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走近人工智能》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從三個方面探究小學信息科技問題鏈教學策略:①理解問題鏈在信息科技教學中的“優(yōu)勢”;②進行信息科技問題鏈教學設計;③問題鏈教學的“反思”。
關鍵詞:問題鏈;小學信息科技;有效課堂;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4)13-0084-03
問題鏈——問題教學的“動力”
“問題鏈”是一種能夠關照到教學內容系統(tǒng)性、整體性、關聯(lián)性、層次性的提問方式,通過問題鏈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鍛煉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問題鏈通過設置問題把問題和目標串聯(lián)起來,提出的問題能讓學生獲得相應的技能提升,讓學生樂于自主去解決問題,提升信息科技課堂的驅動力。問題鏈在教學中的趣味性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通過分解問題、發(fā)布問題、猜想交流等方法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讓他們認識到學習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產(chǎn)生學習的“動力”。
問題鏈——信息科技教學的“設計”
1.解讀教材,創(chuàng)設問題
《走近人工智能》是小學信息科技六年級的一節(jié)初識課,筆者依據(jù)本課的教學目標及學習內容,設定了“感受人工智能的‘智’”這一主問題,并將其分解為三個小問題:①“猜畫小歌”——了解“小歌”判斷圖像的方法;②“角色扮演”——了解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史;③“百度AI體驗”——了解人工智能的圖像識別技術。通過問題鏈教學活動,層層遞進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人工智能。
2.設計活動,鏈接問題
活動1:“智”的初體驗——“猜畫小歌”大挑戰(zhàn)
教師先出示問題要求,學生進行“猜畫小歌”大挑戰(zhàn)。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小歌”是如何判斷圖像的。
教學環(huán)節(jié)1:
師:(準備小游戲——“我畫你猜”,如下頁圖1所示)大家按順序猜一猜這些手繪圖畫的是什么。
生1:第一幅是蘋果。
生2:我不同意,是梨子,蘋果是圓的。
師:對,這是梨子,大家關注到蘋果與梨子的特征差異。
生:第二幅圖可能是女孩、牛、項鏈……;第三幅圖可能是黑板、巧克力、鍵盤……;第四幅圖可能是閃電。
師:這些圖畫都是老師在人工智能小程序“猜畫小歌”中手繪的圖,并且被人工智能“小歌”正確識別!人工智能能像人一樣,根據(jù)事物的特征猜測事物是什么,甚至在老師還沒有完全畫完就已經(jīng)猜出來了。那么,小歌是如何判斷圖像的?
生:可能是它會與實物對比。
師:事物的形態(tài)多種多樣,如果小歌只和一個實物圖像對比可以嗎?
生:不行,需要很多。
師:是的,這就像人類的記憶一樣,它需要記憶很多圖像,如記憶各種特征的蘋果圖像。如果小歌里面沒有這些蘋果的圖像,它還能識別出畫的是蘋果嗎?
生:不能。
師:你們知道嗎?猜畫小歌使用的其實是人工智能中的“圖像識別”技術,先把圖像轉換成計算機能認識的數(shù)據(jù),然后邊學習邊識別圖畫數(shù)據(jù)特征。當你作畫時,把計算出的特征數(shù)據(jù)與數(shù)據(jù)庫中學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比對計算,從而得出結論。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初步體驗了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學生深刻記憶了“讓機器模擬人的思考行為能力的技術”這一概念。
活動2:“智”的再思考——圖靈測試初體驗
教師出示兩組對話窗口,引導學生進行現(xiàn)實版的“圖靈測試”。
教學環(huán)節(jié)2:
師:(展示圖2)猜一猜對面是人還是人工智能。
生1:我覺得兩個都是人,因為它回復的內容和提的問題有關。
生2:不,我覺得A是人工智能,因為它說的很多內容,像是有固定的模板。B可能是人。
師:其實老師在與你們做一個測試,這個測試的名字叫做“圖靈測試”。經(jīng)過剛剛的測試,不能確定對面是不是人,這就說明對面這個電商客服通過了圖靈測試,具有了智能。但是,你能確定對面的這個是人嗎(如下頁圖3)?
