件不同之處;要求學生具有建模思維,能通過建構模型深入理解PCR過程并推理探討其中的一般規(guī)律。教師在進行本節(jié)課的學歷案設計時,選擇以PCR技術的科學發(fā)現史為主線,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技術設計背后的原因,旨在培養(yǎng)學生討論探究和批判思考能力,從而實現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1學習主題/課時
在確定學習主題時,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jié)課根據其知識的前后聯系和難度,確定將PCR技術單獨設置l學時進行教學,將學習主題設計為:多聚酶鏈式反應擴增DNA片段。
2學習目標
(1)通過復習體內DNA復制過程,初步了解PCR技術的基本原理。
(2)通過分析科學史資料,體會生物科學技術發(fā)展的艱辛,逐步推導出PCR需要的條件。
(3)通過觀看PCR過程視頻,動手構建PCR反應過程模型,嘗試分析PCR結果。
學習目標要可觀察、可測量、可評價,每條都要能指向學科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本節(jié)課的三個學習目標分別指向生命觀念、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科學思維。
3評價任務
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學歷案,教學設計要求遵循“有學習目標,就有相應的評價任務”原則,根據學習目標設計一項或多項任務進行檢驗。評價任務要關注學生的學情,可以根據不同層級設置不同的評價任務,相同的評價任務可以設定不同的評價標準。本節(jié)課根據學習目標設計的評價任務如下。
(1)回顧體內DNA復制過程,獨立完成DNA復制知識點梳理。
(2)通過對資料展開分析,總結出PCR反應過程需要的條件,完成PCR過程表格。
(3)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合作完成PCR過程模型,能推導出PCR結果的一般規(guī)律。
4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是教師為學生提供合適學習方法、設置有效學習途徑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過于關注教學方法以及各種教學策略的選擇,以期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卻忽視了課堂最重要的任務——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此,學歷案中設置了學法建議,其目的在于指導學生如何自主達成學習目標,并提供了具體的學習方法建議和學習路徑指引,從而協(xié)助學生自主地掌握和運用學習方法。
4.1學法建議
PCR技術是一種體外DNA復制技術。學生由已有概念入手,提前復習體內DNA復制過程的相關內容。在課堂上仔細閱讀教師呈現的相關資料,運用科學思維分析資料內信息的邏輯性和關聯性,學會用知識遷移來思考新問題,能歸納出PCR過程需要的條件,并嘗試通過構建物理模型來模擬PCR過程。
4.2學前準備
學生復習體內DNA復制過程。
4.3課中學習
學生借助“教學支架”進行螺旋上升式的深度學習,教師促進學生從“現有水平”向“潛在發(fā)展水平”轉化。本節(jié)課以PCR技術的科學發(fā)現史為主線,以情境問題為串繩,引導學生通過歸納辨析、模擬建模等方法探究PCR技術的條件、過程和結果。
情境導入:2020年春節(jié)期間新冠疫情暴發(fā),為了控制疫情蔓延,醫(yī)務工作者通過采集咽拭子等方法對重點人群進行篩查。然而,這種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即使是確診患者,咽拭子采集的病毒核酸的量也很少,很難被精確檢測到。因此,采集到核酸后,首先需要對其進行數量擴增,以提高檢測的靈敏度。醫(yī)務工作者如何對核酸進行擴增呢?
教師通過設置咽拭子采集檢測這個情境,拋出問題。學生很快會聯想到已學過的核酸增殖方式——DNA復制。教師播放DNA復制過程的視頻,讓學生總結體內DNA復制的條件。
4.3.1活動一:閱讀資料并進行分析,探索PCR過程
資料一 1970年華裔科學家吳瑞在對樣本DNA測序時,首先利用待定的引物與樣本DNA分子上的目標序列進行雜交,然后通過DNA聚合酶進行聚合脫氧核苷酸鏈式延伸,從而可以合成一條新DNA鏈。通過對這些延伸產物進行分析,就可以推斷出樣本DNA分子的序列信息,這也是人類首次成功對噬菌體DNA進行了測序。
教師提問:體外合成一條DNA鏈需要添加什么物質作為引物?為什么需要添加引物?
