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用典是借古抒懷,以古證今。在比較中學習用典,能夠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fā)展,提高其文化審美與創(chuàng)新表達能力,實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蘇軾的兩部作品為例,探究比較式學習的具體路徑,聚焦用典,以問題為引領,進行比較式質疑;提供學習支架,進行比較式分析;選準表達支點,進行比較式運用;關聯拓展遷移,進行比較式評價,從而實現“為什么用典”“如何用典”“用典如何”的問題解決進階,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赤壁;用典;高階思維;比較閱讀;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3-0053-04
【作者簡介】1.梁全德,江蘇省邳州市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邳州,221300)語文教研員,高級教師,江蘇省鄉(xiāng)村培育站導師;2.胡曉虹,江蘇省徐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徐州,221018)高中語文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
《文心雕龍》中將“用典”解釋為“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在言義關聯上,用典是通過提煉語言含蓄表達自我心志;在思維表達上,用典體現古今關聯,是聯想的具體化;在文化傳承上,用典可以實現古今文化感悟的共鳴、對話與延續(xù)。而在比較中學習用典,通過靈活變式用典的內容及言語形式,解決認知矛盾與沖突,能夠促進高階思維發(fā)展、提高文化審美與創(chuàng)新表達能力,實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一、以問題為引領,進行比較式質疑
問題引領需要關注問題生成的方式,問題來源于文本、學生、學習過程等要素之間的矛盾。將學生的認知沖突問題化,生成層進式問題,使之貫穿整個學習過程,這樣生成的問題才能起到引領教學、驅動學習的作用。比如,在分析統編語文教材高中必修上冊《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周瑜決勝赤壁之戰(zhàn)這一典故時,學生問道:(1)同是講述赤壁之戰(zhàn),為什么《赤壁賦》的主人公是曹操,而《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主人公是周瑜呢?(2)能不能把兩部作品的內容直接調換呢?若不能直接換,是否可以改造后在《赤壁賦》中用周瑜的典故,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用曹操的典故呢?
學生所提的問題關聯了課堂的教學要素,抓住了內容指向——用典。從思維的角度看,所提問題是比較式問題,具有思辨性,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從內容上看,學生的提問是對用典實質的不理解,表現在“為什么用典”“如何用典”兩個方面。此時,教師需要將學生的認知沖突分解轉化為層進比較式問題:(1)為什么用這個典故而不用那個典故;(2)嘗試置換典故;(3)評價置換后是否出彩。以學生所提的比較式問題為起點,生成真實的問題情境,實現學生、文本等方面的多元對話,通過層進式問題驅動教學過程,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二、提供學習支架,進行比較式分析
“為什么用這個典故而不用那個典故”實則是“為什么用典”的下位問題。要了解這個下位問題,首先要明確“為什么用典”這個上位問題?!霸谧髌分星‘數厥褂玫涔?,能夠收到蘊藏深意、替代敘事、引發(fā)聯想等藝術效果”[1]172。用典絕不僅僅是凸顯作者的才氣,也不僅僅是隱晦蘊藉的表現,而是關聯了詞或文的“形”與“實”兩個層面。所謂“形”,是指詞或文的表現形式,包含內容選擇、結構組織、手法運用、語言表達等,比如詞的篇幅短小,字數相對固定,所以語言要高度凝練,而用典可以達到這些藝術效果,尤其是“以典代敘”?!耙缘浯鷶ⅰ笔侵浮笆碌湔∪宋?、地點或情節(jié)等核心要素來征引故事的隱形敘事特點”[2]33。比如蘇軾的這兩首詞都與赤壁有關,是“以典代敘”的典型,增加了語言的張力。所謂“實”,是指詞的主題或情感,比如蘇軾的這兩部作品就是用古人寫自己,明寫古事暗指今事。由此可以看出,可以從情感、內容、結構、手法、語言等角度分析用典的妙處,而情感是重中之重,它決定了內容選擇、結構組織、手法運用、語言表達等。
