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紅色文化作為中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紅色文化,許多學校和教育機構開始積極探索依托紅色資源開發(fā)研學課程的校本實踐。研學課程作為一種注重實踐、體驗和互動的教育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通過依托紅色資源,學生可以深入?yún)⑴c、感知紅色歷史,增強自身的愛國情感,提高黨性覺悟,更好地理解和珍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文章旨在探討依托紅色資源開發(fā)研學課程的校本實踐,提出了一些觀點和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研學課程;紅色資源;校本實踐;全域教育
一、研學課程校本實踐探索的要點及重要性
(一)構建階梯式紅色文化研學課程體系,實現(xiàn)深度學習
構建階梯式紅色文化研學課程體系是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關鍵途徑,這一體系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情感認同和行動參與。階梯式課程體系將紅色文化的學習分為不同層次,逐漸由淺入深,由表面的了解逐漸延伸至深度認識?;A性課程為學生提供了紅色歷史和文化的基本概念,拓展性課程通過與其他學科的結合,讓學生在不同領域中感受紅色文化的影響,而研究性課程則鼓勵學生深入挖掘紅色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項目。這種逐級遞進的課程設計幫助學生逐漸深入理解紅色文化的核心內涵,實現(xiàn)知識的深度積累。
階梯式課程體系強調體驗和實踐,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更強調情感共鳴和行動參與。通過參觀紅色歷史遺跡、參與社會服務活動、開展紅色文化創(chuàng)作等多種方式,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增強他們的情感認同。實踐活動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不僅知道紅色文化,更能夠在實際生活中踐行紅色精神。研究性課程鼓勵學生自主選擇研究方向,提出問題,尋找解決方法,這樣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這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為學生未來的終身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應用全域教育視域,促進學生發(fā)展
全域教育視域的應用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分低、中、高三個學段的實施方案有助于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發(fā)展特點量身定制課程。這意味著教育內容和方法將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成長階段,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興趣的教育,從而增強了學習的有效性。個人—家庭—學?!鐣奈灰惑w聯(lián)動機制為學生提供了多元互動的教育平臺。學生不再局限于課堂內的知識獲取,還可以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個維度來拓展知識和經(jīng)驗。這種跨領域的互動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和社會適應能力。全域教育視域下的紅色文化研學課程也更加注重情感教育。通過親身參與紅色文化實踐,學生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黨的偉大歷程和革命精神,從而更容易產(chǎn)生愛黨、愛國的情感認同,實現(xiàn)了對學生情感層面的熏陶和啟發(fā),從而有望培養(yǎng)更加綜合發(fā)展的公民。
(三)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優(yōu)化教學反饋
科學合理的評價可以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有益的反饋,從而不斷改進教學計劃和培養(yǎng)目標,鞏固紅色文化課程的實施成果,最終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過程性評價強調在學習過程中的實時監(jiān)測和反饋。通過觀察學生在紅色文化研學課程中的表現(xiàn),教師可以了解他們的學習進展和困難,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資源。結果性評價注重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這種評價方法通過考查學生在紅色文化研學課程中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的反饋。通過定期的測驗、作業(yè)、項目等方式,學生的學習成果得以客觀、科學地衡量,為他們的學術發(fā)展提供了參考。多元主體評價強調不同參與者的觀點和反饋。除了教師的評價,家長、學生和社會也可以參與評價過程,提供不同角度的反饋意見。這有助于全面了解紅色文化研學課程的效果,同時也鼓勵各方積極參與,形成共識。
二、研學課程校本實踐現(xiàn)存問題
(一)育人實效欠佳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往往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了情感教育和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紅色文化研學課程的目標不僅是傳遞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和黨性覺悟。然而,傳統(tǒng)教育模式難以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導致育人實效不佳。
教學資源和方法的單一性是問題的原因之一。在紅色文化研學課程中,往往過于依賴紅色資源的直接傳遞,而忽視了多樣性和互動性,難以引發(fā)學生濃厚的情感共鳴。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也是原因之一。如果缺乏有效的評價方法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情感認同,教師將難以了解課程的實際效果,也難以及時進行調整和改進。這些問題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學生的愛國情感和黨性覺悟培養(yǎng)效果不佳,難以實現(xiàn)紅色文化研學課程的初衷。
(二)教師能力欠缺
其一,教師在紅色文化研學領域的理解力不足是研學課程校本實踐核心問題之一。這可能源于紅色文化研學的特殊性質,需要教師具備豐富的紅色歷史和文化知識,同時還需要理解如何將這些知識融入教學實踐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認同和黨性覺悟。然而,許多教師在這方面缺乏足夠的經(jīng)驗,導致理解力不足。其二,紅色文化研學課程的領導力問題也是挑戰(zhàn)之一。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充當領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紅色文化,并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認同和參與度。這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其三,紅色文化研學課程的指導力問題也需要重視。教師在研學實踐中需要指導學生開展獨立研究和創(chuàng)新性學習項目,這要求他們具備研究方法和項目管理的能力。然而,許多教師可能缺乏這方面的培訓,導致指導力不足,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成果。教師的理解力、領導力和指導力不足可能導致紅色文化研學課程的教育效果不佳。
(三)不符合學生成長特點
