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他的《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作品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凡出類拔萃的人,其做學問的方法大多與眾不同,張岱的治學方法就十分“另類”。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是以“四書五經(jīng)”為對象的,因此,許多學子便以研究“四書五經(jīng)”為目標,孜孜不倦,皓首窮經(jīng),將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浩繁的經(jīng)文和注釋上面。張岱雖然也曾醉心于功名,但他卻沒有那樣“執(zhí)著”,這主要是受其祖父的影響。他的祖父不許他依隨俗套,張岱回憶說:“余幼遵大父教,凡看經(jīng)書,未嘗敢以各家注疏橫據(jù)胸中?!痹谧娓傅难詡魃斫滔?,張岱認識到,做學問如果只依靠注疏,則只能得到原意的一點皮毛而已;如果想要有創(chuàng)建性的觀點,則需要建立在廣泛閱讀之上的靈光乍現(xiàn)。回憶當年的讀書情形,張岱感慨地說:“正襟危坐,朗誦白文數(shù)十余過,其意義忽然有省。間有不能強解者,無意無義,貯之胸中,或一年,或二年,或讀他書,或聽人議論,或見山川、云物、鳥獸、蟲魚,觸目驚心,忽于此書有悟,取而出之?!睆堘返倪@種感受,相信許多人也都有過,筆者也曾有多次類似的經(jīng)歷:苦苦思索某一個問題,卻得不到答案,于是繼續(xù)進行閱讀探索。忽然有一天,觸類旁通,先前所思考的那個問題的答案便得到了,這就是張岱所說的“靈光乍現(xiàn)”吧。
那么,這種靈光乍現(xiàn)的時刻,是不是能夠通過努力得到呢?張岱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以為,對于有些問題,就算是苦思注疏也不可得,只能“直于途次之中邂逅遇之也”,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出奇遇合。張岱進一步解釋道:“其所遇之奧竅,真有不可得而自解者矣。推而究之,色聲香味,觸發(fā)中間,無不有遇之一竅,特留以待深心明眼之人,邂逅相遇,遂成莫逆耳?!币苍S在張岱看來,靈光乍現(xiàn)的情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做學問的過程中,功利性不能太強,否則就會失去許多樂趣。
對于學問的追求,無疑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志向,但許多學人在孜孜苦讀的過程中,不免心生困惑:耗費如此大的精力去苦讀,所為何來?價值何在?張岱也曾有過類似的困惑,而且隨著年歲的增長,他對自己的做法愈加懷疑,不斷忖思:我為什么要花這么多的時間做各種探索呢?追求學問本身又有什么意義呢?
對于這些問題,張岱用他祖父的例子做了解釋。張岱的祖父張汝霖是個頗有志向的文人,他曾經(jīng)有過一個偉大的夢想——編撰一部大辭典。為了實現(xiàn)這個夢想,張汝霖夜以繼日地整理、搜集各種資料,付出了很多心血。他為此努力了三十年,但是有一天,一個朋友從北京帶來了《永樂大典》的抄本給他看,他發(fā)現(xiàn)這部《永樂大典》在各方面都比自己想要編的辭典高明得多,于是,他決定放棄自己編辭典的想法,把三十年的心血棄于一旁。對于這件事,張岱一方面為祖父心血的付諸東流而惋惜,另一方面又尊敬、肯定了祖父所做的努力。
顯然,從張岱對祖父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讀書、治學意義的看法,那就是:讀書、做學問是一種精神信仰,它不應該帶有功利性的目的,也不應以成敗論英雄,即使結(jié)果是失敗的,但在追求學問的過程中,也會提升自身的價值。
張岱曾編寫了《夜航船》,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書。在書中,張岱廣采博搜,匯集了天文、地理、考古、方術(shù)、植物等多學科的資料,共有二十個部類,在每一部類之下,張岱都羅列出他認為人們必須知道的事,令人讀后眼界大開。那么,張岱寫這本書的緣起是什么呢?在這部書的開頭,張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和尚與一位文人同宿于夜航船里,文人高談闊論,和尚感到敬畏并懾服,所以在睡覺的時候,就不敢把腳伸直,而是蜷縮著。后來,和尚聽文人談話有破綻,就對他的學問產(chǎn)生了懷疑,于是故意問道:“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文人說:“是兩個人。”其實,“澹臺滅明”是一個人,他是孔子的弟子,復姓澹臺,名滅明。和尚又問:“這樣的話,那么‘堯舜’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文人說:“當然是一個人啦!”其實,“堯”和“舜”是兩個人,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和尚聽完他的回答,笑著說:“這么說來,就讓我這小和尚伸伸腳吧!”
張岱因此感嘆道:“天下的學問,只有夜航船里最難對付?!贝夏莻€夸夸其談的讀書人,看似學識淵博,其實只是一個賣弄者,他看似讀了許多書、知道很多事,但只是一知半解、淺嘗輒止,沒有對學問進行深入研究,也沒有對自己的所學進行甄別和思考,這樣的人,不是真正的學問家,最多只是知識的擁有者而已。那個時代,在張岱所生活的紹興一帶,文化風氣很濃,幾乎人人都能讀書識字,就連工匠也讀過不少書,但他們的學問基礎(chǔ)并不深厚,所以只能稱為“兩腳書櫥”。張岱顯然是反對做兩腳書櫥的,在他看來,只做知識的占有者是不夠的,還應該對學到的知識進行甄別、研究,并在此基礎(chǔ)上得出自己的觀點;應該邊讀書邊獨立思考,要能從浩繁的典籍中發(fā)現(xiàn)真正有價值的內(nèi)容,從汗牛充棟的材料中獲取精華,這才是做學問的正道。
在明末清初的文壇中,張岱是一個“另類”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但內(nèi)涵豐富、意境深遠,而且文筆生動,讀來十分有趣。我想,張岱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與他讀書、治學的方法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張岱讀書、治學的方法,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也不過時,仍能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發(fā)。
(摘自《月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