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具身教學與目前提出的深化課程教學改革要求相吻合。具身教學是具身認知理論在教學領(lǐng)域的延伸和應用,是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實踐者共同關(guān)注的話題。具身模擬作為認知科學、神經(jīng)科學、心理學等領(lǐng)域研究的主題,可以解決教育實踐者面臨的困難。具身模擬是身體體驗的再使用,具有身體參與性;具身模擬是一種心理模擬,具有心理重用性;具身模擬是非真實的存在,具有想象性。具身模擬的表征方式主要有:身體動作、共情感知、想象。具身模擬是實施具身教學的有效路徑,具體表現(xiàn)為:具身模擬是實現(xiàn)抽象的課程內(nèi)容被具象理解的有效路徑,實現(xiàn)身體體驗與他者融合的有效路徑,實現(xiàn)學生身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有效路徑。
關(guān) 鍵 詞 具身模擬;具身教學; 共情感知;學生發(fā)展
引用格式 魏衛(wèi)霞,郜舒竹.具身模擬的內(nèi)涵特征、表征方式及教學價值[J].教學與管理,2024(24):65-69.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程方案》)指出,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應該強化學科實踐,注重“做中學”,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建構(gòu)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加強知識學習與學生經(jīng)驗之間的聯(lián)系,注重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1] 。2023年5月,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以下簡稱《2023年行動方案》),《行動方案》強調(diào),“變革教與學方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注重啟發(fā)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克服單純教師講學生聽、教知識學知識等現(xiàn)象,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2]。如何落實《2022年版課程方案》和《2023年行動方案》提出的教學改革任務是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實踐者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對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回應。
當今提倡的具身教學思想與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相吻合。具身教學是具身認知理論在教育教學領(lǐng)域的延伸和應用,是“身體和心智結(jié)合起來建構(gòu)知識的教學”[3],是“身心一體地融入教與學過程并通過身體活動而發(fā)展認知的教學范式”[4]。具身教學強調(diào)身體和心智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強調(diào)身體活動或身體體驗與知識生成之間的關(guān)系,具身教學已經(jīng)成為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實踐者共同關(guān)注的話題。具身教學強調(diào)真實的環(huán)境、真實的活動、真實的經(jīng)驗與體驗,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然而,受上課時間和教室空間的限制,教師不可能每次上課都將學生放到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里。因此,如何有效實施具身教學成為教育實踐者面臨的困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試圖從具身模擬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具身模擬是解決教師教學困難的途徑,是實施具身教學的有效路徑,是深化教學改革的助推器。
一、具身模擬的內(nèi)涵與特征
1.具身模擬的內(nèi)涵
從詞源上看,英語動詞simulate源自拉丁語simulare,意思是“模仿”或“假裝”,又來自形容詞similis,意思是“相似”或“像”。因此,模擬的一般概念是接近于類似、相似、或(近似的)復制或重復(duplication)。從心理學和神經(jīng)科學的角度來說,模擬指的是“由對物體的觀察而誘發(fā)的運動系統(tǒng)的激活”[5]。人類的大腦具有把自己的親身感受同他人的體驗直接聯(lián)系起來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模擬[6]。模擬過程是實際條件下的知覺和運動狀態(tài)的重新激活過程,是以各種身體體驗為原型,也就是說,模擬是依賴于身體的,以身體的感覺運動系統(tǒng)的使用和再使用(reuse)為基礎,是“具身的模擬”(embodied simulation)[7]。