紅色文化研學課程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和黨性覺悟,這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fā)展階段。然而,有些教育者可能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需求了解不足,導致課程設計和實施不夠貼近學生的成長特點。有些紅色文化研學課程可能過于注重歷史事件和政治理論,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這導致學生可能對課程缺乏興趣,難以形成深刻的情感認同。學生在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和方式,但有些課程可能缺乏多樣性,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這可能導致學生的學習體驗不佳,影響了課程的實施效果。如果紅色文化研學課程不符合學生的成長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學生可能對課程缺乏興趣,學習效果不佳,無法達到培養(yǎng)愛國情感和黨性覺悟的目標。學生可能面臨學習壓力和焦慮,影響身心健康。
三、研學課程校本實踐優(yōu)化措施
(一)提升育人實效
為了提升紅色文化研學課程的育人實效,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構建系統(tǒng)性課程體系、推行全域教育、進行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這些措施的落實可以通過結合紅色活動月、紅色文化入學教育等活動來實現(xiàn)。
例如,在紅色活動月期間,學??梢越M織紅色運動會、進行大課間紅色教育活動,通過生動的方式傳遞紅色文化,讓學生在活動中深刻體驗愛國情感和黨性覺悟。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講故事的方式,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紅色歷史更加生動有趣。在紅色活動月期間,還可以組織家庭參與的紅色文化學習活動,鼓勵學生與家長一起參與,加強家庭教育的互動。學校還可以與社會資源合作,舉辦紅色文化研學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紅色歷史文化,拓寬視野。多元化的學習機會和互動方式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紅色文化課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問題解決、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紅色文化入學教育中,可以設置小組研究項目,讓學生自主選擇主題,通過團隊合作和自主探究,深入了解紅色歷史文化。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術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其合作精神和領導力。
另外,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是保證育人實效的重要保障。教師通過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和多元主體評價,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成長軌跡,為教師提供準確的反饋和指導。在紅色文化研學課程中,可以設置項目報告、學習日志、口頭展示等多種評價方式,全面考查學生的知識、情感和行動。
(二)提升教師能力
為提升教師在紅色文化研學課程領域的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措施,以確保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領導和指導這一領域的教學實踐。學校和教育機構應該提供專門針對紅色文化研學課程的培訓課程,以幫助教師提高相關領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力。這些培訓課程可以涵蓋紅色歷史、文化、黨史等方面的內容,使教師能夠深入了解和把握紅色文化的核心要義。培訓課程還可以關注教學方法和策略,幫助教師更好地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邀請專家開展講座并進行指導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可以讓教師從實踐中獲得啟發(fā)和指導,不斷提升教育水平。教師可以通過互相交流經(jīng)驗、分享教材和教學方法來相互啟發(fā)和支持。這有助于建立一個教師學習和成長的社區(qū),促進經(jīng)驗和資源的共享。教師可以參加教研活動、教學沙龍和專題研討會,與同行共同探討紅色文化研學課程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育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學校領導應該認識到紅色文化研學課程的重要性,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和創(chuàng)新。學??梢栽O立專門的項目和獎勵機制,以鼓勵教師在紅色文化研學課程領域的教育實踐。
(三)結合學生成長特點
在全域教育視域下,更好地結合小學生的成長特點來實施紅色文化研學課程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合理設計課程內容和活動,可以更好地滿足他們的成長需求,激發(fā)他們的愛黨、愛國情感,以及對紅色文化的濃厚興趣。
以紅色勞動春耕播種為例,對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階段,需要鍛煉他們的團隊合作和社會責任感。在春季,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模擬農耕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農民辛勤勞動,了解農村的發(fā)展歷程和農業(yè)文化。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紅色文化中的農民精神,還可以培養(yǎng)其合作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又以“紅色英雄傳奇”(清明祭掃英烈活動)為例,小學生正處于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崇高的人生目標。清明節(jié)是傳統(tǒng)的祭祀節(jié)日,可以組織學生前往英烈陵園,參與祭掃活動。學生通過了解英烈的英勇事跡和為國家、人民獻身的精神,可以激發(fā)其愛國情感和崇高的理想追求,有助于他們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感的公民。再以“紅色經(jīng)典閱讀”(閱讀紅色經(jīng)典活動)為例,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閱讀能力正處于發(fā)展階段,需要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習慣和思辨能力。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紅色經(jīng)典文獻,如《紅巖》《小兵張嘎》等,組織閱讀活動。學生閱讀這些經(jīng)典文獻可以深入了解中國革命歷史和偉大的紅色精神,同時也可以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這有助于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傳承紅色文化。
四、結語
本研究的校本實踐探索依托紅色資源開發(fā)研學課程,旨在深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其愛國情感和黨性覺悟。通過構建階梯式紅色文化研學課程體系,整合“個人—家庭—學?!鐣钡穆?lián)動機制,以及設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果。然而,紅色文化研學課程的校本實踐還面臨一系列挑戰(zhàn)。教育教學改革需要持續(xù)不斷的努力和探索,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指導力的提升也需要長期支持和培訓。研學課程如何更好地符合學生的成長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羅俊,鄒梅. 紅色研學課程治理體系的建構與實施[J]. 四川教育,2023(08):22-23+25.
[2] 鄧婷,董利浩,李世泰. 滲透紅色教育的地理研學課程設計:以昆崳山為例[J]. 地理教育,2023(S2):155-157.
[3] 蘇桂霞,葉丹晨,馮麗賢,等. 依托館藏紅色資源開發(fā)研學課程的實踐探索[J]. 地理教育,2023(0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