資料二 1971年印度裔科學家科拉納(Har.Gobind Khorana)首先提出進行核酸體外擴增的新思路。他認為可以將DNA變性解鏈,再與合適的引物雜交,然后用DNA聚合酶進行延伸引物,最后通過重復循環(huán)這一過程就可以在類輸環(huán)境下復制和擴增DNA序列,從而模擬體內生物學的復制機制。
教師提問:細胞內DNA如何變性解鏈?使DNA變性解鏈還有什么方法?
資料三 1973年,臺灣學生錢嘉韻在辛辛那提大學生物系讀研期間,從美國黃石國家森林公園的一處火山溫泉——大棱鏡溫泉中發(fā)現了一種能在高溫條件下生存的細菌。這種細菌被定義為嗜熱菌(Thermus aquaticus),該菌能在75℃的高溫中生活繁衍。
教師提問:嗜熱菌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說明嗜熱菌體內酶維持活性的條件有什么特點?對研究體外DNA擴增過程有何啟發(fā)?
資料四 1983年,美國科學家穆里斯(Kary R.Mullis)開著汽車行駛在盤旋公路上,不斷經過兩邊的路燈,突然激發(fā)了他的靈感。如果擴增DNA片段時,同時添加兩條引物,那么只要引物充足,理論上就可以無限循環(huán)地擴增下去。提出雙引物方法想法后,1985年穆里斯通過不斷改變溫度,誘發(fā)DNA鏈的變性解鏈與復合,進而模擬體內DNA復制的變性、雜交和延伸等關鍵過程,最終發(fā)明PCR技術,并以此獲得諾貝爾獎。
教師提闡:從材料中看出,PCR技術關鍵的環(huán)境因素是什么?添加的兩條引物是否一樣?PCR技術的發(fā)現歷程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
4.3.2活動二:總結出PCR反應過程需要的條件,完成表格
教師播放PCR反應過程視頻,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歸納PCR反應步驟及目的,并完成表1。
4.3.3活動三:構建PCR過程模型
教師提供磁貼制作的四種堿基和酶模型(見圖1),指導學生動手構建PCR過程模型,尤其是注意熱穩(wěn)定DNA聚合酶作用的方向及特點。學生分析PCR二輪后的結果,并進一步討論探究擴增n輪后的結果,完成表2的內容。
5檢測與練習
檢測與練習可以檢測學生學習目標是否達成,并鞏固已掌握的知識,根據功能可分為檢測題、鞏固題和提高題。根據本節(jié)學習目標設計如下題目。
例題1 在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進行核酸檢測時,需要大量使用PCR檢測試劑盒實現DNA的擴增和檢測。PCR過程與細胞內的DNA復制過程相比,主要有兩點不同,它們是( )。
①PCR過程需要的引物是人工合成的DNA單鏈;⑦PCR過程不需要DNA聚合酶;③PCR過程中DNA解旋不依靠解旋酶,而是通過對反應溫度的控制來實現;④PCR過程不需要解旋,直接以雙鏈DNA為模板進行復制,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例題2 PCR過程一般要經過三十多次循環(huán),從第二輪循環(huán)開始,上一次循環(huán)的產物也作為模板參與反應,由引物Ⅰ延伸而成的DNA單鏈作模板時( )。
A.仍與引物Ⅰ結合進行DNA子鏈的延伸
B.與引物Ⅱ結合進行DNA子鏈的延伸
C.同時與引物Ⅰ和引物Ⅱ結合進行子鏈的延伸
D.無需與引物結合,在酶的作用下從頭合成子鏈
例題3 (多選)利用PCR技術將某小段DNA分子擴增n代,需( )。
A.測定DNA分子兩端的核苷酸序列,以便設計引物對
B.2n-1對引物參與子代DNA分子的合成
C.向反應體系中加入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D.保持反應體系溫度恒定,確保擴增的正常進行
6學后反思
學后反思能讓學生反思自己學習知識的過程,思考梳理已學知識,并診斷自身存在的問題。本節(jié)課設計的反思建議為:請學生自主梳理本主題知識體系,繪制出PCR過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