在比較分析“為什么不可直接置換典故”的時候,可以從詞的“形”與“實”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這就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支架,解決了學生不知如何分析的困惑。具體地說,就是通過對兩部作品的比較,關注用典的“形”與“實”,不僅明確用典的用意,還要探究作者是如何選擇典故、組織語言、形成風格的,以此來表現用典的深意,實現用典的“形”“實”統一?!暗涔实纳逝c整個詩的色彩、典故的情感與整個詩的情感便達到了協調,典故也因此成為詩歌語言結構的有機部分而‘淡化’了本身的‘特殊性’” [3]19。也就是說,分析“為什么用典”的問題要放在整首詩文的具體語境中去理解,要結合具體的內容、結構、語言來分析。
給學生提供了學習支架后,采用填表的形式(見文末表1),組織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在比較分析兩部作品的用典之后,再思考“能否直接置換”就很明了了。若是直接置換典故的話,無論從情意表現,還是內容與結構的組織、手法的運用、語言要求等方面均是不成一體的。這一教學流程不僅使學生理解了用典的意義,也初步回答了學生的質疑,但是還沒有進行深入分析。
三、選準表達支點,進行比較式運用
要思考“能否置換典故”,就要先明確蘇軾選典、用典的方式,從而運用蘇軾用典來置換典故,即比較式運用的支點。選典、用典要考慮“在詞原有的傳統形式內,將歷史故事、前人語典提煉為適合詞的語言、韻律等特色的典面進行敘事”[2]37,“在當下語境與原語境的時空跳躍中產生一定的陌生化審美”[1]172。
蘇軾選典多是“同類比附”,即“抓住典故與現實的關聯點,以同類聯想的原則為某地、某人或某事附加上相關的歷史典故”[1]172。比如《念奴嬌·赤壁懷古》與《赤壁賦》都是由赤壁分別聯想到周瑜、曹操,但因抒發(fā)的情感不同而各取典故的不同方面或角度。
在這一詞一賦中,蘇軾的用典不似《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那樣一詞多典,甚至典中典,而是濃墨重彩于一人一事,鋪敘構篇,多描寫,重場面,樹形象。比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描寫了周瑜的動作神情,重寫“灰飛煙滅”等場面,以此突出周瑜的形象;而《赤壁賦》描寫了曹操“釃酒橫槊”的細節(jié)、征戰(zhàn)赤壁的場面,以此突出曹操的形象。
通過平常熟知的內容起到見新見奇見妙的效果,這體現了用典的創(chuàng)新性。蘇軾運用的赤壁典故恰恰是人們所熟悉的,避免了艱澀難懂之感,又能給人以推陳出新之感,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明確蘇軾的選典、用典方式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赤壁賦》中能否以寫周瑜的英雄豪氣來襯托自己的人生短暫,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能否借曹操的老當益壯來襯托自己的年老無為,進而在文筆上采用如上的用典呢?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提醒學生可以利用原詩詞中的相關內容,依照蘇軾用典來寫。有的學生寫道,“在《赤壁賦》中用周瑜的典故:助孫策,破城池,奪江東;護仲謀,守天塹,戰(zhàn)曹兵,火燒連營,血漫長江,赤光沖天,敗孟德,運籌帷幄。周公瑾,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用曹操的典故:“遙想孟德當年,正當壯年,刺董卓,殺呂布,挾天子以令諸侯,戰(zhàn)官渡,所到之處,莫敢不從?!边@樣寫來,都有了豪氣,并以短句為主,增加了氣勢,但還是存在內容順序不當、語意重復、與文詞風格不符等問題。此時,筆者進一步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討論分析,逐一解決問題。
