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六堡可謂是中國茶界的頂流。風頭之盛,甚至壓過了云南普洱與福鼎白茶。六堡茶,是中國黑茶中的一類,卻又是中國黑茶中的另類。它的特別之處,在于發(fā)展路徑與眾不同。這里面的掌故與趣事,咱們慢慢聊。
其實六堡茶成名甚早,清末就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拿麣狻Aげ璧陌l(fā)源地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蒼梧縣。清同治十三年王鈵紳、王棟纂修《蒼梧縣志》記載:
“茶產多賢鄉(xiāng)六堡,味厚,隔宿不變?!?/p>
好茶,不可以當飯吃。好茶,卻可以換飯吃。古今的好茶,都不是自產自銷,一定要進入市場。六堡的好茶,又銷往哪里呢?答:廣東。自清代以來,粵地的茶樓文化十分興盛。作為一種平民化的公共空間,茶樓具有提供飲食、休閑娛樂、洽談商業(yè)等多重功能。在市民生活熱絡、商業(yè)氛圍濃郁的廣東地區(qū),茶樓變得必不可少。
兩廣的飲茶場所,也經(jīng)過了從簡陋到繁復的變化。一開始飲茶處稱茶寮,環(huán)境嘈雜設施鄙陋。清代徐珂《清稗類鈔》中記載:
“粵人有于雜物肆中兼售茶者,不設座,過客立而飲之?!?/p>
這種簡易的飲茶場所,被當時粵地民眾稱為“一厘館”,可見其消費之低廉。后來廣州這樣的大城市里漸漸出現(xiàn)了“二厘館”。這種茶空間就有了固定的八仙桌子和長條板凳。除了茶水還供應糕餅點心,休憩小坐或商貿洽談都十分合適。這種飲一盅茶水,吃兩件點心的飲茶方式,又稱“一盅兩件”。時至今日,粵港澳地區(qū)仍然保留著這種特色茶文化。
六堡茶的產地梧州,就可謂茶樓林立。招蔭庭在《梧州市的飲食業(yè)》一文中寫道:
“到清末民初,梧州市的茶酒樓達到了二三十家,其中最大的有探花樓、燕瓊樓、杏花樓、萬香樓、進門餐廳等五家。中等的茶樓有醉仙樓、粵海樓、意美齋、同園、南華等五家,在撫河河面有嶺南、和合、湘江等三家茶酒樓,附近還停泊有許多妓女花艇?!?/p>
至于粵港澳地區(qū),茶樓氣氛更濃。時至今日,香港的陸羽茶室、澳門的龍華茶樓等老店仍在,略顯斑駁的桌椅裝潢,都在默默訴說著昔日的繁盛景象。
粵地的茶樓,常用的不是蓋碗而是大壺。又因是佐餐之物,所以也要求茶湯需更解膩清口。六堡茶的第一特點便是“味厚”,正好與茶樓的葷素甜咸點心搭配。而茶味“隔宿不變”一條,自然也就最宜大茶壺甚至大茶桶的悶泡飲用。六堡,可謂茶樓用茶之極佳選擇。
六堡不僅“天賦異稟”,還占盡了“地理優(yōu)勢”。梧州行政上雖屬廣西,但其實是粵語文化圈的一部分。從地緣上來講,梧州又與廣東省接壤?,F(xiàn)如今乘高鐵從梧州至廣州,耗時不足3個小時,不可謂之不近。
舊時雖無高鐵,但梧州到廣州的水路極其發(fā)達。據(jù)考證,每年產茶季節(jié),六堡所產的茶葉,都從六堡鎮(zhèn)的合口街碼頭裝上尖頭船沿六堡河而下,在九城(六堡鎮(zhèn)的一個地名)集結,經(jīng)過梨埠鎮(zhèn)碼頭換裝大木船后順東安江而下進入西江,然后在廣東郁南縣都城鎮(zhèn)換裝大貨船,運至廣州,最后出口港澳、南洋和世界各地。順暢的水路,造就了六堡茶極其低廉的運輸成本。醇厚的茶湯,樹立了六堡茶廣受贊譽的市場口碑。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六堡成了粵地最受歡迎的名茶之一。
六堡茶與其他黑茶的發(fā)展路徑完全不同。不管是湖南黑茶、湖北黑茶還是四川黑茶,都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定點銷往邊疆或境外?;蚴前境上棠滩?,或是煮成甜奶茶,或是打成酥油茶。總之,飲茶方式與品茶審美都與中原內地迥異。