人類之所以具備具身模擬的功能,是因為人類大腦中有類似于“鏡像神經(jīng)元”(mirror neuron)的神經(jīng)機制。鏡像神經(jīng)元是由意大利帕爾瑪大學的神經(jīng)科學家賈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等人發(fā)現(xiàn)的。里佐拉蒂等人通過對恒河猴進行實驗得出,“恒河猴腦中的神經(jīng)元不僅在執(zhí)行一個指向目標的動作時被激活,而且在恒河猴觀察同類其他個體或者實驗者執(zhí)行同樣或類似的動作時也被激活”[8]。鏡像神經(jīng)元的存在為具身模擬提供了神經(jīng)生理學的基礎,人類的認知能力、模仿能力都建立在鏡像神經(jīng)元的功能之上。由于鏡像神經(jīng)元的存在,人類能夠利用具身模擬學習新知、與人交往?;谝陨险J識,所謂具身模擬,是指在鏡像神經(jīng)機制的作用下,身體體驗或心理體驗被重新激活,是“個體對身體動作與環(huán)境的觀察、身體或心理感知、模擬等過程中的認知”[9]。簡單地說,具身模擬是指身體體驗或心理體驗的再激活、再使用,這種體驗是想象中的假設,是非真實的存在。
2.具身模擬的特征
(1)具身模擬是身體體驗的再使用,具有身體參與性
具身模擬是利用已有身體體驗,包括身體活動、身體感知或手勢等方式去模擬不存在的或者不真實的客體,是身體體驗的再使用,身體參與是具身模擬的本質(zhì)特征。在具身教學中,學生利用身體活動理解教學內(nèi)容的過程,是身體體驗再使用的過程。人們可以從多種角度實現(xiàn)身體的參與。里佐拉蒂等人的研究從視覺上為具身模擬提供了依據(jù),而科勒(Kohler)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執(zhí)行、觀察手部動作,以及聽到與手部動作相關(guān)聯(lián)的聲音(如剝花生、撕紙等)時,鏡像神經(jīng)機制均被激活。這一實驗說明,與動作相關(guān)的其他感覺信息(聽覺、運動覺等)也能夠引發(fā)鏡像神經(jīng)元的活動,換句話說,以鏡像神經(jīng)機制為基礎的具身模擬可以接收和加工來自多個感覺通道的信息,即“多模態(tài)”( multi-modality) 的感覺信息。具身模擬中的身體感官體驗包含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在具身教學中,“學生所接收的信息越趨向于多模態(tài),即形式越多樣,越符合學生接收感覺信息的真實樣態(tài),也越能豐富或加深對他者的理解”[10]。所以,我們應該強調(diào)身體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
(2)具身模擬是一種心理模擬,具有心理重用性
身體參與是實現(xiàn)具身模擬的第一要務,同時,具身模擬會產(chǎn)生“意向調(diào)諧”現(xiàn)象,是一種心理模擬。心理模擬是“用一個心理過程來模擬另一個心理過程”,或者說是“對另一種精神狀態(tài)的復制或重復”[11]。通過具身模擬,我們不僅僅“看到”一個動作、一種情緒或一種感覺。與觀察到的社會刺激的感官描述并列,與這些動作、情緒和感覺相關(guān)的身體狀態(tài)的內(nèi)部表征在觀察者身上被喚起,“就好像”他或她正在做類似的動作或經(jīng)歷類似的情緒或感覺,這使我們能夠在社會上認同他人[12]。所以,具身模擬是心理體驗的再激活、再使用,是人們認同他人的基礎,是促進人類社會互動必不可少的條件。“社會互動通過人類重復使用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而變得有意義”[13],通過心理重用的機制來理解他人的身體,有助于理解他人的心理活動。
(3)具身模擬是非真實的存在,具有想象性
具身模擬強調(diào)身體的參與,是身體體驗或心理體驗的再現(xiàn)。但是,具身模擬不是真正的存在一個動作或心理狀態(tài),而是非真實的存在,需要通過想象完成。想象是“將心理表征(特別是感知、圖像和意象圖式)組織成有意義的、連貫的統(tǒng)一體的心理活動”[14],它是“在沒有現(xiàn)實地感覺到對象時產(chǎn)生的心理活動或思維,大多數(shù)想象是假的”[15]。盡管想象是假的,但它“不是任意的虛構(gòu)或捏造,而是對情境的構(gòu)造和再創(chuàng),需要想象思維和邏輯思維”[16]。想象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活動,是理解的基礎,它是人類尋找重要聯(lián)系、得出推論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條件。在具身模擬過程中,學生通過想象模擬一個動作、一種心理狀態(tài),或者想象教師的身體動作所代表的意義,進而理解課程內(nèi)容。
二、具身模擬的表征方式
1.學生利用身體活動或感官進行具身模擬
