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陣子,各式各樣的寫作班忽然遍地開花。我身邊好多朋友,不拘以前是干什么的,忽然都開始熱衷于寫作;我還經(jīng)常收到郵件,問我是怎么學(xué)寫作的。
自媒體如日中天,會寫作的優(yōu)勢,這時候就表現(xiàn)出來了。寫得好的人,就有顯而易見的紅利,最低的紅利,是能收獲他人的理解和關(guān)注,獲得孤獨的紓解;更高的紅利,甚至能成名、賺錢、接廣告、成為IP,走上人生巔峰啥的。
于是,大家一股腦地都想學(xué)寫作了。但寫作這事,真的和別的事不太一樣,雖然也有一些技巧,但真不是僅僅通過了解一些技巧,或通過簡單的重復(fù)勞動就能寫好的。
因為大家都沒有時間,都追求速成,追求抄近路,所以就把目光鎖在了寫作技巧上。但大家忽略了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閱讀。在我看來,閱讀的才華遠比寫作的才華重要,而寫作的才華也一定是和閱讀的才華相生相伴的。
道理很簡單,閱讀是水池,而寫作是水桶。要想有充沛的思想放進自己的作品中,強大的閱讀才華是必不可少的。所謂閱讀的才華,其實也就是理解的能力。理解能力這玩意兒,一以貫之,一通百通,無論是讀還是寫,是分析文本還是分析世界,處處給力,處處好用。
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大概從十歲開始閱讀《圣經(jīng)》,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其實蠻討厭《圣經(jīng)》的,也根本不會主動去讀。當然,我是不敢說的,如果我這么說,只會顯得自己很無知,因為《圣經(jīng)》太有名了嘛。所以,我也就隨大流地說,寫得好。但是好在哪兒呢?我根本不知道。
比如,《但以理書》第三章中,尼布甲尼撒王鑄造了一座金像,要行開光之禮,《圣經(jīng)》是這么描寫的:“那時傳令的大聲呼叫說:‘各方、各國、各族的人哪,有令傳與你們:你們一聽見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樣樂器的聲音,就當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凡不俯伏敬拜的,必立時扔在烈火的窯中?!虼烁鞣健⒏鲊?、各族的人民,一聽見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樣樂器的聲音,就都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p>
曾經(jīng),我看到這一段,心理活動就是,這也太啰唆了。要是讓我來寫,首先“各方、各國、各族”有必要出現(xiàn)這么多次嗎?直接劃掉,改成“他們”不就完了嗎?“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樣樂器的聲音”也是夠啰唆的,有什么必要非得這樣重復(fù)呢?
但是有一天,當我再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忽然就明白了它為什么這么寫。
因為它要制造一種壓迫感,通過這樣的陳列和重復(fù),來為王的盛典制造一種如臨現(xiàn)場的聲勢,通過“各方、各國、各族”的不斷重復(fù),我們看到了如螞蟻般密集的人群,不斷地在王的金像面前跪拜;通過對“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樣樂器的聲音”的重復(fù),我們看到了皇族威權(quán)的不可侵犯。唯有如此不斷地重復(fù),加強這種心理威懾,把場面的氛圍充分鋪墊出來,才可以更好地引出下面的情節(jié):所有的人都臣服于這一權(quán)威之下,跪拜金像,而唯有但以理不拜。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讓讀者了解到,但以理是怎樣地冒天下之大不韙。唯有如此,這個故事的核心精神才能立得起來。所以,這樣的重復(fù)并不是啰唆,也并非無用的閑筆。
類似這樣的理解,在我后來閱讀《圣經(jīng)》的過程中,一再出現(xiàn),如同找到一個個小小的拼圖,我看到了隱藏在這本《圣經(jīng)》背后的另一本《圣經(jīng)》。也正因為如此,我才真正感受到了閱讀《圣經(jīng)》的樂趣。
再舉另一個例子,畢飛宇的《小說課》中,有一段關(guān)于《水滸傳》的解讀,說的是林沖殺人,施耐庵是這么寫的:
“(林沖)把尖刀插了,將三個人的頭發(fā)結(jié)做一處,提入廟里來,都擺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膊,把氈笠子帶上,將葫蘆里冷酒都吃盡了。被與葫蘆都丟了不要。提了槍,便出廟門投東去。”
看完這段,我們先停一停。請問各位,你從這一段里讀出了什么?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讀時,看到此處,只是一帶而過。這有什么出奇的呢?比起“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那樣濃墨重彩的段落,又或是比起潘金蓮勾搭西門慶的故事來說,這一段簡直是稀松平常,無非就是做了一些零碎事情,連一點形容詞的渲染也沒有??墒?,就是這樣簡單到近乎白描的段落,卻不能細看,細看之下,簡直堪稱可怕,說是背后冒涼氣都毫不為過。
可怕在哪里呢?可怕就可怕在這種平淡,這種冷靜。這是剛剛殺完了三個人的林沖,一個被逼到了命運的絕路之上、處在極度暴怒之中的林沖。這不是一次有預(yù)謀的殺人,而是激情之下的殺人。而你再看林沖的反應(yīng),他冷靜得就像做家務(wù)似的,按部就班地處理現(xiàn)場:先用仇人的腦袋做了祭品,再換掉血衣,把酒葫蘆扔了,甚至還沒忘記喝掉那一點剩酒。這就夠變態(tài)了,然后他提起槍,往東走了。
他為什么往東走?這一句很容易被忽略掉。其實很簡單,因為城在西邊,往西走就是自投羅網(wǎng),所以他往東走。這就是林沖。一個“往東走”這么簡單的句子,就把林沖這個人的性格,他的冷靜,他的可怕,他的決絕,都寫出來了。但是,作者寫出來了,讀者能不能看出來呢?
