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去電影院看了《我的姐姐》這場電影。女孩的父母在車禍中喪生,她準備把年幼的弟弟送到別人家寄養(yǎng)。結果,一幫親戚大義凜然地批評她置自己的親弟弟不顧。憤怒的長輩沖上來準備扇她耳光,網上甚至還出現了譴責女孩“賣弟弟”的視頻。網友義憤填膺,好像人人都是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守護者。
但是,在這些親戚中,有人愿意收養(yǎng)還在讀幼兒園的弟弟嗎?沒有。道德用來表演的時候是很容易的,用來承擔的時候是艱難的。表演者趨之若鶩,承擔著寥寥無幾。自古以來,人性是普遍的,也是不變的。那些喜歡慷他人之慨者,骨子里往往極度吝嗇冷漠;那些喜歡用高道德標準苛責他人者,對自己往往要求極低。
鄭淵潔在童話里說:“吝嗇的真實含義不是舍不得花自己的錢,而是舍得花別人的錢?!卑我幻岳煜拢粸橐?。但是,拔別人的毛,抽別人的血,讓別人成為代價,以滿足自己得到的情懷,很多人就爭先恐后。愿我們永遠也不要成為這樣的人,愿我們永遠記得:所有你想要的,都請自己給自己。
(楊子江摘自浙江人民出版社《經濟學思維50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