當這些黑茶轉向內銷市場時,多少還是有些水土不服。當年都是放鍋里熬煮的邊銷黑茶,拿蓋碗或茶壺沖泡總是不夠盡興。泡出的茶湯顏色淺淡,滋味的醇和度也總覺得差一口氣兒。畢竟,這些黑茶就是宜煮不宜泡。近幾年各種煮茶壺、蒸茶壺的出現(xiàn),其實便是邊銷黑茶品飲方式“本土化”的一種嘗試。
六堡茶,就不一樣了。它的緊度適中,幾乎可視作散茶。既不用榔頭也不用刀斧,取拿十分方便。它的沖泡簡單,幾乎無任何禁忌。大壺悶泡品飲即可,茶湯放冷也不失風味。它的口感醇厚,幾乎不招人厭惡。既不像湖南、四川黑茶般霸烈,卻又不失后發(fā)酵茶之醇厚糯潤之感。
六堡,本就是內銷市場上的熱門名茶。晚清之后,中國社會動蕩不安,大批粵籍華工“下南洋”謀生。漸漸地,將家鄉(xiāng)物美價廉的六堡茶帶出國門。后來外銷大于內銷,六堡茶也便從“內銷茶”成了“僑銷茶”。
關于六堡下南洋的故事還有很多,這里只是先梳理一段六堡的前史,以便如今的愛茶人更好的理解這款名茶。
黑茶,原屬中國名茶的冷門。六堡,又是黑茶的冷門。然而如今很多愛茶人,開始喜愛品飲六堡。甚至有不少人,將其定為了自己的口糧茶??赡芎艽蟪潭壬?,是由于六堡本就是內銷茶。沖泡品飲六堡時,不像其他黑茶一樣非要蒸煮。大可選用紫砂或瓷壺,注入沸水略加悶泡即可飲用。不管是茶器的選擇還是口味的審美,都不存在水土不服的情況。六堡茶,算不算最容易被接受的黑茶?答案,在愛茶人心中。
六堡是黑茶,自然也是愈陳愈香甜,越老越值錢。這些年六堡茶火了,市面上突然間出現(xiàn)了好多標上世紀80年代的老六堡。這路六堡您可一定要警惕。1982年,六堡鄉(xiāng)的茶園也實行了包產到戶。六堡茶的生產結構,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
其實包產到戶也好,承包責任制也罷,實際上都有利于提高生產積極性。但是茶葉的收購還沒有完全放開。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六堡仍然按計劃經(jīng)濟模式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每斤六堡毛茶的收購價僅為六毛錢,比起其他農副產品低很多。但若是你自己賣茶,那就屬于投機倒把,輕則罰款,重則判刑。
生產與銷售環(huán)節(jié)的錯位,使得茶農生產六堡不但不能賺錢,且還是生產越多越賠錢。這直接導致了六堡茶農心灰意冷,甚至將茶園里的茶樹砍掉,改種八角與肉桂等經(jīng)濟作物。時至今日,在六堡茶鄉(xiāng)很難見到老茶樹,也就是這個歷史原因了。所以市場上所謂的“古樹六堡”,大多是脫離六堡茶史的虛假宣傳了。各位愛茶人,要格外警惕才是。
原來六堡公社下轄的8個六堡茶初制廠,相繼因經(jīng)營不善而關閉。到了1986年底,位于六堡鎮(zhèn)內的蒼梧縣六堡茶廠也被迫停產。此時,就連橫縣茶廠與桂林茶廠這些曾經(jīng)負責六堡茶制作的大型國有茶企,也相繼停止了六堡茶的生產。
橫縣茶廠因為實在難以為繼,只得靠加工北方市場歡迎的茉莉花茶來維持經(jīng)營。漸漸地,茉莉花茶的產業(yè)逐漸做大,橫縣也成了茉莉花茶之都。這可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橫縣茶業(yè)的奇跡是后話,咱們暫且按下不表,接著聊六堡茶的危機。
上世紀80年代的六堡茶生產,一直僅能維持最低的外銷需求。雖然在1988年,廣西茶葉出口總量達到了5466.75噸,是1949年以來的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此時廣西出口茶中以紅碎茶為重,六堡茶已不再室主要品類了。
老茶,也不等于好茶。生活中,應敬愛老人。茶事中,卻不能迷信老茶。上世紀80年代產能本就低下,現(xiàn)在市場上一下子出現(xiàn)這么多老六堡,這事兒是否合理呢?諸位還得掂量掂量。
絮絮叨叨講了這么多六堡的舊事,仍是為了關照如今的飲茶生活。不了解背后的文化,恐怕就沒法讀懂一杯茶湯。
(責編: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