首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身教學應該有學生的具身活動。教師要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親歷親為,通過具身模擬經(jīng)歷感知、推理、想象、表達知識的全過程,即通過身體活動促進心智的發(fā)展,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Montessori M)指出,“兒童心智的發(fā)展來自兒童的動作,動作助推心智的發(fā)展”[17]。皮亞杰(Piaget)也重視學生身體活動在教學中的作用,他認為,“認知起源于動作,動作在兒童的智力和認知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個動作指的是個體的身體活動”[18]。通過活動,學生靠自己的親身經(jīng)驗和活動操作模擬教學過程,從而獲得認識。
利用身體感官進行教學是具身模擬的另一種方式。舉世聞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17世紀就強調(diào)利用感官進行教學,他認為人的身體由理性的靈魂(如今,我們稱之為心智)和感官組成,感官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需要依靠感官,“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感知開始的”[19]。從感覺得來的知識,我們就會相信,而先驗的推理和別人的觀點總要訴之于感覺。沒有一個人會相信別人的觀點勝過相信自己的感覺經(jīng)驗??档拢↘ant)同樣強調(diào)教育與身體活動和身體感官有關(guān)。他提出,“人們對那些從自身出發(fā)學到的東西,就會學得最透徹,記得最牢固”[20]。
2.學生運用“共情感知”進行具身模擬
具身模擬的主張者認為,模擬的必要條件是“共情”(empathy)。共情是“通過激活我們自身同樣的運動、情緒和感覺經(jīng)驗的神經(jīng)通路而實現(xiàn)”[21],是“感知、體驗、分享并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22]。正如德國哲學家尼采(Nietzsche)所說,“為了理解一個人,我們從自身開始,根據(jù)他人的表現(xiàn)和展示出來的效應,通過自己的身體,模仿他人的眼神、聲音、舉止……這樣一來,由于運動和感覺之間的古老聯(lián)系,一種類似的感覺出現(xiàn)在我們的身上”[23]。德國哲學家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將這種通過自身經(jīng)驗或感知理解他人意向的現(xiàn)象稱作“共情感知”(empathizing perception)[24]。因此,在理解文本內(nèi)容,尤其是理解文章所描述的人物的思想或心情時,可以通過共情去感知。對于文中出現(xiàn)的兩個或多個角色,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閱讀理解,角色扮演是學生獲得共情感知的一種方式。
3.學生通過想象進行具身模擬
人類最神奇的能力之一是我們能有意識地進行想象,想象是人思維中“意象制作(Image Making)”的過程和能力,是思想中的“生成”(poietic)[25]。20世紀 80 年代末,加拿大學者伊根(Egan K)等人開始進行想象與教育、想象與教學等問題的研究,他們認為想象是“教育的本質(zhì)內(nèi)容”[26],想象應該成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jīng)歷的活動。
想象的一個關(guān)鍵方面是模擬,通過想象,我們模擬現(xiàn)實世界中的各種事件,仿佛那些事件真的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盡管這些事件在現(xiàn)實世界中并不存在,但是我們的感覺卻是真實的。想象是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模擬的一種場景,語文教學中的造句便能體現(xiàn)想象力的生成。
學生的想象都是依據(jù)自身的生活體驗而生成,是身體體驗的再現(xiàn),是具身的。根據(jù)自身體驗模擬一些事件是想象的一種形式,所以,想象是一種具身模擬,也可以說是具身想象。想象無處不在,數(shù)學課程內(nèi)容的抽象性決定了想象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數(shù)學學習是想象力發(fā)展的特殊形式,里卡多·內(nèi)米羅夫斯基和弗朗西斯卡·費拉拉(Ricardo Nemiro-
vsky,F(xiàn)rancesca Ferrara)將之稱為“數(shù)學想象”[27]。
4.教師利用手勢進行具身模擬
