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歷史博物館是陜西省最重要的博物館,收藏有大量陜西地區(qū)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一件唐代的瑪瑙杯,造型和構思都非常奇特,是該館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這件杯子全名叫鑲金獸首瑪瑙杯,從名稱看,它至少有3個特點:鑲金、獸首形狀和瑪瑙材質。
這件杯子造型很精美,其材質則更是稀罕。杯子整體是用一塊珍貴的五彩纏絲瑪瑙雕刻而成。纏絲瑪瑙是一種稀有的材質,是由各種顏色以條帶狀相間纏繞的一種瑪瑙,相間色帶細如游絲,所以稱為纏絲瑪瑙。
這件纏絲瑪瑙的杯子材質紋理細膩,層次分明。工匠巧妙利用了材料的自然紋理與形狀進行雕刻,依色取巧,隨形變化,細微處刻畫得惟妙惟肖。其選材、設計和工藝都臻于完美,應該是現(xiàn)存唐代玉器中,做工最精湛的一件。
這件瑪瑙杯的產(chǎn)地目前尚存多種說法,但其造型,應該屬于西亞—波斯一帶的來通杯,這點當無爭議。
來通杯是一種廣泛流行于亞歐大陸上的古老的飲水器或者飲酒器,可能出現(xiàn)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最早可能起源于以動物角制作而成的飲器?!皝硗ā笔荝hyton的音譯,原意為“流出”。來通杯的基本造型,是一個底部有孔的杯子,杯子內的液體可以從孔中流出,功能有點像漏斗,可以用來當注水器或者注酒器。當然,它本身也可以直接當杯子用。據(jù)說,古人相信用來通杯注酒可以防止中毒。舉起來通杯將酒一飲而盡是向神致敬,因此該器物也常用于禮儀和祭祀活動。這種造型的酒具在中亞、西亞,特別是薩珊波斯(今伊朗一帶)十分常見,在中亞等地的壁畫中也有出現(xiàn)。在中國唐代以前的圖像中,這種器物多出現(xiàn)在胡人宴飲的場景中。唐朝人對異域風物的接納度很高,也很喜歡使用和仿制外來器物,這件瑪瑙杯的出土正是唐朝接納外來文化及風物的見證。
隨著歐亞大陸各地文化和藝術的長期交流和互鑒,更多想象力豐富的來通杯造型出現(xiàn)了。其中動物造型較為多見,常見的有羊、牛和馬等。陜西歷史博物館這件鑲金獸首瑪瑙杯,獸首更像是個牛首,可以認為是牛形來通杯。
鑲金獸首瑪瑙杯,這件很具西亞特色的來通杯是在哪里發(fā)現(xiàn)的呢?
答案是,它出自著名的何家村窖藏。
何家村窖藏,是1970年10月在陜西西安南郊的何家村唐長安城興化坊內發(fā)現(xiàn)的一處唐代窖藏。這處窖藏出土的文物以數(shù)量眾多、種類繁復、工藝精美、保存完好著稱于世,是20世紀隋唐考古最為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這批珍貴文物蘊含的信息十分豐富,揭示了唐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和風俗等方方面面。
這個窖藏出土了2個高65厘米、腹徑60厘米的巨甕,和1件高30厘米、腹徑25厘米的大銀罐,其中貯藏了1000多件文物,包括金銀器皿270件,銀鋌8件,銀餅22件,銀板60件,金、銀、銅錢幣466枚,瑪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帶10幅,玉臂環(huán)1對,金飾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寶石等,還有朱砂、石英、琥珀、石乳等。這其中,以鎏金舞馬銜杯紋仿皮囊銀壺、鴛鴦蓮瓣紋金碗、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以及這件鑲金獸首瑪瑙杯最為珍貴。
這批文物中,并沒有主人的信息,因此對窖藏主人是誰有諸多推測。結合文獻資料,專家對該區(qū)域居住者進行了考證,推測可能的主人有:武則天的兒子、章懷太子李賢,或者李賢的兒子邠王李守禮。而可能性更大的是,官位顯赫的尚書租庸使劉震。窖藏的埋藏年代,可能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