生:老師,A肯定是人工智能,因為回復的內容都是一樣的。B是人,因為上面有寫轉人工,那肯定是人……
師:是的,所以你們多和它聊天就能找到破綻。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機器客服越來越人性化,越來越難以發(fā)現(xiàn)它們的真實身份(再次印證了人工智能就是讓機器模擬人的思考行為能力的技術)。
用生活中的實例,提出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在討論中學生再次感受人工智能的“智”,感受到人工智能就在身邊,并進一步明確了人工智能發(fā)展與計算機科學發(fā)展的關系。
活動3:“智”的再體驗——百度AI體驗中心
教師通過設計小組活動,讓學生分組體驗“百度AI體驗中心”。第一、二組學生體驗“人臉與人體識別——情緒識別”模塊;第三、四組學生體驗“語音技術——語音識別”模塊;第五、六組學生體驗“圖像技術——手寫識別”模塊;第七、八組學生體驗“圖像技術——動物識別”模塊。然后,學生進行交流匯報,分析錯誤原因,并提出改進建議。
通過體驗“人工智能”的典型應用,學生辯證地認識了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現(xiàn)狀,并結合生活發(fā)現(xiàn)人工智能已有和可能的應用領域,加深了對人工智能的認知。
活動4:“智”的新展望——未來發(fā)展辯證看
教學環(huán)節(jié)3:
師:(播放視頻)對人工智能的未來發(fā)展,有人滿懷憂慮。大家怎么看?
生1:我覺得人工智能會威脅到人類,如果利用它去制作武器,人就會被殺死。
生2:我們之前在學習機器人的時候,講到了機器人三原則,機器人是不能傷害人類的,人工智能應該也加上這些原則,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人類。
生3:人工智能把人類的活都干了,那人類就沒有工作了,我覺得未來不好。
生4:未來我們會有其他職業(yè),人工智能只是取代了一部分死板重復的工作,我覺得未來人工智能會更好。
師:通過你們的發(fā)言,老師發(fā)現(xiàn)你們都有一個主語——人類,就是人類怎么去用人工智能。因此,人工智能是往好的方面發(fā)展,還是朝壞的方面發(fā)展,其實是取決于使用它的人,所以,智能是改變世界的工具,智慧是改變智能的思想。未來如何,關鍵看你們怎么想。
在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時,通過辯論,讓學生明確人工智能使用的主體是“人”,讓學生感受到技術發(fā)展的好與壞關鍵看“人”,未來如何,關鍵看“人”怎么想,從而提升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意識。
問題鏈——問題原理的“反思”
縱觀本節(jié)課,有以下幾個特點:問題鏈是由多個相互聯(lián)系、層次分明的小問題組成的。在問題鏈課堂教學中,教師成為教學中的“引導者”,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真正主人。教師依據(jù)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和認知水平,科學合理地將教學目標分解成一系列的子問題,每個問題都有明確的目的,前一個問題是后面問題的基礎,前后連貫,且問題難度隨著教學的重難點不斷調整,使教學層層推進。同時,教師能通過設置不同的問題,有目的地把學生的經(jīng)驗、觀點、感覺和問題等整合進課堂,較好地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效地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學習,這樣不僅讓學生掌握了課堂的知識與技能,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計算思維。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獲取都是在小組合作的形式下進行的,有意識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學生通過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結束語
總之,在將問題鏈引入課堂教學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①設置的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有學習的代入感;②設置的問題應是當前的學生可以理解的,讓學生有突破的可能性;③問題的關聯(lián)性應緊密,讓學生有學習的遞進感;④問題的設置要具有趣味性,讓學生能享受學習的樂趣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施偉.以問題鏈為線 串起數(shù)學知識“珍珠”[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20(1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