課堂教學中僅有學生的具身模擬是不夠的,對教師而言,應充分利用自己的身體動作去模擬抽象的概念或意義,幫助學生實現(xiàn)抽象意義的具象理解。教師具身模擬下的具身教學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運用身體動作進行教學,尤其是使用手勢。手勢是教師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具身模擬。作為模擬動作框架,手勢來自于空間表征和心理意象,從具身認知系統(tǒng)中產(chǎn)生,手和身體的各種動作都可以被認為是手勢[28]。手勢是身體動作的一種類型,在教學中運用手勢,是具身教學的表現(xiàn)形式。美國學者瑪莎·阿利巴利和米切爾·內(nèi)森(Martha W. Alibali, Mitchell J. Nathan)通過研究教師和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中使用手勢,說明手勢作為具身動作,是進行具身教學的一種手段[29]。手勢、身體動作和思維是緊密相連的,并且能夠傳遞學習內(nèi)容[30]。根據(jù)鏡像神經(jīng)機制,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動作模擬來構(gòu)建對抽象意義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方位詞under、near時,教師一只手握拳表示doll,一只手展開表示box。當說出The doll is under the box時,教師將握拳的手放在展開的手的下方;當說出The doll is near the box時,教師將握拳的手放在展開的手的旁邊。如此以來,學生通過觀察教師的手勢動作理解英語方位詞under、near。
三、具身模擬的教學價值
1.具身模擬是實現(xiàn)抽象的課程內(nèi)容被具象理解的有效路徑
課程內(nèi)容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具象的課程內(nèi)容容易被學生掌握,而抽象的課程內(nèi)容不易被學生所理解,學生需要通過具身活動去感知、理解。例如,數(shù)學概念具有抽象性,利用具身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在學習“負數(shù)”的概念時,為了讓學生感知并理解負數(shù)的概念,教師首先列出一個數(shù)學式“2-3=?”,然后讓全體學生站起來,在空間比較大的地方,以自己所在的位置為原點,往一個方向走兩步,再往相反的方向后退三步。以上身體活動結(jié)束之后,教師讓學生觀察自己所在的位置。如果第一次行走的方向為正,那么往后退的方向則為負,此時,學生在原點的負方向。教師通過設計學生的身體活動來感受“負”的意義,進而理解“負數(shù)”的含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身動作具身模擬“負數(shù)”的產(chǎn)生過程。
除了在理解抽象概念方面應用具身模擬外,數(shù)學運算中也可以利用具身模擬,讓學生親身感受運算的過程。在學習加法交換律A+B=B+A時,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該抽象符號,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身體中的“腳”以及“行走”的路徑圖式進行身體體驗[31]。比如,讓學生先走2步,停止,再走3步。然后,讓學生先走3步,停止,再走2步。通過對比兩種行走方式,學生發(fā)現(xiàn),無論哪種行走方式,行走的路程是一樣的,這種發(fā)現(xiàn)是學生根據(jù)自己身體的感覺-運動通道獲得的具體的身體體驗而來的,是一種具身模擬。通過這種模擬,學生能夠理解抽象的符號意義??傊瑢W習的發(fā)生離不開身體的作用,理想的教學應該是具身的。通過身體活動和身體知覺獲得的知識是最基本的知識,這種知識不是客觀世界的“映像”,而是在模擬的基礎上感受的和運動的,是實現(xiàn)抽象內(nèi)容被具象理解的有效路徑。
2.具身模擬是實現(xiàn)身體體驗與他者融合的有效路徑
具身教學視身體為學習的主要載體,主張把身體活動融入課堂教學,把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與教師、學生的身體活動相結(jié)合,讓教師和學生“動起來”,通過教師的具身動作模擬、學生的身體活動體驗,使學生感知、理解概念或術(shù)語的含義,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加深對課程內(nèi)容的理解,實現(xiàn)身體體驗與知識生成的融合。具身模擬的功能是理解、預測和協(xié)調(diào)他人身體的動作,一個人的身體動作和另一個人的身體動作之間存在共鳴(resonance)[32]。具身教學指出,師生的身體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還提出身體與他者之間具有互動關(guān)系。在具身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課程內(nèi)容之間的互動可以通過身體活動或身體體驗等具身模擬來實現(xiàn)。學生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要么模擬教師或同伴的動作、要么通過身體活動模擬抽象概念、要么從心理上模擬教學內(nèi)容的情感或意圖。具身教學通過師生的具身模擬而成為可能,通過具身模擬,加強知識學習與學生經(jīng)驗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經(jīng)歷知識產(chǎn)生與運用的過程。