到了這個時候,就是拼閱讀才華的時候了??吹贸鰜恚憔蜁X得毛骨悚然;看不出來,你就會覺得稀松平常,一帶而過。
如果說好書是一座冰山,水面上露出來的東西只有1/10,那么一個好的讀者,一個有閱讀才華的人,就能夠把水面下的9/10都給打撈上來。同樣是讀書,你的所得就比別人多得多。就像同樣拿到一本武功秘籍,有人就當是天書,一個字也看不懂,扔在一邊吃灰;有人能懂一半,能練出個防身的本事;有人就能參透其中最精微的要訣,練出一套絕學(xué),獨步武林。
所以,你應(yīng)該怎么學(xué)寫作呢?去學(xué)一套寫作的公式嗎?去背幾篇范文嗎?這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路子。
說到底,要學(xué)寫作,不是一個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問題,要想寫得好,你必須先學(xué)會閱讀,你讀明白了,自然就能寫得出來。你閱讀的才華越高,你寫作的能力就越強。甚至我可以這么說,閱讀的才華就是寫作的才華。
人家的書好在哪里你都看不出來,你反而能寫得好,這有可能嗎?閱讀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為它能幫助你訓(xùn)練直覺,訓(xùn)練理解力;另一方面,是因為它能幫你建立一個好的寫作標準,好的文字是什么質(zhì)感,好的結(jié)構(gòu)是怎么編排的。
我發(fā)現(xiàn),有閱讀才華的人,通常都有一種神來之悟,能把一些毫不相關(guān)的東西聯(lián)系起來,卻又令你覺得真是天作之合,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個除本身的記憶力好、知識儲備得多以外,生理上的基礎(chǔ),大概就是腦神經(jīng)觸突特別多,所以各種信息的交流密度就比別人快很多。
但是看到這里,你也不要灰心氣餒,覺得自己沒有才華,就自我放棄。不必如此,因為閱讀的才華,除少數(shù)天才以外,幾乎沒有人是與生俱來的,這絕對是可以鍛煉、提高的,而提高的方式,以我個人的經(jīng)驗,有以下三條:
第一,你要學(xué)會給自己找問題,去尋找文字中的蛛絲馬跡,去揣摩很多看似無關(guān)緊要的細節(jié),多問一問,作者為什么這么寫?換了我,我會怎么寫?然后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回答這些問題,搞不好就被你發(fā)現(xiàn)了一座大冰山。先學(xué)會提問題,這是找到答案的第一步。
讀書,最忌諱貪多和虛榮,像豬八戒吃人參果似的,稀里呼嚕吞一堆,然后把書一丟,跟人炫耀:“你看我讀了這么多書!”有用嗎?你消化了嗎?甚至有的人,興致勃勃找人列了一堆書單,結(jié)果沒有一本讀得下去的,然后就發(fā)脾氣了,什么玩意兒,看不懂,好啰唆,好無聊,評個一星,寫個差評,然后就打發(fā)過去了。下一次,又去要書單,又是同樣的結(jié)果。浮躁、急功近利,這些都不是閱讀的好態(tài)度。
第二,你要學(xué)會寫書評,寫讀書筆記。讀完一本書,有什么所得,琢磨出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就隨手寫下來。哪怕一開始啥也寫不出來,能在書上做個標記、畫個重點、寫個疑問,也總比啥也沒有的強。有意識地訓(xùn)練自己去想、去表達,時間長了,閱讀的能力就會逐漸提高。
第三,學(xué)會去看別人的讀書筆記。這一點也是豆瓣最大的意義所在,不管你看沒看懂,去看看別人怎么說,搞不好你就能得到一些新的思路。慢慢地,你就能找到感覺了,今天解一個穴,明天解一個穴,慢慢地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任督二脈被打通了,再看以前看不懂的書時,也能看出自己的心得,頗覺趣味無窮了。這種感覺真是千金不換,幸福無比。
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是基本功,無近路可走,但是你踏踏實實地走下去,困而求知,無論天分高低,總會看到自己的進步。
在我看來,這才是學(xué)習(xí)閱讀,也就是學(xué)習(xí)寫作的正路吧。
(張秋偉摘自“豆瓣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