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
懷舊與戀鄉(xiāng)作為流行音樂中常見的兩大主題,其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獨特的時代意義?,F(xiàn)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通過對特定時期和地域的流行音樂作品進行分析,探討流行音樂中懷舊與戀鄉(xiāng)這兩種情感表達方式如何影響聽眾的情感體驗以及它們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如何反映時代精神和社會變遷。
如果失去了時間(昨天、今天、明天)的界限所賦予的導向,生命就只不過是同一樣東西的持續(xù)不斷、不可避免的重復。但事實是,時光流逝,生活是條河流,人們?nèi)缡钦f。似乎總是在永遠失去了某些東西之后,我們才想起去珍惜過去所擁有的一切。這不僅包括故鄉(xiāng),還包括友誼。同時,也包括自己的過去。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普遍認為,懷舊即是對過去的渴望和喜愛。心理學家威爾曼則認為,懷舊是一種喜憂參半的情緒,它既包含回憶往昔帶來的快樂,又包含“再也回不去”的失落與憂傷。
在流行音樂中,懷舊與戀鄉(xiāng)是兩種常見的情感表達。懷舊主要體現(xiàn)為對過去美好時光的追憶與懷念,而戀鄉(xiāng)則更多地表現(xiàn)為對故鄉(xiāng)的深情眷戀和對家鄉(xiāng)情感的抒發(fā)。這兩種情感在流行音樂中的表現(xiàn),不僅豐富了流行音樂的表現(xiàn)力,也為聽眾提供了情感共鳴和心靈慰藉的渠道。本文將從多個角度出發(fā),對流行音樂中的懷舊與戀鄉(xiāng)情感進行深入探討。
《童年》和《光陰的故事》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論集體記憶》一書中對大多數(shù)人都或多或少地對過去抱有懷舊之情的原因進行過深入淺出的分析。他指出,“我們保存著對自己生活的各個時期的記憶,這些記憶不停地再現(xiàn);通過它們,就像是通過一種連續(xù)的關系,我們的認同感得以終生長存”。然而,對于某些個體來說,之前的記憶依然散發(fā)著一種神秘而吸引人的魅力。有些人雖然在過去經(jīng)受了痛苦的考驗,但他們?nèi)詧孕抛蠲篮玫臅r光都留存在那段艱難歲月里。他們渴望重溫逝去的歲月。同時,成年人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渴望,在本質上可以說是對童年的渴望?,F(xiàn)實處境中的無奈與掙扎對比童年的天真無邪與自由自在,總讓成年人感嘆和唏噓不已。懷舊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人反復體驗童年的美好、青春的歡暢,構建出積極、奮發(fā)的生命意義,從而抵消當下的困境給人們帶來的負面體驗。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秋千上/……”這首《童年》是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內(nèi)地的人們最早熟悉的一批校園歌曲中的一首,也是眾多校園歌曲中傳唱度最廣的一首。歌曲創(chuàng)作者曾在曾在電視臺的訪談節(jié)目透露,他創(chuàng)作這首歌花了差不多五年的時間,在這首歌上傾注了很多的心血。歌曲開頭的池塘、榕樹、知了、夏天、操場、秋千、蝴蝶等名詞性意象疊加組合呈現(xiàn),把我們帶入到了那個遙遠、生動、準確又強烈的童年印象之中,將自己所保存的童年的記憶一一再現(xiàn);透過這些典型意象,使我們對童年的認同感得以長存不息。
縱觀《童年》完整版的歌詞,其多用長句堆疊,但同時又不失口語的韻律和質感,唱起來朗朗上口。“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游戲的童年/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沒有半毛錢/諸葛四郎和魔鬼黨/到底誰搶到那支寶劍 隔壁班的那個女孩/怎么還沒經(jīng)過我的窗前”,歌詞形象生動地描繪出每一個成年人都曾有過的童年世界:在教室里期待早點下課的心理、面對喜歡的物品卻沒有錢購買的尷尬、對戀愛的憧憬等。在受到各種各樣環(huán)境束縛之后,成年人會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無憂無慮的童年離自己已經(jīng)很遙遠了,此時,童年之于成年人已經(jīng)成為一段永遠難以返回的記憶。《童年》這首歌為成年人的童年記憶提供一條清晰的線索,聽眾不僅是在聽歌,更多的是在尋找童年的影子以及對遠去孩童時代的回憶。換言之,通過重溫童年的記憶,成年人與過去的自己建立聯(lián)結,確認自身的存在。