此外,學生可以通過想象體會他者的心情或意愿,實現(xiàn)與他者的共情,從而達到生成知識、理解教學內(nèi)容的目的。想象一個事物或事件,實質(zhì)上是在心理模擬該事物或事件的發(fā)生。使用自身的心理機制去模仿他人的心理活動,進而理解他人的意圖、愿望、情感、態(tài)度、信念等,換句話說,就是“應用具身模擬去理解他人的認知過程”[33]。教學中的角色扮演是一種具身模擬,它通過積極的身體活動產(chǎn)生獨特的身體經(jīng)驗,將身體各器官活動與認知融合為一體,以具身的方式體驗學習內(nèi)容。
3.具身模擬是實現(xiàn)學生身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有效路徑
學生的具身模擬活動與教師的具身模擬活動都是實施具身教學的有效路徑,它們不是相互分離,相互割裂的;而是互相融合,互相統(tǒng)一的。經(jīng)過教師和學生的具身模擬活動,達到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產(chǎn)生共情、學生對課程內(nèi)容產(chǎn)生共情、學生實現(xiàn)自我認識的教學效果。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具身模擬,真正地將學生的身體與心智相融合,實現(xiàn)了學生身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比如,低年級老師教授加減運算的時候會使用具身的動作幫助學生理解加減的實質(zhì):兩只手的手指合起來是加,去掉一些手指則表示減。
學生通過身體活動獲得知識,實現(xiàn)身心全面發(fā)展毋庸置疑。教師如何通過身體動作實現(xiàn)學生的身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原因是人腦中有類似鏡像神經(jīng)元的存在,這些神經(jīng)元被假設是理解和模仿他人行為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4]。通過鏡像神經(jīng)元,學生把教師的行為同自己的行為進行匹配,從而達到了解教師行為意義的目的。教師使用動作進行教學不是實現(xiàn)他自身的認識,而是讓學生具身模擬教師的動作,是為了學生的觀摩和學生的認知。
總而言之,教學中的具身模擬本質(zhì)上是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建構(gòu)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它對學生理解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意義必不可少。以具身模擬為路徑的具身教學,能夠打破教學時間和教室空間的限制。教師可以把學生放到真實的環(huán)境里,通過學生的身體活動、身體體驗、共情感知、想象等方式進行真實的教學,是啟發(fā)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是一種有效的教學。運用具身模擬進行具身教學,可以解放學生的身體,增強學生的身體體驗感,充分發(fā)揮教師與學生的身體在教學中的作用。通過具身模擬,學生可以將抽象的課程內(nèi)容具象化,實現(xiàn)思維由具體到抽象的過渡;具身模擬是實現(xiàn)身體體驗與他者融合的有效路徑,能夠?qū)崿F(xiàn)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因此,將具身模擬作為實施具身教學的路徑理應受到推廣和運用,因為具身模擬不僅可以解決教育實踐者對實施具身教學的困惑,還可以作為教學改革的一種手段,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的可行方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EB/OL](2023-06-08)[2023-09-15].http://www.moe.gov.cn/
srcsite/A26/jcj_kcjcgh/202306/t20230601_1062380.html.
[3] NGUYEN D J,LARSON J B.Don’t forget about the body: Exploring the curricular possibilities of embodied pedagogy [J].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2015(04):331-344.
[4] 周格. 戲劇性教學:試論具身教學的進路[J]. 全球教育展望,2021,50(06):27-38.
[5] AMBROSINI E C,SCOROLLI A B,COSTANTINI M.Which body for embodied cognition?Affordance and language within actual and perceived reaching space[J].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12(21): 1551-1557.
