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萍
小學語文教材緊扣小學生認知實際配置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對學生理解文本內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有的插圖內容,尤其是涉及科學知識的插圖內容與學生的認知實際存在偏差,或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范疇,會讓學生產生疑問。教師如果以“后續(xù)再研究”“課后再討論”等為由避而不談,可能會降低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筆者認為,遇到這類問題,教師應依據學生的認知實際予以適當的解答,讓學生在釋疑過程中拓寬視野,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獲得全面發(fā)展。
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寒號鳥》時,筆者要求學生結合文本內容仔細觀察教材插圖,發(fā)表自己對寒號鳥的看法。大多數學生能將插圖與文字結合起來,提煉出“凡事要做長遠打算”“不能懶惰”“不能只顧眼前、得過且過”“要聽別人勸告”等寓意。有幾名學生質疑:寒號鳥名字中帶有一個“鳥”字,為什么插圖中的寒號鳥像老鼠?寒號鳥究竟是鳥還是鼠呢?對于這個問題,筆者并沒有馬上給學生解釋,而是引導學生繼續(xù)觀察:“寒號鳥除了像老鼠,還像什么?”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出來。有的學生說“像松鼠”,有的學生說“像蝙蝠”,也有的學生說“像田鼠”,甚至有學生猜測這是插圖畫家畫錯了。學生對寒號鳥的認識和猜測都很有新意,但到底是什么原因,筆者在課堂上沒有揭示,而是要求學生放學后上網查閱相關資料,自行解決。
第二天上語文課時,學生結合查閱的資料和對資料的理解,紛紛舉手回答,有的學生說“寒號鳥不是禽類動物,而是一種獸類動物”,有的學生說“寒號鳥是一種像老鼠一樣的嚙齒動物,牙齒很鋒利”,有的學生說“寒號鳥與老鼠一樣,也是一種哺乳動物,它雖然像老鼠一樣喜歡在夜間行動,但其生性怕冷,不像老鼠那樣既不怕熱也不怕冷”,還有的學生說“寒號鳥因為怕冷,才不停地叫,因此,人們稱它為寒號鳥”。綜合學生的回答,筆者與學生共同給寒號鳥下了個定義:“寒號鳥不是鳥,而是一種像老鼠一樣的動物,學名叫復齒鼯鼠。這種動物白天待在巢內,黃昏或夜間外出活動。因其生性怕寒冷,日夜不停號叫,人們便稱它為寒號鳥?!?/p>
學生明確了寒號鳥名不副實,弄清了插圖與文字的區(qū)別后,為了強化學生的理解,并將這種理解遷移到現實生活中,筆者讓學生借助科學課所學知識舉一反三,分組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名不副實的動物”。一石激起千層浪,經過熱烈的小組討論,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找出了各種“名不副實”的動物:能飛翔的蝙蝠雖然有翅膀,但并不是鳥,而是具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生活中常見的壁虎與老虎沒有種屬關系,壁虎是一種小型蜥蜴;海洋公園里的海馬與馬毫不相干,海馬是一種魚類,它與魚一樣用鰓呼吸;娃娃魚和鯨魚都不是魚,娃娃魚是一種兩棲動物,鯨魚則是一種哺乳動物;等等。
通過教學,學生不僅弄清了插圖內容,拓展了視野,而且了解了科學知識,提升了科學素養(yǎng)。
(作者單位:黃石市府路小學)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