然而,時光不為誰而等待,它總是線性地向前發(fā)展。走過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童年,走進了充滿激情而又多愁善感的青春歲月?!按禾斓幕ㄩ_/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歌曲《光陰的故事》中歌詞的初段運用比興手法,通過描寫季節(jié)的轉變來喻示時間的流逝,給人以傷春悲秋之感。“憂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jīng)無知的這么想/風車在四季輪回的歌里/它天天的流轉/風花雪月的詩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長/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中間部分的歌詞突出了這首歌的主題,即有關青春的故事。流水帶走了光陰的故事,童年的時光就這樣溜走。時過境遷,物是人非,走過歲月的蔥蘢,往事總會讓人感動。關于青春的夢想與激情早已成為過眼云煙,我們也不再是多愁善感的我們。那些生命中匆匆的過客,那些記憶中依舊的歡笑,那些遠去且毫無音訊的朋友以及那些依舊縈繞、依舊悠揚的歌聲,總是莫名感懷歲月的飄逝,留戀歲月中那些無法追尋的感覺。身邊的朋友行色匆匆,為生活、為明天浪跡天涯,回眸舊事都讓人倍感奢侈。美好的事物和人往往只有在失去后才能真正體會其珍貴之處,這是一種殘酷而現(xiàn)實的境況。在對過去的懷念中,人們可以盡情地宣泄自己對逝去時光的眷戀之情。
《鹿港小鎮(zhèn)》和《家》
英國社會學家基思·特斯特在其代表作《后現(xiàn)代性下的生命與多重時間》中指出,“首先,只有在存在線性時間觀念(也就是某種歷史觀念)的文化環(huán)境中,懷舊/戀鄉(xiāng)感才能發(fā)展起來?,F(xiàn)在被視作某種特定的過去和某種有待實現(xiàn)的未來的產(chǎn)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人們的生活、工作節(jié)奏越來越快,“內(nèi)卷”也隨之而來。為了生活,人們忙于趕路、四處奔波。離開故鄉(xiāng),外出淘金。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zhèn)/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后面/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xiāng)沒有霓虹燈”這是歌曲《鹿港小鎮(zhèn)》中的歌詞,體現(xiàn)了年輕時候人們總想著逃離那閉塞甚至落后的家鄉(xiāng)。然而,當人們懷揣夢想來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在體驗到都市的生活之后,發(fā)現(xiàn)這里并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個淘金圣地,這個城市也沒有人們當初夢想的東西。而此時的家鄉(xiāng)已不是當初自己離開時的那個景象,變成了“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xiāng)的紅磚/砌上了水泥墻”,那個純樸、善良、虔誠的小鎮(zhèn)已在城市化進程中消失了。“歸不得的家園/鹿港的小鎮(zhèn)”,家鄉(xiāng)也成了另一個“大都市”。整首歌詞給人以強烈的落差感,通過“擁有”與“失去”的對比,創(chuàng)作者展示了他對社會問題的獨特見解和表達方式。
“輕輕地愛你/輕輕地愛你/我的寶貝/我的寶貝/輕輕地想你/輕輕地想你/我的眼淚/我的眼淚”。如果仔細聆聽歌曲的中段,會注意到創(chuàng)作者在反復追問著,“誰能給予我們更多溫暖的陽光/誰能給予我們更溫柔的夢/誰能在最后終于還是原諒我/還安慰我那創(chuàng)痛的胸膛”。在這首歌的最后,創(chuàng)作者給我們揭曉了答案——我的家庭。當我們漸漸長大,迫于各種現(xiàn)實的壓力,不得不遠走他鄉(xiāng),離家在外的時候,總會有遇上風雨的時候,或是失意彷徨,或是感到委屈,亦或是受到傷害。這時候家總會給予我們足夠的溫暖與安慰。家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躲避風雨最好的港灣。當然,離家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必經(jīng)之路。想家則是在我們離家之后,必有的一種情感體驗?!澳鞘呛髞砦姨映龅牡胤?也是我現(xiàn)在眼淚歸去的方向”。小時候,我們總是覺得家是一個充滿束縛和壓抑的地方,自己就像被困在籠子里的野獸一樣。我們常常幻想著找到某個機會能夠逃離這里。然而,在經(jīng)歷了社會的磨礪之后,我們才意識到世界上最溫暖、最寬容的地方實際上是那個曾經(jīng)讓我們渴望離開的家。也就是說,懷舊和戀鄉(xiāng)意味著渴望某種屬于遠方和或昔日的東西。
在《家》專輯里面還有一首《家(Ⅱ)》,我們僅從歌曲名就能夠看出,《家(Ⅱ)》是《家(Ⅰ)》的同題之作。“每一首想你的詩寫在雨后的玻璃窗前”“緊閉著深鎖的門聽我琴聲的飄零”“打開你孤獨的窗莫要轉過去你的身影/走進你深藏的夢誰在無聲的睡眠/點亮你微明的燈/是張不能不害羞的臉”“多年之前滿懷重重的心事我走出一個家/而今何處能安撫這疲憊的心靈浪跡在天涯”,門、琴聲、窗、燈,種種事物都是家里最熟悉的事物,但如今已成為一種戀家的符號與表征,只能出現(xiàn)在夢境中,安撫那些浪跡天涯的游子。和前面的《家(Ⅰ)》一脈相承,述說的都是游子對家的思念與向往。背棄與向往,離開又歸來。這兩首歌通過簡單的旋律和樸實的歌詞,表達出對家鄉(xiāng)生活的向往和懷念,深入人心、打動人心。