比如在《赤壁賦》中用周瑜的典故存在語意重復、順序不當等問題。最終經過討論,修改為:“方其助仲謀,守天塹,火燒連營也,煙火漫江,赤光沖天,羽扇綸巾,運籌帷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用曹操典故的仿寫片段雖與后面的年老無為有關聯,但并不符合“念奴嬌”詞牌的詞句布置,“刺”“殺”二字并不能有豪氣之感。最終經過討論,修改為:“遙想孟德當年,暮陽彌剛中,益壯老當,橫槊賦詩,釃酒間(彈指間),舳艫千里羅布?!毙薷闹?,更符合蘇軾的用典風格,更符合各自的文氣與情意表達需要。如此學習典故,學生既深入體會了詩人抒發(fā)的情感,又理解了用典用意,感悟用典在具體詩文中的個性表達。
我們解決了可以置換的問題,但是置換后的語言表達與原來文中的語言表達相比效果有什么差異?這是涉及“用典用得如何”的問題。學生可以將自己所寫內容與原文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思辨妙用典故。比如,《赤壁賦》原文中多處引用曹操的詩歌等內容,更能體現出曹操文武雙全,而且采用曹操的詩詞更能激發(fā)對曹操功業(yè)的聯想。再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中將周瑜的“少”與蘇軾的“老”形成對比,周瑜年輕時叱咤風云,而蘇軾自己“早生華發(fā)”;改寫后,寫了曹操的老當益壯,與后面的“早生華發(fā)”進行比較,二者雖聚焦“年老”,但原文中“少”與“老”的對比更加鮮明深刻。
四、關聯拓展遷移,進行比較式評價
除了深入探究“用典用得如何”的問題,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拓展遷移,提供《蘇辛詞說》等文獻資料,讓學生進行比較式思辨、詩詞文的用典比較、同作者的用典比較、不同作者的用典比較等,寫出評析用典的文章,師生交流評價,從而進一步理解“如何更好地進行典故的選擇與運用”。譬如,蘇軾詩詞中就有同句同典的現象,如《浣溪沙·自適》與《常潤道中有懷錢塘寄述古五首(其五)》,都用了龔遂賣劍買牛的典故,都有“賣劍買牛吾欲老”,表達了自己的歸隱之意。以此生發(fā),可以從詩詞表達的角度進一步探討同典運用的不同之處。再如,大部分人認同蘇軾是豪放派詞人,但顧隨先生說周郎之典不是蘇軾豪放風格的體現,而是“浮淺率易矣” [4],據此可以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從而進行思辨評價。
新的時代語境、新的社會實踐等必然要求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有新的話語體系,[5]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因此,在比較式評價的基礎上,還可以由“古典”遷移到“今典”,結合時代楷模、大國工匠等材料,點撥學生運用《念奴嬌·赤壁懷古》寫周瑜的語句形式來表達相關時代主題,然后進行評價交流。以抒寫時代楷模為例,如“南仁東——仁東廿載,大窩凼之中,追夢直指,天眼蒼穹,一路中遍及千山萬野”“盧永根——永根耄耋,病榻念忠誠,千萬盡獻,糟糠布衣,淡泊間大寫無字豐碑”等。如此,在拓展遷移、創(chuàng)新運用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用典的語言力量,體驗用典效果,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語言審美能力。
綜上所述,學生不僅要學習用典的用意,還要學習用典的表達,深入理解不同題材、不同作者甚至同一作者用典的個性特征,實現“為什么用典”“如何用典”“用典如何”的問題解決進階,從而在語言文字運用中促進高階思維、審美創(chuàng)造的發(fā)展,提升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馮嬋.論北宋詞用典的主題及藝術手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5(11):170-175.
[2]馮嬋.論蘇軾以典代敘與詞的敘事性[J].中華文化論壇,2014(2):33-38.
[3]葛兆光.論典故:中國古典詩歌中一種特殊意象的分析[J].文學評論,1989(5):19-30.
[4]顧隨.蘇辛詞說[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11.
[5]王麗霞.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路徑探析[J].山東社會科學,2021(11):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