當年爆發(fā)了涇原兵變。關中西北方向的涇原鎮(zhèn)的士卒叛亂,攻陷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陜西乾縣),并被叛軍包圍了一個多月。專家認為,當時京城出現(xiàn)了戰(zhàn)亂,尚書租庸使劉震出逃之前,埋藏了家里的寶貝。租庸使的職責之一就是保管朝廷的財物。很可能,何家村窖藏的寶物不是劉的個人財產(chǎn),而是收繳上來的庸調及保管的宮廷珍品。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測,并無絕對的考古證據(jù)。
主人身份的疑云并不影響這批窖藏文物的重要性。鑲金獸首瑪瑙杯和鎏金舞馬銜杯紋仿皮囊銀壺,在2002年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這件瑪瑙杯及龐大的何家村窖藏文物,蘊含著豐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元素,是研究唐代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出土實物之一,它們是當時技術、藝術和人文的完美結合。
(責編:李玉簫)
羊形是最常見的一種來通杯的造型,比如這件距今近3000年、出土于阿富汗中北部地區(qū)的來通杯,杯的末端是一只臥地的公羊,公羊羊角向后卷,并連接至杯身,和杯身連為一體。公羊的胸前是下端的出水口,這里是一只小羊的頭,小羊的口則做了出水口。這件造型融合了一大一小兩只羊,很具美感。
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有一件距今近3000年的出土自阿富汗中北部地區(qū)的牛犢形來通杯,不同于一般見到的長條形的杯體,這件來通杯的杯身向外鼓,造型圓潤。杯下部是一個小牛犢頭的形狀,牛犢的嘴巴是水流的出口。雕塑很寫實,小牛犢栩栩如生。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博物館有一件出土自和田地區(qū)的人首微笑牛頭陶飲器,其實就是一個來通杯。杯的主體部分雕刻著一個人首,下部則是牛頭式的小圓孔。這個人頭上戴高頂螺帽,額廣眉隆,鼻梁堅挺,上唇上的胡須外展卷翹,厚唇似合非合,面帶微笑,下頜長須呈波紋。下部的牛頭緊接人首頸部,微微上翹。牛角豎立攏圓,牛眼圓瞪,牛嘴撮攏成小圓,形成下部的口。這件杯的設計很有想象力,細節(jié)塑造很出色,是國內很具代表性的一件來通杯。
出自公元前4世紀意大利南部的一件牛頭形來通杯也值得一提。這件杯的主體部分是一頭黑色公牛的頭的形狀,杯體上的主體紋飾以紅繪技法描繪了希臘神話中變身為天鵝的宙斯正在誘惑絕世美女勒達的場景。公牛崇拜源于地中海東部與兩河流域,在古希臘文明的前身米諾斯文化中尤為盛行。之后希臘殖民者將公牛崇拜帶到了意大利,這件來通杯正是西亞和地中海文化交融下的產(chǎn)物。和一般的來通杯不同,這件杯體有彩繪圖案。
這件馬頭形來通杯出土自公元前4世紀的意大利南t7B+v3IWglm6hgRcVyHuShYhLxZ05gPw59Uoo0MtRMs=部普利亞地區(qū)。杯體是馬頭的形狀。杯的主體上以紅繪技法描繪了一名左手持篚簾(一種淺底的圓碗)的坐姿女性,疑似在舉行奠酒儀式。一般認為,希波戰(zhàn)爭后,作為戰(zhàn)利品的波斯來通杯迅速影響了希臘的來通杯造型,并傳到了意大利南部。馬形是意大利普利亞地區(qū)最流行的來通杯形狀之一。
人形或者人面形,也是來通杯重要的一種造型。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有一件公元2世紀至3世紀帕提亞帝國的綠釉人面來通杯。這件來通杯滿施綠釉,上半部造型似希臘風格的雙耳瓶,底部變尖,飾山羊或鹿頭形流口,瓶肩部飾有手持酒杯側臥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下部雕刻著一個人物頭像,面容清晰,頭戴寶冠,厚厚的卷發(fā)向兩側延展,可能是當?shù)匦叛鲋械哪饶扰瘢窃律竦呐畠?,是自然和星體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