《原鄉(xiāng)》和《美麗島》
許多流行歌曲在表達戀鄉(xiāng)情感時,會融入方言元素。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載體,能夠更直接、更真實地傳達出歌手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思念。專輯《原鄉(xiāng)》中有不少曲目是用方言演唱?!懊CTl(xiāng)對唐山/搖搖擺擺辭海岸/雨潑面肉/風吹帆船/存亡向天影孤單”“離鄉(xiāng)千里過海路/重重步困探前途/春情思鄉(xiāng)/秋魂心悲/久年吃苦望天助/冷冷云煙在溪埔/暝暝刻苦認真播/引雨掘圳/墾山開園”。這首《原鄉(xiāng)Ⅰ》用方言演唱,使得歌曲更具地方特色和親切感。從歌詞內(nèi)容上看,歌曲敘述了祖先們?yōu)榱松娑?jīng)歷艱辛苦難的歷史。祖先們離開家鄉(xiāng)、遠渡重洋,來到陌生的他鄉(xiāng),開墾山地,探尋前途。他們勇敢面對各種困難和危險,生生不息,并將這種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創(chuàng)作者對祖先們創(chuàng)業(yè)史的贊美,正體現(xiàn)了他在經(jīng)歷異地漂泊后對故土的眷戀和熱愛。
“流浪是鄉(xiāng)愁的失戀情人/回憶是一生的情歌”,正如前文中所說的只有當我們離開家鄉(xiāng)才有戀鄉(xiāng)的需要。1991年發(fā)行的專輯《原鄉(xiāng)》,集中表達了作者在漂泊異鄉(xiāng)之后對故鄉(xiāng)的眷戀之情。專輯文案中有寫到,音樂是語言的花朵,在創(chuàng)作這張專輯的過程中,驚訝地發(fā)現(xiàn)語言是如此充滿生命力,正如我們脆弱人生中的各種情感和命運……唯有以歌聲填補,唯有通過音樂來贊美歌。至少,我們要崇拜這片祖先們用鮮血和淚水滋潤過的土地。我們也許微笑:“這片土地,畢竟我曾經(jīng)耕耘過”。
在流行歌曲的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作者經(jīng)常會借鑒和融合對民間曲調。民間曲調通常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融入流行歌曲中能夠使得歌曲更具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價值。同時,民間曲調也更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讓人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感受到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和熱愛。例如,《青春舞曲2000》從民歌《青春舞曲》中汲取養(yǎng)分,在沿用部分歌詞的基礎上,對原曲進行了大膽改編,加上方言演唱,使得作品具有地域史詩曲的性質。
“離別黃昏后/相會在斷層底/淚眼美麗島/為君生為爾泣/塵土本無邊/光陰在倒流起/生死美麗島/最后的壓軸戲/滄海遺珠啊/目光何烈如炬/故土夢里追/歸鄉(xiāng)共飄泊去”,初次聽到這首歌的人們都會不同程度感到迷惑不解。正因如此,這樣的句子,值得我們反復咀嚼。通過歌詞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形象隱喻,歌曲表達出用平實或華麗的文字無法訴說的大情懷和大思想,巧妙地道出了創(chuàng)作者對故鄉(xiāng)土地的熱愛。正如艾青的詩《我愛這土地》所表達的情感一樣,創(chuàng)作者深沉地愛著這片土地。在專輯文案中,創(chuàng)作者袒露心扉,雖然有幾首歌的創(chuàng)作并不是在此地,但他仍將其音樂上取得的成就歸功于這片土地。這是為了向這片土地致以多年來的敬意,并重新孕育著與她共同的歸屬感。
流行音樂中的懷舊與戀鄉(xiāng)情感是兩種重要的情感表達。它們不僅豐富了流行音樂的表現(xiàn)力,也為聽眾提供了情感共鳴和心靈慰藉的渠道。通過對流行音樂中懷舊與戀鄉(xiāng)情感的研究和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這兩種情感在流行音樂中的表現(xiàn)形式、特征及其對聽眾情感的影響?;叵脒^去,無疑會給我們帶來不少感觸。流行音樂中的懷舊與戀鄉(xiāng)無疑是出自他對生命、對故土的熱愛。我們感受到時間在無情流逝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個體身上還有某種東西是不受時間侵蝕的。隨著時代的變化以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流行音樂也在慣例中不斷開拓新的題材內(nèi)容、拓展新的表現(xiàn)方式。在一場以“童年”作為主題的線上演唱會上,當演奏版《滾滾紅塵》的前奏響起,那些埋藏在記憶深處的點點滴滴,如星星一般在夜空中綻放。聽眾在音樂中被溫暖、被感動。演唱會喚醒了觀眾的青春記憶,掀起了懷舊潮。
(作者單位:天門職業(yè)學院)