[6] GALLESE V,KEYSERS C,RIZZOLATTI G. A unifying view of the basis of social cognition[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2004(08): 396-403.
[7] GALLESE V,SINIGAGLIA C. What is so special about embodied simulation?[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11(11):512-519.
[8] RIZZOLATTI G,F(xiàn)ADIGA L,GALLESE V,et al. Premotor cortex and the recognition of motor actions[J].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1996 (03):131-141.
[9] 黎曉丹,丁道群. 具身模擬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05):835-838.
[10] KOHLER E,KEYSERS C,UMILTA M A,et al. Hearing sounds, understanding actions:Action representation in mirror neurons[J]. Science,2002(02):846-848.
[11] GOLDMAN A I. Simulating minds:The philosophy,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of mindreading[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37.
[12] GALLESE V. Mirror neurons,embodied simulation,and the neural basis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J]. Psychoanalytic dialogues:The intern-
ational journal of relational perspectives,2009(05):519-536.
[13] GALLESE V. Bodily selves in relation:Embodied simulation as sec-
ond-person perspective on intersubjectivity[J].Philosophical transac-
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2014(369):1-10.
[14] 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140.
[15] 苗力田. 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論靈魂[M]. 秦典華,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73.
[16] 郭元祥,李新. 遇見與預見:學科想象的生成及想象教學[J]. 教育研究,2021,42(09):39-49.
[17] MONTESSORI M. The absorbent mind[M]. Oxford:Clio Press, 1988:146.
[18] 皮亞杰. 皮亞杰教育論著選[M]. 2版.盧濬,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9.
[19] 夸美紐斯. 大教學論[M]. 2版.傅任敢,譯.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87.
[20] 康德. 康德論教育[M]. 李其龍,彭正梅,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8.
[21] GALLESE V. Mirror neurons and the neural exploitation hypothesis: From embodied simulation to social cognition[G]//. Mirror neuron systems. New York:Humana Press,2009:163-190.
[22] LEVENSON R W,RUEF A M. Empathy:A physiological substrat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2(63): 234-246.
[23] NIETZSCHE F. Daybreak[G]// HOLLINGDALE R J,(trans.),A Nietzsche Reader. Harmondsworth,England: Penguin,1977:156-157.
[24] 黃艷,張黎,龐曉華,等. 心理劇中的替身概念:具身模擬的視角[J]. 心理學探新,2020(06):495-502.
[25] ALEXANDER H B.Living mind:An inquiry into the psychological and logical foundation of human understanding[J]. The pluralist,2008(01):11-88.
[26] EGAN K,MAUREEN S,KEIICHI T. Teaching and learning outside the box:Inspiring imagination across the curriculum[M].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7:5-16.
[27] 郜舒竹,馮林. 圖形運動的“想象性”及其課程價值[J]. 課程·教材·教法,2023,43(07):118-124.
[28] HOSTETTER A B,ALIBALI M W. Visible embodiment:Gestures as simulated action[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08(03): 495-514.
[29] ALIBALI M W,NATHAN M J. Embodiment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Evidence from learners’and teachers’gestures[J]. 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012(21):247-286.
[30] JORDON S. Embodied pedagogy:The body and teaching theology[J]. Teaching theology and religion,2001(02):98-101.
[31] 郜舒竹,于桓. 數(shù)學課程內(nèi)容的抽象性及其隱喻思維分析[J]. 課程·教材·教法,2022,42(01):98-103.
[32] WILLIAMS H. Husserlian empathy and embodied simulation[J]. Theory & Psychology,2020,31(02):1-20.
[33] GOLDMAN A,JORDAN L C. Mindreading by simulation:The roles of imagination and mirroring[G]//Understanding other minds:Perspectives from developmental social neuroscience(3rd e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448-466.
[34] GALLESE V,GOLDMAN A. Mirror neurons and the simulation theory of mind-reading[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998(02): 493-501.
[作者:魏衛(wèi)霞(1985-),女,河南濮陽人,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 郜舒竹(1961-),男,北京人,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孫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